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报告摘要_鳗鲡_水产_养殖

展开全文

公司代码:603668 公司简称:天马科技

2022

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含税),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436,134,976股,以此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8,722,699.52元(含税),剩余未分配利润结转以后年度分配。在实施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前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动的,拟维持每股分配比例不变,相应调整分配总额。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尚需提交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饲料行业基本情况

饲料行业是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连接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中轴产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市场对于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全球性动物保健公司奥特奇发布的《2023年农业食品展望》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饲料总产量达到12.66亿吨,相比2021年略下降了0.42%,2013年-2022年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为3.12%,连续7年突破10亿吨大关。分区域来看,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合计贡献全球近80%的饲料产量,其中2022年亚太地区饲料产量达4.66亿吨,占比36.76%,同比下降0.51%。从产品结构来看,2022年禽料、猪料和水产饲料的产量占比依次为41.52%、25.22%、4.18%,禽料和猪料占全球饲料产品的比重最大。从国别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饲料生产国,美国和巴西紧随其后。

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纵观四十余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初创期、1983一2000年快速发展期、2001一2010年快速扩张期、2011年至今的稳健发展及整合扩张期。近年来,我国饲料生产总量持续稳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我国饲料行业的年产量从2013年的19,340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30,223.4万吨,增长幅度达56.27%。其中,2022年我国工业饲料产值、产量实现双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同比增长3.0%。报告期内,猪饲料、肉禽饲料、蛋禽饲料、水产饲料产量分别为13,597.5万吨、8,925.4万吨、3,210.9万吨、2,525.7万吨,同比变动分别为4.0%、0.2%、-0.6%、10.2%,水产料增速最快。从结构上看,猪饲料和禽饲料是我国工业饲料的主要生产品种,畜禽饲料产量占比约85.1%;水产饲料产量仅次于畜禽饲料,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约8.4%。

2022年,受主产区气候条件变化、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鱼粉、大豆、豆粕等大宗农产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并攀升至历史性高位,给整个饲料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对饲料行业企业的整体流动性以及抗风险能力均提出较大挑战。随着上游成本端原材料上涨以及下游养殖业需求的波动,大部分饲料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适当降低盈利水平,以守住市场份额为目标,减缓饲料产品提价,导致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饲料行业成本加成、向下游养殖行业价格传导机制的及时性、有效性受到挑战,行业竞争非常剧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饲料工业进入了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稳步发展的阶段。在国家政策支持、行业日趋规范和下游养殖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饲料加工企业开始加快整合和并购的速度。我国饲料行业正在逐渐从粗放型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转变,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我国2022年饲料年产量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36家,合计饲料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7.5%。随着饲料产业的日趋成熟,国内饲料市场竞争的深度、广度、激烈程度超过以往,优势企业多利用行业整合机遇及规模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和新建扩大产能,或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或发展多元化的业务;中小企业面对资本压力、人才压力、技术压力和服务能力等发展瓶颈,将逐步被优势企业整合并购或退出市场;行业竞争格局由饲料加工行业竞争转向农牧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

我国饲料行业市场容量巨大,饲料工业支撑生产的肉类、蛋禽和养殖水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居民肉类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下游养殖行业的模式变革,对上游饲料行业的发展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健康、营养、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养殖行业向规模化和精细化发展,进而将进一步推动饲料普及率的提升。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较上年增加339万吨、增长3.8%,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速,2031年预计将达10,127万吨。饲料行业作为养殖行业的上游,产业链末端消费量上的增长潜力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我国饲料行业仍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水产养殖行业基本情况

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等起到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构建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的稳定水产品供应体系,是保障我国水产品刚性需求、促进水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大阶段:第一是1978年至2000年“以养为主”的阶段,主要解决人民的“吃鱼难”问题;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8年调整健康养殖品种结构的阶段,名特优水产品种的丰富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养殖规模;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以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的阶段,绿色生态、集约智能、高效安全正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60%以上,已经连续34年稳居首位。2013年至2021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整体呈稳定增长趋势,产量从2013年的5,722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6,69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97%。据《202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达5,394.41万吨,同比增长3.26%,捕捞产量1,295.89万吨,同比下降2.18%,我国渔业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之比,从1978年的26:74、1985年的45:55,到2021年达到81:19。2021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7.36千克,比上年增加0.97千克、增长2.0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依靠捕捞天然水产品的历史,极大缓解了天然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的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稳定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预计达到14.6千克,较上年增加0.4千克,超过禽类、蛋类、牛羊肉,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动物性食品来源。随着野生捕捞资源日益枯竭,水产养殖产品将逐渐替代野生捕捞品成为水产消费主要来源。可预见随着消费升级和养殖技术提升,特种品种将趋于丰富,区域性水产品种趋于多元化。

