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_上书_公车_光绪

本文目录

  • 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 什么叫“公车上书”
  • 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
  • 公车上书为何没有成功
  • 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 公车上书一事,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

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想必大家初中都学过公车上书一事,书上说1894年中日间发生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北洋舰队覆灭,这也标志着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一一洋务运动的失败。次年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京的千余位乙未科举子在康梁的领导下上书进言,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也是维新变法的开端。

然而上述均出自康有为自撰的《我史》中的《公车上书记》一文,当时的朝廷大员翁同龢的同期日记中并未提到有举子到都察院请愿,只提及了统治阶级内各封疆大吏上疏朝廷变法图强,且找不到除康有为所写材料以外的证据来佐证事情是否存在,如此大事,参与千人都不曾谈及,可见并未发生。从字面上理解,自下而上的举子请愿运动才叫公车上书,朝廷大员的上疏,我们只能认定为内部审视,是自上而下的。我们姑且用考古学理论孤证不证的态度,认定公车上书仅为康一家之言。

1891年,康有为出版了《新学伪经考》,以公羊派的名义,宣扬托古改制,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此事使康名声大噪,梁启超这一神童也因此拜在康门下。后来证明康有为书中所述的思想,抄袭了当时大儒廖平未出版的《辟刘篇》等著作,此事可见其小人行径。

另外纵观戊戌变法全过程,光绪帝的起居注里没有记载与梁启超有过会面,康有为也只是见过光绪帝而已。但康有为却大肆宣扬他与光绪帝如何讨论变法等事宜,还处处给人炫耀他与梁启超和光绪帝的合照一一这张照片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著名的PS照片吧,可见其为了沽名钓誉而无所不用其极。

康有为晚年事迹更为恶劣,主张一夫一妻的他,却再三纳妾一一去西湖游玩,看上浣纱女后便立刻迎娶,也算是历史版的真香事件了。打着革命救国的旗号在海外疯狂募捐,却用善款大肆投资房产。野史上还说他为了重振雄风,居然移植了大猩猩的睾丸,最终因排异过激而亡,也可见其荒唐的一生。
欢迎大家关注并阅读小编其他文章,临表涕零,感激不尽!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首先解释一下“公车上书”的意思,“公车”是指古代接待民众上书或征召的官衙。公车上书就是指入京赴考的人员向皇上上书言事。

而在现代,“公车上书”则专指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向光绪帝请愿,拒绝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维护国家权益的一种爱国行为。

什么叫“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拼音:gōng jǖ shàng shū

  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例句: 制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典出

  《史记·滑稽列传》载:汉武帝时,齐地人东方朔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他广泛地阅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因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到长安后,到公车府那里给皇帝上书,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勉强抬得起来。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奏章,读完后龙心大悦,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

  典义

  汉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指普通人向当权者上书言事

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公车上书为何没有成功

搞公车上书的那伙人就是一帮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以为做事情靠脑子一热就能成功,岂不知这个世界想要被尊重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说白了,康有为这些维新党就是一群沽名钓誉的书呆子,这种人在历史上就没干成过什么事,远一点是变法的王安石,近的就是康有为这伙人了,说好听叫理想主义者,简单来说就是脱离实际。

他们搞公车上书的时候,连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都没有想清楚,到底是想让中国变法图强,还是要帮光绪打倒慈禧夺权,康有为到死都没想明白这个事。很多人觉得慈禧是阻止中国强大的最大障碍,只要把慈禧打到了,就能变法,就能让中国变强。

话说回来,要是变法真能把中国变强大,得益最大的还是慈禧,所以慈禧为什么要阻止变法,康有为这些人一开始就找错了目标。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些维新党们都没想明白。这种人的心态也非常不好,觉得自己要变法,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是白莲花,看谁都是污泥,不配和他们合作,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光绪皇帝能理解他们,能和他们一起共创国家未来——典型自恋的想法。

康有为们搞强国会,李鸿章这些洋务派当时也是表示了善意,想要参与,但是清高的康有为拒绝这些清廷的实力派,认为李鸿章签卖国条约,不配与他们这些维新派为伍。没有李鸿章们这些实力派的支持,就靠几十个举子就想改变国家,只能说康有为太年轻。

还有就是被誉为希望之光的光绪皇帝也是个拎不清,自己什么实力自己不清楚吗,作为皇帝连自己的班底都没有,朝堂上没有实力派大员支持自己,就妄想靠一帮举子就一举扳倒慈禧太后夺取最高权力,只能说光绪也是个草包。

慈禧本来是不反对变法的,变法让清王朝强大,对慈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变法的这帮人上来就先把慈禧当成了变法的障碍,要积极扳倒慈禧,而不是把慈禧当成是变法的助力去积极争取慈禧的支持,慈禧太后不炸锅才怪呢。

