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寻宝”,《上海城市雕塑地图》历时8年出版_上海_城市_雕塑

城市雕塑,是上海的一张重要的艺术名片。各个时期留存在城市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与城市中的人产生关联与互动,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为什么外滩的陈毅市长像的人脸微微向浦东倾斜?上海最大的城市雕塑是哪一件?3月4日下午,“城市行走书系”新书《上海城市雕塑地图》在M50创意园区举办分享会。《上海城市雕塑地图》作者、陶瓷玻璃艺术家屠娟与读者分享了采写过程中的经历,深度解读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更全面地领略散布于上海城市各处的“雕塑之美”。

雕塑作品《五卅运动纪念碑》创作者之一、建筑师沈婷婷,雕塑作品《城市意象》创作者、原上海世博园区沿江景观带雕塑项目总策划人韦天瑜从各自的创作经历出发,分享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理念、设计过程、设计特色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展开全文

同济大学出版社自2012年起策划“城市行走书系”,致力于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以原创独特的题材、轻松生动的形式、中英对照的讲述,让更多读者认识城市、理解城市、热爱城市,陆续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等17本图书,《上海城市雕塑地图》是这一书系的最新作品。

为撰写这本书,屠娟前后历时8年,走访了数十位雕塑艺术家和相关专家,做了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多次实地考察。“纵观近百年上海城市雕塑作品,可以发现一些趋势,比如材料的多元性、造型的自由性、雕塑语言的丰富性。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除了艺术家的辛勤付出,还离不开当时各方人士的支持,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屠娟说。

结合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上海城市雕塑地图》从上千件作品中筛选出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具有文化标志意义、创作时间横跨60余年的81件代表作品展开详述。书中特别绘制了上海城雕发展年代线与5大城市雕塑分区示意图,从年代、尺寸、作者、材料、位置等方面介绍与解读每件作品,辅以交通指南,配有近200张精美作品照片。

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城市雕塑往往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也记录下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一本‘寻宝’地图,读者可以带上它去寻找心中喜欢的雕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更多关注城市雕塑、爱护城市雕塑,推动上海的公共艺术事业更加蓬勃健康发展。”屠娟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