美食穿越之旅:埃塞俄比亚的饮食传统_埃塞俄比亚_咖啡_香料

东非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那么东非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当地的饮食传统又是如何的呢?

咖啡和苔麸的故乡

埃塞俄比亚全境大部分坐落在高原之上,长长的东非大裂谷从中穿过,将国家沿对角线分为两大部分。大大小小的河流从高原发源,沿着西北方向,汇入青尼罗河,使得埃塞俄比亚同时享有“非洲水塔”和“非洲屋脊”的别称。

埃塞俄比亚和非洲之角,DK《Complete Atlas of the World》

虽然地处热带,但由于海拔较高,所以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并不炎热。适宜的气候,加上充沛的水量,使其成为非洲少数适合灌溉农业的地区。数千年前,当地人就开始进行农业,这也推动了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文明古国的形成。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位于地中海沿岸的3号中心目前已被除名,取而代之的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心

展开全文

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Nikolai Vavilov)认为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是人类几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大约六七千年前,厄立特里亚西部和苏丹的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此后,农业逐渐扩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一般认为,非洲之角是咖啡、苔麸、阿比西尼亚象腿蕉、小油菊、阿拉伯茶等作物的原产地,也可能是高粱的驯化中心。高原起伏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丰富了埃塞俄比亚的作物种类,因此这里也出产很多水果。(埃塞俄比亚的果汁也可算是一绝)

大约五千年前,来自西方的移民给埃塞俄比亚带来了薯蓣、豇豆、秋葵、芝麻菜等“苏丹”作物。通过与努比亚人、埃及人的接触,大麦、小麦、鹰嘴豆、洋葱、茴香等也在此生根。据中世纪旅行家记载,当时埃塞俄比亚主要种植大麦、小麦、苔麸、高粱、苜蓿、鹰嘴豆、小扁豆等,在意大利殖民者到来前的数百年里,这里的作物和饮食习惯都没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

*.意大利菜对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苔麸和高粱,苔麸是世界上颗粒最小的谷物,种子仅有1毫米长,比芝麻还小,反之,高粱则属于大颗粒谷物

苔麸(Teff)是埃塞俄比亚最有代表性的谷物。这是种颗粒微小的谷物,播种起来非常容易,既可种在干旱的土地,也能在潮湿的土壤中成长,因此很适合非洲之角的半游牧族群。大约5000年前,非洲之角的先民驯化了苔麸,如今,埃塞俄比亚种植了全世界90%的苔麸。

收获苔麸的农民

苔麸不含麸质,富含氨基酸、纤维和铁等矿物元素。它的口感有点像小米和藜麦,不过更容易煮熟,因此比较省柴火。苔麸可以用来烙饼、煮粥、酿酒、喂养婴儿,饲养牲畜。只需吃一两张苔麸制作的英吉拉,就能满足埃塞俄比亚人一天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摄入。

阿比西尼亚象腿蕉,一眼就能见到象腿一般粗壮的树干

阿比西尼亚象腿蕉(Ensete ventricosum),顾名思义就是产自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的)的一种蕉。不同于我们平时吃的香蕉,阿比西尼亚象腿蕉的果实味道并不好,又有许多硬质的核,当地人主要取其根茎,发酵后制作主食。野生阿比西尼亚象腿蕉广泛分布于东非高原的莫桑比克、津巴布韦、乌干达等地。但埃塞俄比亚是唯一驯化这种植物,并以其为主食的国家。阿比西尼亚象腿蕉亩产量高,耐干旱,但收获周期很长,是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西南部2000多万人的重要粮食作物。

小油菊(Guizotia abyssinica)原产于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马拉维等地。数千年前,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高地的居民驯化了这种植物,用来榨取油脂、制作香料、处理皮革、喂养牲畜。通过贸易交流,小油菊传播至印度,成为南印度的一种香料。小油菊的种子是种胞果,富含油脂、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是雀类的最爱,因此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鸟类饲料。在只能吃素的斋戒期,取自小油菊的植物油是埃塞俄比亚人主要的脂肪来源。

