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对外老打败仗,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中法战争中国胜了还要跟法国求和签订和约,真的是清政府昏庸无能吗_法国_越南_中法

本文目录

  • 满清对外老打败仗,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 中法战争中国胜了还要跟法国求和签订和约,真的是清政府昏庸无能吗
  • 清朝中法战争如果一直打下去会怎么样
  • 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击退了法国,却为何没有享受战胜国的该有的待遇呢
  • 中法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为何被称为是“战胜而败”的战役呢
  • 中法战争,为什么清朝是不败而败
  • 为什么中国能在中法战争中取得某些胜利

满清对外老打败仗,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在中国近代的战争史上,由于中国缺少一支强大的海军,所以每次与列强的战争,几乎都是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进行的。清军面对强大的列强舰队,只能凭借一座座海防要塞进行防御。然而,在我们的印象里,无论是大沽口要塞,还是定海要塞,无论是厦门要塞,还是虎门要塞,面对列强舰队的进攻时却总是不堪一击。“舰队无法战胜要塞”的定律在中国被颠倒了过来,变成了“要塞无法战胜舰队”。不过,这个定律也有例外,那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次战役。

(反映1860年大沽口之战的油画,近代中国要塞始终无法战胜舰队)

话说清光绪九年(1883年)冬天,法国为了抢夺清朝的藩属国越南,悍然对清朝开战,中法战争拉开了序幕。第二年夏天,法国远东舰队在司令孤拔中将率领下强行驶入闽江口,并与清朝的福建水师发生了著名的马江海战。在这次海战中,法国舰队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全歼了福建水师11艘战舰,中国官兵伤亡七百余人,而法国方面一舰未沉,仅伤亡三十余人。仅此一战,中国在东南海域的海军力量完全被消灭了,法国舰队得以在东南沿海横行无忌。

(法国人所绘马江海战情景)

马江海战之后,法国舰队又开始进攻台湾。台湾军民在刘铭传率领下艰苦抵抗,力量日渐削弱,眼看将要不支。清廷察觉到问题严重,遂决心抽调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组成联合舰队南下支援台湾,同时开始加强浙江沿海防务,以防法国舰队北上进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薛福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薛福成像)

薛福成,江苏无锡人。他是曾国藩的学生,才学过人、腹有良谋,尤其是对海防问题还颇有研究。早在光绪元年(1875年),他就已经向清廷上“治平六策

”和“海防十事”,阐述他的海防思想。这次他临危受命,出任宁(波)绍(兴)台(州)兵备道,肩负起了浙东海防的重任。当时在浙东一带,“提督欧阳利见顿金鸡山,杨岐珍顿招宝山,总兵钱玉兴分守要隘。诸将故等夷,不相统摄”,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很不利于作战的。浙江巡抚刘秉璋深知薛福成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檄福成综营务,调护诸将”,薛福成实际上成了浙东海防的前线总指挥。镇海是宁波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薛福成受命之后,立刻重点整顿镇海防务。他下令 “筑长墙,钉丛樁,造电线,清间谍,绝乡导与窥伺。”应该说,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尤其是铺设电报线、肃清间谍、杜绝当地人为法军向导这几项,都对后来的战局起了关键作用。

(薛福成布置的镇海海防示意图)

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南下支援台湾的清军舰队到达浙江海面,迎面撞上了孤拔率领的法国舰队。因实力相差悬殊,清军舰队只得调头北撤,其中三条战舰驶入了镇海港内。孤拔随即率领法国舰队到达镇海港外,封锁港口,并准备攻占镇海要塞。3月1日,法军一艘法舰企图进港侦察,被北岸招宝山炮台守军开炮击退。接着,四艘法舰合力来犯,镇海要塞的大炮和港内三艘清军军舰的舰炮一齐轰击,将最前面的一艘法舰舰体击穿。法舰眼看形势不妙,赶紧施放烟幕逃走。眼看正面强攻无效,当天夜里,法军又以两条小船于乾口门靠岸,企图登陆偷袭,又被守军击退。3 月 2 日夜间, 孤拔又派出二艘鱼雷艇企图进港偷袭,又被守军水陆炮火交叉火力击退。3 日上午,孤拔再次率领舰队进攻,同样遭到守军的猛烈炮击,其中一舰烟筒中炮受损,各舰只得掉头逃跑。

