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靠谱吗?高考地理中的沼泽地_云层_大气_沼泽

经常听到不少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人们常以此来预报天气

比如“东北风,雨太公”、

“瓦块云,晒死人”等

预报的效果往往还不错

那么,天气谚语有无科学道理?

气象工作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天气谚语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要准确地预报天气,还要重视 地方性 和 季节性 的特点。

例如,“ 东虹日头西虹雨 ”是说,人们如果在傍晚看到东方天空有虹,则预示着当地天气晴好; 如果早上看到西方天空有虹,则表示当地将会是阴雨天。 这样预测是否有科学依据?

摄影/秦杰

我们知道,大气中存在一些微小的水滴。 当阳光照射到这些水滴时,水滴将阳光进行折射和内反射,阳光因此而折射出多种颜色 (赤、橙、黄、绿、蓝、靛、紫等) ,在天空中形成美丽的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展开全文

摄影/张全林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高空盛行西风气流 ,受其影响,降水的云系一般是自西向东移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因此,若傍晚看到东方有虹,则表明雨区已经东移,天气将转晴; 若早上看到西方有虹,则表明西方的空气中水滴较多,雨区正在逼近。

摄影/赵彦虎

所以, “东虹日头西虹雨”是降雨云系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的现象 ,有一定道理。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这条谚语就不适用了。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台风经常来袭,台风常常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因此,如果台风向西运动而在天空中形成虹,那就是“ 东虹有雨 ”了。

又如,“ 天上有了钩钩云,三日五日雨淋淋 ”: 人们如果见到了天空中出现了“钩钩云”(在气象学上叫做 卷云 ),那么极有可能过几天就要下雨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摄影/大路

锋面,这个概念很多人都知道——冷暖锋的交界面。 当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时(也就是 暖锋 ),常依次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会引起 连续性降水 。 其中雨层云厚度大,降水主要发生在受雨层云控制的地区。

卷云不直接引起降水,但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紧接着的高层云和雨层云出现,以及他们所带来的降水。

当卷层云过境,且天空中有日晕出现,常预示着天气即将切换成降水模式,“ 日晕三更雨 ”便是指此征兆。

摄影/懒猫猫

日晕 ,又叫圆虹,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还有一条天气谚语,叫“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 这是说,天空若出现如下图一样的云块/云条,那么将是晴好、日照强烈的天气。 这是怎么回事呢?

摄影/付攀鸿

当大气中存在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不同的界面时,便会引起波动。 此时,处于波峰的空气上升冷却成云,处于波谷的空气下沉无云形成,我们就会看到“间断”的云排列成一条一条的样子(气象学上称其为“ 波状云 ”)。

制图/SALTY

当大气层下层不稳定,而上层很稳定,特别有利于波状云的形成,此时既保证 气流有垂直方向的波动 ,又 不至于发展成对流 ,故而是天气晴好的预兆。

摄影/杨佳佳

话题

不同地方、季节有符合各自自然气候特点的天气谚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气的谚语? 我们留言区见。

试题链接

俗语:“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常见的雾有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蒸发雾。下图为某乘客在青岛近海坐船时拍摄的海雾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春雾日头指春雾出现时间大多在日出之后

B.夏雾雨是底层空气水汽饱和,冷锋过境易降水

C.秋雾凉风指雾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凉风习习

D.冬雾雪是在冷空气作用下,和辐射雾成因一致

2.在青岛近海航行的船只,冬季遇到的海雾较少,主要原因是( )

A.海面水温较低 B.海面蒸发较弱

C.风向变化较大 D.海陆温差较大

【答案】1.B 2.D

【解析】1.春雾日头指在春天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近地面大气因降温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雾,春雾出现时间大多在日出之前,A错误。夏雾雨一般是有云层遮蔽,气温较低或者冷空气南下,有冷锋过境,底层空气水汽饱和,产生低云和雾,出现降水,B正确。秋雾的形成与春季类似,常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地面降温快,但在仲秋以后,阳光比春季弱,会有凉风习习之感,有秋雾凉风之说,C错误。冬雾成因类似平流雾和锋面雾,冷暖相遇,出现降水与降雪,D错误。故B正确。

2.冬季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气温明显降低,但是海水比热容较大且海水之间有热交换,所以海水冬季水温较高,A错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冬季海陆温差较大,风力较大,不易形成海雾,D正确。冬季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海面上层的空气干燥,海面蒸发较快,B错误。冬季盛行偏北风,风向变化较小,C错误。故选D。

【点睛】辐射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平流雾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