牧羊人Kaldi和咖啡豆

形形色色的埃塞俄比亚作物中,最出名的无疑是咖啡(Coffee)。传说9世纪中叶,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Kaffa地,有位名为Kaldi(或者Khalid,哈立德)的牧羊人。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羊都特别兴奋。Kaldi观察到,这些羊都吃了某种红色浆果。好奇之下,Kaldi也尝了尝这种浆果,果然很兴奋。于是他兴奋地把浆果带给附近苏菲派道堂的托钵僧。僧侣们觉得这种浆果不清真,把它扔进火里,不料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于是,人们就有了饮用咖啡的习俗。

埃塞俄比亚最大咖啡连锁店Kaldis,以传说中发现咖啡的牧羊人命名。创始人是埃塞最著名的女企业家之一

不管牧羊人的传说是真是假,总之,此后埃塞俄比亚的奥罗莫人确实有了加工咖啡豆,以此为野外能量补充品的做法。15世纪,海对岸的也门出现了烘烤咖啡豆,饮用咖啡的记载。一两百年后,咖啡已遍布中东各地,之后很快传入欧洲。一开始,人们呼吁抵制这种“穆斯林饮料”,直到教皇克雷芒八世认可其为“基督徒饮料”后,才被欧洲各界人士认可。也门红海沿岸的港口摩卡(Mocha)曾垄断了数百年的咖啡贸易,著名的摩卡咖啡,就得名于此。

*.关于咖啡的起源,另有也门酋长Sheikh Omar的传说。总之,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种植和完善于阿拉伯的脉络是大致没问题的。至于之后的发展,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三餐、盛宴、宗教

用来制作英吉拉的Mitad饼铛

从4世纪阿克苏姆石碑的铭文中,我们了解到了当时埃塞俄比亚人的饮食。当时人们的食物包括小麦、面饼、羊肉、牛肉、黄油、啤酒、蜂蜜,以及蜂蜜酒等。常见的主食英吉拉,以及用来烙饼的Mitad饼铛,可能出现于5-6世纪。此后的数百年里,埃塞俄比亚的历史笼罩在一片迷雾中,直到1270年,Yekuno Amlak建立所罗门王朝。越来越多的文字资料,以及异国人的见闻,为我们还原了这一时期埃塞俄比亚的饮食风尚。

1770年左右的画作,描绘了埃塞俄比亚的“生肉宴”场景。可以注意到,所有人都是用手进食的。

所罗门王朝的统治者们经常举行盛大的宴会,以炫耀皇室的权力和富有。起居注性质的皇室档案serata gebr记载了扎拉.雅各布(Zara Yaqob,1434-1468年在位,也是欧陆风云开局时的神君之一)及后续君主的皇室生活,自然也包括皇室的宴会菜单,其中包括:

种类丰富的面饼和面包,包括英吉拉、圆盘状的硬面饼,以及欧洲风格的面包;

各种蔬菜以及装在容器里的Wot糊糊,配英吉拉等面饼吃;

各种肉类,包括鸡、鸽子、秃鹰等禽类。牛肉非常重要,平民只有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宰杀牛,牛的舌头、胸肉等则优先献给当地领主;

定量配给的啤酒和蜂蜜酒T'ej,有时盛放在金银制的器皿中。

据记载,皇室宴会往往会延续两天。只有最高级别的官员和皇室成员才被允许使用刀具,其他人则用手进食。饭菜放置在圆形的gebeta托盘上,皇室成员的gebeta饰以金银。从皇室档案中我们得知,用Wot配英吉拉,同时饮用蜂蜜酒的习俗,早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

19世纪末,孟尼利克二世统治时期的宫廷宴会

1887年,为了庆祝新都亚的斯亚贝巴Entoto Maryam教堂的落成。孟尼利克二世的妻子为未来的皇帝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盛宴。据说为了准备这场宴会,人们屠宰了5000多头牛羊,还造了一条“运河”,用来盛放库房里的蜂蜜酒。宴会持续了5天,融合了从基督教王国到部落的各种饮食传统。堪称埃塞俄比亚版的酒池肉林,在该国饮食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食中的海尔塞拉西皇帝,就算是皇帝,也是用手吃饭的

