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本题_地标_建筑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具体衡量尺度与空间结构维度的概念。“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天人共富、人人共富、心身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

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如下。

第一,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富裕是财富对人类需要满足的充裕程度。然而,我们所说的富裕究竟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还是以满足人的想要(欲望)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这是进行共同富裕建设必须明晰的基本理论问题。富裕与共同富裕永远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标准,才是衡量实现共同富裕的真正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然尺度。

第二,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约束边界。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并以相应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可能的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自然尺度。实现共同富裕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末端治理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设,追求自我与他者(包括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系统生存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如下。

天人共富。天人共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人是自然之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只有把人与自然视作一个共同富裕建设的统一体,构建基于生态共享、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发展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事实上,当今世界,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长期战略的重要砝码。人类今天的生存性矛盾和危机,已经由以往的供给不足危机转变为环境危机。生态环境对今天与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已经大大超过了生产力不足的威胁。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

人人共富,通过“生产性努力”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即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发挥各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在物质生产、资源分配、生态保护、精神富有、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形成发展合力,又要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建设本身可能会遇到的人的生物性、制度性挑战,需要形成合作博弈的共赢政策架构。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落实协同和共享的宗旨,建成这样一种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既需要基于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与社会发展价值理念重塑的集体力量,也需要基于个人合作秩序自发扩展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协同推进。

心身共富。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富裕辩证法。仅有财富增长而没有精神富足,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不断被满足,世界正在重新改变着我们身体与心灵的健康观念与富裕位置,也正在颠覆和重塑我们的财富理念。心理性贫穷比生理性贫穷更加需要积极应对。今天,精神富有对人们的幸福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物质富裕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富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才能够实现心身共富,使共同富裕建设框架更加丰富与完善。

展开全文

总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并以自然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才可能实现人类可持续的共同富裕目标。

(摘编自陈惠雄《共同富裕的自然尺度与空间维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明晰富裕是以满足人的需要还是人的想要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

B. 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是建立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实现人人共富的主导力量。

C. 当今世界环境危机大大超过了生产力不足的威胁,对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严重挑战。

D. 通过“生产性努力”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解读是为了论证共同富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B. 文章从“两个自然尺度”“三大空间维度”两方面逐层深入地阐述了怎样才是共同富裕。

C. 文章在阐述“心身共富”时,侧重论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迫切性。

D. 本文论证结构严谨,全文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全文”的思路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现共同富裕要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经济增长方式。

B. 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充分体现了对“天人共富”空间维度内涵的认识。

C. 如果没有“心身共富”,那么“人人共富”“天人共富”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D. 随着当前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不断被满足,积极应对心理性贫穷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

【答案】

1. B 2. D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建立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实现人人共富的主导力量”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既需要基于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与社会发展价值理念重塑的集体力量,也需要基于个人合作秩序自发扩展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协同推进”,“既需要……也需要……”表明是并列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为了论证共同富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说法错误,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分析是为了阐述该如何衡量“共同富裕”。

B.“逐层深入”说法错误,两者是并列关系。

C.“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迫切性”说法错误,文中侧重论述了精神富足的迫切性。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果没有‘心身共富’”错误,文中说“天人共富即……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说明“天人共富”才是根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性建筑,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我们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形态和笔画来唤起对它的记忆,就像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比萨斜塔、埃及金字塔等世界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明建设快速发展。新兴城市建设令人惊叹,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断被替代,瞬间庞大的高型建筑拔地而起,自顾自地争相林立,混乱着,茫然着。结果,所谓的“标志性建筑”高楼只是取决于城市某些商业需求,而对整个城市没有任何的文化价值。我们的城市空间需要一定明晰性,盲目的“标志”只会导致大众对城市的认知混乱,更有可能出现城市历史价值的丧失,城市文化修养的缺乏、城市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

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的体现,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是一座城市的识别符号。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埃及金字塔、北京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罗马斗兽场,我们便能毫不犹豫地报出这座城市的名字以及符号背后的城市印象。

(摘编自王利斌、王丽娟《浅析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

材料三:

