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出生于福建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你最喜欢谁_坦克_王振_美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彭德清 锦衣 坦克 王振 美军

本文目录

  •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
  • 出生于福建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你最喜欢谁
  • 哪些历史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确实是真实发生的
  •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朝堂之上被文官殴打致死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皇上没有制止
  • 历史上最坑爹的人物有哪些
  •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 土木堡之变是否可以被避免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军侵犯大同,明英宗下诏御驾亲征。

明英宗率领几十万明军离开北京,浩浩荡荡,经居庸关、宣府,抵达大同。随即回师,在宣府一带被也先的大军追上,明军被包围在土木堡,全军大乱,自相践踏,几十万人死难,明英宗被俘。

那么,当明英宗被俘时,身边真的还有三百名锦衣卫的将士在护卫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说锦衣卫。

锦衣卫属于明朝皇帝的侍卫部队,主要职责有侍卫、缉捕、刑狱等,当皇帝朝会、外出巡幸的时候,锦衣卫也会充当仪仗队。而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更是随侍皇帝左右,属于贴身侍卫。

土木堡之战,明军退兵时被围歼,形势异常混乱,许多明军将士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这种时候,锦衣卫的将士们当然要拼死保护明英宗。问题在于,此时还有蒙古军队在往来冲击,他们并不知道明英宗也在军中。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这样写道:“……我师大乱,上乃下马,(蟠膝)面南坐。有一虏(剥衣)甲,不与。将不利,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明英宗南面而坐,一个蒙古士兵看到他的铠甲很高级,过来要脱下去,明英宗不给,蒙古人就要动手杀人,被同伴拦住。

这说明,此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基本都被消灭,就算还有几个,也放弃了抵抗,但肯定不会有三百人。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说他被带去见明英宗,“……乃往见驾。时纪信、李虎、袁彬侍,上问:‘来者为谁?’”

这时候,被俘的明英宗身边已经有人了,其中这位袁彬就是锦衣卫的一位校尉。

袁彬和杨铭后来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边,他口述事变的经过,写成《北征事迹》一书,关键的情节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军溃败之日,锦衣卫校尉袁彬被俘。

第二天,袁彬被带去见明英宗:“皇上在雷家站高岗地上。众坐达子围着,是臣远观认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头哭。上问:‘你是甚么人?’臣说是校尉。”

袁彬见到明英宗的时候,明英宗是在一处高地上,周围坐满了蒙古人。这也说明,被俘的明英宗基本是光杆司令。

明英宗听说袁彬会写字,就留他在身边。而杨铭在这之后才来到。

出生于福建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你最喜欢谁

出生于福建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你最喜欢谁?

福建历史上的名人众多,如郑成功、施琅、俞大猷、李光地、潘承家,开国上将杨成武、叶飞、刘亚楼都是福建人。这里主要介绍福建籍的开国中将,排名不分先后。

郭化若(1904—1995),福建福州人,开国中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第2纵队代纵队长,红四军2纵队参谋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参谋处处长、第二局局长,抗大步兵学校教育长等职。参加过赣南、闽西游击战争,参加文家市、长沙、吉安等战役战斗,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协助指挥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抗战时期,曾任军委编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长,军委总参谋部第四局局长,抗大第三分校校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前敌指挥部指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委等职,参与指挥鲁南战役,参加过豫东、淮海、上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防空部队政委,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南生(1905-1989),福建省连城人,开国中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十三军第2团政委,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政委,国家保卫总队政委,红三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过文家市、吉安、赣州、漳州等战役战斗和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中三过草地,两次翻越大雪山,到陕北后参加过山城堡战役。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政委,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参加过长生口、七亘村等战斗,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反“扫荡”作战,开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过上党、晋中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罗舜初(1914-1981),福建省上杭县,开国中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红四方面军司令部2局科长、代局长等职。参加过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参谋处处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收复鲁中大块国土,参与领导鲁中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0军政委、军长等,参加开辟东北解放区和辽沈、平津、渡江战役,解放武汉、株洲等重要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参谋长、第二副司令员,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等职。参与氢弹试验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组织领导工作。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罗元发(1910—2010),福建龙岩人,开国中将。

曾任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子钦(1908—1968),福建上杭人,开国中将。

曾任志愿军第3兵团军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傅连暲(1894—1968),福建汀州人,开国中将。

曾任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苏静(1910—1997),福建漳州龙海人,开国中将。