(反映镇海保卫战的油画,守军以炮火痛击法舰)

法军研究前两次失败之教训,变更战术,于3月14日卷土重来,利用舰炮口径大、射程远的优势,拉开距离,在炮台射程之外轰击招宝山炮台。薛福成令守军不得还击,全部躲进工事。法军虽然炮火猛烈,但距离过远,威力大打折扣,无法摧毁坚固的镇海要塞,只得靠近距离准备登陆,但是一旦进入守军射程,立刻又遭到要塞炮火猛烈打击,无奈之下,只得再次退回。薛福成并不满足于一味防守,他还策划了一次主动进攻。3月20日夜,薛福成与钱玉兴组织夜袭队,由精干士卒在暗夜中秘密运送后膛车炮于南岸清泉岭下,趁法军深夜熟睡,四更后突然开炮袭击。法军于睡梦中惊醒,顿时大乱。清军共击中法舰5炮。待法舰调整方位,开炮回击,清军已乘胜收队。

(镇海要塞遗址)

孤拔久攻镇海不下,宁波城里的法国天主教堂又被严密监视,无法给他提供有效情报,而熟悉水道的引水人员也都被薛福成下令管控起来,孤拔出重金也无法雇佣到引水员,只好整天游弋在镇海外海海面上,进退两难。此后一直到6月中法签约停战,孤拔始终没能踏入镇海一步。就在中法停战之后第二天,他就死在了自己的旗舰上。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他是被镇海炮台的炮火击伤而死,有人说他是得病而死。不管何种死因,总之,这位法国海军中将是带着失败走完了他的一生。

(法国人所绘孤拔临终的情景)

镇海保卫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战争史唯一的一次要塞对舰队的胜利。薛福成的名字,将永垂于史册!参考文献:《中法战争史》、《清史稿》、《中国近代战争史》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局势帝,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局势帝,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中法战争中国胜了还要跟法国求和签订和约,真的是清政府昏庸无能吗

并不是,纵观整个中法战争大局,大清不但没有胜利,反倒是局势非常紧张。除了西南镇南关一处有了局部胜利外,法军已经基本控制了东海的制海权,而且已经全歼了大清的福建水师。

但总有人会断章取义,说清军在镇南关击败了法军之后就可以乘胜追击,然后一举把法军赶出越南,并且以法国当时总统下台为论据,来抨击法国是中干外强,大清要是咬咬牙,一定能赢。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镇南关大捷之后,法国总统被迫换任并非是说法国内部混乱,而是议会决定总统太窝囊,集体把他搞下台之后,又换了一个新的,并且已经准备加大兵力,继续打开大清的西南门户。

而清军当时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打下去了,北洋水师的发展还处在开始阶段,尚不能战,南洋水师已经被打怕了,压根就不敢和法军碰上,整个东海地区和南海地区,法军的军舰可以肆意航行,畅通无阻。

另外关于镇南关大捷,冯子材那是惨胜,虽然勇气可嘉,但是再打下去,势必会败得很惨,因为这个军队的素质和重火力搭配实在是跟法军不成比例。

对于越南,大清可以说真的是自己都管不了了,还管小弟呢。而且当时法国在越南驻军还有个3-5万,这对大清来说,就是噩梦一般的数字。

至于刘永福的黑旗军,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打起仗来根本就是游击队,当时已经被法军逼到了越南,难成大气候。

所以说李鸿章很聪明,也很无奈,他看出了这个悲催的国际形势和敌我形势,所以才力主以胜求和,一方面给法国人好处让他们就此收手,给足了法国人面子;另一方面也让法国人知道大清没那么简单,不要再随便打大清的注意。事实上,这次战争之后一直到1895年,法国对中国西南都没有很强的渗透,可以说确实是起到了很强的威慑作用。

只能说,国家落后、政府腐败、民心散乱,这个国家是如何都赢不了的,大清当时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烂泥,又怎么扶得上墙呢?

