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乐不思蜀文言文断句_刘备_司马_蜀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乐不思蜀 刘备 司马 蜀汉

本文目录

  • 刘婵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
  • 乐不思蜀文言文断句
  •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 刘禅“乐不思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婵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

聪明人装傻,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伪装自己。聪明人的伪装就是通过装傻来迷惑他人,让人看不出本身的真实目的,达到忽略自己的行径。

从古至今,子承父业本是无可厚非,但是历史自秦王朝一统中国之后,让我们看到了父辈们戎马征战一生开辟的江山社稷在一个个庸碌无为的官二代手中葬送。

比如说: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仅仅承袭帝位三年就葬送了先秦几代人努力创造的大秦帝国。

三国教父“曹操”毕生以扫平乱世,统一中国为己任,在晚年清醒时就将大业和权力安全过度到了儿子曹丕手中之后。而多年之后,三国枭雄之一的蜀汉“智能小霸王”刘备也将江山社稷交付于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手上。

还有三国时期的“超长待机王”孙权,先后“耗死”了曹操、刘备、曹丕、诸葛亮后活到了71岁。将年仅十岁的幼主“孙亮”托孤于朝臣诸葛恪、孙峻、吕据、滕胤、孙弘等人身上。

而曹魏政权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辅政时期,为了谋求三国统一,也逐渐开始了以反守为攻军事部署,意欲倾尽全国之力灭掉全国一统的阻碍势力。

曹丕更是三国鼎立时期诞生的第一个君王,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也标志着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汉朝统治走向了灭亡。

世人皆知,曹操的儿子曹丕心眼最多,也最狡黠凶狠,更是一个胸怀狼子野心之辈。在曹操王位承袭争斗中,曹丕在几位候选人里并不突出,甚至说是最不醒目的一个。

曹魏党争时期,曹昂、曹冲、曹植等人的优势都远比曹丕强了很多,但是善于隐忍伪装的曹丕最后坚持到了胜利。随后曹丕取代汉献帝,创造了曹魏政权,并形成了北方地区的基本统一。仅仅在曹丕篡汉称帝一年后,成都小霸王刘备也称帝了。

做人做事,善于应用奇妙的曲线,懂得弯曲并敢于弯曲,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

刘备还谦虚地说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川蜀小霸王刘备的儿子“刘禅“在三国时期这群官二代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世人皆知的是刘备早些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说。还屡屡克妻,先后有两位老婆因他而死,以至于刘备事业有成时,又迎娶了糜夫人。

但不知是患有不孕不育之症,还是什么原因,一直都未曾生有一儿半女,所以在荆州时刘备过继“刘封“为养子。后来,刘备在联合孙吴“火烧赤壁“的那一年,即将步入五旬的刘备,老来得子,这个孩子就是刘禅。

但刘禅的童年时期,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当年,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禅,遭遇曹操帐下曹纯率领的虎豹骑在长坂坡截杀刘备。

此时的刘备就如当年的汉王刘邦一般,丢下妻儿不顾后,独自而逃。所幸;刘禅得于赵子龙的护卫,才能够幸存下来。

因此;刘备晚年得子,对刘禅倍加疼爱。在古代来说,刘备的年龄可以做刘禅的爷爷也绰绰有余,父子之间年龄相差四十有余。因而,刘备除了能在闲暇之余能给予刘禅的仅仅是父亲的宠爱。

公元219年,刘备立足于成都,自立“川蜀王”时,将儿子“刘禅“立为太子。在刘禅十七岁时,奋斗了一生的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承袭父业为蜀国第二任皇帝。

将内忧外患又战火不断的江山托付给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手上,不要说刘备,就是换成当下的人们,心里也未必踏实。

所以,刘备在临死之前甚是纠结这个问题。刘备弥留之际和诸葛亮有了一番千古对话。刘备言:先生的才智谋略远远胜过曹丕百倍,定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若是小儿“刘禅“具备帝王潜质,先生可辅政于他;若他不具备君王的能力,先生大可改朝换代。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阿斗,一直到死,永不背叛。

刘备同时又“申饬”刘禅说:必须对诸葛丞相礼敬有加,凡事务必像父亲一样对待。后世对这件事可以说是有着众多版本的解读。

站在刘备一方的人,说刘备为人做事坦坦荡荡,从始至终都相信诸葛亮,而诸葛亮也以死相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此举显示出刘备、诸葛亮两人的臣子关系和高尚的德品。

但站在诸葛亮一方的人则认为刘备为人是发短心长,他顾虑诸葛亮可能会取而代之,因此死之前用此言暗意诸葛亮。

刘备在托孤于诸葛亮的同时,又任命李严全面接管蜀汉的军事大权,对诸葛亮加以牵制。“李严“是蜀汉的元老派和半路空降的诸葛亮在诸多政务上意见不统一,二人是明也不和、暗也不和。此举也甚是疑点重重!