据一些参加过宴会的老人回忆。皇宫卫队是首批参加宴会的人群,他们早早吃完,然后出去维持秩序,之后到来的是首都的神职人员,随后是各地士兵、商人、首都的人民和宫廷佣人。孟尼利克二世一直在场,他和贵族们的餐品包括大量香槟酒、白兰地、英吉拉、doro dabo(鸡肉面包)、alicha merek(肉汤)、minchet abish(炖牛肉)、infellet(香料羊肉)、fit-fit(泡在酱汁中的英吉拉)、brundo(生肉)等。吃剩下来的食物留给宫廷的工作人员,不过除了生肉外,他们也带不回去什么。

埃塞俄比亚的生肉宴,后面挂着刚去世的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照片

同一时期欧洲人的记载,则展现了一幅不同的图景。

据15世纪葡萄牙传教士Francisco Alvares记载,宫廷宴会的菜品包括许多带骨带馅的家禽,这和皇室档案中的菜品差异很大。最令欧洲旅行者们惊异的,也许是埃塞俄比亚人吃生肉和用手进食的习俗。这无疑会给旅行者们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

生牛肉、英吉拉和辣酱,对于外人来说,接受这道菜大概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

在婚丧嫁娶的宴会上,人们都会进食大量生牛肉。长条状的肉用刀切成小块,蘸上调味料、辣酱、黄油,配上蜂蜜酒或者英吉拉。虽然有寄生虫隐患,但直到今天,生肉都是广受埃塞俄比亚人欢迎的美食(不过真的有很多人因此吃坏了肚子)。

爱他,就“Gursha”他

埃塞俄比亚人喜欢聚在一起分享食物。一般以右手进食,吃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手碰到嘴巴,这样就不容易污染到食物。他们有种在外人看起来比较奇怪的习俗,即用手互相分享食物。在阿姆哈拉语中,这被称为“Gursha”,引申开来,也有奖金、小费和贿赂的含义。

常见的Gursha方法是用英吉拉包裹一些食物,放到别人嘴里。得到喂食的人也会很快Gursha给你,以表谢意。埃塞俄比亚人认为Gursha可以表示尊敬,增进友谊。因此在宴会中,客人和老人往往会优先得到Gursha。如果一个人能从皇帝手中得到Gursha,那将会被视为无上的荣耀。从Gursha的规范和顺序中,也可窥见埃塞俄比亚传统的社会秩序。

Gursha的起源

关于Gursha的起源,有个富有深意的故事。传说过去有位残酷的国王,他对自己的权力沾沾自喜,以戏弄人民为乐。一天,他把大量饥民聚集在一起,准备好食物,却只准他们用超长的勺子进食。普通人根本无法用这种勺子吃饭,于是有人想到,不如大家互相喂食,这样大家就都能吃饱了。看到一对对互相喂食的饥民,愤怒的国王冲出了会场。受此启发,目击者们纷纷回家模仿,并用手取代了故事中的长勺子。后来,Gursha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阶层的习俗。

埃塞俄比亚的宗教分布,红色是埃塞俄比亚正教,绿色是伊斯兰教,蓝色是新教,黄色是传统信仰

埃塞俄比亚皇室自诩为所罗门的后裔,4世纪,阿克苏姆帝国皈信基督教,成为世界第二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数百年后,初创的伊斯兰教尚未走出阿拉伯半岛,就已传入埃塞俄比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传承,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不相同的饮食禁忌,深刻影响了埃塞俄比亚的饮食传统。

埃塞俄比亚版“最后的晚餐”,自然,大家都是用手进食的

从5世纪至今,埃塞俄比亚正教(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属于基督教)一直都是埃塞俄比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派别。除了基督教本身的饮食禁忌外,正教会还有非常繁琐的斋戒规定。复活节、五旬节、圣诞节、主显节、将临期前后,都有长短不一的斋戒期,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都要守各种斋戒,有的斋戒要求全素,有的斋戒要求节食。总之,由于很多时候不能吃肉,甚至不能用动物油,因此埃塞俄比亚人开发了许多蔬菜,以及菜籽油的用法。