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可以预见,“十四五”将是我国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保持可养水域面积总体稳定,到2025年水产品年产量达到6,900万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沿海省市也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海南、吉林、江苏、浙江、广西十四五规划纲要均提出,培育现代海洋渔业,推动海洋绿色牧场建设。

随着消费升级、餐饮业发展、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和技术革新的推动,以及经过环保提升、病害防控的洗礼,我国养殖业已迈入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智能化阶段,但水产养殖品种受到资源、技术、土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规模化程度远低于禽养殖和生猪养殖。从市场集中度来看,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企业CR10为12%,禽类养殖企业CR10达到40%,而水产养殖企业CR10不到2%,远远落后于畜禽养殖企业,水产养殖行业较为分散,市场参与者主要为中小企业,竞争较为激烈。

整体来看,水产养殖大致呈现出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养殖因地制宜、模式灵活多样、养殖品种繁多(全国水产养殖经济品种种类超300种),自然条件(水域分布、台风、降水、水质、气温、光照等)对养殖影响程度较高等特征。此外,水产养殖品种不断丰富,新品种、新养殖模式技术指导需求强烈。从生产端角度看,随着养殖技术迭代和革新,在养殖面积大体稳定和养殖成本长期上涨趋势下,提升单产、从低盈利品种逐步切换到高盈利品种将是未来大趋势,而具有优质种苗、规模大、集约程度高和技术资金实力较强的养殖企业将会成为水产养殖领域的先锋,在推动水产养殖技术革新中,创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鳗鲡养殖细分行业发展情况:

鳗业是我国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鳗鲡是我国特色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素有“水中人参”、“水中软黄金”的美誉,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和滋补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全世界共有19种淡水鳗鲡,它们出生于大海,在淡水中成长,最后返回大海产卵,是典型的降河性洄游鱼类,其中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其余皆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带。我国鳗鲡养殖品种多样,当前主养以美洲鳗鲡、日本鳗鲡和花鳗鲡等为主。

鳗鲡养殖始于日本,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日本鳗养殖,改革开放后鳗鲡养殖业迅速崛起,养殖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并在江苏省、江西省等地得到长足发展。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鳗业脱胎换骨,我国无论是养鳗产量、养鳗种类,还是养殖模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已成为世界第一鳗鲡生产国。近年来,我国活鳗养殖年生产能力在10万~15万吨左右,鳗鲡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单项水产品出口创汇量最大的种类之一,更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产业化水平最高、产值最高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鳗鲡养殖业处于鳗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其规模、效益、质量与潜力对产业链条上的关联产业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养殖技术的创新是提升养鳗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依靠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养殖品种已从单一的日本鳗鲡扩展到美洲鳗鲡、欧洲鳗鲡、双色鳗鲡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从初始的土池、简易水泥池养殖提升到工厂智能化、工厂循环水、种养一体化养殖,病害防控也从主要依赖药物控制转变到科学控制水质、精准投喂饲料与鱼体健康管理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品质量安全。当前,中国鳗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安全高效、环保节能成为新时期新发展的要求。

鳗苗是养鳗业乃至整个鳗业的基础。鳗鲡特殊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其苗种人工繁育难度大,目前鳗鲡养殖所需苗种仍完全依赖捕捞的天然鳗苗。受资源量、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鳗苗捕获量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中国鳗鱼网(%,说明我国进一步加强鳗苗出口管理的政策措施十分必要和及时,优先满足国内鳗苗需求效果显著。

