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代,布票、粮票、肉票在生产队时期对农民的作用有多大)_粮票_计划经济_都是

本文目录

  • 计划经济时代,布票、粮票、肉票在生产队时期对农民的作用有多大
  • 苏联计划经济存在诸多弊端,为何苏联能够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工业化
  • 请问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与质量保证,哪个更好
  •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农民没有票证怎么生活
  • 请问1965年时大米、面粉、鸡蛋、猪肉价格是多少
  • 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使用粮票吗

计划经济时代,布票、粮票、肉票在生产队时期对农民的作用有多大

笔者出身农村,对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的票证情况还是有发言权的。

在我们那个时候的记忆里没听到计划经济的说法,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把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叫计划经济。过去只提集体化或人民公社时期。那个时期的农村只有布票,我们这个地方每人一年的布票为一丈三尺五寸,成人可以做一身衣服。当然一个家庭有大人小孩,这样就可以调节使用。有些家庭小孩多的往往没用完,因此市场上就有卖布票的现象。比如,有些青年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衣服或布匹,布票少了就可以到市场去买。

而粮票和肉票农村是没有的,那个时候比如生产队、大队干部去公社开会吃饭是带米去的,如果去县里或外地开会或出公差,就拿粮食到公社粮站换粮票。农民到集市如果要吃面条之类的东西,按一两粮票2分钱计算进面条价格里面去。

肉票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吃肉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般家庭每年都要养一至两头猪,一头作为国家任务,一头过年时杀了自己吃,有个别家庭也有一年喂养三头猪的。另外生产队都有养猪场,每逢过年过节、双抢季节(插秧、打禾)都要杀猪分给社员吃。因此,农村是没有肉票的。那个时候市场上也有猪肉卖,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那个时候吃肉没有现在这么频繁。但网上有人说一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点肉,像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至于当年为什么要采取票证制度,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处在建设起步阶段,要通过农业来完成工业积累,实现国家工业化,同时还要靠农产品来创汇,在那样的情况下实行票证制度基本上既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又实现了财富的公平分配,顺利地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

苏联计划经济存在诸多弊端,为何苏联能够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工业化

计划经济没有内耗,花一分钱能办一分钱事。市场经济有内耗,有的是重复建设,有的是被贪污或吃回扣。总之,计划经济是井然有序,市场经济是乱糟糟。计划经济当然有弊,但不能成为有人否定计划经济的借口,因为利大于弊,比市场经济不知要好多少倍。

请问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与质量保证,哪个更好

不用思考,计划经济首先能保证价格稳定,能保证产品质量,没有随意涨价,没有隨行就市的天价,没有不法奸商,没有乱收费乱罚款。各种商品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就不会出现关系网和回扣等社会乱象。更不可能出现制假造假,因为假冒伪劣产品根本就进不了市場,也不可能有资本家和伪专家。对广大的消费而言,当然是计划经济更好。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农民没有票证怎么生活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农民没有票证怎么生活?

我是经历过不堪回首的时代!

既然是计划经济时代,也许就没有计划农村农民怎样生活吧,只叫农民为国家多作贡献’,什么公粮、统购、派购样样齐全,给农民的布票、煤油票、盐巴票有些根本无法买回家,尤其是布票,没钱买回家到市场去卖,被市场管委会人员发现轻者给没收,重者说你是投机倒把被批斗,所以当时农民的布票很多被作废,但煤油票、盐巴票总得想方设法要买回家,因为晚上没有煤油是无法照明,盐巴没有口里无味,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农民有票无钱无票无钱就是这样生活的。

请问1965年时大米、面粉、鸡蛋、猪肉价格是多少

我是1968年底参加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36元,第二年长到42.05元,人称“42元加一根冰棍”。

下图的左侧的5层楼就是我们单位。

之所以大家这么叫,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大连的冰棍有三种,一种是水加上一点甜味冻出来,是3分钱一根。还有一种是在上面的那种冰棍的上半部分,掺上一些红小豆,叫做“小豆冰棍”,是5分钱一根。最后一种是乳白色的,据说里面掺有奶油,叫做“奶油冰棍”,最好吃,也是5分钱。