地标性建筑作为建筑本身所包含的物质功能应该得到最明显的体现,首先应该是作为地标的指示和标记作用。当处在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附近时,人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也同样可以做出方向的辨识和对其他位置的表达。同时,作为好的地标性建筑,无论是办公商用、交通作用、文化纪念作用、旅游娱乐作用等都应该具有建筑的实用性,任何建筑如果脱离了实用性便会失去建筑本身的意义。作为国内第一高塔的广州塔,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小蛮腰”,它作为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已经是外来游客心里“游广州,必游广州塔”的广州标志性景点。广州塔包含了娱乐设施、观景平台、餐饮、展厅等为人们提供的观光娱乐功能;另外作为发射塔,在塔顶设置的发射机房和发射天线可用于发射电视、广播和微波信号。

任何建筑作为能从视觉上给人感受的东西都应该具有美观性,地标性建筑也不例外。故宫作为北京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它的美观性体现在选址、规划、布局、结构、着色等各个方面。故宫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正、和谐、深厚和端庄的特点,更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体现,美观性显而易见。

地标性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经济等各方面的缩影,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应该和城市的规划相协调,应当结合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地理形式、经济特点等,充分考虑地标性建筑的适用性和美观性,整体规划,建造优秀的地标性建筑。确保地标性建筑不仅具有独特造型,更具有实用性,不成为搞怪和造作的失败品,提升地标性建筑的经济、文化价值。

未来,在我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建筑业减排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城市新地标性建筑融入绿色理念已成为必然趋势。地标建设在探索新模式过程中,也需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与施工的水平,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

(摘编自岳子昂、李岱松《地标性建筑的适用与审美》)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标性建筑对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非凡,它是这个城市的识别符号,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与这个城市是密不可分的。

B. 2017年以来,中国百城建筑新地标样本项目平均建筑面积逐年下跌,虽然同比增长率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负增长状态。

C. 地标性建筑应具有空间标识的物质功能,可以起到指示和标记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其找到自己所在的准确空间地理位置。

D. 广州地标性建筑“小蛮腰”是我国第一高塔,功能众多,既可观光娱乐,又可发射电视、广播和微波信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标性建筑往往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形态和笔画来描绘,而我们凭借这些描绘可以唤醒心中的记忆,而不会产生误解。

B.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已经更新换代,由此带来的问题也相当多,这会对这些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C. 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不仅要具有明晰性,而且要具有个性特点,其建筑高度必须是这个城市其他建筑所不可比拟的。

D. 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经济等方面的载体,只着眼于某些商业需求的所谓“地标性建筑”是失败的。

6. 某城想建造地标性建筑,除美观、实用外,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

4. B 5. C

6. ①结合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地理形式、经济特点等,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②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与施工的水平,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③地标性建筑应体现文化内涵。④地标性建筑要有独特性,体现个性风貌。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B.“逐年下跌”说法错误,2020年中国百城建筑新地标样本项目平均建筑面积比2018年、2019年要高一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C.“其建筑高度必须是这个城市其他建筑所不可比拟的”分析不当。根据文中“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断被替代,瞬间庞大的高型建筑拔地而起,自顾自地争相林立,混乱着,茫然着。结果,所谓的‘标志性建筑’高楼只是取决于城市某些商业需求,而对整个城市没有任何的文化价值”信息可知,地标性建筑不一定是高楼。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先找出材料中地标性建筑的成功的做法及未来设想的相关信息。

结合材料三“地标性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经济等各方面的缩影,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应该和城市的规划相协调,应当结合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地理形式、经济特点等”可知,要结合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地理形式、经济特点等,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结合材料二“地标建设在探索新模式过程中,也需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与施工的水平,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可知,要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与施工的水平,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

结合材料二“故宫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正、和谐、深厚和端庄的特点,更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体现,美观性显而易见”可知,地标性建筑应体现文化内涵。

结合材料一“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的体现,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是一座城市的识别符号”可知,地标性建筑要有独特性,体现个性风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鸣笛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谵语。颅内神经发热的症状。”医生们这么说。同事们在慰问之后,在回去的路上也纷纷用刚在医生那里学来的专业术语,准确描述贝卢卡的症状:

“癞狂。”

“脑膜炎。”

“颅内神经发热。”

他们努力想表现出一些痛苦,内心深处却有一丝欣喜,这是一种“看望同事”的任务达成后的满足,更是一种对“身强体健”的自身现状的喜悦。

“他说什么了吗?”

