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_基础_研究_人才培养

高松。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张冠军 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们备受鼓舞。”首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现场聆听报告,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加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心和决心。高松说,学校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扎扎实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马立敏

发力“新工科”“新医科”建设

南方日报: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中大如何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全方位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

高松:中大在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城市办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面对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责无旁贷、主动参与、积极推进。

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文理医,为了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继续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我们着力发展“新工科”,特别是在深圳和珠海布局了近20个工科学院,工科教师队伍从原来的10%左右,增加到了近三分之一。

我们在深圳还努力发展“新医科”、建设了附属医院,助力深圳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珠海校区升级蝶变,大力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这是我们从学科布局上更好地与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结合,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以“新医科”为例,去年底学校成立了医学部,统筹协调整个医科8个学院、10家附属医院的医学教育。我们期望能做促进世界一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在塑造健康湾区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仅2022年,学校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300余万元,转化专利103件,转化数量质量稳步增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到账金额均超过“十三五”总和,其中超过六成的成果转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

展开全文

其中,计算机学院教授黄凯和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联手的“眼科手术机器人”成果转化项目、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薇薇团队“柚皮苷药物”成果转化项目等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中大智慧”。

每年超七成毕业生投身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中大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培养一流人才?

高松:大学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这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中大一直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生均占有资源的质和量一直在迅速增加,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明显提升。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

我们分别在去年5月和12月召开了主题为人才培养的学校春季、秋季工作会议,聚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提出“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将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上来。

“加强基础、促进交叉”侧重教育教学的结构体系与内容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针,“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侧重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方面的改革构想和措施。

全面推行和落实学校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更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各方面的理解与认同。为此,中大稳步探索开展学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等系列措施,优化提升育人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仅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人才越好越多,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越光明、越强盛、越安全。

最近3年,我们每年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加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行列。他们很多人进入了医疗、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核能等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福祉高度相关的行业或者领域。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南方日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您认为,如何让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主阵地?

高松:作为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很关注教育、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广东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同时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省科技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主力军”作用愈发明显,但是也存在国家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不足、对于科学家的支持以竞争性项目为主、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等相关问题。

所以,应该尽快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提高稳定资助力度,如通过现有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等。

通过这些举措,鼓励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自主选题研究,充分考虑“从0到1”的原创性探索、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攻关研究。同时,增加“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1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生均拨款,大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