曾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忠(1906—2002),福建省上杭县人,开国中将。

曾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仁麟(1913—1994),福建龙岩县人,开国中将。

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二、福建籍科学家

  1.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 张钰哲(1902—1986),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3. 郭可信(1923—2006),出生于北平,祖籍福建福州,物理冶金学家、晶体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4. 王绶琯,1923年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5.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重大贡献。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6. 卢肇钧,1917年生于福建福州,土力学家,铁路路基土工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7. 梁敬魁(1931—2019),福建省福州市人,物理化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8. 陈杰,1965年生于福州福清市,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同济大学校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 李儒新,1969年生于福建建瓯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福建籍明星和主持人

张静初、姚晨、叶一茜、梁静、龚蓓苾、秦俊杰、陈赫、李炜、欧豪、金池、陈飞、阮丹宁、刘楚恬、郑罗茜、李密、乔薇、谢颖颖等。

郑莺燕,出生于福州市,中央电视台支持人,主持过《综艺快报》《梦想中国》《午夜新闻》《法治在线》等大型直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优秀主持人。

还有哪些福建名人请补充,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点赞。

哪些历史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确实是真实发生的

志愿军一个人一条枪居然阻挡了全副武装的美军一个师八个小时。

小编我专门查了一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一个师大约是2万人的兵力,还有330多门70mm以上口径火炮,14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部分师还装备了114mm火箭炮连,可以说,如果论装备,志愿军一个军都远远比不上美军一个师。

谭秉云,1923年生,重庆江津人,和赫赫有名的聂荣臻元帅是同乡,在老家他没有土地,只能给地主家打工维生。

1944年,20岁的谭秉云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国民党军队里呆了四年,谭秉云遭了四年洋罪,没少挨军官的毒打。

参加志愿军的谭秉云(一作谭炳云)

在国民党军队里,谭秉云看多了军官虐待士兵,克扣军饷,吃喝嫖赌的丑恶现象,解放战争爆发后,谭秉云所在的部队和解放军作战多次,损兵折将,士气低落,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他找了个机会跑出来参加了解放军。

谭秉云加入的部队是华东野战军中战斗力很强的9纵,当时的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政委刘浩天都是开国中将。后来,9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他随着大部队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因为表现英勇,很快升任班长。

1950年11月,谭秉云所在的27军80师作为宋时轮9兵团的主力进入朝鲜,刚刚入朝就遭遇大雪,他在风雪中带领全班昼夜行军,由于防护措施得当,全班战士无一伤亡,无一掉队,因此荣立三等功。

同年12月,27军参加了惨烈的长津湖战役。这是一场志愿军两条腿在冰天雪地里狂追十个轮子的美军的不可思议的战役。

谭秉云(中)和战友们在一起

在新兴里战斗中,谭秉云所在部队和兄弟部队共同围歼了美军“北极熊团”第31团级战斗队,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唯一一次全部歼灭美军团级作战单位。

在战斗中,谭秉云凭着一股狠劲,受伤不下火线,勇猛追击敌人,殊死坚守阵地,荣立了2次三等功、5次四等功,这场战斗在他体内留下了两块弹片。

由于新兴里战斗负伤加上冻伤,谭秉云在后方医院里呆了一个多月,不过伤还没好全,他又坚持上了战场。

旧军队把人变成鬼,解放军把鬼变成人,这就是人民军队和腐败黑暗的国民党军队之间鲜明的对比。谭秉云曾对战友们说:只有在这里,我才有当家做主人的感觉

1951年4月22日,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但由于缺乏补给,又遭到美军优势火力的集中打击,伤亡惨重,进攻被遏制。美军乘机大举反扑,强势穿插分割志愿军各部队,使得志愿军司令部不得不命令全线转入退却。

朝鲜战争时期美军装备的M26“潘兴”式坦克

27军为了避免被敌人包围,彭德清军长(开国少将,1999年逝世)和詹大南政委(开国少将,2020年11月21日逝世)根据志愿军司令部5月23日的命令,决定立即渡过汉江往北撤退。

掩护大军撤退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到了谭秉云所在的80师239团的肩上。他们这个团经过五次战役的惨烈战斗,此时也只剩下不到两千人了,然而,尾追而来的“联合国军”却有三四万人。

239团抵达麟蹄地区后迅速展开,在自隐里公路构筑阵地,5月24日傍晚,四班班长谭炳云带着他那一个班的战友在390高地挖散兵坑、防御工事,准备阻挡蜂拥而来的大批敌人。