变法图强和扳倒慈禧本来不是一回事,但是被愚蠢的康有为搞成了一回事,他们还拒绝洋务派的参与,把这些清王朝的实力派也变成了敌人,换句话说,整个清王朝除了一个幼稚的光绪外全是康有为的敌人,公车上书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谢谢悟空邀请,你还别小看晚清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清廷虽然无能,但却作了件连世界列强都不敢的事,寒冬过后,春潮在望,在近代人类历史战争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大小战争上百次之多,但是令人非常令人惊掉大牙的事情,令人惊讶的是清廷慈禧胆敢第一个敢于同世界列强宣战的国家,那就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大汉民族的尚武之风全无,变成任人宰割的牛羊,人为刀子,我为鱼肉,近代统治阶级奴役老百姓,把老百姓当成奴隶,变成羔羊,没有大汉民族的尚武之风,没有了男子汉的血腥,时光流逝,中华民族男子汉的血腥在秦汉,隋唐,时期的霸气早己成为过去,性格变得内向,也不喜欢和别人沟通,关起来过日子,闭关锁国,不问世事,两次鸦片战争认为自己装备不如人家,开始了洋务运动,大规模兴建军工厂,购买新式军舰,请人家西洋教练,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华民族给惊呆了惊吓了,把咸丰皇帝硬是吓死了,长夜逝去,唯有曙光,男儿当自强,中华民族同日本同时起步学习,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开始学习西方列强,史称洋务运动,日本叫明治维新,两国各自发展三十年,总要站出来走两步,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让日本打得满地找牙,在次被日本痛打狠削,原来说自己装备不如人家,现在装备并不差,还是叫日本痛打,我们的北洋舰队被日本打败,没有击沉日本一艘舰艇,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旅顺要塞,日军只用一天就全部占领,丢了面子,现在里子也丢光了,既然不是装备的事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开战必输,甲午战争惨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公车上书,以康有为等一千多人向光绪皇帝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变法成天下之治,就是说大清败于日本根本原因不是装备差,而是套路,说明白点就是体制出现问题了,慈禧掌控中国48年军政大权,位高而且权重,甲午战败,慈禧难辞其咎,她不想成为千古罪人,对康梁变法表示默许态度,1898年六月戊戌年间光绪下诏推行新政改革,年轻人就是精力旺盛,说干就干,在变法103天中,从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下达诏令104道,所以这一百多道圣旨足以让大清各机关陷入瘫痪壮态,爱国志土,以及年轻气盛的光绪帝非常希望国家重振雄风,非下猛药不可,但是既得利益集团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交出手中的权力的,那怕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也不能交出手中的权力和既得利益,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去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死标志着这场一百零三天的新政革新宣告失败,公车上书,反对甲午战争失败,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1900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十一国列强增加军队进驻北京使馆区,面对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慈禧下诏谕对当时西方列强十一国宣战,当时世界的大部分都是这十一国的殖民地,这次宣战中国上了全世界头条,中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向全世界开战的国家,光绪帝说你们疯了,一个小小日本都打不过,敢同十一国列强开战,十一中有八国组成联军,血肉之躯怎么能挡住大炮,重型机关枪的扫射。五十年后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败了以美帝为首的十六国联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这个军队能压倒一切强敌,而不被强敌所压倒,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真理在大炮射程以内,和平依赖于威慑。

公车上书一事,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

1895年春在京参加会试的学子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鼓动下于松筠庵集会,康有为慷慨陈词,将富国强兵的思想写就《上当今皇帝书》,据称有1200多人联合签署,五月二日大伙到督察院请愿,督察院以各种理由拒绝代为上呈,这就是“公车上书”事件。

记得我们以前教科书里明确过以康有为代表的“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序幕,具体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比较模糊的,不是轻易否认事件的原委,而是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有人曾经列出督察院1895年五月二日的全天工作记录,并没有找到1200多名学子来请愿的事,或许这类事件本身非官方发起,属于民间突发而没有记上官老爷的台帐,但这毕竟是一处疑问。

五月二日之前还没有发榜,士子们集中在松筠庵听听康有为的演讲,赶时髦开阔眼界是可能的。这天之后发榜了,大家都关心金榜题名的事去了,在松筠庵只有寥寥几十人,再说了北京四合院能挤得下1200多人么。

还有专家提出,督察院没有理由拒绝煌煌上千人的请愿书,收不收是一回事,事后怎么处理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全国都在声讨李鸿章对日丧权辱国的节骨眼上,递呈反对《马关条约》的谏言书,有悖众怒。况且康有为等人不是白身布衣,都是身有功名各省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人数又众多,督察院能怠慢么,还是那句话,官样文章,礼节性地收下是必要的。

其实康有为在松筠庵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袁世凯,而且袁世凯表态愿意帮助康有为变法,事后康有为写了折子,让袁世凯代为转奏,这份折子光绪是看到了,这已经是康有为从1888年第一次上书失败算起是第三次了。

戊戌变法最后折戟沉沙,康梁流亡,他们变法图强的动机出发点当然不容置疑,但还是没有逃脱某些个人因素的桎梏,“公车上书”,光绪的“衣带诏”,谭嗣同的绝笔诗等等问题的究竟,一直被后人所诟病。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