清朝中法战争如果一直打下去会怎么样

一直打下去,清朝的财政恐怕要比法国先破产。四川总督丁宝祯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鲍军的十万两银,说“鲍超军需甚重,措办为难”,马江海战失败后,清政府清楚已无法阻止法国军舰北上大沽口,同时朝鲜又发生甲申政变,张之洞五营兵勇和物资因此不能支援台湾。于是在1885年初出现了日本和法国结盟攻击清朝的危险“而正是由于4月和法国议和,才消除了这种危险。所以清朝手上的牌其实很有限。

中法战争,法国复制了当年英国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加海上封锁的模式,但我们可以看到经过20多年的近代化国防建设,清军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一边倒,而是和法军打得有来有回,取得了不少战术上的胜利,法国的伤亡也比较大。

但其实,法国还是凭借自己海上的绝对实力,取得了对清政府对战略优势,那就是制海权。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其实是希望通过占领台湾来迫使清政府服软的,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台湾登陆战,结果在巡抚刘铭传的领导下,登陆屡屡受挫。但法军还是占领了澎湖,并且用舰队切断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也就是说,台湾法舰在封锁下,弹药和补给都是过不来的,如果法国执意扩大战事,那么其实是对中国不利的,这是在签订中法新约前的一个重要事实,不过大家一般都会忽略这件事情,只看到清军胜利的一面。

中法战争法国海上进攻路线图

由于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此时北洋水师的军舰还在建造中,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是有海无防了,如果法军舰队北上呢?还好当时中法战争法国并未正式宣战,而只是一种“军事上的报复”,所以也没有采取过激行为。但是如果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法国正式宣战,那么直接北上进攻大沽口那也是可能的。所以这些都要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中法战争,虽然清朝丢失了越南,但实际损失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因为越南只是藩属国, 不是领土,带不来税收,这种朝贡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是有限的,唯一损失最大的就是刘永福的黑旗军,清朝失去了对越南的控制后,刘永福就再也不能在越南的内河收税了。长期看,我们丢失了一个可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对象,但这事考虑的也有点远,因为晚清早已经是自身难保了。

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击退了法国,却为何没有享受战胜国的该有的待遇呢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误判,中法战争中清王朝根本不是战胜国,镇南关大捷对战局的影响也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和那么重要。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岐误的印象,主要和中国舆论中对中法战争历史的认识岐误有很大关系。

下面梗概介绍一下中法战争的情况,希望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本问题。

一、中法战争源头·三心二意的属国越南

中法战争的源头在于清王朝的属国越南,不过和朝鲜之类的属国不一样,越南对清王朝中央实际上长期是三心二意、阳奉阴违,甚至于对中国的反清武装采取招降纳叛的态度。

而且中国舆论中较少注意的是,实际上越南早在中国乾隆朝时代就已经背着中国,自行和法国勾勾搭搭。而法国势力,乃至法国文化,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在越南蔓延,发挥着很深的影响。

进入19世纪,法国越发将越南视作是法国在远东的重要扩张基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借口越南发生了法国传教士遇害的事件,法国大举兴兵,将参加鸦片战争的法国军队调往越南实施入侵,最终越南王朝签订城下之盟,法国则割占了越南南部的6个省,并入法国版图,建立了交趾支那殖民地。

二、中法战争的起因·黑旗军

法国获得了越南南部国土后,又希望充分挖掘越南的经济利益,当时正值中国国内太平天国、捻军等作战纷乱不已,对军火的需求迫切。法国即想要找到一条由越南进入中国西南的水运通道,以避开传统的要途径英国势力范围的香港——上海线路。

最终,法国发现越南北部的红河可以直通中国,尽管越南北部当时还不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是法国人恃强逞能,自行从红河北上,向中国云南输送军火、货物,展开贸易,乃至强行占领了越南北部的重镇河内,以河内作为贸易中继站。

但是当时红河北部的重镇老街,由归顺越南政府的中国雇佣军黑旗军占据,黑旗军在当地设卡抽税,红河上的税收是黑旗军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法国船只从红河经过并不缴税,由此引起了黑旗军的愤怒。

(1873年,黑旗军斩杀法国河内指挥官安邺)

最终,越南政府借刀杀人,为了驱逐强占越南北部河内的法国人,但又不敢公开得罪法国,于是趋势黑旗军去进攻法国人。1873年,黑旗军数千人击败了从河内出城的几十名法国部队,斩杀了当时法国在河内的指挥官安邺,就此彻底和法方结下了梁子。

三、清政府卷入纷争,中法战争爆发

安邺被杀后,法国兴师问罪,越南政府在1874年背着清王朝和法国签订了《法越和平同盟条约》,向法国开放红河航道,同时事实上越南政府表态要驱逐黑旗军。

然而1881年,红河上再度发生黑旗军袭击船只的事件,法国借此大作文章,派军扫荡越南北部,此后1883年又发生了法国远征军指挥官李维业在河内城外被黑旗军杀死的事件。

