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木链科技工控安全靶场再获殊荣_靶场_工控_网络安全

近日,由浙江省委网信办、浙江省密码管理局指导,浙江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主办的第一届第五次会员大会暨“2023之江网安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图 代表大会现场

上半场“会员大会”由协会副理事长龙泉主持,省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处处长吕勇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宋皆荣发表重要讲话。

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宋皆荣就协会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进行报告并提出2023年工作建议。

图 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宋皆荣

省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处负责人吕勇刚提出,面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新目标新蓝图,网络安全新形势新要求,协会要主动融入全省网信工作大局,在凝聚行业力量、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网络安全保障、服务社会和群众中找准新定位、展现新作为,为打造网络强国“重要窗口”共同努力。

图 省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处处长 吕勇刚

展开全文

协会理事长陈纯院士讲话时表示,面对高度复杂的全球网络安全挑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必须加强协同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协会要立足打造“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网安生态平台,希望帮助各会员单位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纯

下半场“之江网安论坛”由协会秘书长吴铤担任主持,省委网信办副主任马晓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纯、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浙江分中心主任、省委网信办兼职副主任胡红宪为论坛致辞,旨在向网络安全行业发起动员令,为筑牢网络强省、数字浙江的安全底座献策献力。

图 之江网安论坛现场

活动现场揭晓了2022年度协会网络安全行业优秀案例优胜名单,木链科技“高仿真虚拟化融合工控安全靶场项目”入选2022年浙江省网络安全行业优秀案例。

图 优秀案例颁奖现场(左5为木链科技代表)

关于高仿真虚拟化融合工控安全靶场项目情况

电网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是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和保障。在碳中和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用户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及国网工作部署,就如何构建安全、稳定、柔性可拓展的网络安全体系进行积极探索。

伴随行业数字化进程向纵深推进,作为国网某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用户单位,围绕该地区电网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创新提出构建“电力行业高仿真虚拟化融合工控安全靶场”,重点围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建设探索,工业网络攻防能力验证,工业产品检测评估,岗位适配人才培养等任务开展工作,并为今后与国家级靶场、城市级靶场的对接互通、协同联动做好准备,提升行业整体网络对抗反制和安全弹性能力。

1、建设内容

电力行业高仿真虚拟化融合工控安全靶场(以下简称“工控安全靶场”)的网络架构整体设计符合典型工业现场的常见网络结构,选用的工控系统软、硬件方案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整个工控安全靶场具有稳定性好、可信度高、扩展性强、便于维护的特性。

图 工控安全靶场架构图

工控安全靶场采用分层递阶的设计思路,整体功能被模块化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对应不同的具体功能,互相依托、有机结合。其中核心应用囊括攻防演练系统、产品测试系统、安全评估系统、技术研发系统、培训教育系统;核心技术涵盖攻防场景引擎系统、攻防资源管控系统、工控组件管理系统等。

2、建设效果

图 建设效果概览

1、迅速构建仿真能力。根据电力系统特征,虚拟企业办公网络及工业控制网络架构、流程等,并可集成商业安全产品,为体系验证、攻防训练、产品测试等提供环境支持。

2、着力强化应急响应。通过工控安全靶场模拟各类主流安全事件,结合真实直观的“实战演练”场景,提升组织及人员对于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3、多举打造人才队伍。基于工控安全靶场建立教学、实验、攻防演练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并以科学方式量化其学习成果,快速培养与岗位需求相互匹配的内部人才。同时,也可利用工控安全靶场平台举办竞技活动,检验队伍安全水平。

4、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基于先进的扫描工具、渗透工具等,用户单位自主开展网络风险评估工作,揭示安全问题和风险,提升安全预案价值,增强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5、完善监管测评体系。通过建立安全测评与准入制度体系,用户单位的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增强,新技术、产品、系统可在完善的监管测评之下进入现有电力工业控制系统中来,保障行业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逐步提高用户单位在安全测评方面的技术实力。

此次获奖,是业界对木链科技在网络安全领域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未来,木链科技仍将以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为目标,进一步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持续推动安全建设与业务体系深度融合,从安全合规整改、安全运营中心建设、网络安全实验室规划、安全业务创新等多方面帮助客户夯实安全建设基础和成果,协同探索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