第一种和第二种比较硬,小孩一般咬不动,含在嘴里能化半天。第三种比较软,能咬动,但是不耐吃,很快就吃完了,但是最好吃。

42.05元以后,很长时间也没有涨工资。大概有十几年吧。

那个时候买粮包括买油,买煤包括买煤油都是凭证,买粮要凭粮证,有粮票也行,买煤要凭煤证。每月定量供应,定量买了了,就只能等下个月再买。买猪肉要肉票、买鸡蛋要鸡蛋票,和买布要布票,但是要凭票定量供应。

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票,像自行车票、烟票、缝纫机票、手表票、豆腐票等等。

现在买粮都是十斤八斤的买,那时候到粮店买粮,一般都是买40斤,或者是20斤,当然这是买玉米面,玉米面的价格是8分钱一斤。白面或者大米,基本上都是在1角钱上下一斤。

那时候,家家都有两种规格的面袋子,一般都是用白色的老棉布缝制,大的能装40斤粮,小的能装20斤粮,到粮店买粮,都是用这些面袋子来装。

猪肉是6、7角钱一斤,等到1元多一斤的时候,物价就开始贵了。我记得在70年代末期,猪肉是1.1元一斤,就感觉好贵啊!

鸡蛋凭票供应,供销社一斤鸡蛋5角钱左右,那时候我们经常到农村,遇到赶集的时候,大家都会买一些鸡蛋。一是因为农村集市上的鸡蛋不需要凭票,还新鲜,再一个是集市上的鸡蛋个大,最大的大鸡蛋才8分一个,一斤可以称7--8个。

在我们单位附近,有一个大连最著名的饭店“海味馆”,那时候时兴“套菜”,有8元一套的10个菜,12元一套的14个菜。里面鱼虾肉和凉菜齐全,非常的实惠。

有一次下班走到这个海味馆,看到那里正在卖炸虾段,8寸的大盘子,满满一大盘才要2元钱,那时候是没有养殖虾的,都是纯粹的大海虾。我赶紧回去告诉我一个朋友,我们俩就去海味馆要来一盘炸虾段,还有几别的菜,两瓶啤酒,一共花了5元钱。

在大连最著名的天津街,有一个老字号--苏扬饭店,那里最著名的特色菜是生大烤和酱大烤,都是8毛钱一盘,一盘红烧排骨,是8毛5分一盘。有一次我们一共4个人在这里吃饭,要了几个菜,最后大家在酒柜前点酒,看到有金奖白兰地,3.2元一瓶,那可是650毫升的大瓶子,就要了一瓶。没想到服务员说,这瓶酒就送给你们了。

当时大家都有点懵,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在国际上得过金奖的名酒啊!饭店怎么会白送给客人这么好的酒?服务员一解释,大家这才知道原因了。

原来,饭店进了一批金奖白兰地,卖到最后,该赚的利润已经够了,饭店就决定,如果哪位顾客点金奖白兰地,就把这瓶酒赠送给他们。正好饭店刚做出这个决定,就被我们赶上了,大家白喝了一瓶名酒--金奖白兰地。怎么样,这样的好事你们遇到过吗?

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使用粮票吗

早在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刚刚出一穷二白的状况下走过来才二十年左右,虽然在各方面有了高速度的发展,把加在各类日常用品前面的“洋字”去掉,但在粮棉油及一些工业日常生活用品上,还远远跟不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活上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民生活上的基本需求,使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所需要的日常商品,因此,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经济,不得不采取对商品实行计划供应,首当其冲的是粮棉油,其中粮票,国有全国通用粮票,省有省内通用粮票,地方(县市)有地方粮票。

对于粮票,作为当时的农民,只要不外出,一般都不需什么粮票的,如果需要粮票,一是可以找城里人调济,二是可以用粮食到粮站换,三是通过市场交易,比如可以用布票换,也可以直接用钱买等等,获取粮票的渠道还是比较多的。

到如今,有些人还在恶毒攻击当年的计划经济政策,如果那些年不实行计划经济,不实行计划供应,恐怕国家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壮大与繁荣富强;如果不实行计划供应,作为当时,只会是有钱有势有权的人什么都可以享受,其他的人只有光眼看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