谭秉云作为一名老兵选择的阻击地点十分巧妙,那里一边是小河,一边是悬崖,中间夹着一条公路,一旦炸坏打头的坦克或者汽车,那么美军后续的部队就无法继续行进,而他们可以趁着敌人清理障碍的机会,继续打击后面的敌人。

志愿军袭击美军坦克,可见右边战士手持的苏制手雷

谭秉云让战士们留在山腰的战壕里,自己带着新兵毛和去伏击坦克。

5月25日早上,果然美军的坦克如同一条长蛇一般开了过来,谭秉云不动声色隐蔽在灌木丛里,美军的坦克一米米地向前推进,即使像谭秉云这样的老兵,脑门上也不禁冒汗。

因为之前他们都没打过坦克,打美国鬼子的坦克都是其他老兵教的理论知识。谭秉云拉开了手雷的保险,在距离坦克不到10米的时候,他把手雷扔了出去。

被击毁的美军坦克横在路上

那苏联制造的手雷可是一枚有三斤重的“大家伙”。轰的一声,手雷在坦克前盖上爆炸了,但是这一枚手雷只炸毁了坦克的前灯。坦克依然从他面前开了过去。

谭秉云急了,他冲出灌木丛,朝着坦克的屁股扔过去第二枚手雷。这一次,美军的铁乌龟被炸趴了,横在了公路上,谭秉云也被横飞的弹片击中了额头,血流满面。

他眼前一黑,昏迷了几秒,但随即又苏醒过来,紧接着,美军的第二辆坦克又开了过来,没有时间了!谭秉云举起自动步枪扫射吸引敌人坦克注意力,战友毛和乘机一颗手雷扔到坦克底下,把这辆坦克也报销了。

美军的队形乱了套,后面的坦克一见前面的中弹起火,也都停在路上观望,进退两难,因为不知道志愿军埋伏在哪里,谁也不想出去挨志愿军的枪子。

被击毁的美军坦克

在美军坦克兵纷纷逃命的时候,谭秉云等人的自动步枪向从坦克里跑出来的美国兵猛烈开火,敌兵接三连四地中弹倒地。

由于他们已经没有反坦克手雷,趁敌人乱作一团的时候,谭秉云让毛和回去取手雷,自己坚守阵地,又一梭子子弹击中了一辆开过来的美军吉普车的前挡玻璃,那辆吉普车头猛地一歪,冲下了路基。

坚持到这天下午,美军后面的坦克拖的拖,拉的拉,终于把堵在路上的两辆坦克弄走了,大队坦克再一次开过来时,已经打坦克打出心得的谭秉云从隐蔽的葡萄藤后面猛地冲出来,把一枚手雷扔向坦克。

好巧不巧,这枚手雷引起的爆炸点着了坦克里储存的炮弹,瞬间那辆坦克像一串爆竹一样“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后面跟上来的坦克一见还有埋伏,吓得不敢上前,只能倒车退走。

堂堂美军精锐部队骑二师的一万多人马就这样在公路上被堵了8个小时,却连对手的脸都没看清。

被志愿军击毁的美军坦克

5月25日这一天,谭秉云用4枚手雷一杆枪打掉了敌人3辆坦克1辆汽车,打死打伤美军13人,阻敌8小时,成功掩护大部队顺利转移。

当年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在五十余万曹军中纵横来去,传说中的万夫莫敌也不过如此吧!

过了几天,27军军长彭德清见到谭秉云后激动地说:谭秉云啊谭秉云,你这位孤胆英雄,是天下最大的救命菩萨呀!你把美军骑二师堵住了八个钟头,我们的大批同志才能安全地撤过北汉江

晚年的谭秉云

因为单枪匹马阻击美军骑兵第二师的功绩,谭秉云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次年,他又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1年9月,谭秉云作为战斗英雄应邀回国,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的亲切接见,出席庆功酒会时,朱老总、彭老总、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等排队向他敬酒。

谭秉云做梦也没想到祖国会给他这样一个“解放战士”如此崇高的礼遇,他握着酒杯,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240万指战员,像谭秉云这样的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只有47人,其中还有一大半是烈士(特级英雄就两位:杨根思、黄继光),可想而知,当年的抗美援朝打得是有多么艰难!

