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2期文化产业评论
不久前,《歌手·当打之年》落下帷幕,华晨宇摘得歌王的称号,快男出身的他在音乐道路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演唱会门票常常供不应求,新专辑《新世界 NEW WORLD》的预售销售额也在上线后的首周突破两千万元。然而,一边是歌迷将他奉为“华语乐坛领军人物”,另一边,不少人认为他的表演“神神叨叨”“鬼哭狼嚎”。华晨宇的作品真的“难听”吗?非主流音乐圈层的“华晨宇们”能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吗?
作者 | 圆圆有点扁(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林媛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95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这句话在华晨宇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歌王的身份迅速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争论与非议纷至沓来。
华晨宇作品及表演风格的另类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歌迷在他扭曲的动作和压抑的声音里,感受到他独特的音乐态度,从而实现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这种歇斯底里且病态的表演风格像是“被下了降头”。
展开全文
△华晨宇的音乐作品《病》全程无字 ,只有痛苦的呻吟
在迎接鲜花的同时也仰脸接受唾沫,似乎是近几年小众音乐、非主流音乐打破圈层后,在大众审视下必然经历的“冰火两重天”。
出圈必遭群嘲,小众音乐的红与黑
所谓的小众音乐,指的是一些听众相对较少,但并非少有人喜欢的音乐。作为音乐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小众音乐与大众音乐并非对立的存在,它同样具有良好的流行性,只是受制于外部环境,暂时被埋没在“泥沙”下没能被发掘。如先锋派音乐、前卫电子实验音乐、前卫舞曲、噪音音乐、地下民谣、校园音乐等音乐类型都可以冠以“小众”二字。
与被听众广泛接受的主流音乐相比,小众音乐的情感、内容和演绎方式都存在着不一样的元素,这使其独特化,让它赢得一小部分品味独特的乐迷们的青睐,引得一些观念前卫的乐评人纷纷叫好,也提高了听众欣赏的门槛。
纵观近年来走红的音乐人,无论是rapper还是乐队,无论他们的实力获得多少乐评人的认可,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限于其迥异的风格和不谄媚的性格,始终无法在大众范围内赢得赞赏。
△乐队的夏天HOT巡演
这种特质在华晨宇身上被无限放大了,粉丝和外界对其的认知与评价呈现出极端的对立。横向对比90后新生代歌手的音乐成绩和影响力,部分华晨宇的粉丝已然不满足于“华语乐坛新生代领军人”的称号,开始强调其“华语乐坛领军唱作人”的定位。而知名乐评人耳帝更是把华晨宇改编的《齐天大圣》列为2016年度最佳表演,还不“吝啬”地给出了“他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舞台表演者”的评价。
△耳帝《说一说我为什么会喜欢华晨宇》
而另一边,从《歌手2018》开始,华晨宇“怪异”的台风和碾压式夺冠引发了同期竞演歌手粉丝的不满,一成不变的演绎方式也遭到了网友的吐槽,他们总结出华晨宇的唱歌“套路”:摇滚+rap,外带“整天嚎”的高音。
这种不满情绪在歌王身份加持后,达到了高峰。虎扑、微博、豆瓣、公众号等诸多舆论阵地都纷纷出现嘲讽和质疑的声音,争议强烈到但凡有博主夸他就要被怀疑收了钱的程度,以至于耳帝不得不终止对《歌手·当打之年》的评价。
无独有偶,在《歌手·当打之年》总决赛上,作为华晨宇帮唱嘉宾的李宇春,也遭受到了漫天嘲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从头到脚都写着“反传统”的女歌手表现出来的偏执和自由感,是对传统社会观念和主流音乐文化的一种强烈的冲击。但大众显然并不“买账”,无论是《野蛮生长》还是《西门少年》,这类作品不仅在传唱度上不及《蜀绣》等作品,《西门少年》的念白部分还被认为像是在“念经”。
△网友对《西门少年》的评价
群嘲似乎成了出圈的第一声号角,每个登上大众舞台的小众音乐都免不了被大众“敲打”一番,就连迷幻、太空摇滚的鼻祖之一,传奇乐队平克·弗洛伊德都没能逃过被质疑的宿命。尽管歌迷将它视为“摇滚史上最360度无死角的乐队”,但仍然有人在知乎上提出“Pink Floyd是否被过誉了?”的疑问。
越分越细的音乐,越建越多的圈层
根据易观智库于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数字音乐用户行为洞察白皮书2017》,移动音乐月活用户规模超过5亿,日活用户规模超过1亿,且移动音乐用户人均单日启动约4次,人均使用时长在20分钟左右。
大规模的用户数量背后,是更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相比传统唱片时代的音乐听众,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有更大的选择权。我们不需要听经由编辑筛选后“大部分人都在听的”音乐,我们有选择自己想听的音乐的自由。
因而,以往那些市场无暇顾及,而听众无力顾及的小众音乐,自然而然就得到了被听众发现并喜欢的机会。易观的报告显示,2016年QQ音乐平台播放量增长的音乐包括朋克、电子、外文OST、舞曲、嘻哈说唱、ACG、民乐等多种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小众音乐爆发的同时,音乐圈层也在无形之中被迅速建立。音乐人和受众都能通过特定的圈层,更快速而精准地找到彼此,进而达成一种符号上的相互选择和认定。从戳爷、碧梨等组成的欧美圈,到GAI、Jony J等人的rapper圈,音乐被进一步划分成细碎的圈层,各个圈层之间泾渭分明,不可被轻易逾越。
