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播方静:从知名主持到深陷“间谍门”,她的结局让人唏嘘_的是_播音_央视

#搜狐创作挑战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方静的人生格言,她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是一个理性客观,有努力上进且有独到见解的主持人。

23岁入职央视,主持过《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中国新闻》等新闻类栏目,声名鹊起一举成知名主持人。

可迎接她的并非辉煌人生,而是将她毁于一旦的谣言风波。

2009年,一则“方静深陷间谍门”的新闻引发全网关注,让一向兢兢业业的方静处于舆论的风口,导致她事业受挫被迫隐退。

2015年5月,方静低调复出,受邀实况转播莫斯科红场阅兵,用行动打脸众人,间接证明了“间谍门”纯属子虚乌有。

蛰伏6年真相大白,可她却倒在了沉冤得雪后的第一个秋天,心力憔悴积劳成疾不幸患癌,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44岁,成父母余生之痛。

从知名主持到患癌离世,方静都经历了什么?在她离世14年后,年迈双亲近况如何?

展开全文

1971年,方静在北京出生,生长在一个高知家庭,爸爸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妈妈是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

双子座的方静从小活泼好动,深得父母宠爱,饱读诗书深受文化熏陶,对音乐更是情有独钟。

她热爱唱歌擅长模仿“郭兰英”,不到4岁便且数次受邀到电视台登台演出,模仿的实在太过出众,

因而得到郭兰英本尊赏识,还被收为弟子,对方有意将她当成接班人培养。

方静作为郭兰英年纪最小的徒弟之一,凭借过人音乐天赋,深得师傅赏识,时常被格外关照。

可享受师傅更多的宠爱并非易事,要承受多于常人的训练量以及更为苛刻的要求。

幸运的是方静从未喊苦怕累,学艺4年,她的进步肉眼可见,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歌坛新秀。

照此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歌手或许也不无可能,可妈妈却为方静的未来担忧。

方静母亲觉得:唱歌虽好,可前途未知,相比之下还是完成学业才能给予女儿光明的未来。

在深思熟虑之后,方静遵循母亲建议,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放弃音乐梦想,追逐学业巅峰,

因花费大量时间练习音乐,方静各科成绩明显下降,好在放弃音乐专注于学习之后,落下的课程很快补上,成绩也逐渐赶了上来。

中考那年,方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赫赫有名的高中,由于英语成绩太过出众,外加品学兼优才艺出众。还未高考,方静就得到了保送北京外语学院的机会。

免试入学可遇而不可求,而优秀的人即便不靠命运的加持,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高中时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海选,择优挑选3人参与北京广播电台所举办的朗诵栏目。

方静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凭清澈动人的嗓音,以及出类拔萃的文案被选中,

在老师的陪同下,方静走进了北电录音室,她不慌不忙颇有大将之风,有条不紊的完成朗诵录制。

原本以为自己的表现极为平常,没想到在走出录音后却迎来了多位业内人士热烈的掌声。

甚至还有不少播音大咖当场夸赞,说方静真是老天爷赏饭吃,事后还拜托老师给方静带话:“方静同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播音天赋,强烈建议报考北广。”

得到播音界前辈的提点后,已然被保送北京外国语学校的方静,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放弃来之不易的保送机会,转而报考风险更大的北广。

1990年,方静无畏无惧,勇敢地走进了高考考场,在千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学生。

当年播音主持并非热门专业,主持人的影响力也远不及如今,若非不是热爱,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这个专业。

在校期间,方静跟随老师的指引,学习专业的播音知识,勤奋好学的她,保证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的同时,在课外实践方面同样没有落下,

方静播音天赋出众,长相并非太过出彩,不过丝毫不影响她的魅力,

追求者还真不少,其中不乏多金且帅气的富二代,而抱得美人归的是同班一位品学兼优的男孩。

与男友牵手那会,方静还在上大二,好在志同道合的两人并未因恋爱影响学业,反而督促彼此成了更优秀的人。

方静时常因长相不够出众而自卑,男友一直鼓励她,打铁还需自身硬,希望她不要有容貌焦虑。

大学毕业后,方静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在众多应届生之中脱颖而出,成功得到央视赏识,得到梦寐以求的实习机会,

能进央视实习,足以证明方静的专业能力,然而央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

岗位有限,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想留下来成为央视主持人成了方静面临的巨大考验。

专业能力过硬是资本,可美貌也是不可忽略的入场券,如今央视爆红的主持人王冰冰以及马凡舒等人,

能力固然出众,而真正让她们爆火的还是过人的美貌。

外貌不占优势的方静深刻的知道,想要留在央视只能另辟蹊径,向领导和观众展现自己的价值,

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往往能够在看似绝境的环境中涅槃重生。

通过朋友牵线搭桥,方静得以采访国家足球队前教练施拉普钠,在采访过程中,她用非常专业的美式英语,有条不紊的与对方交流。

突破语言障碍,眉眼之间透露着无与伦比的自信,

当这段采访在《中国报道》这档栏目播出之后,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观众更是对此叹为观止,

