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意外的《建军大业》!_周恩来_南昌起义_建军

这回《建军大业》不好写。

说好看,可能有人说我是水军;

说不好看,可能有人上纲上线;

说得暧昧,也可能有人说,你啥都没说。

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开始敲键盘。

正式开聊前,小丑必须设定前提:

另外,一直以来小丑写文章都是这样一个想法:

我写的不是影评,因为小丑自认评不了电影。

写文的目的,就是想说说自己的观感,和大家交流,并为您提供一点观影参考。

铺垫结束,来吧:

《建军大业》

展开全文

这次,真是一堆质疑。

本来,在一些观众心里,这种题材就有种无形的壁垒。

加上导演是刘伟强,又会让人质疑:香港导演能拍好吗?

一堆年轻演员来演,排片高,票房却不如预期。

还有,那些烂宣传策略,也给大量曝光的《建军大业》,造成了不少负面效果。

小丑的观影预期,也受到影响。

若不是因为朋友送票,我也不会去看。

一个大厅,连我在内不超过10人。

本来,我想着看不下去我就走人。

没想到,我看完了。

更没想到的是,我竟觉得:还蛮好看的!

先说年轻演员的事。

在电影所处的时代下,里面部分角色都很年轻。

有的不到20岁,有的是20-30出头。

电影在每个人出场的时候,用字幕打上角色名字和对应的年龄。

之前看前两部,刘德华,姜文,甄子丹,张家辉这些大咖的客串出现,总会因为明星分散我的观影注意力。

但这回,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我知道的年轻演员没几个。。。

但如果您打算去看本片的话,您会发现:

除了欧豪扮演的叶挺外,本片的年轻演员上戏份并不多。

人物刻画的侧重点,在于几个人,包括:

毛泽东(刘烨),周恩来(朱亚文),贺龙(王景春),朱德(黄志忠)。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戏骨级人物。

所以,小丑觉得一堆年轻演员撑起本片的说法有失偏颇。

撑起主要剧情的角色,其实是这些戏骨级演员。

可能有人担心,这次不会又像前两部那样,用一堆演员,拍出一部碎片化的电影。

这次不是。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整个叙事再也不是那种PPT的展示风格了。

故事,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历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河坝战役,至井冈山会师结束。

讲的是中国军队从何而来,历经什么样的坎坷。

刘伟强拍出了什么效果?

我不喜欢看说教片,在不咋地的预期下,《建军大业》竟让我觉得蛮燃,还挺火爆。

刘伟强为这个题材,加入了商业片的因素。

这回,人物也不再那么脸谱化了。

来看几个主要人物。

蒋介石在片中这么评价这三人:

毛泽东一个农民,周恩来一介书生,朱德一个兵痞,凭什么跟我斗啊?

但毛泽东这个农民,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却有着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周恩来等人想着团结工人阶级,毛泽东却说要团结农民:

你看不到吗,现在我们有百万雄兵,那就是千千万万的农民。把农民武装起来,他们就会成为我们革命的本钱,成为革命的生力军。

有人质疑他拉拢重心不在工人阶级,篡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却很实在地说:

中国有自己的情况,在我们这里,我们有四万万农民。他们就像一堆干柴,我们只要丢点火星上去,那就是熊熊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样的对白,如果放在片中,结合剧情来看,其实小丑感觉并不突兀。

再往下看,您会觉得人物越来越实在。

周恩来赴斯烈的鸿门宴,被一堆枪指着。

周恩来淡定地起身,从腰间拿出枪套,告诉斯烈:

对朋友,我从来不设防。

斯烈一看,周恩来的枪套里面是空的。

接着,周恩来反客为主,不卑不亢地告诉斯烈:

武汉国民政府,北平北洋政府,蒋介石想成立的南京军事政府,一个国家三个政府,这难道不是分裂?不是对孙先生的背叛吗?