出道在电视选秀,成名于网络环境的华晨宇,本质上是一个爱好、审美细分化下诞生的歌手。人们还习惯性地以传统唱片时代的标准去评价他的演唱风格及水平,得到的结果当然是令人唏嘘的。
音乐圈层化的背后是特定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欣赏圈层中的音乐往往需要对它所蕴含的亚文化持有肯定态度,这决定了华晨宇不会是一位“大众歌手”,而他的作品也很难被所有人接受。
△华晨宇在2013选秀节目中演唱《无字歌》
客观上而言,华晨宇的作品,既不像粉丝吹捧的那般“能唱到灵魂的深处”,也不是路人眼里的“跳大神”和“鬼哭狼嚎”。从歌曲编曲、作词的角度来看,华晨宇的歌绝对不算“难听”,甚至能称得上制作精良,并且他的每一张专辑都有足够的概念性。
华晨宇的新专辑《新世界 NEW WORLD》共有八首原创单曲,曲风涵盖:摇滚、重金属、雷鬼、古风等多种风格。专辑围绕“天地众生”这一宏达主题,用组诗的方式组合单曲,表达对万物生灵以及身边人的关怀,为华语概念专辑贡献出一份几近完美的答卷。
在《歌手·当打之年》的决赛上,华晨宇单人演唱的曲目是专辑中最具代表性的《七重人格》(也称《哥谭》),长达六分钟的表演里,他演绎了七种性格:童真、残忍、理性、控制欲、浪漫、悲观、癫狂,整场表演如同一部意识流电影,尽情地展现他所感知的世界。
△华晨宇演绎《七重人格》中的最后一重人格
如此扑朔迷离的作品,观众听不懂实属正常,圈层的产物哪有那么容易对上信号。因此,在华晨宇的“孤独”与“异类”中获得群体认同的粉丝们,大可不必逢人就按头安利,毕竟自己的“哥哥”并非那种能击破所有圈层壁垒的大众歌手。而路人也不用感到愤懑,扯下耳机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演变成圈层大战。
争议与机遇相生,蓬勃发展的小众音乐
在传统唱片行业日渐衰弱,主流乐坛创造力几近枯竭、优秀的音乐人及作品鲜少出现的时代,小众音乐的异军突起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尽管从体量上看,小众音乐的商业价值相对主流音乐来说仍略显“单薄”,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音乐分众化与个性化愈演愈烈,小众音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民谣、电音乃至二次元为例,过去它们被认为是小众音乐、非主流音乐,而如今它们的发展势头良好,一度对主流音乐产生了冲击。
例如,虚拟歌手洛天依,这个没有绯闻,永远不会长大的15岁“少女”,不仅在主流电视综艺上频频亮相,还撬动起价值千亿的音乐市场。2017年洛天依的上海演唱会上,价值1280元的SVIP门票在上架后3分钟内被抢购一空,而与A站合作的在线出镜,观看人数更是突破百万。除此之外,她还在品牌代言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洛天依与京剧名家王珮瑜共同演绎经典曲目《但愿人长久》
近年,民谣音乐同样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面貌,《南山南》《董小姐》等民谣作品火遍大江南北,李志、好妹妹乐队等音乐人将演唱会开进了体育场馆。陈粒、李志的数字专辑在网易云音乐上的销售额突破百万,而草莓音乐节、摩登音乐节等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在全国遍地开花。
△曾被质疑没有唱功的曾轶可在音乐节上大受欢迎
尽管好与坏的争议不断,但华晨宇的“吸金”能力确实是众多90后新生代歌手望尘莫及的。2018年鸟巢《火星演唱会》,九万人的场次,连续举办两场演唱会,门票瞬间售罄,系统一秒崩溃。2023年,四面台《火星人演唱会》在连开三场的情况下,门票再次一秒售罄。紧接着在海口举办的两场演唱会,连华晨宇本人也抢不到票,最终不得不加开一场。1月8日上线的新专辑《新世界 NEW WORLD》,上线首周内预售销售额突破两千万元,《好想爱这个世界啊》成为华语乐坛首支销售额超过六千万元的单曲。
小众音乐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折射出音乐界的更迭规律,正如“时尚是一个轮回”一般,各色音乐类型的崛起和跌落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钟摆规律,当脍炙人口、节奏活跃,和声和谐的音乐充斥市场时,人们就会感到厌烦,转而去追求注重技术性、艺术性和概念实验的音乐,反之亦然。即使不放大到市场的角度,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听多了R&B的抒情浪漫,偶尔也需要摇滚的疯狂与动感来调和一下胃口。
总结
华晨宇遭受的质疑,既不是欲戴皇冠必承的“重”,也不是德不配位的流量反噬,只是圈层产物破圈所伴随的“疼痛”。粉丝的错误定位和路人停留在唱片时代的审视标准,是矛盾的“导火索”,而华晨宇的乖张和“不配合”更是加深了这一矛盾。小众音乐本就是为少部分人服务的音乐,尽管它在市场上的体量越发庞大,但它的独特性使其注定无法被大众迅速接受,而粉丝和路人又何必为此对骂三百个回合?令人迷惑的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当代年轻人难道不应该欢迎“华晨宇们”的出现吗?越来越多小众音乐人去突破、碰撞,沉寂的华语乐坛才有可能被激活,不是吗?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小众音乐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
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欢迎给圆圆有点扁打赏,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动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