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1988年的割喉案开始,到8年后扑朔迷离的碎尸案,正在央视、优酷播出的《他是谁》,作为张译主演的悬疑刑侦新作收视走高,吸引了众多观众“入坑”。面对观众对号入座“白银连环杀人案”“南大碎尸案”等真实案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导演鲍成志。
观众享受刑侦剧的乐趣,
也关注现实社会
《他是谁》故事背景设定在1988年,刑警卫国平(张译饰)在追捕连环谜案的行动中目睹战友牺牲、凶手逃跑,此事也一直成为卫国平内心最深处的心结。8年后,宁江市发生杀人案,很多线索与8年前的连环谜案有关,案件推进过程中一个庞大的犯罪集团逐渐浮出水面。卫国平与队友联手追击真相,揭秘层层谜团。
该剧由1988年割喉案作为主线案件贯穿,余爱芹碎尸案,电业局李雪梅杀人案,电机厂王琳琳割喉案等案件,都紧紧围绕割喉案。剧中还添加了一些其他案件“误导”观众,如由薛家键案件引出的人物,胡峰制作保护动物标本案。每个案件的侦破看似割喉案即将真相大白,但剧情又巧妙发生反转,让观众开启高强度的烧脑模式。
谈及创作的过程,导演鲍成志表示,处处都是困难,整个过程就跟“打仗”一样,剧本创作和修改花了好几年,拍摄的时候也一直还在修改剧本,时间紧任务重,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咬着牙拼到最后一刻。
如何打造悬疑感,令观众沉浸其中?导演表示,犯罪剧中用各种方式制造悬念和氛围是最常用的手段,比如在叙事、拍摄、后期剪辑、音效和音乐上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能让观众跟着男主的视角走。“只要观众能跟着男主的视角走,就能和人物产生共鸣,急他之所急,忧他之所忧,关心他的命运。人物的命运感出来了,才能让观众想往下看。”
展开全文
有细心观众发现,剧里使用“时间标志”塑造真实感,会在字幕上打一个时间点。导演解释说,“时间标志”是一线民警办案时会采用的标记方式,用以记录和回溯案件进展,主创团队将这个细节进行放大。“打时间点,其实也是塑造一个真实感,就是想让观众跟我们一起沉浸在警察破案的角度。它是一个时间的维度,也是一种真实感的体现,让你知道这个案子在多长时间之内找到证据,有一个所谓‘时间标志’就是希望有沉浸感。”
对于网友热衷于对号入座真实案例,导演表示,“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我们搜集的案例作为参考,但整体创作主要还是来自于编剧的创作。我也看到有些观众在猜测这是哪个案子、那个是哪个案子,这可能也是看刑侦剧的乐趣所在,只要观众享受其中就好,如果能让观众因而关注到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那也挺有意义的。”
营造质朴的真实感,
张译新角色保持“初心”
鲍成志的上一部作品是《警察荣誉》。这部剧拿到豆瓣8.5分,塑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社区民警形象。把刑侦剧和现实主义结合也是《他是谁》的特点和气质。在他看来,“更大胆的想象力和制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固然能吸引眼球,但这些并不是《他是谁》想表达的东西。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平凡的人物,不管是执法者,平民百姓还是罪犯,都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又有着相互影响对方命运的能力。”
《他是谁》跟现代刑侦剧不太一样,力图营造一种质朴的真实感。剧中有很多警察角色之间有不少生活化的互动。师傅与徒弟的谈心不是在办公室而是设定在澡堂;队友之间的相互帮衬,卫国平和宋哲之间的小竞争和小调侃,幽默诙谐让紧张的内容张弛有度。导演对记者表示,“越是压力大的职业,比如警察,总是面对生活的阴暗面,他们越是会找一切机会给自己解压。同事、战友都是彼此的心理疏导员。我们在采访和体验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干警,很多都不像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就是不苟言笑、眉头紧锁,其实比一般人反而要更有趣,这点我们也都以艺术的方式放进戏里。”
张译出演的角色不完美。作为一名老刑警,有着对自己办案能力的绝对自信,能在大会上质疑专家的决定,能在预审的时候与顾开岩针锋相对,在保护妹妹的时候,又变成了护妹狂魔,在处理与聂小雨的情感时,用“站住”来代表“我爱你”,体现出了独属于两人的直男式浪漫。导演表示,人总是会从稚嫩到成熟,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卫国平这个人物就是这样,这也是这个人物的真实感。最宝贵的一点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随波逐流,也从没让自己放松懈怠。虽然老成了,但他依然保持着真诚的心和纯粹的追求。这就是这个人物的吸引力。
导演也再次启用了《警察荣誉》中不少演员。如赵阳在《警察荣誉》中演的是一个很喜欢当警察,除了当警察什么都不会的警察,而在《他是谁》中演了一个犯罪组织的头。导演表示,作为导演,肯定是想着怎么能挖尽演员的才华,希望他们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买真垃圾来堆,
展现警察“不破不休”的韧劲
《他是谁》有非常浓厚的纪实向刑侦悬疑风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昏暗小巷中,孤身女性被跟踪时的步步惊心,让观众“汗毛直竖”;那个年代随处可见的录像厅、游戏厅,以及橄榄绿的公安警服、三轮摩托、磁带录音机,也勾起很多观众的怀旧情绪。
也真实地体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没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时期,警方更依赖大量走访调查以及群众支持的时代特征。在一个刑事科学技术条件有限制的年代下,破案拼的是意志力、个人能力和集体力量。
所谓的“抽丝剥茧”,就是每一个办案人员一点一滴累积。“随着科技的创新,为侦破案件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也减少了人为的失误和错误。但不管在什么时代下,警察的侦探手段和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方式方法可以更新,但精神是须要传承的,而我们想展现的,就是这些办案人员的这种精神。”
剧中,为了进一步调查碎尸案,卫国平带着三队和电子厂保卫科员工,要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搜寻“尸块”。导演透露,为了打造真实感,最后剧组就真的买了六七十车的真垃圾堆在那儿。
在导演看来,“通过这样的案件能够呈现出警察们背后的故事,就像卫国平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他要找到这个凶手,把自己后半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如果找不到的话,他的徒弟会继续去追溯这个案件,我觉得就是‘不破不休’的韧劲更打动我们。以往可能更多的是做悬疑感,我觉得这个剧更能够真实的反映公安干警他们这种付出,他们的这种坚持,他们的这种责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