毛主席等和战斗英雄合影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朝堂之上被文官殴打致死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皇上没有制止

锦衣卫指挥马顺,在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二十三日,被一群文臣群殴致死。的确有点骇人听闻,我来聊一聊。
上图明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大举攻明,明英宗御驾亲征,却酿成了重大的军事灾难——土木之变。英宗亲征的决策是仓促的,核心决策层就是英宗和王振两人。文官集团,在宦官为核心、锦衣卫为辅助的内廷势力压制下,产生的压抑和仇恨情绪,在土木之变的国难背景下,来了一次爆发。

因为王振在世时狐假虎威,群臣对其满腹怨言,却又不得不去巴结他。现在王振已死,英宗北狩,再也没有人会替王振说话,不趁此刻打击依附王振的势力,更待何时?故此在八月二十三日的朝会之上,都御史陈镒提出土木堡一役应由王振承担全部责任,故此应杀王振家属党羽,并且罚没其家产入官。郕王朱祁钰对这些事情一点不懂,一听涉及杀人的事情,话都不敢说,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宣布退朝。

正在这个工夫,王振著名同党,他的得力干将锦衣卫指挥马顺站了出来,大声抗辩说王振已死,现在追究责任没有意义。这下子彻底把群臣激怒,给事中王竑忍无可忍,一把揪住马顺说:“你当初就助纣为虐,现在还敢如此狂妄!”直接张嘴对着马顺就一口咬住,百官见此情形,把一股邪火全撒在了马顺身上,人人都上去拳打脚踢,竟然把马顺活活打死在了左顺门外。王振的外甥也被当庭打死。

马顺尸体又被暴于长安门前。“顺体肥,暴其尸于长安门外,恨者犹殴之不释。众欲没其产,为中官沮之。可为附权者之戒。”文官集团在捶杀马顺后,进一步清洗了王振余党。“令籍没太监郭敬、内官陈玙、内使唐童、钦天监彭德清等家,以皆王振党也。”

为什么皇上没有制止呢?因为这段特殊时期内,英宗根本没在北京,被瓦剌俘虏了,而景泰皇帝还没有即位。别看平时锦衣卫牛哄哄的,但也架不住文官人多势众加上真的怒了。

历史上最坑爹的人物有哪些

2020年情人节那天,湖北荆州小伙子何昊,在微博上公开向他的父亲何炎仿献上了一段深情告白:

“从没觉得我爸有多大本事,当了一辈子官我没沾到一点好处。直到这次疫情,在全省封路的情况下,通过他的关系派车把我从天门接回了荆州。”

多诚实的小伙子啊!通过这段短小精悍的文字,我们看到一位上学认真听讲的,品学兼优的青年。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才63个字,但却准确交待了事情的完整经过,角色主次分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更能体现小何文字表现功力的是,在如此篇幅有限的文字描写中,既有真实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还完成了两个转折,一个是故事情节的转折,一个是主人公情感上的转折。

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深刻反映出了大事件背景下,小人物的种种反常丑陋行为。

这不,这篇情意绵绵的文字一经发出,立即受到无数网友的关注,全体网民甚至全国人民一致呼吁:希望像何昊这样敞亮的青年越来越多!民意如潮,呼声不绝于耳。

终于,2020年2月15日,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

经连夜调查,已证实该微博网民真实姓名何昊,其父何炎仿,系荆州市商务局市场运行科科长。

据荆州市纪委监委介绍,目前,荆州市纪委监委责成派驻纪检监察组会同荆州市商务局党组就此舆情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荆州市商务局党组已对何炎仿作停职处理。

何昊父子的闹剧,发生距今还不到一年。但它发生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一定会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看似小事,折射出背后无数丑恶乱象。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都共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在这样重大历史关头,这样的蝇营狗苟之事,更难让人容忍。

但不得不说,何昊这样的坑爹,坑得真是大快人心。他算是在实力坑爹前辈李启铭和李天一之后的后起之秀,一朵妥妥的后浪。

如果说李启铭的“我爸是李刚”让我们看到的是冷血与猖狂,李天一背后的梦鸽与双江让我们看到的是势力与自私,那憨憨的何昊则给我们展现的是低调的优越感。

南宋著名抗元英雄谢枋(bìng)得写过一首《示儿》:

门户兴衰不自由,乐天知命我无忧。
大儿安得孔文举,生子何如孙仲谋。
天上麒麟元有数,人间豚犬不须愁。
养男不教父之过,莫视诗书如寇仇。

其中“养男不教父之过”这句和我们古代启蒙经典《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都不约而同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只管生养子女却没有好好教育,那么这是父亲的过错。