“日晕”现象是太阳光通过高空薄薄的云层时,受到云层中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较为罕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往往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民间有“日晕三更雨”的谚语,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下图示意南昌市八一广场某日11时的日晕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南昌“日晕”现象发生时未产生降水,所缺乏的降水条件是( )

A.水汽含量不足B.空气下沉增温

C.空气上升冷却D.凝结核缺乏

4.有利于日晕出现的天气条件是( )

①大气对流运动强烈②微风或无风

③足够的水汽④锋面活动强烈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C 4.B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日晕现象发生时,高空大气中有冰晶存在,说明空气中水汽较充足,且并不缺凝结核, AD 错;但由于水汽凝结量仍不足,冰晶或水滴质量较轻,不足以克服空气的浮力而降落到地面,还需要低空水汽进一步上升冷却,增加冰晶或水滴质量,使其能降落到地面,C 正确;空气下沉增温不利于水汽凝结,B 错误。故选 C 。

4.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才能产生冰晶,而冰晶可以产生光的折射,从而形成日晕,③正确;风力过大,大气对流运动强烈、锋面活动强烈,冰晶就会被打乱,难以形成日晕,①④错误,微风或无风有利于日晕出现,②正确。故选 B 。

【点睛】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方位判读:春秋分,太阳都是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夏半年(北半球),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纬度越高,日出、日落越偏北。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区域,正北太阳高度最小,正南太阳高度最大;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纬度越高,日出日落越偏南。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区域,正南太阳高度最小,正北太阳高度最大。

2022年6月13日,有烟台市民拍到烟台长岛出现了非常壮观的滚轴云,云体极长像要通往天空的尽头。滚轴云又称波状云,是水平的管形状云。当稳定的空气受到干扰时会产生波浪云,导致空气沿着干扰移动,就像池塘中的波浪一样。如果稳定的空气是潮湿的,当空气向上流动时,则在顶部形成云。当空气向下流动时,则云层蒸发。云的交替缺失和存在是产生波浪效果的原因。滚轴云可作为天气变化的前兆云。下图示意滚轴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易催生滚轴云形成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6.同一个滚轴云,与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7.滚轴云出现时,当地的天气变化最可能是( )

A.风卷云舒 B.连绵细雨

C.狂风暴雨 D.沙尘暴

【答案】5.D 6.B 7.C

【解析】5.据材料及图分析可知,滚轴云形成时,稳定的空气受到干扰,潮湿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云;当空气向下流动时,云层蒸发。冷锋是冷气团主动接近暖气团,使得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云,然后空气向下流动,云层蒸发缺失,出现滚轴云,故易催生滚轴云形成的天气系统是冷锋,D正确;气旋、反气旋不会使得潮湿空气出现向上和向下移动,AB错误;暖锋只是暖气团爬升,不会出现向下流动,C错误。故选D。

6.据材料及上一题分析可知,冷锋来临时,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使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当空气向上运动,在顶部形成云;当空气向下运动时,云层蒸发。故同一个滚轴云,与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据材料及上两题分析可知,冷锋来临时,常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故当地最可能出现狂风暴雨的天气现象,C正确;AB错误。此时水汽含量较高,不会出现沙尘暴天气,D错误。故选C。

【点睛】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冷锋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它可以活动于全国各地。由于冷锋和高空槽的配置,移动快慢等不同,冷锋附近云和降水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有的主要出现在锋后;有的则主要出现在锋前。

夜光云是形成于高纬度地区距地表约80千米大气层中的一种发光而透明的波状云,因云中的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而发光。当低层大气进入地球阴影,夜光云被日光照射时方可肉眼观察到。下图示意夜光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夜光云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9.当肉眼可见夜光云时,图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8.D 9.C

【分析】8.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2千米,平流层平均高度50千米,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材料描述夜光云的高度为80千米,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9.据材料可知,当低层大气进入地球的阴影时,也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高层大气的冰晶产生散射现象,肉眼方可见夜光云。①、 ② 太阳在地平线以上,无法观测到,A、B错误;③太阳刚好低于地平线,通过散射现象能够看到高层大气的夜光云,C正确;④太阳高度太低,散射无法大幅度改变光的方向,D错误。故选C。

【点睛】对流层高度为9到18千米,平均高度为12千米,平流层为对流层以上到50千米高空,高层大气为平流层以上到3000千米高空。

2014年11月,澳大利亚多地居民看到罕见的“雨幡洞云”奇观。雨幡洞云,也叫穿洞云,是由于飞机穿过云层时引起空气的膨胀,局部压力下降且温度下降,云中的液态水滴迅速凝结形成冰晶,冰晶立即如雪花般纷纷落下,形成一个圆形裂口时,形成“洞云”(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形成雨幡洞云的云层条件是( )