但是;还有观点说,刘备其实没有那么刁猾,因为作为父亲的刘备担心儿子“刘禅“难以驾驭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刘备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不单单是口头上的遗嘱,而是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应的文字,以诏谕的方式留档备案,刘备此举或许是为了让诸葛亮安心,没有顾虑、莫得后顾之忧。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将原本单纯的事情看得过于复杂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或许就是出自于刘备真心话呢?想当年陶谦贤让徐州给刘备时的态度或许就能够说明一切。刘备在弥留之际与诸葛亮的肺腑之言也许是真挚朴拙的呢?

毕竟刘备一生流离转徙、识人无数。老来得子的刘备自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把国步艰难、内外交困的蜀汉基业交给一个未经历风雨的幼子手中,确实是顾虑重重。

反过来说,让他将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蜀国基业禅让给诸葛亮。这种风格,纵观古往今来,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不会甘心。

因此刘备临终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倘若“刘禅“真的不是这块料,刘备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改朝换代,取刘禅而代之。

人所共知,刘禅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备的地盘也逐渐稳定了下来,三国鼎立的契机也逐渐趋于好转,刘备自这一刻起就不用在四处飘离、东奔西跑了。

在刘备从刘璋手上接管了益州之后,刘禅的童年生活条件也有了稳步提高。老年得子的刘备,舐犊情深是人之常情,而刘禅自幼丧母,以至于让大家对刘禅越发宠爱。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刘禅登基称帝后,将蜀国的大小政权都让丞相诸葛亮打理,历史上数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诸葛亮的主政下执行的。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吸取了街亭之败教训之后,屡屡发动的北伐战争都是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事无巨细的鞠躬尽瘁。

但是,往往现实却是很残酷的。长时间的征战生活,让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汉统一的大业也就此破灭。

公正地说;魏、吴、蜀三国之中,曹魏的综合实力基础当属第一,蜀国政权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在刘禅后期都是比较弱小的,魏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

即使“刘禅“集蜀汉全国之力誓死抵抗,最后也是无法改变亡国的结局,还会让蜀汉百姓遭受战争祸乱之痛苦。所以;刘禅稳坐帝位长达四十余年,虽才智一般,平庸无为。那是因为蜀汉很多大小事务都是由诸葛亮掌权处理,蜀汉的军国大事“刘禅“几乎都不用操心。

诸葛亮病逝之后,内外军政大小事物都是按照诸葛亮生前任命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负责掌管,刘禅也无须再想有什么作为。曹魏灭蜀之战后,刘禅投降被迁往洛阳,司马昭将他软禁了起来。

司马昭由于不放心他,在一次宴请刘禅吃酒期间,还煞费苦心地为“刘禅“准备了蜀国特色的节目。蜀汉的臣民们触景生情,泪由心生,越发思念昔日的故土。但是,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却依然跟没事人似的,依旧神色自若、谈笑风生,没有一丝一毫有难过的迹象。

司马昭于是问道:“阿斗“你难道不想念你的家乡吗?刘禅回言:这里既有歌又有舞,还有美酒美食,我为何要思念蜀国呢!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而“扶不起的阿斗“也就成了一个流传古今的笑话。

聪明人装傻,目的就是将内心隐藏起来,通过瞒天过海的伪装,韬匮藏珠而谋求自保。

千百年来,关于刘禅的评价无非就是说刘禅是一位昏庸皇帝,贪于玩乐,在位四十余年基本上毫无作为,要是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政,蜀国的基业或许就在刘禅的手上亡国了。

但是;还有人说看问题不能单单只看一面,从诸葛亮去世之后来看,蜀汉江山还能继续生存了几十年,也足以体现了刘禅是有一定能力的,所以,足以说明刘禅并不是一位昏庸之辈。

熟读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刘备和刘禅父子二人堪称是古代历史上最苦心孤诣的君王。刘备靠装傻和“伪装“让自己的创业团队在众多军阀割据的夹缝中屡次得以绝处逢生,走出困境。

而“刘禅“则完全依赖“大智若愚“的演技和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一种精神。在诸多不利因素的环境下,可以逍遥地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在历史上关于阿斗是昏庸还是无能,而议论纷纷,那么刘禅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

可以说“刘禅“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不是真傻,不是真笨,也不昏庸,更不是无能。因为他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懂得以屈求伸,他将“肃然无声“这一意境发挥到了巅峰。