注:鳗年度指上年9月至本年8月,如2022鳗年度自2021年9月起至2022年8月止。

当前,鳗鲡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性产业,面向全球消费市场;同时,鳗鲡产业也属于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市场和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供给端,受主要养殖品种鳗苗入池量不足影响,鳗鲡供给收缩,加之成鳗存塘量有限,有望推动国产鳗鲡价格进一步上涨。消费端,外销市场不断扩大与内销市场持续向好。国际市场方面,日本市场逐渐回升,同时新兴的国际市场如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正在崛起,中国鳗鲡已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活鳗出口增长显著。全年出口活鳗1.41万吨,出口金额2.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1%和43.3%。国内市场方面,2022年国内活鳗共消费4.5万吨左右,较上年减少约2,000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鳗鲡产品研发的不断推进和鳗鲡文化的不断普及,鳗鲡产品销售渠道在电商、新零售、商超、中央厨房及餐饮等线上线下全面铺开,国内消费持续升温。整体来看,鳗鲡消费正逐渐从外销为主转向内外销共同驱动的消费增长新态势。

(三)水产品加工行业基本情况

水产加工作为捕捞和养殖生产的延续和深化,起着连接水产品原料生产与市场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根据《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的数据,到2030年,水产品总产量将增至2.04亿吨。从结构上看,海洋捕捞量相对平稳,近年来维持在9,000万吨左右,养殖量持续增加,占总产量的比例也不断提升。全球水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等“四高”特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生产国和出口国,水产品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食品来源。近几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快速提升。据《202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29万吨,同比增长2.16%,水产加工品总量为2,125.04万吨,同比增长1.64%,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2,522.68万吨,同比增长1.84%,加工使用的水产品总量仅为水产品总产量的37.71%,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水产加工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重构步伐加速。从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国内水产品加工行业极度分散,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区域性特征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加工产业链短,且产业整体机械化程度较低,加工转化率不高,尤其是精细化加工的方便食品及精深加工的功能食品等占比偏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据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水产加工行业的企业数量呈小幅下降趋势。截至2021年年底,行业内加工企业总数量为9,202家。目前我国水产加工行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水产加工以半成品、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对初级产品综合利用不够,行业缺乏专业化、品牌化的引领型标杆企业。随着未来产业规模化进程的推进,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

在行业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水产加工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产加工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食品工业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食品行业重大技术改造、食品工业“三品”战略和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等;鼓励发挥加工业对现代水产产业链打造的带动作用,联合企业开展便捷化、调理化、可即食、耐存储的加工产品开发;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建设渔业品牌化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联合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展示、技术发布、经济分析等产业促进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引导水产品消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示范带动的要求,协助各地培育一批水产特色区域公共品牌,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渔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水产预制菜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优化以及餐饮端更加追求降本增效和标准化,居民端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缺乏烹饪技能现象愈发明显,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度提升,绿色、健康、营养的水产品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助推水产加工业务赛道拓宽。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水产预制菜行业规模为856亿元,同比增长16.8%,预计中国2026年水产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2,576亿元,消费市场增长空间较大。我国先进的仓储物流体系及冷链运输技术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为水产加工企业扩大了销售半径和市场覆盖面,助推预制水产品市场的发展。整体来看,水产加工行业呈现出水产品预制化、中餐工业化、水产功能食品精准化和定制化、水产休闲食品营养化和个性化、水产加工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研究系统化和产业化等趋势。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将会分化出更多新的水产加工细分行业,不断推动水产加工行业市场朝多元化及高质高产方向发展。

鳗鲡食品细分行业发展情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鳗鲡养殖、加工和出口国,目前我国鳗业已经形成了从种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加工、出口贸易、科学研究等完整的产业链条。2022年,我国鳗鲡产品出口有所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全年鳗鲡产品累计出口6.5万吨,同比下降7.98%;出口金额12.6亿美元,同比下降7.61%。其中,烤鳗出口5.01万吨,同比下降16.2%;出口金额9.9亿美元,同比下降15.6%。2022年,日本依然是我国鳗鲡出口最多的国家,对日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量与总额的46.16%和50.95%。