(1883年,法越顺化条约签署,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

1883年当年,法国对越南政府兴师问罪,攻打越南首都,逼迫越南王朝签订城下之盟,越南成为了法国的被保护国。鉴于当时越南北部的黑旗军是中国人部队,且越南北部境内还有一些越境剿匪的清军存在,法国开始试图和清王朝交涉,主要的诉求包括:中国撤回在越南的军队;法国不再蚕食越南领土;肃清红河上的盗匪(黑旗军)。

对于越南态势,当时清政府内部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意见,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认为中国不值得为了一个三心二意的越南而和一个欧洲列强发生争端。而以清流党人为首的一派认为,因利用黑旗军阻挠法国势力在越南的扩张。最终以后者居上风,云南、广西二省的一些清军部队被派秘密进入越南支援黑旗军。

(1883年12月,中法第一战山西之战)

1883年12月,由海军将领孤拔指挥的法国远征军以及部分越南政府军从黑内出发,开始扫荡越南北部的黑旗军,面对法国正规军的进攻,黑旗军接连大败,1883年12月17日法军攻占黑旗军的重要据点山西,而在山西城战斗中,事实上有一些秘密进入越南的清军参加,因而可以视作中法战争的开始。

四、法国以打促和

从1883年末开始,至1884年初,法国远征军连战连胜,基本上实现了将黑旗军逐出越南的战略意图。同时法国政府继续开始和清王朝方面接触,意图和中国就越南局势达成外交协定,主旨在于双方保证在边境地区的共同治安。1884年5月11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法国总理茹费理的私人代表福禄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了平等条约《中法简明条款》。

(1884年5月11日,中法简明条款签订)

然而在《中法简明条款》执行过程中,由于中法文本的语意歧义,以及双方和前线军队的沟通联系的速度不一,一直按照条款附件规定的时间表前往越南北部接管清军防区的法军,被未得到上级通知的清军拒绝,乃至发生战斗,即观音桥之战。

(中法简明条款签订后不久,即发生了严重的误会事件——观音桥之战)

观音桥之战后,法国政府认定是中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向中国兴师问罪,要求进行有关赔偿问题的谈判。清政府方的主战派则鉴于观音桥战事得手,采取强硬态度。最终法国以攻打台湾基隆和福建马尾为要挟,向清王朝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清王朝返回谈判桌。但是清政府采取了即不重开和谈,也不积极备战的奇怪态度,随之发生了法军进犯基隆、淡水,以及8月23日袭击中国船政水师的事件。

五、中法恢复和平

台湾战事和中法马江之战发生后,清政府并未因此而重新和法国进行外交谈判,反而主战空气日盛。眼见进攻台湾和攻打马尾并未能奏效,法国远东舰队宣布封锁台湾海峡,扼住清王朝的海运命脉,希望以此来逼迫清政府重回和谈,以外交谈判来解决观音桥事件的赔偿问题,以及重新修复之前的《中法简明条款》。

(中国海关缉私舰“飞虎”号。该舰在台湾海峡被法军俘虏,意外地成为了中法战争的和平转机)

1885年初,中国海关缉私舰“飞虎”号在向台湾秘密输送军火途中被封锁海峡的法国军舰捕获,随后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与法国政府交涉,想要索回“飞虎”号。就在这一过程中,海关驻伦敦办事处意外地从法国总理茹费理处得悉了法国方面的底牌,即法国的目的在于和中国就越南问题订约,有关观音桥的赔偿要求可以免去,只要清政府愿意和谈,法国将立即解除台湾海峡封锁,立即停止在越南北部的进攻活动,此后在中国海关斡旋下,法国茹费理内阁的真实目的被传达给清政府。就此,中法两国政府最高层,终于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信息沟通。

而镇南关大捷恰恰就在此后发生。

由于中国海关居间斡旋,在台湾海峡被封锁等压力下,清政府已经做好了在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和法国恢复和平的准备,所以镇南关大捷并未对清政府中央的决策产生影响。

