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在同一省区,或地理上紧挨着的城市,彼此之间的差别都不大,风土人情等等基本都完全相同,差别无非就是城市的体量区别而已。
比如说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长春和吉林、沈阳和鞍山、双鸭山和鹤岗七台河、赤峰和通辽、乌兰浩特和白城,这些东北城市笔者都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尤其是地理环境离得比较近的,很难感觉出其明显的差别,主要就是城市的大小。
但有两座城市就是例外,其相距一百多公里,自然环境、气候、人文历史也大差不差,但是城市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有天差地别的效果。
没错,这就是文章题目所说的呼和浩特和包头。
呼和浩特和包头在民国同属绥远地区,两市下辖的旗县直接接壤,当地方言均为晋语(山西话)的分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山西无异。
许多人受电视宣传的误导,以为呼和浩特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街上都是蒙古包和骑马牧人的地方,结果到了当地旅游之后才发现,这完全就是一座典型的山西城市。
满大街的饭店都以山西风味的烩菜、莜面、焖面为主,或者说在笔者这样的外地人眼里,山西陕西的文化傻傻分不清,读《平凡的世界》里陕西人的生活感觉和呼和浩特这边也没什么差别。
展开全文
而实际上呼和浩特周围没有草原,而是著名的农业区,早在清代,这里就因为适于屯垦而成为内蒙的核心地区。
河套地区因适于耕作,远在战国时代就是赵国的郡县,实际上这里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领土。
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城一线的争夺,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降水线的变化来拉锯。
当降水线北移,此地适于农耕,就会被中原王朝占据屯垦,而降水线南移,此地不适宜耕作,中原王朝就不得不放弃转而南迁。
明清时节恰恰是小冰河时期,所以中原王朝才会南撤让渡给游牧民族。
和呼和浩特一样,包头最早同样也是以山西移民为主建立的城市,电视剧《乔家大院》和走西口让包头跟着出名。
清代及民国的包头,也就是现在包头的东河区(老城区)同样是以农耕为主。
但是随着苏联援助的工业化的到来,包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包头丰富的矿产资源,所以在东河以西几十公里的地方建立了大型重工业企业,并由此出现了以工业为主的昆都仑和青山两个城区,两区和东河之间的农业区被称为九原区(当地人蔑视的称为郊区)。
于是包头成为了在内蒙发展水平遥遥领先的重工业城市。
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这里建设,其中昆都仑区以东北移民为主,青山区以河北移民为主,夹在中间的九原区以河南移民为主。
而且因为重工业的重要地位,包头的铁路系统也非常发达,东西各有一个大型客运列车站,还有几个小型货运车站,还有纵横南北的通勤列车直达北部的矿区。
不论是老城区东河,还是新城区昆都仑,或者郊区九原,都有大片属于铁路的地区,而铁路系统同样是吸纳五湖四海人员的单位,这就使得包头的外来移民占据主导地位。
而包头市区的规划又是东西排列的,于是从东到西的十几公里,就好像从南到北跨越好几个省份一样。
最东面是老城区东河区,街道七扭八歪而拥挤,口音以当地方言晋语为主,四五十岁以上的很多当地人甚至不会说普通话。
通过中间地广人稀的郊区九原,到了青山,这里的普通话就非常标准,大街上甚至经常能碰到说着字正腔圆北京话的老头老太太,他们真的是五六十年代来自北京的建设者。
到了昆区,不仅满大街的大碴子味,街上的饭店也能感到浓浓的东北风,到处都能见到烧烤店。
如果说呼和浩特和包头比,非常拉胯的话。
那么包头内部不同市区之间同样差距明显。
最发达的自然是昆都仑区,不论经济、教育、繁华程度都是遥遥领先。
青山区同样也是工业区,经济、教育、繁华程度略逊昆都仑。
和以移民为主的昆都仑和青山相比,以当地人为主的东河实在是太拉胯了,不论经济、教育、繁华程度都差距明显。
而且不仅是在硬件方面的差异,在软实力方面,比如说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素质等方面,东河区也落后相当多。
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座城市的人喜欢互相揶揄,属于互相不对付的状态。
包头人看不上呼市人,认为那里很土,尤其是在2008年以前,作为一个省区的首府,集中全区的资源来建设,还赶不上包头。
而呼市人反击包头人的理由很简单,从来只见包头人来呼市发展,怎么很少见呼市人去包头发展呢。
笔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平心静气客观地说,两个城市各有千秋。
呼市作为首府,享受到更多的资源,在经贸方面更为繁华。
而包头作为重工业城市,各个方面都更为完善。
而如果让笔者个人说句心里话,那么和包头相比,呼和浩特就实在太拉胯了。
就说治安吧。
笔者在呼和浩特那些年,丢了的自行车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那时候,毫不夸张地说,在呼和浩特,只要你的自行车脱离了视线五分钟,就必丢。
在呼市南面的南茶坊甚至有规模巨大的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反正丢了就去那里再买一辆,丢的容易,买也不贵,估计笔者丢失的那些自行车也在那里被反复交易。
呼和浩特公交车、火车站的小偷那更是多如牛毛。
但包头的治安就好太多了。
在包头,除非是那种万八千的高档自行车,普通的千八百的自行车随便停街边,有时候笔者办事的时候都不锁,也没事。
有一次呼市的同学来包头,和笔者出去吃饭,看见笔者就大大咧咧地把自行车停在路边的树坑旁,他就震惊了,这要是在呼市谁敢啊。
再说城市规划。
呼和浩特的堵车程度在全国也是妥妥前五名的存在。
每到早高峰,那几条主干道就像停车场一样,车辆半天都动不了一下。
这样拥堵的状况那就骑自行车呗,偏偏呼市丢车又那么夸张。
所以修地铁确实是很有必要。
呼和浩特的城建是从老城区一点一点向外扩,结果怎么扩怎么堵。
后来倒是在西面离老远的地方建了个金川区,但因为离得实在太远,结果压根没人去,处于半荒废状态,只能让各所高校把新校区搬过去拉人气。