2022年,国内烤鳗共消费1.3万吨左右,较上年减少1,000吨~1,500吨左右。国内烤鳗生产和出口地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和山东五省,福建鳗业以其独特的渔业资源优势,以及产业化程度高、养殖技术与烤鳗加工工艺不断创新、市场不断拓展等,为持续发展鳗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福建省鳗鲡养殖品种数量、鳗鲡养殖产量、烤鳗产量、鳗鲡饲料产量及鳗鲡出口创汇均居全国首位。在鳗鲡消费的传统市场外,中国国内的鳗鲡消费市场呈现逐渐兴起之势,消费数量逐年增加并有加速提升的趋势。根据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数据统计,目前国内烤鳗市场年需求量约为2~3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叠加鳗鲡消费产品形态多样,销售形式多元,消费方式便捷,国内鳗鲡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四)水产种苗行业基本情况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水产种业作为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源头,是水产养殖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关系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种苗生产基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水产苗种品种和水产苗种企业。据统计,全国水产品种550多种,拥有300多种水产养殖经济品种,培育水产种业企业1.9万余家,年提供苗种6万亿尾(粒)以上,产值超660亿元,支撑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养殖产量。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起步较晚,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0年前是水产种业的探索起步阶段,1990年后是水产种业的大发展阶段。1990年前主要是攻克野生种人工繁育技术和大规模的建设育苗场、繁育场,各项工作都处在探索阶段。1990年后农业部成立“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启动以原良种场为主体的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水产种业体系的大发展时期。水产新品种审定工作逐步开展,新品种培育从无到有,到现在呈全面增长趋势。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告26个水产新品种,截止目前,已审定和推广水产新品种266个,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超50%,国家原良种体系建设逐渐展开并达到了相当规模,传统育种技术逐步完善,新品种开发运用加快,苗种产业的产能和规模不断扩大,以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繁育场、苗种场为主体的水产种业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为保障居民粮食供给,实现水产品自给自足,我国水产种业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在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各地的水产苗种的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苗种场,以及苗种培养基地等不断建设完工,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共计投入约50亿元进行水产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水产种业的保护扶持政策,如水产苗种进口免税政策、品种资源专项保护经费等,防止种苗企业由于前期投资大、收效慢、风险高承担巨大压力,帮助企业突破发展困境,充分发挥各级领导主体积极性和地区优势,如浙江、山东、江苏、福建等渔业大省相继推出了水产良种项目,大力发展水产种业。

我国水产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与运用、种业技术、苗种产业和种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涵盖保、育、测、繁、推和进出口各环节的水产种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为建设现代水产种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较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无论是良种覆盖率,还是种业企业方面,水产种业都处于落后地位。目前我国水产种业创新还存在三大问题,即先进育种技术应用不足、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不高、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水产种业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发展空间还很大,我国水产种业将以种为“芯”推动转型升级,力图实现中国从水产大国和水产种业大国向水产强国和水产种业强国转变,真正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一)公司主要业务说明

天马科技是一家集特种水产、畜牧、食品为一体,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大型现代渔牧集团化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渔业协会种苗分会副会长单位。公司拥有分、子、孙公司百余家,产业遍布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香港等地区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多年来,公司坚持“引领现代渔牧产业,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使命,秉承“科技引领创新,创新促进发展”的科技理念,扎实推进“人才战略、科技战略、品牌战略” 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全产业链食品供应链平台,致力于铸就世界领先的现代渔牧集团化企业和人类健康食品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全产业链业务发展模式简图如下:

1、饲料业务

(1)特种水产饲料业务

公司旗下拥有六大特种水产配合饲料核心产品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鳗鲡、石斑鱼、大黄鱼、加州鲈鱼、龟、鳖、河豚、鳜鱼、鲍鱼、海参等特种水产动物从种苗期至养成期的人工养殖全阶段。公司是国内特种水产配合饲料品种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核心产品鳗鲡配合饲料产销量稳居全球前列,鲍鱼、石斑鱼、大黄鱼、金鲳鱼配合饲料等主营产品产销量稳居国内前列;公司种苗早期配合饲料的成功开发打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技术垄断,提升了民族水产配合饲料制造企业的地位。公司“健马牌”水产配合饲料是“中国名牌产品”,“健马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健马”品牌荣登亚洲品牌500强、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中国农业·乡村振兴十大杰出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2中国水产行业“十大卓越贡献奖”,荣登“2022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价值榜”,获颁福建省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单位,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2021年度评审,“天马”品牌斩获“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2)畜禽饲料业务