所以说,这些人前都“有头有脸”的“爹”们,被儿子以各种奇葩的方式坑了,其实一点也不冤枉,毕竟,过错其实一直在他们自己!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1949年渡江战役时解放军炮兵与英国巡洋舰对射,英舰被打跑,但其8英寸(203毫米)主舰炮却造成解放军渡江部队252人伤亡。

当年解放军渡江战役发起前,曾与不听劝告硬闯的英舰“紫石英”号发生炮战,引起所谓“紫石英事件”,当时紫石英号没有占到便宜,被打趴窝抛锚在长江边。

后来伦敦号巡洋舰与黑天鹅号护卫舰前来解救紫石英号时,又与解放军炮兵发生炮战,这次解放军炮兵虽然把伦敦号打得遍体鳞伤落荒而逃,但隐藏在江堤后面的渡江部队却吃了亏,伦敦号上203毫米舰炮造成解放军252人伤亡,202团团长邓若波牺牲。

这是一次陆炮与舰炮的实战,虽然各有损失,但我英勇无畏的解放军炮兵,打得帝国主义军舰从此再不敢在中国长江内河上来去自如横行无忌,打出了人民军队不畏强敌的精神气概。

如果仅从陆炮舰炮的威力上来讲,一般来说,在内河上,岸防炮完虐舰炮,而在近海海域内,军舰的机动范围非常大,这时候陆炮就不太占优势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不管陆炮还是舰炮,基本原理大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发射药包把高爆炮弹通过炮管发射出去,其最大的区别有3点:

1、一个是固定炮位(当然现在的自行火炮也可以移动发射),一个是移动炮位。

2、一个炮管是空气自然冷却,一个炮管是水冷系统。

3、一个是人工搬运装填弹药,一个是扬弹机和装填机组成的自动供弹系统。

以上3点就决定了陆炮的灵活度、射速和连续发射时间远不及舰炮,打个比方,舰炮打起来就像机关枪或者冲锋枪,陆炮就像半自动或者自动步枪,这个火力输出差别就大了。

比如苏联的AK130型130毫米双管舰炮,其最快射速达到100发每分钟,一门炮火力全开的情况下相当于一个陆军重炮营的火力,还有现代军舰上必备的近防炮(口径30毫米以下),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0000发炮弹,完虐机枪的射速,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舰炮的真实威力。

所以在海域内,一般情况下陆炮是干不过舰炮的,有朋友可能会说海岸炮台厉害,的确,炮台可以增加火炮数量来弥补射速低的劣势,但清末的炮台哪一次也没能阻挡住列强从海上登陆侵略中国。

当然,清末的情况比较特殊,国力军力孱弱,炮台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火力,炮台还是能对军舰造成一定威胁的,数量较多火力较猛,自身防护能力和抗轰击能力也较强。

所以在内河中比如长江,岸防炮台只要火力全开封锁住一段河道,舰炮就占不到便宜,军舰轻则遍体鳞伤,重则稍不慎就会被击沉。

还有朋友可能会说到二战中德国的超级大炮,就是口径达800毫米的列车大炮,这个炮确实威力很大,一发穿甲炮弹竟然重达7.1吨,高爆炮弹一颗也重达4.8吨,最大射程47公里。

威力测试中,30公里外850毫米厚的混凝土墙被一炮击穿,而最大口径的舰炮是日军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也才460毫米,如果和舰炮对轰的话还真能完胜,一炮就可以干翻一艘中型舰艇,那射速也就无所谓了,反正1炮和10炮没区别。

但这种炮太笨重了,炮身高达12米,炮管子长达43米,全重1350吨,瞧这名字就知道需要专用铁路轨道,也就是铁路修到哪里它才能到哪里作战,铁路一被炸也就失去作战能力了。

所以克虏伯兵工厂一共才生产了2门这种列车巨炮,分别叫“古斯塔夫”和“多拉”,以后再也没有国家生产这种超级大炮了,不实用。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土木堡之变是否可以被避免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根据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回答如下:

一、瓦剌情况简介。

瓦剌,蒙古部落,在鞑靼西边。元朝灭亡后,悍臣猛可帖木儿担任统领,帖木儿死后,一分为三,头领分别是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因明朝强大,在永乐六年,派使者朝贡,进贡请封。第二年,三头领分别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后马哈木死了,子脱欢于十六年袭爵,宣德九年,脱欢干掉阿鲁达,正统初年,又干掉贤义、安乐王,一统瓦剌,想称可汗,但群众不拥护,退而求其次,立元朝后代脱脱不花为可汗(挂名),吞并了阿鲁台所部,称丞相(如汉末曹操),脱欢死,子也先接班,称太师淮王,于是北部都归属也先,脱脱不花光着屁股坐花轿,也先和他平起平坐,每次到大明入贡,两人都派使者,朝廷也分两份同样赏赐。