包头的城区规划,据说是当年建设时由苏联专家来规划的,新城区和老城区一开始建地就比较远,然后在中间慢慢填充,所以包头的道路宽阔,交通便利通畅。
再说教育。
在教育这方面,呼和浩特完全被包头碾压。
内蒙从东到西有十几个盟市,从78年恢复高考开始算起,大体来说,内蒙总体高考成绩的各盟市排名是1.赤峰 2.呼伦贝尔 3.通辽 4.包头 5.呼和浩特 6.兴安盟。
呼和浩特作为三百多万人口的城市,还汇集了内蒙主要高校和高端人才,结果历年汇众的高考成绩都排不进前四,这教育得多拉胯。
就拿基础教育来说,呼和浩特就远远被包头甩在后面。
呼和浩特的省区级重点高中就一个,呼二中,还有半个是师大附中。而包头的省区级重点高中就有包九中、包钢一中、一机一中、北重三中(二机三中)、包一中这五所,还有和他们在实力处于同一档的私立学校景开中学。
初中方面,包头有包钢三中、三十五中、北重一中、一机二中、二十九中、包九中外国语等多所重点初中,而呼和浩特好一些的初中全部是私立,公立一所能打的都没有。
小学方面,包头有钢三、钢四、包钢实验一、哈小、公园路、东河实验、新都一小等重点小学,呼和浩特的好一点的小学全部是私立或者半公半私。
但呼和浩特基础教育的拉胯也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好处,那就是在呼和浩特炒作不起来学区房。
高等教育同样是一言难尽。
呼和浩特作为首府,自然是云集了全内蒙主要的高校,但这些高校普遍办的那叫一个稀烂,笔者曾经在大号的文章里几次介绍过自己的母校——内蒙古财经大学,原文已经找不到了,这里简单回顾一下:
记得04年新生入学时,系主任讲话时就说:你们不要学习,在咱们财院学习是没啥出路的,考研究生不现实,还不如跟着系里和学生会工作,争取毕业时推荐个好工作。不止我们系,全校皆如此。所以整个学校弥漫着一种学习无用论的风气,对于大家来说,能进学生会是最好的,进不了学生会出去勤工俭学也行(感情高中学三年考个500分就是为了来勤工俭学的),不想勤工俭学也行,好歹找个对象也不枉虚度四年,如果实在是连对象都找不着的,会选择天天泡网吧打魔兽,要是连打网游都嫌累,那就干脆每天在宿舍睡大觉吧。
学校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是非常宽松的,期末考试前都会画出重点,即便一学期没学过,就临时背一下也能考七八十。至于说一学期挂六七门也不怕,反正毕业前的大补考统统给过。曾经学校为了教育部的评估,聘请了一位北大的博士来充门面,北大博士心想就大学本科这点课程对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难度,大家自学就够了,所以他上课时侧重讲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但我们班的同学就不买账了,你上课不给画重点,就知道扯什么我们从来没听过的哈耶克、蒙代尔,谁球知道你在讲些什么,于是他很快被换掉了。
(题外话: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某民国狗屁大师说的大学关键是靠大师的观点纯属扯淡,其实一个大学水平高低关键是看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清华北大为什么这么牛,是因为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即便是让普通教师来教他们也依然是顶尖人才。而换成非常普通的学生群体,就像我们学校,就算把季羡林先生、钱锺书先生这样真正的大师请来,估计也得被学生炒掉)
身处这样一种环境,想学习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那时候班班里的女生普遍长得不好看,有位追求笔者的女同学实在是长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于是笔者就有志向去考一个比较好的大学的研究生,所以每天学习。但在全校整体松散的情况下,笔者这种学习状态只能说是五十步笑百步了,最终名校研究生没考上,不入流学校的研究生又看不上,只能凭借四年学习的基础考上了公务员。
到了08年毕业,大环境变了,考试成为入职的主流,之前天天跟着学生会混的、勤工俭学的、谈恋爱的、打网游的、睡大觉的都有些傻眼。学校推荐的工作越来越差,系学生会主席都去卖保险了。笔者也曾建议同宿舍的几个同学来考笔者单位的公务员,而哥几个连面试都没考进(笔者考的时候是全系统二百多人的总成绩第一),可见大学四年学习和不学习的差距了。
而这种拉胯松散的表现并不只是笔者所在的财经大学,其他那几所高校,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也都一个屌样,作为211的内蒙古大学要好一些,毕竟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整体水平要高一档。
反观包头,没有呼和浩特作为首府所享受的资源优势,但是高等教育办的却有声有色。
包头有三所本科院校,分别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这三所本科院校的管理水平、毕业生素质普遍要好于呼和浩特的那些大学。
用内蒙古科技大学对标内蒙古工业大学、包头医学院对标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对标内蒙古师范大学,就会发现在学生成绩、考研率、就业等方面,包头高校的毕业生都要好于呼和浩特高校。
呼和浩特和包头差距之所以这么大,主要还是工业化的差距,工业化为包头带来了大量外来移民,又因为工业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提升了人口素质。
而最近十几年,呼和浩特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一方面伊利、蒙牛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帮助呼和浩特加速了工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首府,呼和浩特始终是外来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所以大量外来人口给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不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相信呼和浩特和内蒙的明天会发展得更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