而在法国方面,镇南关大捷事实上差点使得中法战争扩大化。镇南关大捷发生后,法国议会反对派认为茹费理内阁过于软弱,对内阁提出不信任,茹费理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反而就在内阁集体辞职后,在新一届内阁产生前,茹费理顶住压力,在看守内阁期间继续执行自己的和中国恢复和平的政策。

(1885年6月9日,中法和平友好贸易条约订立)

由此,中法两国首先在1885年4月4日实现全面停火,6月9日平等的《中法和平友好贸易条约》在天津签署,中法战争正式结束。而1885年6月9日签订的《中法和平友好贸易条约》的主要内容,其实上和1883年的《中法简明条款》并无不同。一场本来早就风平浪静的外交交涉,因为两国沟通的不畅,以及各自内部主战势力的促动,结果扩大成了一场战争,经历了1年多之后,中国付出了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结果又回到了当初的原点。

(中法战争中,曾任法国远征军司令、法国远东舰队司令的海军中将孤拔,在中法和平实现之际于占领地澎湖病逝。死后遗体由舰队旗舰“巴雅”运回法国,图为当时在巴黎举行国葬的情形,很多国家应邀参加葬礼,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中法和平条约签署后,中法立刻重修旧好,可以说,中法战争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但是由于中法两国沟通不畅,加之各自主战派的影响,而稀里糊涂打起来的战争。)

中法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为何被称为是“战胜而败”的战役呢

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

1883年12月,法国入侵越南北圻,进而窥伺中国的情况,然后想以越南为跳板,对中国展开侵略。而在朝廷之中,面对法国在越南肆意妄为的行为,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吵的不可开交,但最终,主战派占了上风。清政府出兵支援越南。

这是中法战争的背景。那么,这场战争为何是一场“战胜而败”的战役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885年3月下旬,清政府在著名抗法将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前线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乘胜追击,痛打法军,制定了以下作战目标。

◆冯子材定于4月中旬率东线全军进攻北宁、河内

◆唐景崧准备出牧马,进攻太原

◆广东方面准备出钦州,沿北圻东海岸进攻广安

◆与此同时,云南军务鮑超率所部30余营前往龙州,随时准备入越作战

◆西线滇军在取得临洮大捷之后,又收复了广威等地,乘胜向兴化发起了进攻。

从以上战略目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这边形势一片大好,完全可以赶走法国,逼迫法国撤军。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在朝廷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却占了上风,在他们的建议下,清政府出人意料地于4月4日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并与7月7日向前线各军下达了停战撤兵命令。

在大好军事形势下,清政府突然宣布停战撤军,坐失良机,使得主战派和前线将士可谓是痛心疾首,愤恨不平,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儿战国,马上就要前功尽弃了。对此,冯子材等爱国将领致电张之洞,联名要求清政府“诛议和之人”。同时,主战派的左宗棠等人也上奏朝廷,反对中国先行撤兵。

张之洞提出:“停战则可,撤兵则不可,撤至边界尤不可。”因为,“我撤敌进,徒中狡谋,悔不可追”。如果非要撤兵,则必须由法国先撤“基隆、澎湖之兵,我方才可撤兵”。御史赵尔巽也提出:“法人先立定归还基隆,澎湖之约,明订退师日期,然后我尽撤关外之兵。”

他们认为:在这场战争中,法国是战败国,而不是清政府。所以,理应由他们先撤军。如果中国先撤关外之兵,一旦法国乘机发起进攻,中国必然抵挡不住。另外,他们还建议在靠近滇、桂边界划出一隔离地带,避免与法军的直接对峙,引发事端。

然而,尽管主战派给清廷最高统治者说明了利害。但清政府依然不为所动,他们对主战派提出在越南战场不先撤军的意见极为不满,强令两广总督张之洞和云贵总督岑毓英务必按期撤兵,以免节外生枝,再起事端。而对于划出隔离带的意见,开始表示赞同,但后来因法国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之,清政府在急于议和的心态支配下,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与主战派的意见格格不入,对于此前一再提出议和必须“无伤国体,不贻后患”的原则已经完全抛之脑后。

清政府之所以在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采纳李鸿章“乘胜即收”的主张,迫不及待地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造成“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怪异结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清政府始终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虽然被迫进行军事抵抗,但始终没有坚定抗战的决心,即使再打了胜仗之后,也依然寄希望于外交谈判解决问题,这在之前已经显露出端倪了。