大智若愚的“刘禅”为了避免蜀国遭受黎庶涂炭,呈现了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为了心中那渴望已久的和平理想、而牺牲个人的尊严,换取了蜀国百万黎民免遭战火涂炭。

纵观历史上擅长隐忍装作的王者远不止刘备、刘禅父子二人。比如:处之泰然的李世民就擅长伪装,通过装傻而屡屡骗过了他的父亲李渊和太子李建成,让他们难以发觉其谋权篡位的野心,待瓜熟蒂落之时,平地一声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鸣惊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还有拥有隐忍性与韧劲于一身的范雎,通过含垢忍辱成为秦国丞相。更有东汉政权的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通过隐忍不发、吞声忍泪、以忍为阍后终成千古霸业。

隐忍是一种境界,形势上的麻痹和怯懦的背后,隐藏着惊人的权诈和智谋。

所以说,刘禅的明哲保身之举既不昏庸也不愚蠢,他是凭借其奥斯卡级别的演技蒙蔽了司马昭,通过大智若愚的装傻和恰到好处的伪装术让司马昭对他放松了戒备,避开了灭门之灾。

毕竟刘禅若不韬光养晦的话,势必会牵扯着蜀国降臣和更多族人的宿命。可以说“乐不思蜀“的演技与刘备和曹操当年“煮酒论英雄“时的情况大同小异,甚至后者比前者更精湛更高超。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面对失败的时候,或者灭亡,又或者赧颜苟活,阿斗毫无置疑地选择了后者。

回顾古代历史时期兵败纳降的君王甚多,但刘禅的曳尾涂中为蜀国的臣民赢得了平和安定。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应该看得出,阿斗确实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智者。他拥有海一样的度量、聪明若愚,他度德量力、隐忍能屈,他审时度势、顾及苍生,他中庸至上、逆境自保在敌强我弱的大势所趋下演绎了震古烁今的历史壮举。

因而,亘古亘今,宣扬甚广的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的传闻或许仅仅是一个荒谬的传言!

乐不思蜀文言文断句

可以有三种。

其一:乐,不思蜀。

其二:乐?不!思蜀!

其三: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乐不思蜀

出自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典故来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晋汉春秋》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年间,刘备建立蜀国于川,为昭烈皇帝。刘备驾崩后,传位刘禅,被称之为后主。刘禅是个只知玩乐的昏庸皇帝,不知治国。诸葛亮在世时为刘禅选备的能臣,贤臣,在刘禅时期不被重用,反而宠信宦官内侍,导致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而这时,魏国却逐渐强大起来。

在公元263年,魏国奇兵突至,攻占国都,灭了蜀国。后主刘禅投降,被魏王封为安乐公,后又被安置在魏国都城居住。

这时魏国的真正掌权者是司马昭,司马昭想试探一下后主刘禅,免得养虎为患,给自己带来麻烦,便宴请刘禅,此间发生的故事便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原文如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意思是:司马昭宴请后主刘禅,宴会上故意安排了一些蜀国的歌舞,一旁的人为刘禅断送江山为感到悲凉,可刘禅确是嘻嘻哈哈,毫不在意。司马昭看到刘禅的表现,对贾充说:“真没想到刘禅竟然会孱弱昏庸到如此这般地步,哪怕是诸葛亮在世,也不能长久的辅佐他,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因为这样,殿下又怎么能够吞并蜀国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了。”郤正听见了,求见刘禅,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文王再问你,你就哭着回答:’祖宗的陵墓都远在蜀地,心里悲伤,没有一天不在惦念。’”

后来司马昭又来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就按照郤正所教给他的话回答了。司马昭听后说:“怎么像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吃惊的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像你说的那样。”身边的侍从们都笑了。

这便是“乐不思蜀”的大致情节。原来的意思是,刘禅昏庸,只图享乐不思复国。后来比喻在新环境里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去了。

可是本人却以为,这也是一种大智慧,明知复国无望,还不如麻痹敌人,从而保全身家性命。你们怎么看?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

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

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

,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

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

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刘禅“乐不思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身为囚徒,性命随时堪忧,哪里敢当着征服者的面说怀念故土,很可能作为谋反之心的证据,身为楚囚,只能自保了。

二、晋统一天下已成定局,嘴硬毫无意义,只是徒增流血,保留一点血脉,也许是亡国之君唯一能做的吧

兴亡之事,过眼云烟,成败不过他人口中谈资,尽人事,对得起内心,听天命,总有不如意之处,聊以自我宽慰吧。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足,请多多包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