A.云层厚度较大B.需有大量过冷的水滴

C.云层高度较低D.云层温度较高

11.飞机飞越“穿洞云”下部时非常危险,是因为( )

A.易有飞鸟影响飞行B.空气能见度低

C.盛行下沉气流D.盛行上升气流

12.当澳大利亚居民看到“雨幡洞云”奇观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谷地区正值旱季

B.此时期澳大利亚大陆盛行高压

C.漠河的白昼比广州长

D.在苔原地带生活的驯鹿迁徙到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0.B 11.C 12.D

【解析】10.雨幡洞云形成时,云层较薄,若较厚则云层内部的水汽会直接形成降水,A错;出现于中、高层次的云层中,这样温度才能达到临界点,云层窄窄的缝隙下面悬挂着许多冰晶体,此时温度较低,C、D错;要形成雨幡洞云层,云层必须饱含过冷的水滴。尽管云层的温度远远低于零摄氏度,这种水滴也必须是液态形式存在。当云层的部分区域的水开始结冰时,引发了云层内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样雨幡洞云层就形成了,B正确;故选B。

11.材料中表述“由于飞机穿过云层时引起空气的膨胀,局部压力下降”,因此此时在高空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做下沉运动。C正确,D错误;出现于中、高层次的云层中生物绝迹,水汽含量少,这个区域飞行风险和飞鸟、能见度无关,故A、B错;故选C。

12.11月份,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硅谷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湿润,故A错;澳大利亚是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故B错;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漠河的昼长比广州短,故C错。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驯鹿由苔原带迁徙到亚寒带针叶林带,D正确。故选D。

【点睛】雨幡洞云又名穿洞云,指直径约数百公尺的云洞,当云层中的部分水滴冻结形成冰晶体,从云层中降落下来形成穿云洞。穿洞云是迷你暴风雪,可以形成低于冰点的薄薄云层。某些特定高度的高空云层中包含了冰晶体和低于0℃却仍处于液态的过冷水滴。飞机穿过云层时会使过冷水滴迅速冷却下落变成雪花,在云层中形成一个圆洞。当飞机升高进入这种云层,推进器或机翼周围空气产生的向后作用力会引起空气膨胀。膨胀可以冷却穿洞云的圆形部分,直至许多水滴结冰形成冰晶。在接下来的45分钟左右,冰晶增多并向外扩散,常常形成一种紧凑、大概持续半小时之久的暴风雪,而云层中间则有一个圆形裂口。

雨幡洞云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图),薄薄的云层出现一个空洞,一缕缕"云丝”似乎从洞中心部分落下,犹如“空中水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态的过冷液滴,受飞机飞行产生扰动而产生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雨幡洞云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逸散层

14.过冷液滴没有凝结成冰晶的原因,可能是该区域空气中缺少( )

A.水汽B.低温环境 C.凝结核 D.低压环境

15.发生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是由于( )

A.距离太阳较远B.距离地面较远

C.距臭氧层较远D.距电离层较远

【答案】13.B 14.C 15.B

【解析】13.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洞云是云层的一种,云层分布在对流层,故本题选A。

14.当温度低到冰点之下时,若水中没有一个结晶核来结晶,那么即使在0℃之下也不会结冰。如果这个时候放入一点晶核,那么会立即凝结。因此判断该区域空气中缺少凝结核,故本题选C。过冷液滴本身就是一种水汽的聚集,A错误;过冷液滴形成于温度低于0℃的低温环境,B错误;过冷液滴形成于高空,高空气压低,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15.雨幡洞云现象发生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说明距离热量来源较远,故判断距离地面较远,B正确;太阳不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A错误;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雨幡洞云发生于对流层,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有凝结核。它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悬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液态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如果这时突然有凝结核闯入,则结冰异常迅速。

霞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使天空和云层呈现黄、橙、红等彩色的自然现象。夏季许多地方会出现绚丽的晚霞。下图为2022年7月2日傍晚出现在武汉的“玫瑰金霞光”。完成下面小题。

16.霞的形成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无选择反射 B.选择性散射

C.选择性吸收 D.无选择折射

17.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出现绚丽的晚霞,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

A.气温高 B.尘埃少

C.晴天多 D.水汽多

【答案】16.B 17.D

【解析】16.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日出日落太阳高度角低,光线易被散射,B正确,反射折射是使得太阳光改变方向的,不会是光扩散,AD错误。选择吸收会改变光的光谱成分,不会让光扩散,C错误。故选B。

