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丨碎片化阅读的是是非非_阅读_碎片_也有

【2023年3月17日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B类】

写作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60分)请参考给定材料,联系实际,围绕“碎片化阅读”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具体,议论充分,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总字数 800~1000 字。

思路

中心观点:碎片化阅读应该理性看待,合理扬弃。

分论点一:碎片化阅读好处多多。

分论点二:碎片化阅读弊端也不少。

分论点三: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合理扬弃。

碎片化阅读的是是非非

成公申论 刘泉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一脉书香清幽淡远。无论是匡衡的“凿壁偷光”,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还是孔夫子的“韦编三绝”、宋太宗的“开卷有益”,都透露着对阅读的热爱。物换星移,时移势迁,阅读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碎片化阅读“飞入寻常百姓家”,引来一些是是非非。于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而我认为,科技是把“双刃剑”,碎片化阅读不是妖魔鬼怪,我们应该正视其利弊,理性地扬弃。

碎片化阅读好处多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阅读形态的新旧更迭是阅读史的必然规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形态,信息化时代的阅读形态是数字化阅读,而碎片化阅读是其常见方式。作为新兴的阅读形态,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体积小,容量大,方寸之间,古今典籍尽在掌握,盈盈一握可抵千帙万卷;易携带,好操作,通勤路上、如厕间隙、排队时间,皆可轻松阅读,指尖轻触屏幕,身心跃入书海;功能全,体验佳;受众广,更新快;成本低,够环保……当我们看到更多的年轻人习惯碎片化阅读《活着》《三体》等作品时,不必讶异,因为这也是阅读。总之,碎片也有碎片的“光”,碎片化阅读也有诸多好处。

碎片化阅读弊端也不少。“甘瓜苦蒂,物无全美。”一切新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这样那样的裂痕。碎片化阅读最饱受诟病的,便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阅读内容的劣质化、阅读深度的浅薄化、阅读体系的零碎化、阅读风气的浮躁化……阅读碎、浅、浮,信息短、平、快,思想偏、激、怪。尤其要命的是,大数据时代,平台、软件会投你所好,精准推送。最终,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人将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折损专注力、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思想领地杂草丛生,“娱乐至伤”预言成真。当我们看到“方脸的兵马俑”董宇辉把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卖到50万册时,就会再一次清醒地闻到传统阅读的“香”,再一次警惕碎片化阅读的“殇”。可见,碎片也有碎片的“烦”,碎片化阅读也有诸多弊端。

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合理扬弃。说到底,碎片化阅读没有“原罪”。对于真正好读书、会读书的阅读者来说,阅读方式不重要,关键是人。正如某知名媒体人所说:“只有将阅读碎片化的人,没有碎片化阅读本身。”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电子书、纸质书都是书,纸质化阅读、数字化阅读都是阅读。从历史维度看,阅读的方式、阅读的介质一直在变,纸张之前有竹简,竹简之前有甲骨。但介质虽变,本质不变。所以,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每一种阅读方式都为我所用。不管手握一卷线装书,还是手持一台阅读器,都要能看得津津有味,学有所获。

游吟诗人莱昂纳多·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碎片化阅读也有裂痕,但透过这些裂痕,我们更看清了数字化阅读的未来之光。四川民谚说:“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阅读方式不必分出高下、定于一尊,不管是传统式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只要好读书、读好书就是好的阅读。只有这样,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愿景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强国的蓝图才不会变成一张白纸。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