1881年8月26日,清政府虽然公开对法宣战,但幕后的谈判一直时断时续地进行。1884年12月,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及其帮手充当中法调停人,秘密与法国政府谈判。经过讨价还价之后,清政府一再让步,双方分歧逐步缩小。而这时,正是清政府取得镇南关大捷之时。

此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因为军事上的胜利,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使谈判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而是不顾国家利益,仓促签订停战协定,彻底葬送了前线军民浴血奋战所取得的成果。

二,为了收回基隆、澎湖。

法军于1884年8月5日攻占台湾基隆,10月23日法舰队司令孤拔宣布封锁台湾海面。台湾巡抚刘铭传虽然督率清军英勇作战,终因兵力不足、军援难济,未达驱逐法军、收复基隆之目的。另外,在清军收复谅山的 第二天即1885年3月30日,孤拔舰队又侵占了澎湖列岛。这 种情况,也成为清政府急于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这表明:为了收复基隆、澎湖,也不得不赶快签订停 战协定和天津条约,因为法国视清政府软弱可欺,坚持必须在正式签约之后才从基隆、澎湖撤兵。

三、清政府本身的财政危机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共耗费白银两千余万两,有人说是三千余万。由于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据统计,从1883年9月到1885年3月,直接用于军费,以“广东海防”、“福建海防”、“援台规越”等名义所借外债共8次,总数约为库平银1760万两。清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和外债累累,对于要不要把战争进行下去,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更何况,以李鸿章和郭嵩涛为首的主和派甚至将民穷财竭和将引发内乱作为反对战争的理由之一,向清廷提出过警告。以致于后来左宗棠气愤地说道:“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所以,以上所述,就是清政府为何在取得战争主动权的情况下,会急于求和。

因此,中法战争对于清政府来说,完全就是一场“战胜而败”的战争。

中法战争,为什么清朝是不败而败

提到这场战争,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镇南关大捷”,冯子材将军带领清军痛击法军的勇猛,以及法国内阁被迫因此下台的窘境。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被称之为不败而败。之所以如此,主要就是因为越南与清朝极度离心离德。

越南这个国家,历来和东亚大陆都不睦,但是又不得不迫于中原王朝的武力所臣服。在明朝灭亡以后,这种想要脱离中原独树一帜的想法越来越强,并且早早地就和法国签订了《西贡和约》。清朝越想把越南拴在自己这里,就越不得越南人的人心。

这样一个现状就搞得清政府极其被动。因为越南对于大清而言,就成了一个十足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完全不要的话,对不起国内那帮子天天抱着“祖宗家法”不放的大爷们;如果顶死了抵抗的话,且不说最后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搞得同光中兴的果实一仗全部打掉,怎么办?

因此,对于已经取胜地清廷来说,将越南这块已经和自己离心离德的藩属国送给法国就成了一件比较体面的事情。而且事实上,中法后来签订的和约,也没有多少对中国丧权辱国的条文。中国人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越南成为了法国的势力范围。这实际上,是对已经崩溃了的天朝朝贡体系的一种怀念罢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中国能在中法战争中取得某些胜利

先来看一下中法战争有哪些局部的胜利吧!北黎冲突,台湾之役,镇海之役,镇南关大捷等。

那么为什么会取得对法国的局部胜利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大清本来就没打算去主动进攻法国,一直处于守时,相比主动进攻的法国自然更有优势,况且又在自家门口打,对地形更熟悉,而这种优势是法国不具备的。以上提到的这些局部胜利,都借助了地力的优势。

2.洋务运动有一定成果

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武器方面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虽然和法国相比还是处于下风,但是之间的差距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那么大了,火枪比例大幅提升。虽然有些局部胜利自身死亡的人数更多,但是战争并不是死亡多就是失败,战争从来以结果论英雄。

3.法国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实力被大大削弱,已经沦为二流强国,与此时的德意志和英国一流强国有一定的距离,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为了加强自身实力,法国加紧了对外的扩张,而东南沿海和越南就首当其冲,想把清朝势力从越南赶出去,又不把清朝放在眼里仓促发动战争,出现失败在所难免。即使有些失败的战争,也是由于清朝指挥失误造成的,比如马尾海战,如果有充分的准备不至于惨败。

除此以外,清朝将领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士兵勇敢作战,这也是能够取得一些局部胜利的原因。不过中法战争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朝势力撤出了越南,跟越南宗藩关系结束,越南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