“还不是那一套,胡言乱语。”

的确,前一晚贝卢卡发狂似的顶撞了他的上司,当上司严厉地训斥他时,他更是差点就朝上司扑了过去。同事们由此更加确信:贝卢卡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患者了。

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比贝卢卡还要温驯听话、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人了。

“受限”,他的一个同事如此定义了贝卢卡的人生。可怜的贝卢卡,一直在受限,受制于他无味的记账员工作的苛求,除了账目,他脑子里就不剩什么了。

与其说他是行走的整理柜,倒不如说是一匹任劳任怨拉磨的老驴,一匹戴着眼罩拉着同样的推车以同样的步伐走着同样路径的驴。

然而,这匹老驴被毫无怜悯地抽打了千百次,人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取笑他,或者只是为了一些恶趣味;想知道他是不是会反击。不说抬脚踢人吧,至少面露愠色,哪怕是有点发牢骚的征兆都可以。但是没有丝毫反应。仿佛他就该如此沉默,又仿佛他根本感觉不到这些伤害。

因此,如果不用突然的精神失控来解释的话,他所表现出的反抗,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更无法理解的是前一晚发生的事。

上司到他办公室检查表格和文件。

“你怎么回事?今天你都干了什么?”

贝卢卡微笑着看看他,带着一丝不知羞耻的意味摊了摊手。

“你什么意思?”上司声色俱厉地质问道。

“没什么意思。”贝卢卡说,脸上仍旧带着那种介于厚颜无耻与低能之间的微笑。“火车,卡瓦列雷先生。”

“火车?什么火车?”

“鸣笛了。”

“你在说什么鬼话?”

“卡瓦列雷先生,今晚火车鸣笛了,我听见了它鸣笛的声音。”

“火车?”

“是的,先生,您不知道我去过那里吗?西伯利亚……还有……还有刚果的热带丛林……一下就到了……卡瓦列雷先生!”

同事们听见了贝卢卡的这番话,一个个笑得不能自已。

终于,上司愤怒的情绪达到了顶峰,他无所不用其极地羞辱贝卢卡。

然而这一次贝卢卡并没有逆来顺受,在同事们的惊愕中,他挺身反抗了,并且一直喊着那句诡异的“火车鸣笛了”。现在他再也不会默默忍受了,因为他听见火车鸣笛了,所以他不能也不愿再被这样对待了。

他们用尽浑身解数才给贝卢卡穿上了精神病人的约束衣,把他拖到了精神病院。在医院里,贝卢卡仍旧不停地说着火车鸣笛的事,甚至还模仿起了鸣笛的声音,那笛声像是自夜里传来,缥缈又哀伤,声声不息。

让所有人诧异的是,一个被视为记账机器的“聋哑人”,现在居然在滔滔不绝地讲着白雪皑皑的山峰与万里无云的蓝天交相辉映……总之都是些闻所未闻的东西。

当他们把这些事情连同贝卢卡突然精神失常的消息告诉我时,看到我没有惊愕甚至连情绪也没有丝毫的起伏,他们都疑惑不已。

的确,我平静地接受了。我摇了摇头,嘴角向下撇了撇,艰难地说道:

“先生们,贝卢卡没疯。这些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之所以没人能够解释原因,是因为没有人真正了解贝卢卡的生活。可是我了解。”

我是他的邻居。我一直疑惑:这个男人是怎么跟生活抗争到今天的。

他养着三个瞎女人:他的妻子、他的岳母和岳母的姐姐——后两位因为白内障而失明;而他的妻子,没有白内障,她天生就瞎。

三个人都想要人来伺候自己,但是根本没人来伺候,所以她们就一天到晚地骂。他还有两个在家守寡的“好女儿”,一个拖着四个孩子,另外一个带了仨。

贝卢卡当记账员那点微薄的薪水哪能养活这么多人,他又找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晚上在家做。五个女人和七个孩子时常发出魔鬼般的尖叫,贝卢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干活。

最后,等所有人都睡下的时候,贝卢卡才能开始抄写的工作,就这样一直抄到手握不住笔、眼睛睁不开的深夜。

所以,先生们,那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发生了。

当我去看望贝卢卡的时候,他一五一十地跟我说了。确实,他是有点过于激动了,但是发生的一切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正常了。他嘲笑那些认为他疯了的人。

“那敢情好!”他说,“我还希望如此呢!”