Megebachin建议的食谱,使用吉兹字母书写

1963年出版的阿姆哈拉语膳食书《Megebachin》在正教斋戒的基础上,按照膳食均衡的理念,推出了如上图所示的建议食谱。从这本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埃塞俄比亚中上层的饮食风尚。根据这份食谱,可以发现,英吉拉几乎出现在每天的午餐和晚餐上,早餐则以谷物粥、牛奶和其他面饼为主,当然,也可以吃炖英吉拉(加上香料和酱汁)。周三和周五是正教的斋戒日,虽然不能吃肉,但可以通过炖扁豆、羽衣甘蓝、土豆来补充能量,其他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肉类和奶制品,以弥补斋戒带来的营养不平衡。

*.东正教国家也有许多斋戒日,天主教斋戒日较短,要求比较少,新教视教派不同,一般没有东正教和东方教会那么多的斋戒规定。

从外表上,其实很难区分法拉沙人和普通埃塞俄比亚人

在埃塞俄比亚,犹太教的历史比基督教更悠久。犹太教徒的饮食习惯和普通埃塞俄比亚人相似,不过遵照犹太教的戒律,不吃生肉,并且喜欢吃芝麻,以及撒芝麻的面饼。安息日前,犹太人会制作名为berekete的大圆面饼,配上奶酪,以及tebugna面包、encotcha饼干等。由于安息日不可生火,因此无论多么喜欢咖啡,这一天,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也不能煮咖啡喝(不过似乎可以喝速溶咖啡)

曾经,埃塞俄比亚生活着十多万黑皮肤的犹太人(又称Falasha法拉沙人,Beth Israel贝塔以色列人,大多已移居至以色列)。正是由于这些法拉沙人的加入,如今,在以色列也出现了不少埃塞俄比亚餐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新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迅速改变。

另一个“印度”,似曾相识的菜谱

粗看起来,埃塞俄比亚的食物和印度有些相似:都以面饼为主食、都用右手进食,都爱用香料,经常吃素,并且惯于把食物做成浓稠的糊糊,配面饼吃。甚至在肤色上,南印度人看起来也和埃塞俄比亚人差不多黑。不过仔细比较之下,两地的饮食习俗,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比如说,埃塞俄比亚人吃生肉,印度不吃,印度人嗜甜,并有各种甜品,而埃塞俄比亚人偏爱酸味,传统上没有制作甜点的习惯。

从宏观回到微观,看看最具代表性的埃塞俄比亚菜吧!

英吉拉配各种Wot

看过前文的朋友一定会对英吉拉(Injera)这个名字记忆深刻,这是埃塞俄比亚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也是其饮食风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日三餐都离不了它。制作英吉拉,要用到埃塞俄比亚特有的苔麸。把苔麸磨成粉,加上水和辅助发酵的ersho,发酵两三天后,就成了略带酸味的稀薄面糊。面糊可以直接浇在烙饼的Mitad饼铛上烘烤成型。制作好的英吉拉质地柔软,一面光滑,一面则有很多气孔,看上去有点像抹布,或者南印度的Appam米饼。

圆圆的英吉拉不是“摊”出来,而是“倒”出来的

由于苔麸产量不高,且仅产自降水充沛的中海拔地区。因此平民家庭一般会掺上高粱粉、面粉、玉米粉等,制成黑色、白色、红色的英吉拉。英吉拉口味比较酸,面饼多孔的结构,使得它很容易沾上酱料。对于埃塞俄比亚人来说,英吉拉既是餐具,又是餐盘。各色炖菜均匀地放在英吉拉上,吃的时候撕下一块英吉拉,包上一点配菜,口味自助,丰俭由人。此外,英吉拉也是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等东非国家饮食文化的核心。

Niter kibbeh看起来很像黄油,加入埃塞俄比亚豆蔻、姜黄、香菜、茴香、葫芦巴、打抛、koseret等香料调味

吃英吉拉,一定要配上Wot(或称Wat),Wot之于埃塞俄比亚,犹如咖喱之于印度。制作Wot,需要先把洋葱切碎,然后放在锅中慢慢熬煮,直至浓稠。之后加入Niter kibbeh香油调味,继续翻炒。接下来根据口味和喜好放入香料和食物,煮熟入味。Wot口感浓稠,口味浓郁,实乃下饭蘸饼之黄金搭档。

