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了解了合成毒品苯丙胺类毒品中被滥用最严重的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在合成毒品中还有一种叫 “K粉”的毒品也在我国被严重滥用,今天我们一起探索 “K粉”之谜。
“K粉”,学名为氯胺酮(Ketamine),又称凯他命,香港称其为K仔,是苯环己哌啶(PCP)的衍生物,常见产品是氯胺酮盐酸盐,医学上使用的氯胺酮为无色注射液体,为方便运输,毒贩将氯胺酮制成纯白色细结晶体粉状,无臭,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等常见有机溶剂,如果将其掺杂在饮料和酒水中不易被察觉。
1962年,氯胺酮首先被人工合成,由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克雷格教授研发,由派克-戴维斯(Parke-Davis)药厂(目前为辉瑞的子公司)生产,作为较安全的麻醉药,以取代当年副作用大的苯环己哌啶(PCP,易产生幻觉、神经中毒及癫痫发作等)。因其能选择地阻断痛觉传导,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故作为苯环己哌啶(PCP)的替代物应用于人体麻醉,并在越战期间被美军作为麻醉药在野战创伤外科中广泛使用,是临床上一种快速起效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也是目前唯一仍在使用的苯环己哌啶类药物。
但同时氯胺酮还具有致幻作用,能产生感觉和意识分离的效果,所以又被叫做分离麻醉剂,具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被俗称为 “K粉”的氯胺酮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地下毒品黑市流通,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本世纪初, “K粉”开始进入我国沿海地区并迅速向内地传播,主要是在KTV、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滥用,滥用者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是目前在合成毒品中,吸食人数仅次于甲基苯丙胺即冰毒的一类毒品。由于具有成瘾性,氯胺酮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列入管制药物,我国早在2004年就将其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管制。联合国将其列入新精神活性物质。
吸食者迷恋 “K粉”带来的分离性幻觉,这种幻觉根据个体的差异,以及使用场所又有所不同,例如有些是感觉灵魂出窍似的在天空飞翔,有些感觉自己被施以魔法、身体被融化。还有出现自体感知障碍和空间感知障碍的情况。据吸食者描述,使用 “K粉”后的体验,是一种漂浮感,梦境般的不真实感,这种精神致幻作用是氯胺酮被滥用的根本原因。
“K粉”的滥用行为 俗称“打K”。吸食者利用硬质卡片将“K粉”布置成一直线,之后拿起一定长度的吸管,一头放进鼻腔深处,一头对准呈一直线的“K粉”,用力从头到尾将 “K粉”吸光,被鼻黏膜吸收到体内。此外,还可将“K粉”溶于饮料或酒水中饮用。
研究表明,滥用 “K粉”对人体的伤害很大。除了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伤害外,还会 对人的记忆力、认知能力造成显著的损害,表现为记忆力和智力减退、智商降低。另外长期滥用 “K粉”的人最常见、最典型的是泌尿系统的损伤,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严重者还会伤及肾脏。例如,一个年仅19岁的女孩,吸 “K粉”两年后,她每小时上洗手间至少10趟,喝多少水就尿多少,外出只能用成人纸尿裤。到医院就医,医生对她进行检查发现她的膀胱严重萎缩,只有核桃大小,肾功能严重衰竭,性命难保。由于氯胺酮常见的滥用方式是鼻吸,这种通过鼻粘膜吸收的方式会导致鼻粘膜严重受损,出现鼻粘膜红肿、溃烂等现象,长期滥用还会造成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哮喘、支气管痉挛及喉部痉挛。
展开全文
“K粉”滥用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近年来出现的“毒驾”案例中有很多起是滥用 “K粉”后驾驶机动车酿成了惨剧。另外,滥用 “K粉”后性冲动较强烈,易引发不当性行为,增加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同时 “K粉”可快速溶入酒精、饮料等液体中,又具有让人快速陷入意识迷糊的特性,导致其成为了很多不法分子的性侵工具,因此 “K粉”又有了臭名昭著的“失身药”、“迷奸药”的称号。例如,一个17岁的男孩,他自述从15岁开始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起吸 “K粉”,吸完后和他们淫乱,被公安机关查处时,发现他已经感染了艾滋病。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会发现 “K粉”并不神秘,离我们也不遥远,它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请记住:打“K”不是打扑克K,而是吸食“K粉”,也是一种迷奸药,提高警惕,洁身自好,对毒品保持高度的警觉。
作者介绍
李文君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禁毒办专家库成员,禁毒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二级警监
一起奔跑在春天里,出发!
苏州:不负春光,“无毒”前行
星星之火 可以燎“圆”
小禁小爱说禁毒|元宵节一起猜灯谜喽!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情人节的这些“花招”要拒绝!
◇本文来源:毒辩研究
◇编辑:苏小禁
“点赞”+“在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