在多年的折磨中,贝卢卡太过专注于他痛苦的存在,太过专注于他工作的账单,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就像一头被束缚的野兽,被迫拉着磨。

两天前的晚上,他又像往常一样筋疲力尽地倒向了那个破沙发,可能是因为太累了,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很快就入睡。忽然,在深邃的寂静中,他听到了来自远方的火车在鸣笛。

他仿佛觉得,在多年之后,自己的听觉突然被唤醒了,鬼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火车的鸣笛声唤醒了他,一下子带走了他所有的不幸和苦难。他几乎是从荒凉的坟墓中走了出来,投入了这个辽阔斑斓的世界。

这个时刻终于在他身处牢笼时降临了。他突然间可以凭借觉醒的想象力去追寻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山峰,每一片森林,每一片海洋……这不只是空间上的觉醒,更是时间上的顿悟。因为他在这里受苦的同时,白雪皑皑的荒凉高山在夜空中移走了清晨的蓝色。是真的,他真的看见了这些,看见了海洋,见到了森林……

现在他进入了世界的精神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他得到了些许安慰。的确,他时不时能靠他的想象力来呼吸一下这个世界的新鲜空气,来释放自己。

这对他已足够。

但当他第一天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自然会失控,会因沉醉而酩酊。这个世界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灾难。

等一切都重回正轨之后,他会去向上司道歉,会重拾他那记账员的工作。只是从现在起,上司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宰割”贝卢卡了,他应该时不时给贝卢卡放个假,让他可以去西伯利亚……

“卡瓦列雷先生,乘火车一下就到了。现在,火车鸣笛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上仍旧带着那种介于厚颜无耻与低能之间的微笑”,小说通过这一神态描写,刻画了贝卢卡面对上司时无所畏惧的心理。

B. 小说中用“拉磨的老驴”“行走的整理柜”来比喻贝卢卡,形象地写出了贝卢卡平时循规蹈矩、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人生境况。

C. 小说中对“蓝天”“山峰”“森林”“海洋”的描写,充满想象,这是贝卢卡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暖色调。

D. 小说中的“我”不仅是贝卢卡悲苦生活的见证者,也是贝卢卡精神失常的理解者和理性分析者,“我”对贝卢卡的悲苦生活充满了同情。

8. 请结合文本分析造成贝卢卡精神失控原因。

9. 有人评价说皮兰德娄擅于利用象征手法来暗示作品的思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7. A

8. ①沉重的生活压力。他需要用微薄的收入来养活一犬家人,为此他不得不利用晚上的时间兼职抄写,整天疲惫不堪。②毫无尊严的乏味工作。在单位他任劳任怨,逆来顺受。③变态的社会和阴暗的人性。贝卢卡受尽领导、同事的欺负和羞辱。

9. ①小说用贝卢卡的形象来象征在社会环境中遭遇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们。②用“火车鸣笛”来象征人们逃避现实,寻找心灵慰藉的方式。③小说通过对“火车鸣笛”及贝卢卡形象的描写,寄寓了人们希望逃离现实的桎梏、来一次自我释放、为干枯的心灵带来慰藉的愿望。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刻画了贝卢卡面对上司时无所畏惧的心理”说法错误,原文有“当他第一天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自然会失控,会因沉醉而酩酊”,应是描写贝卢卡此时精神失控的状态。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贝卢卡精神失控的原因既有其个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分析时紧扣小说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他有沉重的生活压力。“他养着三个瞎女人:他的妻子、他的岳母和岳母的姐姐——后两位因为白内障而失明;而他的妻子,没有白内障,她天生就瞎”“他还有两个在家守寡的‘好女儿’,一个拖着四个孩子,另外一个带了仨”“他又找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晚上在家做。五个女人和七个孩子时常发出魔鬼般的尖叫,贝卢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干活”“最后,等所有人都睡下的时候,贝卢卡才能开始抄写的工作,就这样一直抄到手握不住笔、眼睛睁不开的深夜”,他需要用微薄的收入来养活一犬家人,为此他不得不利用晚上的时间兼职抄写,整天疲惫不堪。

他的毫无尊严的乏味工作。“可怜的贝卢卡,一直在受限,受制于他无味的记账员工作的苛求,除了账目,他脑子里就不剩什么了……是一匹任劳任怨拉磨的老驴”,在单位他任劳任怨,逆来顺受。