17.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出现绚丽的晚霞说明散射作用强,即空气中颗粒分子多,即尘埃多或水汽多,B错误,D正确。气温和散射无相关性,A错误,夏季雨天多晴天少,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反射、散射和选择性吸收。散射主要是空气中的微小尘埃和水汽参与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波长越短的蓝紫光越容易散射,红光波长长,最不容易散射。因此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波长越短的蓝紫光越容易背散射,晚霞、朝霞呈红色是因为红光波长长不容易被散射。

很多气象俗语和谚语反映了大气的一些现象,可帮助人们了解大气的规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谚语中描述的鲤鱼斑状云块位于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星际空间

19.“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图中的( )

A.①B.② C.③ D.⑤

【答案】18.A 19.D

【解析】18.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对流运动显著,加上集中了绝大部分水汽和尘埃,容易成云致雨,而平流层、高空大气和星际空间不易成云致雨,因此谚语中描述的鲤鱼斑状云块位于对流层,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9.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其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⑤,D正确。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被大气吸收的少量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ABC错误。故选D。

【点睛】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

2021年11月25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的天空中出现“阴阳天”景观,陆地一边是蔚蓝的天空,大海一边则是乌云密布,云层分界十分明显,好像给天空盖上了半层薄被。图为“阴阳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导致厦门出现“阴阳天”景观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 )

A.气旋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21.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厦门的天气状况为( )

A.气温下降,气压升高B.气温下降,气压降低

C.气温升高,气压降低D.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答案】20.C 21.A

【解析】20.“阴阳天”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此时处于秋末,冷空气势力增强,造成冷锋过境,陆上来的干冷气流与海洋上暖湿气流在高空狭路相逢,发生正面对峙的结果,C正确,D错误;气旋可能带来阴雨天气 ,反气旋气流下沉,不会形成该景观,AB错误;故选C。

21.“阴阳天”景观是由冷锋过境造成的,陆地上此时受冷空气影响,天气状况是冷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所谓的“阴阳天”,就是干冷和暖湿两股不同的气团交汇形成了一条明显的交界线。“阴阳天”是一种少见但并不“诡异”的气候现象,其实就是高空中冷暖气团在交汇的时候,彼此“势均力敌”相互挤压,从而让云层在天空中,划分出了非常整齐的界限,但是这样一来,人们在地面上看过去,就会看到天空中一半都被云层覆盖,而另一半则一丝云都没有的现象。

鱼鳞云是指云间有规则的、空隙大的云层,是由高空冷空气下沉冲破连续的云层而形成。冷空气下沉过程中受热,空气中的水分蒸发,湿度降低。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太原市晋阳桥拍摄的“晚霞鱼鳞共舞”景观,片片鱼鳞云下,落日在橙色晚霞的映衬中显得格外柔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天空出现鱼鳞云之后第二天的天气可能是( )

A.大风B.晴天C.阴雨D.降温

23.图中晚霞的形成得益于大气的( )

A.吸收作用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D.保温作用

【答案】22.B 23.C

【解析】22.结合材料“空气中的水分蒸发,湿度降低”可知,鱼鳞云出现后很有可能是晴好天气,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

2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橙色的晚霞是由于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微粒,由于介质不均,它们会散射太阳光,从而出现漫天晚霞的场景,C对;A、B、D错。综上,本题选C。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其中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和散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2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夏半年,我国东部多地遭遇超警戒暴雨洪水,汛情多年罕见,北京市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对此开展了相关探究,并通过查阅资料绘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示意图若干,其中一幅如图所示。

(1)说明示意图中的明显错误。

气象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气象谚语,如“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

(2)说明“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蕴含的地理原理。

(3)从个人角度列举防范暴雨洪涝的措施。

【答案】(1)温暖湿润的气流应向北移动,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雨带,雨带应位于副高北侧。

(2)“草上露水凝”表明夜间云层少,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低地面温度较低,水汽达到饱和凝结。

(3)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动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家中预备救生衣等逃生物品;学习游泳等基本逃生技能等。

【分析】本题以我国夏季多暴雨为材料背景,并给出我国天气系统分布图,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及洪涝灾害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难度一般,学生调动所学地理原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

(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暖湿气流应该向北移动,图中暖湿气流的绘制方向有误。同时,暖湿气流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交汇,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雨带,所以图中锋面雨带的位置也绘制错误,我国主要锋面雨带应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北侧。