目前公司畜禽饲料年产销量位居福建第一梯队。公司控股子公司华龙集团主要从事畜禽饲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福建饲料行业排头兵,并担任福建省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福建省饲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福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华龙集团设有“专家工作站”,牵头组建“福建省饲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创办“福建省养殖动物营养与新型饲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建“福建生猪产业研究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科技项目40多项,获省科技奖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多件。报告期内,华龙集团荣膺“2022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强”。

2、养殖业务

(1)特种水产养殖业务

报告期内,天马科技按照公司产业布局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八大渔业产业集群建设,立足福建,横跨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省,加速推动两大万亩产业基地、十大食品基地建设,有力有序稳步推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智慧鳗鲡养殖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养殖规模最大、智慧水平最高、生态效益最优、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鳗鱼)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当前,公司探索实践的鳗鲡养殖精细化模式正逐步形成高成活率、高效益、高产出的优势,鳗鲡生态养殖已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渔牧行业的领先地位,更拓宽了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并能有效带动区域养殖模式革新,引领鳗鲡养殖行业规范化发展。

(2)畜禽养殖业务

在畜禽养殖方面,华龙集团组建了由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畜禽养殖学等专业人员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以参股及控股经营的方式涉足畜禽养殖业务,养殖品种以肉鸡、肉鸭、蛋鸡、蛋鸭等产品为主。目前华龙旗下昌龙公司,已建成集种鸭繁育、种蛋孵化、商品鸭养殖、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完整的优质肉鸭产业链。

3、食品业务

作为渔牧行业领军企业,天马科技结合全产业链管控、中央厨房、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等优势,深度布局国际国内食品市场;着力推动鲭鱼、金鲳鱼、鲍鱼、海参等海洋食品和姜母鸭、蛋鸡、肉鸭等畜牧食品体系建设,打造全体系食品产品矩阵,实现原料采购、养殖生产、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管理及全链条全周期可溯源管理。

基于优异的品质和卓有成效的市场及品牌拓展,当前公司预制菜产品已获得稳健成果,目前,公司旗下拥有“鳗鲡堂”、“三清龙”、“品鳗坊”、“酷鲜”等多个烤鳗品牌,公司“鳗鲡堂”蒲烧烤鳗产品已远销全球60几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出口日本29年,累计销售超一亿条;在国内最大的两大电商平台跻身头部鳗鲡品牌,连续斩获“顶级美味奖章”三星“奇味”奖与一星“美味”奖、“2022中国农业·乡村振兴十大杰出品牌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致力打造中国海洋食品第一品牌。

公司在福州、杭州、上海、廊坊、重庆等多个城市布局建立预制菜销售供应中心,形成了辐射福建和广东市场、长三角市场、北方市场和中西部市场,集配送和销售为一体的全国性的完善的营销网络布局。挖掘中华饮食文化,研发出老少皆宜的美味营养食品,打造传承中华美食文化价值和现代新型消费模式的“鳗小堂”连锁品牌餐饮模式。

在畜禽食品领域,华龙集团建立了生态健康、绿色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全过程导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养殖产品获无公害产地认定证书,活鸭和鸭肉分别荣获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鑫昌龙”、“昌龙农牧”、“昌龙飞鸭”等商标被消费者普遍认知,“红脸雁”、“鑫昌龙”姜母鸭等产品畅销福建、广东、四川、江西、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和地区。

4、原料销售及贸易业务

公司生产的饲料特别是特种水产配合饲料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鱼粉、其他蛋白类原料(主要为豆粕、花生粕、菜粕)以及淀粉类原料(主要为淀粉、面粉)。公司根据全年饲料生产需求及多年的采购经验及策略,适时采购并库存较大数量的鱼粉及其他原材料,控制鱼粉及其他原材料采购成本,确保生产供应;同时,根据“质量控制优先、兼顾贸易利润”的原则,在保障生产供应的前提下,公司会择机适当出售部分鱼粉及原材料以赚取贸易利润。原料销售及贸易业务为公司生产保驾护航,是公司生产业务的保障和有益补充。

(下转B430版)

本版导读

2023-04-28

2023-04-28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