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如:请不要叫我书法家_书法_行书_都是

1982年8月8日吴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间为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民革书写的两幅中堂,成为最后遗作。

吴玉如生前是不接受“书法家”这顶桂冠的。与吴玉如同时代的大画家溥心畬也曾说:“若你要称我画家,不如称我书家;若你称我书家,不如称我诗人;若你称我诗人,不如称我学者。”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遵循个人的意愿。

今天人们提起吴玉如、浦心畬,都称其为大书法家和大画家。历史上也是这样,被后人奉为书圣的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尽管是一篇传流千古的美文,但人们更看重的是《兰亭序》的书法。

再如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李北海等等,哪位不是腹笥充盈的饱学之士,一生中也多有可歌可泣的功业,但终为书名所掩,后人还都是目之为书法家。这样看来,吴玉如先生也不应拒绝书法家这顶桂冠。再者说,谁让吴老先生把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这么精到又这么极致呢!

展开全文

启功:“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赵朴初:“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大收藏家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画家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书法大家王遐举:“品在王内史(即王羲之)、颜真卿之间。”

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并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传世。

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仅限于在文学、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刚直不阿,一辈子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他对后学,一生都是循循善诱,门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远至新疆力境尼克勒县,云南昆明、大理,广东、广西等地。

吴玉如 行书七言联 1957年

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

1916年,曾远赴吉林、哈尔滨一带谋生。1921年以后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

吴玉如 行书论书扇面 1973年

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5岁时学写字,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后经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能熔合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长,而又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依归。

形成了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隶、楷、行、草、篆无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可见功力精湛。他的行书、草书,在四体书法中造诣最高,集历代名家之长。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悬腕写大草而无一败笔。

吴玉如身处碑学与帖学碰撞的时代,因此在他的书学观点中,除了传统帖学书家的观点外,还包含了对于碑学的思考。大体而言,吴玉如认为无论是北碑、南碑,甚至是隋碑,其实质都是“二王”书法发展的产物,与“二王”书法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以《元略墓志》为例,北碑、南碑、隋碑都继承了“二王”的书法笔意。

而在这样的书学思想的指导下,吴玉如在书法实践方面也主张“融会贯通”,他主张将魏碑纳入“二王”书法系统,认为借助北碑可以上溯一窥“二王”书法堂奥。吴玉如的书法取法广博,既全面又庞杂,楷书取法《元略墓志》,兼学《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对唐楷也有所涉及;小楷学“二王”,行书则自然以王羲之作为最高的追求,篆隶则出于邓石如,虽然看似复杂,但吴玉如始终都是站在“二王”书法的角度来讨论书法的,因此他所思考的魏晋书法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吴玉如 楷书黄庭经册(局部) 1930年

吴玉如虽然诸体皆能,但最能体现他书学思想,代表他书法高度的还应当数行草书。吴玉如的小字行书学王珣《伯远帖》,深得其中三昧,往往越是看似不经意的随性之作,实际上却经过了大量的实践与思考而得的,最终形成了小字行书不激不厉,风神自远,温润秀丽的个人面貌。

吴玉如的书法美学内涵以神韵为中心,他的书学思想基于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关注作为书法主体的个人精神、人格、修养在书法作品中的表达,借以凸显书法的“神韵”。

再观照他个人的书法实践,从早期的重视法度,到晚期的随心所欲,随着功力的深厚,个人修养的提高,书法创作也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即使在当代,吴玉如的书法艺术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他的书学思想,也为后人进行帖学研究提供的颇有价值的参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