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表情----中国古代面具及神祗展部分展品介绍(上)_文化_材质_器物

作者/张弛

展览共展出古代面具及神像共计158件,涵盖新石器时期主要文化类型: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以及三星堆文化。同时,还有商周、春秋以及汉代的若干面具及神像,以求对中国面具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概括。其中不乏精品、孤品,包括一些外来文化的面具及神像。这些展品,充分表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1.玉骷髅 材质为地方玉。属兴隆洼文化(距今有 8000年历史,被视为新石器时期最早、最发达的文化类型),自那个时候起,古人就开始了死亡崇拜。这件作品是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体量最大的玉质骷髅。(注:骷髅器物很多,可以形成一个系列。)

2.人面蝉身雕像 红山文化早期,材质为地方玉。古人用蝉表达对生死轮回的看法。有很多类似主题的作品,包括用玉蝉当作口琀,下葬时放在逝者口中,以表达对死者早日轮回转世的愿望。此件作品造型别致,体量硕大,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3.鬼面玉琮 商代 材质为墨玉。祭祀用品。该件作品也是表达死亡的主题,并以此进行天地沟通。墨玉作为稀有玉石种类,很早就绝迹了。此件作品为相同题材的精品、孤品,难得一见。

4.白瓷人面 五代十国。该件作品为覆面,覆盖在亡者的面部,是中国最早的瓷质面具。该面具做工精细,额部略有残损,因为瓷质面具极难保存。

5.兽面杖首 商代。材质为白玉。内圈有一对牛鼻孔,用于固定。此件作品造型生动,刻画到位。为迄今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玉杖首,价值难以估算。

6.神人神兽纹饰罐 良渚文化,材质为墨玉。玉罐的两侧为良渚文化特有的神人神兽纹(小眼睛的神人驯服大眼睛的神兽),祭祀用途,为良渚文化的精品之作。

7.巫师立式神像 红山文化,材质为玻璃陨石。古人对陨石极为崇拜,将其视为外太空来客,携带着上天的信息。玻璃陨石更为稀少,加之硬度很大,加工起来非常困难。因此,该件神像尤为珍贵。它做工精致,表情虔诚(其身份应该是个巫师)。其底部呈柄状,据认为是在祭祀活动时,便于插入土中。

8.葛诺母狮 红山文化,材质为墨玉。葛诺母狮出自西亚古国埃兰,距今已有五千年,是在约公元前 3000—公元前 2800年之间制造的,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时期书写系统正在发展、轮子被发明出来、城市开始兴起那段时间。最早发现的葛诺母狮白色石灰岩雕像,在 2007年一次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的拍卖中,以 5720万美元被一位买家收藏。而展览中这件红山文化的墨玉葛诺母狮更为难得,它是中国和古西亚交流的有力见证。

9.绿釉巫祝像 汉代,材质为陶。巫祝最早是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的,在祭祀活动中,巫负责率众起舞,祝负责念诵颂词。这件作品,造型生动,人物造型夸张,从巫师的衣着和帽饰说明,至汉代仍然有跟远古祭祀活动相似的宗教仪式。东汉佛教进入中土,很多远古的祭祀活动自春秋起就被视为乱力怪神被加以禁止,因此,这件陶制作品更为难得。

10.日月神面(一对) 红山文化 材质为地方玉。这对神面呈龟背状,疑是巫师进行占卜活动时使用。一件额头部刻以太阳,另一件刻以月亮,两件上面都有几个刻画符号。这对神面材质上称,刻画精致,保存完好,是面具文化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11.半人半兽面具 红山文化,材质为地方玉。该件面具造型独特,相貌威严,人面与兽面结合生动微妙,应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使用。在远古时期,人与兽的形象,很多都是以复合形式出现的。

展开全文

12.太阳神像 新石器时期早期,材质为骨质。该件面具呈圆形,一对眼睛为机械(轴承)造型,头顶几何纹饰到青铜器时期仍被沿用。因此,该件面具被视为最早的也是最神秘的太阳神形象,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

13.三合一(三位一体)神像 红山文化,材质为碧玉。该件作品造型独特,三个神偶叠加在一起,有如在做杂技。红山文化时兴多神崇拜,这件雕塑应该是那个时期的经典器物。

14.太阳神雕像 红山文化,材质为河磨玉。该件太阳神帽饰高耸,直达天庭。帽饰形状分为两叉,有如兔子的两只大耳朵。因此,红山文化的太阳神又被称为丫形兽。新石器文化时期,时兴太阳崇拜,很多文化类型都有自己的太阳神。

15.太阳神雕像 泛红山文化,材质为玻璃陨石。红山文化前后有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有若干分支,被称为泛红山文化。此件太阳神雕像为枭,在红山文化中,枭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而成为图腾。这件雕像的“背光”部分,还有一个文字刻画符号,有待解读。