二、土木之变经过

正统初以来,瓦刺派使者入贡,明英宗朱祁镇老师太监王振当家,每次都以粉饰太平为名,赏金银丝绢无数,对瓦剌有求必应。不久也先以二千人贡马,号三千,以少充多。王振恨瓦剌耍赖,实报实销,也先所讨要的赏赐也只给了五分之二。也先愤怒了,带所部分成多路入侵大明。脱脱不花以兀良哈为统帅,入侵辽东;阿拉知院一路入侵宣府,围赤城;别将入侵甘肃,也先亲率大军进犯大同,到猫儿庄,明参将吴浩迎战败死,两宁候宋瑛、武进伯朱冕、都督同知石亨迎战于阳和口,被节制诸军的、王振心腹、监军太监郭敬瞎指挥,结果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出,郭敬躲在草丛中捡得一命,其余边将均逃跑,军队覆没。

边界战报每天有数十次,王振劝祁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力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听。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力谏,祁镇对王振唱:“师父,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他(们)。“死也不听群臣苦劝。于是下诏令郕王(朱祁钰)监国,准备二天后,祁镇率王振及英国公张辅、诸公侯伯尚书侍郎以下五十余万仓促出征。军中夜不安宁,过居庸关,群臣请皇上驻留,又不听,到宣府,狂风暴雨,边报一天比一天急,群臣写奏折请停留,王振大怒,朱勇、王佐、邝埜冒犯太监王振,跪在草中到晚上苦谏没用。钦天监正彭德清是王振心腹,密告王振:天象不利,大军再前进,恐怕对皇上不利。王振说:听天由命吧。学士曹鼐以天子身系社稷不能轻进为由苦劝,仍不听。后到阳和,看到宋瑛、朱冕战死处,满地死尸,全军都恐惧,八月戊申朔,英宗到大同,王振还想北行,郭敬吃过瓦剌苦头,暗劝,王振才班师。王振最初决定从紫荆关入京,顺道路过家乡蔚州,衣锦还乡一把,但从八月三日起,行进仅五十里,又改变主意,怕大军踩坏家乡庄稼,又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结果天降大雨,士兵疲惫不堪,怨气冲天,八月十日,终于到达宣府,一进居庸关就太平无事啦,谁知一路尾随的也先如黔之虎终于认清朱祁镇黔之驴的庐山真面,这下明军全军危矣。

也先派骑兵偷袭,恭顺侯吴克忠和弟都督克勤抵御,力战死,后军几乎溃散尽,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缓帅四万人往援,在鹞儿岭遇伏,全军覆灭。明军利用这三天赶到了土木堡,离怀来仅二十里,众将士想保皇帝入城,无奈王振家的辎重未至,停留等待,驻营土木,地无水草,敌已合围,挖井深二丈余不得水,南面十五里有河,又被瓦剌控制,束手待毙。敌分道从麻峪口入,都指挥郭懋抵抗一夜,敌越聚越多,第二天,包围御营,也先派使者议和,皇帝下诏给曹鼐答应了,敌人假退,王振急吼吼移营,离开阵地回旋间,队伍已大乱,瓦剌用铁骑四面践踏,大喊投降者不杀,众将士光着膀子枕着身体死,太监、侍卫被射得像刺猬一般,祁镇被俘,太监喜宁跟从。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死,官军死伤五十万,英国公张辅等五十余大臣战死。

也先押着祁镇做人质想喊开宣府大门,未果。

综合上述,如果大明不是王振当家;如果大明军队出京城准备得再充分一点;王振如遇死党太监郭敬后,听从劝说立马撤退,也会无事;如果王振顺路回家乡蔚县,风光一回,正好顺路由紫荆关入京,大军也就平安啦;他走到半路,居然为几十万大军路过蔚县会践踏庄稼,又回头走远路回京!如果直接进入怀来,全军也安全了,但王振为他个人的千辆财富车又耽搁在土木堡;八月十五,如大军听从兵部尚书邝埜的建议,不中也先议和诡计,依托壕沟固守待援,也就太平无事啰!可惜,全军一个没脑的皇上听从蠢猪般的王振一直的瞎指挥!结果自然悲剧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