(2)本题可从大气逆辐射的角度作答。露水凝结一般在夜间,夜间降温幅度大,有利于露水的凝结,如果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考虑,夜间降温幅度大,表明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弱,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地面温度较低,从而使地面附近的水汽受冷却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露水。大气稀薄,云层薄说明为晴天,天气晴朗。

(3)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个人角度”,所以回答的角度应从“个人”出发,通过网络或者新闻等及时查看和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动向;通过网络、书本等渠道自主学习与暴雨洪涝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能力及意识;在家中随时预备救生衣、皮筏等逃生物品,以备不时之需;还可以学习游泳等基本逃生技能,提高洪水来袭后的自救能力等。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我国沼泽分布很广。面积较大且分布集中的地区有东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柴达木平原、四川的松潘草地及藏北羌塘内陆河流区等。仅四川松潘草地的沼泽面积便达到2700km2。

沼泽的成因

沼泽形成的一般思路:

1.来水多:降水多或冰雪融水多;

2.去水少(即水的支出少): 

①向“上”无法蒸发;

②向“下”无法下渗;

③向“四周”无法排出;

④河道堵塞水无法“下流”(凌汛等)

湿地成因按空间分布共分六类:

热带地区、高原地区、高纬度地区、干旱地区、河流、河口地区、沿海地区湿地。

第1类:热带地区 

(1)来水: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2)去水:

①向“下”无法下渗:土质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渗;

②向“四周”无法排出:地表植被丰富,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成为湿地。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刚果盆地的沼泽、热带季风气候区苏门达腊岛东部广布的沼泽、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潘塔纳尔湿地等。

第2类:高原地区:

(1)来水:因降水丰富

或高山冰川融水较多而

地表水较丰富;

(2)去水:

①向“上”无法蒸发: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②向“下”无法下渗: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

③向“四周”无法排出:在高原的低洼处易积水而形成湿地。

第3类:高纬度地区

因本身降水少,地表有水的原因则主要从(1)去水方面思考:①向“上”无法蒸发:因气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

②向“下”无法下渗:因纬度高气温低而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

③向“四周”无法排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河道堵塞水无法“下流”(凌汛等)。

第4类 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湿地来水方面主要考虑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河流水、湖泊水方面。去水方面:主要是考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而形成沼泽。

第5类:河流、河口地区

河流本身就是湿地,来水方面:主要考虑在外流区的河流往往在上中游降水量大,也可能有多条支流汇入,下游流量较大;去水方面:下游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的顶托,下泄不畅而形成湿地。

第6类 沿海地区湿地

沿海地区出现湿地主要是水量丰富、河网密布、地势低洼长期积水所致。 来水方面:沿海主要考虑降水多和海水的淹没,去水方面主要考虑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形成。

沼泽的形成途径

浅水湖泊的沼泽化

大多数湖泊可因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而逐渐淤积成沼泽。机械沉积作用首先在入湖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并逐渐向湖心扩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水体变浅,湖泊缩小,直至变为沼泽。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植物往往呈同心圆状分布:湖滨生长陆生植物,湖岸浅水区生长浅水植物,湖水较深处生长深水植物,湖心生长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后的遗骸都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为沼泽。

海岸带的沼泽化

因潟湖或海湾淤塞,潮浸漫到沿海的地平地区,滨海区局部地壳上升、海水积留而逐渐形成沼泽。

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

河漫滩或三角洲的低洼地带,由于积水难以排出而形成沼泽,如黄河口天津一带的渤海湾,海滨沼泽是由黄河三角洲沼泽化而成的。

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

泉水涌出的地方,因地面终年潮湿而成沼泽。

积水地段的沼泽化

在地下水位极浅的地段,排水不良的广阔平地以及局部低洼的地方,大气降水难以排除,因而地面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森林区地面有大量枯枝落叶,地面水难以下渗,且蒸发不畅,造成地表潮湿,使地面转变成沼泽,尤其是在低温的森林地区,地下常有终年不化的冻土层,地表潮湿,很容易发生沼泽化,这一情况在我国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常见。

在草原地区,草原植物繁殖快,形成厚实的覆盖层,氧和水便难以进入土壤,土壤中出现大量腐殖酸,并生长大量喜湿植物,如苔藓,莎草,芦苇等,它们吸蓄水分,增加湿度,形成沼泽。

在上述沼泽形成途径中,以浅水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以及河流泛滥地沼泽化最为重要,且规模可以很大。

高考链接

典型例题一:(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综合自中国国家地理、讲地又讲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