“这匹老驴被毫无怜悯地抽打了千百次,人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取笑他,或者只是为了一些恶趣味;想知道他是不是会反击。不说抬脚踢人吧,至少面露愠色,哪怕是有点发牢骚的征兆都可以。但是没有丝毫反应”,贝卢卡受尽领导、同事的欺负和羞辱。变态的社会和阴暗的人性也是造成贝卢卡精神失控的原因。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写作手法和作品思想的能力。

贝卢卡有沉重的生存负担,工作上又得不到大家的基本尊重,他受着物质精神的双重压迫,过着悲苦的生活,贝卢卡的形象象征在社会环境中遭遇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们。

“火车鸣笛”唤醒了贝卢卡,“一下子带走了他所有不幸和苦难。他几乎是从荒凉的坟墓中走了出来,投入了这个辽阔斑斓的世界,并获得心灵安慰”。所以“火车鸣笛”象征人们逃避现实,寻找心灵慰藉的方式。

贝卢卡通过“火车鸣笛”暂时释放了生活和工作的沉重压力,“现在他进入了世界的精神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他得到了些许安慰。的确,他时不时能靠他的想象力来呼吸一下这个世界的新鲜空气,来释放自己”,并且有望“上司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宰割’贝卢卡了”,这些叙写寄寓了人们希望逃离现实的桎梏、来一次自我释放、为干枯的心灵带来慰藉的愿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①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所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所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鼓钟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②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栗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日:“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傥:倘若。②诎:同“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B.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C.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D.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日/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与“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两句中“恶”字含义相同。

B. “爱其死而不谏其君”与“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两句中“爱”字含义不同。

C. “臣不能为乐,臣善隐”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相同。

D. “柱梁衣绣”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衣”字含义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六个月不愿回国,并下达了谁说要回去就处死谁的命令,颜烛趋冒死进谏,齐景公认为颜烛趋触犯了自己的禁令,要杀死他

B. 齐景公认识到杀死颜烛趋不仅成就了颜烛趋忠臣之名,还会使自己成为像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桀、纣这样的昏君,所以最终没有杀害颜烛趋。

C. 楚庄王继位为国君后三年不理朝政,荒淫无道,在苏从的劝说下,楚庄王用割断吊挂钟鼓绳子的方式表示不再沉迷声乐、美色,并且拜苏从为国相。

D. 晋平公喜好音乐,咎犯投其所好,利用自己擅长乐技的优点接近晋平公,成功让晋平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励精图治,与咎犯一道治理国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2)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

【答案】

10. A 11. D 12. D

13. ①齐景公高兴了,于是回国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阴谋策划不接纳他回国。

②我听音乐还没空闲,(哪有时间)听什么谏言呢?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平公喜好音乐,在国内多收赋税,却不修整城邑,还说:“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拜见守宫门的大夫说:“我听说君主喜好音乐,因此以乐技求见。”

“晋平公好乐”,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多其赋敛”,“多”是“多收”,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臣闻主君好乐”,“主君”为兼语,作“闻”的宾语,“好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正确。恶:厌恶,讨厌。句意:我讨厌做臣子的屡次劝谏他的国君。/死亡是我讨厌的。

B.正确。爱:吝惜;/爱惜,爱护。句意:吝惜死亡(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诫他的国君。/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

C.正确。善:善于。句意:我不会奏乐,我善于说隐语。/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含义和用法不同”错误。两句中“衣”字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穿上”。句意:大王宫殿的梁柱都披上了锦绣。/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

D.“利用自己擅长乐技的优点接近晋平公”说法错误,从文中“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可知,说自己擅长乐技只是借口。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说”,通“悦”,高兴;“中道”,半路;“内”,通“纳”,接纳。

(2)“钟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听音乐;“暇”,空闲;“何谏之听”,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命令左右的人说:“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趋上前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内,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倘若另有治理国政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颜烛趋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砍,并说:“君王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君王的贤明,不像这两个君主,我的才能,也不像这两个臣子;君王为何不砍呢?拿我来摆在这两个臣子之后成为第三人,不也可以吗?”齐景公高兴了,于是回国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阴谋策划不接纳他回国。

