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粹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历史文代只有四大国粹,四大国粹有什么异与同的分别_国粹_中国_名著

本文目录

  • 中国的国粹是什么
  • 为什么中国历史文代只有四大国粹,四大国粹有什么异与同的分别
  • 中国的国粹有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汉服是国粹

中国的国粹是什么

中国的国粹就那几样:京剧、书法、昆曲,武术,古琴等等。我以为不妥。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管之见。

我认为,中国的国粹应该是中国的文化!原滋原味,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才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国粹!

朋友们试想,为什么我们中国历经五千年的风雨依然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我们的大中国总是可以从分崩离析中走向大一统?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已经像基因一样植入到了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里。所以,我们的大中国无论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变迁,我们的中国人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折磨,中国依然是中国!

所以,我说中国的国粹应该是我们的文化。

当然,文化是一个宽泛而宏大的概念。国粹又是一个具体且狭隘的词汇。你会问,国粹能覆盖得了文化吗?

我说,为什么不能?接下来,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国粹,首先应该是中国的龙图腾。中国人都信仰和崇拜中国龙,我们都相信我们是龙的传人。所以,中国龙把中国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是我们的骄傲!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第二,中国的语言文字并且由此延伸出来的儒家思想,应该也是国粹!当然,我并不否认其他的诸子百家。可是,由于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思想早已成为人们做事处世的行为准则。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是我们中国人的标配,无法取舍!

第三,传统文化更是中国的瑰宝和国粹!从这一点出发,京剧,昆曲,书法,武术等等都是必须的。我想补充的是,中国的方言也是中国的国粹!试想,正是有了方言,我们这个大中国才变得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所以,不是国粹是什么?

第四,传统节日也应该是国粹!我们的传统节日让我想想都觉得那么美却又独一无二!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更有我们的春节。现在,好多外国人都喜欢我们的春节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说起来,我们的国粹太多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的国粹。

这个问题不好阐述,所以,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哦!

为什么中国历史文代只有四大国粹,四大国粹有什么异与同的分别

谢谢悟空先生邀请!

【问答原创】

为什么中国历史文化只有四大国粹,四大国粹有什么异与同的分别?

为什么说中国只有四大国粹呢?

凡是有一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有得到世界称颂的孔孟儒家治国理论和四大发明以外,在文化的高坛上最能放出异彩的就是四大名著(也称四大国粹)了。由于汉文化的特殊性与优异性,在世界文坛上没有任何外国文学艺术与之相比美,比如魂断蓝桥、飘、安娜-卡列尼娜等都难望其项背,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红学会(研究红楼梦的文学研究会)。

在四大名著产生以来,据小编观察发现,每个读者都是单独对各本名著的欣赏,并没有(或很少有)把四大名著结合在一起欣赏的,因而也些人还提出是否再加一部名著为五大名著。此一观点本人是不会苟同的。

下面我便谈一谈我对四大名著的心得体会吧。

四大国粹有什么‘’同‘’与‘’异‘’的分别?

现在先谈谈他们的‘’同‘’。

1》凡读过四大名著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发生在东汉末期的三国争霸时期,西游记的故事是发生在唐初李世执政时期,水浒传则发生在宋朝鼎盛时期,红楼梦的故事则发生在清朝可预见的即将崩溃的边缘。也就是说四大名著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都是处在中国封建制度统治强大的机制下产生的,这是四大名著的第一‘’同‘’。

第二个‘’同‘’便是‘’忠‘’。

1》三国时代,十常作乱,军阀割据,世道纷乱,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峰火遍地。经过多年战争,董卓灭亡,吕布烟消,刘表、刘璋、袁绍等军阀均被曹魏、东吴、蜀汉所灭。在此时期魏、吳、蜀都有统一中国的野心。但对于持有忠君思想的制约,曹魏只好夹天子以令诸侯,火?烧赤壁后东吴只好与蜀联盟抗魏,刘蜀取得西川后除了与东吴联手抗魏外,孔明六出祁山也只能败兴而归。最后三国还是归于司马。但司马氏在史学家的笔下并不是明君,只是算是个谋权篡位的野心家阴谋家。

2》建立大唐的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有口皆碑的明君。为了安抚死者灵魂,决定派唐僧西天取经。在取经的三大徒弟中的孙悟空,尽管大闹天宫,并且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语壮语,在被压在五指山下五佰年的惩罚,最经还是乖乖地忠于君王之事而鼎力保护师父西天取经。

3》在水浒传中,被义军兄弟们称为宋公明及时雨的宋江,在宋朝的政府当公务员(押司),最高职级也只是正科或付科吧。他根本就没有背叛朝廷之心。后来为了保护却生辰纲的兄弟不被政府捉捕,由于妻子要出卖而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在夺取了晁盖的起义军领袖后,把梁山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以向大宋政府表忠心。虽经不少梁山好汉反对,他还是同意被政府招安。朝廷为了消灭梁山众好汉,经常派他们剿灭方腊等农民起义军。从此后梁山好汉不断被朝廷设计不断地进行杀灭。宋江明知朝廷对于梁山军不利,为了忠于朝廷,他还是带着众兄弟赴生死台。

