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毕卡索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亚维侬的少女》(LesDemoisellesd'Avignon),里头有两位少女戴着奇特的面具,第一次看到时,她们是否让你产生困惑呢?事实上,这与众不同的少女,是毕卡索受非洲面具启发的灵感。那年是1907年,毕卡索到法国的美术馆参观,当时法兰西帝国在非洲正大举扩张势力,并从当地带回大量艺术品,也因此毕卡索能首次亲眼看到非洲的艺术与面具,那原始与野性的风格使他极为震撼。
他受到启迪,认为艺术必须解放所有野性与反动的能量,旋即创作了「亚维侬的少女」,并随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非洲时期」,在此期间的大量创作受非洲艺术深刻影响。这个能启迪史上最富盛名的艺术家的「非洲艺术」,究竟是什么来头?
非洲面具,精确说起来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来自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仪式文化。在这类仪式中,扮演神灵之人会佩戴面具、身上也会穿着戏服,就如同台湾的官将首、八家将一样,单看面具作为艺术品看固然惊艳,但从整个仪式来看却才有更完整的深刻体会,面具在当地不同族人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仪式里的面具
在沙漠以南的西非国家中,包括象牙海岸、马利、布吉纳法索都可见丰富的仪式文化,除了他们的传统织品泥染工艺(Bògòlan)外,他们的仪式面具是另一个为人所知的传统文化。
展开全文
非洲地域之广也让其中的部族多如繁星,难以一概而论这些仪式,但一般而言,在不同、重要的仪式庆典场合,如出生、婚礼、割礼、葬礼、丰收祭等,舞者戴上面具、身穿华服、扮演神灵;面具可看成是一种抽象化的载体,传承了不同神圣且古老的精神。
每个面具都有其独特设计与象征意义,可能代表着祖先、动物之灵、正邪两势力或是大自然。有许多面具用木头、陶器等制成,再以涂鸦、羽毛、骨头等物装饰,越重要的神明或象征意义往往也有着越精细的面具设计。
例如马利共和国的主要部族、也广布于西非各国的班巴拉人,就拥有一个象征部落命脉与文化的面具(见上面Youtube影片),没有这个面具的守护,他们将无法耕作也无法欢庆。在各式庆典中,他们也会准备不同面具表演,农祭、婚丧喜庆都在其列。
例如说,该族男性有六个社会阶层,每个都拥有不同的面具。当小男孩要加入第一个阶层时,必须先进行「割礼」,也就是割包皮,割礼后男孩才被认为是男人。男孩必须带着N’tomo面具,进到丛林里生活一周,出来后,他们一同戴着面具舞蹈、歌唱给族人听,受到大家的鼓励与爱戴,迈向人生新的阶段。
制作面具
如同台湾民间信仰中,老师傅制作神像的审慎,面具作为神圣的象征,制作的过程自然也不可能马虎。在开始雕刻面具前,制作者会先净化自身、虔诚祈祷,并请求圣灵指示。毕竟制作面具不只是单纯的雕刻,而是要将自己族人的信念与神灵的祝福贯彻到面具里。在面具百分之百完成前,其他人不得随意观看。
作为熟知各式图腾的象征意义的人,制作面具的艺匠备受尊敬,且往往是世家传承。但在一些部族里,他们被认为可能从制作过程中吸取超自然能量,进而有能力伤害他人,是具有神力之人。而戴上面具的人,在仪式里是被面具所代表之神灵附身之人,在庆典间会失去自我意识,成为神灵代言人,类似于台湾的乩童或巫师,帮助人们与神灵沟通。
仪式的时间因地而异,例如有些部族的仪式时间,是耆老受托梦后决定。在仪式中,面具人身穿精细传统服饰,在由「人」转为「神」的转化期间,他们会使用强烈的音乐与舞蹈节奏,呼唤神灵的到来,展现强大生命力。神灵降福、诉说,人们齐聚一堂、舞蹈、奏乐,传承千年的生命力量,就在这些面具间延续与展现。
成为艺术品的面具
现在,经过百年的传播,「非洲面具」已成为许多人想珍藏入手的「艺术品」,面具从部落神圣的象征变成摆放在架上拍照展示的艺术商品,其商业机制已发展的相当纯熟。通常,一副面具要价能到上千美金,而更为精细的作品则远非这些价钱所能买到。
这些抽象风格的面具当初是由欧洲人的欣赏、传播而闻名于世,但置放在美术馆的展示或商场的拍卖,或许切割了它真正的连结。比起成为一项艺术品,这些面具鼓动了在非洲后裔里的灵魂与神圣的连结,可能才是更珍贵的文明瑰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