更实在的。

南昌起义,周恩来找朱德帮忙。

朱德告诉周恩来:

当时入党时,我钱都交党费了,这回找你要点经费,怎么用,你别问。

原来,朱德攒了一个饭局,把当地的军队要人叫过来。

目的是拖着他们,帮助周恩来的南昌起义。

而朱德说得很实在:

吃饭,场地租赁,这些都要钱啊。

还有贺龙,这个令敌人胆寒的将军。

蒋介石说他在街上提着两把刀,却组建了一个军队,还打败了国民军。

这样一个人,蒋介石给他重金财物,希望收买他。

这个情况下,脸谱化的做法是:当场怒骂,直接拒绝。

但贺龙却说:

这些东西,我就照单全收。

但是,仗,我还是为共产党打!

欧豪扮演的叶挺,两句话就要开打。

一登场就是:

老蒋屠杀我们,汪精卫也要凑热闹,那就打!

打起仗来,没有一堆废话,直接告诉士兵:

炮弹不要停,给我他妈地往死里打!

还有南昌起义前,张国焘来到指挥部,临时要周恩来等人停止起义。

这时,周恩来等人没有对他长篇大论说道理。

而是告诉他:

如果你张国焘在来的路上出了意外,那么停止起义的消息就没有传到我们这边。

张国焘慌了,这时有人说:

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张国焘问道:

什么方法?

--那就是干掉你!

所以,在《建党伟业》里,讲理想,讲抱负,有。

但如果结合剧情来看,其实并没有那么突兀。

甚至,有的还挺燃的。

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干活。

毛泽东一句,我们不能再用国民党党旗了。

当下,就有人拿着铅笔,尺子,在纸上画出了新的军徽。

而毛泽东那句:枪杆子出政权,也成为本片的中国军队行进过程中的调调。

片中充斥着不少“杀!杀!杀!”的声音。

这群人在当时,要改变中国!

这个过程,需要实干。

所以,炮火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牺牲众多。

在商业因素上,本片的战争场面也够大,够长,而且是属于电影院才有的效果。

一开篇,就是“四一二”事件下,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景象。

断手,动脉飙血,砍头等血腥场面,也不少。

摄影出身的刘伟强,在这些场面上的拍摄,也不含糊。

几场大战,交足了货。

南昌起义,叶挺,贺龙等人分兵打击敌人,占领目标。

枪炮横飞,爆破四起。

局部的打,是这样的枪火对战。

全景下的打,是这种炮火横飞,大规模的爆炸。

而到了片尾的三坝河战役,更是惨烈。

朱德率领的三千人,对阵钱大钧率领的三万人,死守三天。

三天的战役,电影没有放到一场戏里,而是分别呈现。

朱德告诉士兵:我们人少,我不要你们做烈士!

打起来,也不是蛮干,而是排兵布阵。

敌人进入腹地,朱德却还在等待时机,最终才下令开火。

而当自己的士兵抢滩登陆失败时,对岸的钱大钧却不顾抢滩士兵的安危,下令开炮,轰炸对岸。

他只说了一句话: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到了第三天的战役,是朱德留下两百人断后,其他人撤退。

留下的两百人,基本上就是死士。

而这场电影的收官战役,就在这样惨烈的集体牺牲中,落下了帷幕。

《建军大业》收尾于井冈山会师。

终于,这支中国军队坎坷地走了过来。

从南昌走到井冈山,是一段慷慨悲壮的热血岁月。

而这段岁月,这群人,就这样从无到有,真的改变了中国。

河山统一!

对于电影本身,现在依然有很多质疑,有一部分,是被那宣传策略给弄得反感的。

但对我而言,因为这些质疑对我的影响,因为原本不咋地的预期,反而让我觉得《建军大业》的燃和火爆,蛮好看的。

一场意外。

不管怎样,电影再好再烂,也就是一部电影而已。

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一试。

如果没兴趣,不去看,也没有损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