方静也凭借这次出色的发挥,成功留在了央视,成为了央视正式员工,那年她才23岁。

事业稳定发展,在感情上却遭遇重挫,毕业季俗称分手季,方静以为自己会是例外,没想到还是败给了现实,

毕业后,男友回到家乡发展,与留在央视的方静分隔两地,异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渐行渐远的两颗心。

处于上升期的两人,将工作放在感情前面,彼此缺乏交流,久而久之感情也就淡了,即便不舍也只能放过彼此含泪分手。

失恋后,作为主持人的方静,需要隐藏情绪,将最好的状态放到工作之中,

幸运的是在忙碌中,方静也忘记了失恋所带来的痛苦,事业倒是越来越好了。

1996年,方静不满足现状,还想不断提高和挑战自己,早出晚归的她,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在完成日常主持工作之余,强行压缩业余休息时间,拿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学位。

方静认为社会学与新闻学有殊途同归关联密切,学有所成后,陆续主持了《中国新闻》、《焦点访谈》、《国际观察》等栏目。

方静是个完美主义,穿梭于各大栏目之间,可节目的内容质量依旧能够得到保证。

成为多档节目主持人,几乎拿到了所有新闻类大奖,可她并不满足,没有一个真正代表自己独立风格的节目成为她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方静一直在努力,可惜还没等到完成梦想,方静便遇到了职业生涯以来最大的麻烦。

从2006年开始,方静接手新栏目《防务新观察》,从名字不忙看出,在节目中避无可避的谈及一些敏感问题。

为了弥补专业知识欠缺,方静还特意向搭档张绍忠请教,对方也夸她视角独特。

三年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2009年3月1日后,方静消失在了央视镜头之中,

观众疑惑不已,还以为只是正常的工作调休,真正将方静推向风口浪尖的是一篇前同事的博文,

在方静消失三个月后,前央视主持人阿忆发表博文《考试作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标题中庸而普通,可文章中的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其中有一句话尤其引人注目:“端庄大气的方静,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防务新观察》栏目,于5月12日被捕。”

方静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口碑能力有目共睹,按理来说理应没人相信才对,

可发文者身份太特殊,对方与方静是熟人,用知根知底来形容也不为过,

文章一经发布,很快便人尽皆知,方静一时之间陷入了舆论的风口,

原本以为此事已经是榜上钉钉,方静也因此遭受了数不尽的口诛笔伐,讽刺的是事情很快迎来了反转。

2009年6月11日,在阿忆发文一个月后,方静首次在个人社交网站发文回应:“表示绝无此事,将动用一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

为证所说非虚,方静受邀参加新浪专访,转身又出现在了《世界周刊》栏目中,便担任主持人,至此谣言不攻自破,阿忆紧急发布声明道歉,表示自己搞错了。

虽说得以清白,可因风波太大,还是影响到了方静如日中天的主持事业,

曾经的人脉对她避而远之,体会到世态炎凉之后,方静一时之间也手足无措。

幸运的是爸妈成了她坚实的后盾,从始至终一直信任关心她。

谣言风波过后,方静便一直处于隐身转态,直到2015年5月才再次受邀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转播台,

时隔6年,方静风采依旧,除了轻微发福之外,基本没有任何改变,无数观众为她欢呼鼓掌,

有人热泪盈眶,更有甚至高呼:“她从未改变,还是那个方静,

原本以为那个熟悉的方静回来了,没想到这次出境竟是最后的告别。

2015年11月18日,方静传来噩耗,当天傍晚18点25分,胃癌恶化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44岁。

其实,早在2014年,方静就已查出癌症,工作期间方静廉洁朴素,收入来源全靠工资,

患癌初期,医生建议她前往美国治疗,可方静无法承受巨额医疗费,最终只能在台湾接受保守治疗。

得了癌症基本等于宣判死刑,不过心态沉稳意志坚强的方静还是决定与病魔做抗争,

遗憾的是最终败下阵来,癌细胞转移到了肝部,治疗已是回天乏术,苦命的方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方静离世后,深爱着她的爸妈,沉浸在丧女之痛中,久久不能平复,无法回归到正常生活中来,

同事与观众同样感到无比惋惜,方静曾说:“我想力所能及做好没一点事,年轻时,倾力学习和所热爱的工作,后半生将留给自己20年好好享受生活。”

可惜直到生命的尽头,方静也没能好好享受生活,她一生未婚,至死无儿无女,

生命没有延续,没给爸妈留个念想,成了二老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遗憾。

2023年,距离方静离世已有8年,大多数人有关于她的记忆还停留在“间谍门”,实际上她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

网络谣言和无端谩骂,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心态失衡,甚至患上抑郁症。

方静患癌或许就是心理压力太大,莫须有的谣言,毁了她大好前途,夺走了她本该闪耀的人生。

对于道听途说的事情听听就好,或许真相并非是看到的,也不是听到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望诸君谨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