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与金融能擦出什么火花?金融业务中用户隐私安全如何保证?这些问题,在4月25日开幕的中国国际金融展上都能找到答案。5G金融云、超融合数据中心、绿色算力、隐私计算、金融分布式数据库,这些前沿技术也在展会上被评为近两年最具突破性的“金融科技创新成果”。
对于此类技术后续是否有更大范围的推广,在当天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中,央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以点带面激活数字化转型和经营动能,不断增加数字金融产品的供给。
五大突破性创新成果出炉
4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来到金融展展台区,企业产品各具特色,吸引了大批金融从业人员驻足了解。一位参观者对记者表示,“这届金融展的举办规模出乎意料”。众多先进技术、企业创新成果的展出,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惊喜,让金融科技爱好者们大饱眼福。
据悉,本届中国国际金融展设立了人民银行系统展区、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展区、科技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展区三大展示专区。百余家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科技企业设立展台,全面展示金融科技创新成果、软硬件解决方案和金融机具设备。
展会聚焦科技创新,会上,也从全行业遴选了近两年最具突破性的“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其中,交通银行、华为、新华三、蚂蚁集团等机构分别研发的5G金融云、超融合数据中心、绿色算力、隐私计算、金融分布式数据库五大技术成果入选,代表了金融领域近年来最核心的技术攻关。
以隐私计算为例,在全行业数字化升级、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转成为当务之急。隐私计算技术可保障数据价值流转和数据隐私安全的平衡,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可控可计量”,已被成熟应用于普惠金融、联合风控、反欺诈等金融业务场景。
“金融行业天然的强安全属性,在进行数字化升级、数据要素流转时,更需要安全有效的协作和流通机制。隐私计算打破金融‘数据孤岛’的价值已得到验证,未来成为行业基础技术设施,但仍需大幅降低接入成本,提升性能,实现不同产品间的互联互通。蚂蚁也将继续加强技术攻坚,携手行业共建健康有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蚂蚁集团副总裁余泉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
展开全文
不仅是隐私计算,交通银行的“5G金融云专网”、华为的“CloudEngine 16800-X数据中心交换机”、新华三的“H3C S12500G-EF”以先进技术也成为展会上关注的焦点。
在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看来,五大金融科技成果所涉及的技术,是近年来在金融科技应用上比较热门且具有前沿性的技术,这些技术的成熟并在金融领域得到应用验证,对于后续此类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将推动金融数字化的深入。
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标杆应用
顶层设计方面,监管对金融数字化转型则提出更系统的规划。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中,李兴锋提出,要以规划落地实施为抓手,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以点带面激活数字化转型和经营动能,不断增加数字金融产品的供给,丰富金融市场层次,着力提升我国金融业数字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于百程指出,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进行更大面积的推广,对于推进金融数字化进程,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进程将大有裨益。
以北京市为例,先前推出了多个监管沙盒,吸引金融机构、银行、科技公司申请,应用技术手段进行落地的实践,在政策的执行层面已然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看来,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前进过程中,要从沙盒这一突破口出发,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探索与推广。从顶层设计来说,后续的应用转化效应更值得关注。
转型仍在路上
当前金融数字化转型正惠及更多用户和机构。但金天看来,目前金融数字化转型仍有许多缺漏之处。首先是数据资产的价值贡献仍待激发。数据质量有待提升,不同来源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应用等分散于不同机构,甚至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条线、业务板块,口径不一,管理多头,难以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的过程中形成合力。
其次,数字化转型战略存在落地障碍,“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只想获取增量,不想变革存量,数字化转型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时,金融服务尚未形成充分的网络协同效应,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跨机构的客户服务体系没有真正打通。
从机构到行业再到全市场,金融数字化转型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因噎废食。”金天指出,在数字化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上,应当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切实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服务能力;在数字化发展的具体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不妨合理借助科技公司等外力、外脑,激活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实现金融机构数字化发展能力的长足进步。
金天同样强调,从目前看,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进一步贴合国家战略导向,同时,还要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特别是筑牢金融科技防火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此方面,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加强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相关合作将有巨大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实习记者 董晗萱 文/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