4》在四大名著中最为耀眼的要数红楼了。大家看到都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愛情以悲剧结局而感到遗憾和悲伤。但在拥有与王朝有连系的官臣世家里,自由婚姻是绝对无允许而存在的。无论政治、文化、礼仪、婚嫁等,都只能循规蹈矩,绝不允许你越雷池半步。但黛玉的死却伤透了宝玉的心,而忠于朝延礼制又不能反抗,因此只能消极地以出家的方法,以表达封建礼制的不满。

以上便是四大名著中‘’同‘’的一面,向上层的统治阶级表忠心,当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从上面综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四大名著中,有一条线索在连贯着整个名著的灵魂,那就是孔孟儒教理论中的三从四德,尤其是三从中的臣以君为纲。君臣之纲则具体发映在一个‘’忠‘’字上。因此,尽管四大名著中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也许就是四大名著中之‘’异‘’吧),但对封建王朝的‘’忠‘’字道德制度点是不敢冲击的,如要造反更不可能,对朝廷能揭竿起义进行造反的,只有在封建制度压迫和剝削下,实在没有活路可走的广大劳动人民大众,因此伟人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废除了一切封建社会的规章制度,孔孟之道也赋以新的含义,愛国爱党,忠于国家更是我们华夏民族之灵魂。

以上文章所述,所涉及的范畴,也许从来就没有人写过,所论是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规律,所论四大名著的理论是否合乎历史客观内涵,在此诚请各位名家和朋友不吝赐教,以斧正错误不妥之处,如能值得一读,也请各位转发分享,以给本人一点前进之动力,谢谢!

中国的国粹有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汉服是国粹

国粹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个是“固有”的,一个是“有特定内涵”。

所谓“固有”,就是说假如是与其它国家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融合而成的,就不是中国“固有”的,就不能称之为国粹。

所谓“独特内涵”,是指以特定的形式组成。

举例说明:

公认的中国三大国粹,是京剧、中国画和中医。

一,京剧。

京剧现在虽然是以京城北京为中心的剧种,但不要误解京剧是北京所有的剧种。京剧的前身主要是徽剧,发源地是以安庆为中心,安庆最早时,在怀宁县内,怀宁县的石牌镇则是徽剧最早的发源地,徽剧的所谓“无石不成班”的“石”,就指的是“石牌”。

后来安庆的徽剧在富甲一方的徽商支持下,南下扬州,最后北上北京,与其他地方的相似剧种相融,形成中国戏剧界首屈一指的剧种。——这就是京剧的“固有”性,它土生土长,与外族艺术毫不相干。

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生”又以年龄和演武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旦”根据年龄分为“老旦”、“花旦”;“净” “末“ “丑”则是花脸和丑角之类的配角。这是西方戏剧所没有的,无论莎士比亚的戏剧、莫里哀的喜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都不存在这些角色。——这就起“独特内涵”。

京剧的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唢呐、笛子、笙、单皮鼓、檀板、大小銅锣。——这也是国外任何剧种所没有的。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

尤其是唱之一法,唱腔节奏有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诸多门道。

用嗓有真嗓、假嗓、左嗓、丹田音、云遮月、脑后音、嘎调、长吭等发声方法不一而足。——更是国外任何剧种所无。

京剧脸谱,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文化艺术现象,更是国外所没有。这里不用赘述。

二,国画。

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宣绢上作画。——这种形式,宣纸、宣绢、毛笔、墨等,纯系中国固有。

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国画的“独特内涵”则与西画内涵和原则大相径庭。

毋庸赘述。

三,中医。

中医旧称“岐黄之术”,自《黄帝内经》始,到《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经过数千年不断充实发展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以辨证论治,五行学说、元气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运气学说、病因学说等为基础理论。

中医以中药、针灸、拔火罐、望闻问切为基本诊疗方法。

——这一切都说明中医是中国“固有”的“有独特内涵”的国粹。

再谈汉服。

许多人认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但殷商以后,冠服制度才初步建立,西周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成为儒家思想要义。春秋时,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

但“汉服”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从汉朝开始形成完备的汉服冠服体系。中国的“汉人”民族名的起源,与“汉服”的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基本同时。

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各朝代的演变,汉服格式不断有所变化。到了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易服”,旗人的服饰基本取代了汉服。

到了今天,世界民族文化大融合,汉人的服饰当然还保留了一部分汉服的元素,但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汉服了。比如旗袍、马褂、中山装等等,都不是汉服。

汉服无疑是国粹,但当今真正以汉服为常服的,只有宗教人士,比如和尚、道士和少数民族人使用。

汉服作为大众服装普及,很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