楚庄王继位为国君后,三年不理朝政,还在国内下令说:“我讨厌做臣子的屡次劝谏他的国君。现在我拥有国家,建立政权,有来进谏的人就处死罪,决不赦免。”苏从说:“接受了君王很高的爵位,吃了君王优厚的俸禄,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诫他的国君,就不是忠臣。”于是他入宫进谏。楚庄王站立在钟鼓之间,左手伏着吴女,右手抱着越姬说:“我听音乐还没空闲,(哪有时间)听什么谏言呢?”苏从说:“我听说,好走正道的人资助多,好享乐的人沉迷不悟的多;好走正道的人粮食多,好享乐的人败亡的多。楚国灭亡的日子快到了,我冒死罪来告诉大王。”楚王说:“讲得好。”于是左手拉着苏从的手,右手抽出藏在袖子中护身的短刀,割断吊挂钟鼓的绳子,第二天拜苏从为国相。

晋平公喜好音乐,在国内多收赋税,却不修整城邑,还说:“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拜见守宫门的大夫说:“我听说君主喜好音乐,因此以乐技求见。”守门大夫入宫告诉晋平公说:“有个晋国人叫咎犯的,想要以乐技求见大王。”晋平公说:“接待他。”咎犯进宫后,晋平公让他坐在宫殿上,然后摆出钟磬竽瑟等乐器。坐了一会,晋平公说:“请客人奏乐。”咎犯回答说:“我不会奏乐,我善于说隐语。”晋平公召集十二个会说隐语的人。咎犯说:“我愿冒死侍奉大王。”晋平公说:“好吧。”咎犯伸出他的左臂,并伸出五指,晋平公向隐官问道:“猜猜这是什么意思?”隐官们都说:“不知道。”晋平公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咎犯就一根根伸出他的手指说:“这一说的是,大王所游玩之处雕龙画凤,城邑却得不到修整;这二说的是,大王宫殿的梁柱都披上了锦绣,读书人和百姓却连粗布短衣也没有;这三说的是,玩杂耍的矮头美酒喝不完,勇士们却在忍受饥渴:这四说的是,百姓面带饥容,大王的马却享有粮俸;这五说的是,身边的大臣不敢进谏,远方的臣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晋平公说:“讲得好。”于是撤去钟鼓,废除声乐,便同咎犯一道治理国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佳人

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交代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之人,疏落柳树掩映之中,画楼上住着一位佳人。

B. 在上阕中,词人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佳人吹笙、倚阑、唤起侍儿熏香等场景。

C. “一方明月中庭”,写明月洒满中庭,营造出寂静的氛围,烘托了“佳人”的心境。

D. 结句描写“佳人”在花影下用扇子扑飞萤,以人物的动作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15. 结合内容,分析词中“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

14. B

15. ①期待,“佳人”“吹笙”“倚阑”,盼郎夜归。

②失望,三更了,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

③孤独、苦闷,“佳人”百无聊赖,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内心的孤独、苦闷。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空间顺序”错误,上阕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场景画面,而不是“空间顺序”。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起初是期待,“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地,只闻有人在吹笙,——当然是这位佳人。按距离观察的,所以笙声似由“风外”传来。“佳人”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诗中的佳人“吹笙”“倚阑”,盼郎夜归。

然后是失望,“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是让侍从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夜已深了,她想去睡觉了。“坐待不来来又去”二句,写她的心理活动,她看到的夜色。本来,吩咐了侍儿准备衾枕,就应该走向卧房;但是却没有,她蓦然涌起了伤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

最后是孤独、苦闷,“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佳人”百无聊赖,在花下扑流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此时此地,除此以外,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此时,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行人登上蜀山后以手触天,屏住呼吸,惊恐不已而徒然叹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1)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裨、阙漏、仰、抚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天产品研制,成败系于毫发。“航天科研人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赵玉静强调,“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 ① ,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尽要 ② ,”

为了确保 ③ ,团队成员把严肃认真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研发过程中,面对首次采用掴绑连接结构要求,赵玉静带领团队创新采用拓扑优化的方法进行壳体结构设计,最大程度缩小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偏差。

团体队员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90后”小伙丁森,顶住压力,刻苦钻研,圆满完成直径3.5米、推力500吨固体发动机的首台装药。苗志文是最年轻的团队中的成员,为了创造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首飞成功,他连续开展20多种仿真工作计算。