陶锅是埃塞俄比亚人传统的炖菜食具,当地的犹太人尤以家族传承的陶器制作技艺闻名,图为shakla dist陶锅

用鸡肉制作的Doro Wot可以说是埃塞俄比亚的国菜,在海外埃塞俄比亚菜馆中,这道菜的地位大概可以比肩印度菜馆的咖喱鸡(Chicken tikka masala)。无论各地口味偏好如何,Doro Wot的味道都是大致相同的。而对于埃塞俄比亚女性来说,制作Doro Wot的手艺,也是求偶时的门槛之一。

标准版Doro Wot的做法是将鸡肉(一般是鸡腿)去皮去油,放入柠檬汁腌制。同时熬煮洋葱,直至其浓稠,并变为棕色,之后加入Niter kibbeh香油和适量水,继续搅拌熬煮。随后准备适量香甜的蜂蜜酒以及混合香料Berbere,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水以防熬干。酱料基底准备完毕后,加入鸡肉和适量的水,不停搅动,熬煮45-60分钟。临近出锅时,按照自己口味加入一些香料,并放上几个白煮蛋,鸡蛋最好先切一下,帮助入味。

用鹰嘴豆和蚕豆泥制作的Shiro Wot,是埃塞俄比亚普通人餐桌上更常见的配菜。在正教的斋戒期和伊斯兰教的斋月期间,这道菜提供了足够的蛋白质,弥补了不能吃肉的缺憾。

全素拼盘Beyainatu

周三周五斋戒期间,埃塞俄比亚各地的餐馆常会供应名为Beyainatu的拼盘。Beyainatu意为“每种食物都有一点”,由英吉拉加上各种蔬菜Wot组成,色彩多样,口感丰富,是普通人初尝埃塞俄比亚菜时不大会出错的选择,大概可以类比印度菜的Thali。

*.几乎所有埃塞俄比亚菜都要用到洋葱,当一个埃塞俄比亚人谈到“葱”时,他一般说的就是洋葱,而不是我们烧菜用的青葱。

英吉拉fit-fit配辣椒

吃剩下来的英吉拉(或者无酵饼kitcha),可以切碎。加上Wot酱汁、Niter kibbeh香油、洋葱等一起熬煮。这是常见的早餐食品,埃塞俄比亚人称其为fit-fit或fir-fir。

埃塞俄比亚人烹饪的香料组合

从法老时代开始,非洲之角沿海就以盛产香料闻名。除了本地出产的香料以外,这里也是南亚、中东香料运输的集散中心。至少从公元1世纪起,埃塞俄比亚就和印度有着密切的贸易交流,自然而然地,这也让埃塞俄比亚人养成了爱用香料的饮食习惯。17世纪,原产美洲的辣椒开始出现于埃塞俄比亚,此后,人们的口味也变得辛辣起来。

红色Berbere和橙黄色Mitmita,相当于埃塞俄比亚版红黄粉。Berbere虽红,却没有Mitmita那么辣,使用范围较广

混合香料Berbere和Mitmita,是埃塞俄比亚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料,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印度的各种Masala。Berbere通常是用辣椒、大蒜、香菜、生姜、罗勒、埃塞俄比亚豆蔻、芸香、Ajwain、糙果芹、苜蓿、葫芦巴等调配而成的。Mitmita一般则用Peri-peri辣椒、埃塞俄比亚豆蔻、丁香、盐等调制。是埃塞俄比亚人吃生牛肉时的绝配。

Kitfo配英吉拉

说到生牛肉,就不得不提埃塞俄比亚的传统菜肴Kitfo。埃塞俄比亚人喜欢吃瘦肉,Kitfo由切碎的生瘦牛肉,加上Mitmita混合香料和Niter kibbeh香油腌制而成,常配干酪、菠菜或英吉拉一同食用。根据个人口味,也可以提供煮熟的Kitfo,不过这样就失去灵魂了。这道菜是埃塞俄比亚基督教徒9月份庆祝找到真十字架节庆期间的传统菜品。

Tibs大概是少见的像中餐的埃塞俄比亚菜。一种传统做法是将其放在下方燃炭的粘土容器中,既热乎,又美味

区别于埃塞俄比亚人餐桌上最常见的炖煮菜肴,用牛羊肉块,加上蔬菜、黄油翻炒制成的Tibs,也非常受欢迎。普通埃塞俄比亚人不大吃得起肉,而Tibs的蔬菜量可多可少,却一定不能少了肉。因此只有节庆期间,或者富裕家庭才能经常吃到这道菜。

鸡肉面包Doro Dabo,这是孟尼利克二世的皇后Taytu最喜欢的一道菜

埃塞俄比亚人把除了英吉拉以外的各种发酵面食统称为Dabo。Dabo用麦子、高粱、小米、阿比西尼亚象腿蕉等制作,种类非常多。既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加工成小吃,虽然不如英吉拉日常,但在节日和仪式上,Dabo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Qocho和蘸酱

南部的奥罗莫人等族群饮食习惯差别较大,用阿比西尼亚象腿蕉制作的Qocho,是他们的主食。从象腿蕉粗壮的树干和根茎部分获取果肉,捣成糊糊,把它包在树叶里,放置几天发酵。发酵好之后切成条状或块状,在饼铛上烘熟。当地的Gurage人认为发酵越久,制作的Qocho越好,而对于外人来说,这种酸酸的、海绵质感的主食可能并不容易接受。

蜂蜜酒一般放在大肚瓶中,颜色看起来有点像橙汁

埃塞俄比亚有数千年的饮酒史,其出产的酒类,以蜂蜜酒T'ej最为出名。蜂蜜酒历史悠久,过去,由于蜂蜜比较贵重,因此仅有皇室等少数人群喝这种酒。如今,随着蜂蜜产量的增加,普通人也可在家中酿造这种传统浊酒。蜂蜜酒由蜂蜜、水和gesho制成,口味酸甜,酒精含量一般在7-11%之间,是宗教和社交活动中的常用酒,也被誉为是埃塞俄比亚的国酒。

啤酒屋的社交

对于普通人而言,用高粱、苔麸等酿造的啤酒Tella,是更常见的饮酒选择。Tella经常被储存在熏制过的橄榄木或阿比西尼亚玫瑰木容器中,带有一丝烟熏味,酒精含量一般在2-4%之间。至今,许多埃塞俄比亚人还是更青睐家庭手工酿制的啤酒,在东北部的提格雷地区,更是有数以万计的传统啤酒屋。

最后,回到最出名的埃塞俄比亚饮料——咖啡。

中部风格的jebena咖啡壶,以及小零食

在埃塞俄比亚,社交生活往往以咖啡为中心。有空的时候,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参加传统的咖啡仪式。咖啡仪式包括喝咖啡、吃零食、聊天等活动,一般会持续两三个小时。咖啡仪式的零食有爆米花、花生、Ambasha饼等,糖、盐和niter kibbeh香油是喝咖啡时的常见配料。参加者一般要喝三轮咖啡,客人如果没有喝满三杯咖啡,就会视作不礼貌。

操办咖啡仪式的女子

咖啡仪式一般由家族中的女性操办,这被认为是她们的荣耀。女性之间通过烤制咖啡豆,在陶制的Jebena咖啡壶中煮咖啡的过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用Jebena咖啡壶煮咖啡,是埃塞俄比亚咖啡仪式最显著的特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这种传统陶器始终在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海外埃塞俄比亚人来说,参加咖啡仪式,既有助于联络感情,也有助于通过仪式中的传统,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

系列目录

美食穿越之旅:奥斯曼帝国的宫廷饮食

美食穿越之旅:拜占庭帝国的饮食传统

美食穿越之旅:南太平洋岛民的饮食传统

美食穿越之旅:印加帝国的饮食传统

美食穿越之旅:莫卧儿帝国的饮食传统

美食穿越之旅:阿兹特克和玛雅人的饮食传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