为了让民族之光在苍穹中闪烁,这群年轻人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丁森说,“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能融入头顶的灿烂星河。”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给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7. 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②了然于心 ③万无一失。

18. 苗志文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为了保障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首飞成功,他连续开展20多种仿真工作计算。

19. 精益求精,让青春在研发中升华。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从上文“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语境入手,这是对“工序”“环节”的要求严格,可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相近意思的成语。精益求精: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第②处,此处是说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都要很清楚,可填“了然于心”。了然于心:心里非常明白。

第③处,此处有“确保”,是保证绝对不会出问题,可填“万无一失”。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最年轻的团队中的成员”语序不当,领属性定语“团队中的”应放到最前面,应改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

“创造……首飞成功”搭配不当,将“创造”改为“保障”。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年轻的航天科研人员的事迹,其中第一段“航天科研人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尽要……”,强调的是他们的工作严谨细致,可用“精益求精”概括;

第二、三段具体报道了赵玉静、丁森、苗志文的研发事迹;

第四段揭示他们的工作动力,精神源泉,“为了让民族之光在苍穹中闪烁,这群年轻人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能融入头顶的灿烂星河”,“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展现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研发事业,用努力奋斗托举中国梦的美好心愿。

拟写标题时要突出他们“青年”的身份,“青春”的特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投身于“研发”事业的奉献品质,为国家、民族奉献青春的豪情壮志。注意字数限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今,洗衣用品种类不断翻新,洗衣服时,不仅要放“主料”——洗衣粉, ① ,如柔顺剂、留香珠等。

②事实上,衣物在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只是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 ② 。为此,在洗涤时加入柔顺剂,能够起到使织物柔软、蓬松、不起静电等作用。

③柔顺剂的作用类似于在衣物纤维表面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润滑保护膜,衣物洗涤时其纤维表面吸附了柔顺剂,使得其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纤维固有的平滑、延伸、压缩性能也得以恢复,进而衣服就会变得柔软、蓬松、有弹性。同时,柔顺剂也会降低衣物纤维表层电阻系数,防止电荷聚集,从而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并减少由静电导致的灰尘吸附。其结果就是,衣物在洗涤后变得蓬松,而且很少吸灰。

④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洗涤剂和柔顺剂的作用机理不同, ③ ,则可能会出现电荷“打架”现象,使得衣物洗涤效果与柔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将柔顺剂倒入洗衣机的柔顺剂槽中,或者在洗涤中途再加入柔顺剂,以保证柔顺剂的柔顺效果。

20. 请根据材料第③段内容用一段话阐述柔顺剂发挥作用的机理。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

20. 柔顺剂通过使衣物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及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来使衣物变得柔软、蓬松。

21. ①还要放很多“配料” ②其柔顺性被破坏了 ③若将它们一同倒入洗衣机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柔顺剂发挥作用机理”即柔顺剂通过哪些方法使衣物变得柔软、蓬松、有弹性。

在文段中直接筛选柔顺剂作用原理的内容:“使得其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其他为机理的作用过程及结果,可忽略。

整合以上信息为:柔顺剂通过使衣物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及减少静电发生可能来使衣物变得柔软、蓬松。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不仅要放‘主料’”进行推断,所填句子要与上文形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如柔顺剂、留香珠”,可填:还要放很多“配料”。

②结合前后文“只是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为此,在洗涤时加入柔顺剂”,可知此处是强调柔顺性被破坏,可填“其柔顺性被破坏了”。

③由“则可能会出现电荷‘打架’现象”可知,此处是说同时使用各种洗涤剂和柔顺剂的危害,可填“若将它们一同倒入洗衣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0年出生的王硕威,是国产航母“福建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刚从事辽宁舰的整体设计时只有25岁。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以来,王硕威完整参与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在航母的建造工程中,他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航母的设计效率,也为中国航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电子设计的基石产业,被誉为“芯片之母”。在EDA领域国际会议ICCAD2021(计算机辅助设计国际会议)上,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获得CAD 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的第一名。该“战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首次参加比赛就夺得全球第一。生于1998年的罗灿辉说,在备赛期间,为了测试出最优方案,团队成员进行了上百次测试,只为在每一次试错中前进一小步。

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彰显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振华中学拟举行“强国有我”征文比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