16.菱形神面 崧泽文化,材质不明,呈暗红色。该面具酷似外星人,表情神秘,鼻部有符号刻画,顶部及两侧有双面钻孔。

17.天体面具 新石器时期,材质不明,呈白色。该面具五官部分像一个呈倒立状的人形,面部有星辰状原点均匀分布,并饰有曲线及网格状图案,猜测是巫师在祭祀活动中使用。

18.钺状面具 商代,材质为和田玉。商代重祭祀,因此面具种类十分丰富。该面具制作精细,玉质温润,面部表情狞厉,被认为是早期盘古形象。而钺形则是与军权有关。

19.太阳神像 良渚文化,材质为白玉。该面具造型独特,顶部的介字形(也称为亭子形)被认为象征着火焰,面部分布着阴刻双曲线,寓意不明。

20.人偶 两河文化,材质为琉璃。该人偶表情懵懂,十分卡通,是两河文明时期典型器物,应为祭祀用途(奉献给神灵)。

21.方相士(一对) 汉代(或者更早),材质为陶。至少在春秋之前,古人就用方相士驱魔仪式,特别是在一年两度的春秋大傩。在丧葬仪式中,方相士要在前面开道。逝者入葬时,要将方相士面具分布在墓葬内的四角(代表着四个方向),以避免逝者的灵魂受到恶魔的打扰。这对方相士面具代表阴阳,它们表情狞厉、幽冥,极为难得。

22.龙凤面具 春秋时期,材质为白玉。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面具,画面构图为盾形,中间用十字分割,分别刻有两条龙和两只凤(朱砂痕迹清晰可辨)。之前,在无锡丘承墩春秋大墓中出土过一件类似的面具,疑似范蠡所有,上面的图案刻有四条龙,尺寸比这件略大。

23.红陶人面 小河文化,陶土中含有沙质。该件人面高鼻深目,具有鲜明的小河文化特征。小河墓葬是在新疆罗布泊发掘的,墓主人小河公主距今为 3500年,墓中曾经出土过与这件红陶人面极为类似的随葬品,它表明新疆地区与欧罗巴文明在这段时期有过亲密接触。

24.陶面 新石器时期。这件面具两眼深陷,下巴呈尖形。一条凹凸状的龙脊从额头贯穿至嘴部,这种造型,后来成为面具的独特结构,在很多面具上都可以看到,其寓意应该来自当时的古人对天体的认识。

25.兽面 六朝,材质为红陶。这件面具为镇墓兽,头部长着犄角(一侧的犄角已经残损)。它表情夸张,呲着板牙,另外还有两颗獠牙,狞厉中透着一丝喜感。由此可见,古代工匠们的心态极好,在重大的严肃问题上(比如死亡)也可以十分搞笑。

26.人面珠 三星堆时期,材质为白玉,状似玛瑙,上面的神人高鼻、纵目、大耳,管孔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朱砂沁。此件面珠同时具备石家河文化神像特征,印证了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三苗到三危的神像过渡,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文物精品。

27.兽面牌饰 二里河时期,材质为青铜镶嵌绿松石。兽面的上端为卷曲的羊角,代表着当时的古人对天体的认识。兽面的中间的菱形,代表着太一,是商周时期君权天授的象征。

28.鬼脸贝币 商代,材质为白玉,鬼脸上的孔洞为镂空雕刻,三个孔洞相互连通。右上角长着一个独角,背面雕刻有贝壳纹饰。该鬼脸贝币应不是作为流通使用,而是在祭祀活动中用于人与冥界间的交换。

29.鬼脸 商代早期,材质为青白玉,面部的三个孔洞与鬼脸贝币相似,也是互相连通的。

30.人面玉权 三星堆文化,材质为碧玉。该人面玉权作为王权的象征,看似国际象棋的棋子,头戴王冠,五官受沁明显,是一件极为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器物。

31.凿齿兽 红山文化,材质为地方玉。凿齿兽的特征是牙齿突出(夸张),象征着凶残勇猛,用于驱魔,多出现在祭祀活动中,为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

32.人鸟神面 石峁文化,材质为地方玉。石峁文化遗址在陕西神木,跟二里头文化一样,是商代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近百年来,不断有石峁神像被发掘,它们不是在墓葬和祭祀坑内,而是被砌在神庙的墙缝里,被认为是被异族征服后所为。关于石峁人,也存在着多种说法,甚至有欧洲人种的猜测。石峁神面多为侧面,眼睛呈菱形。这件神面为双面刻画,一面刻有一张正面的人面,一面仅仅刻有一个菱形的眼睛,左下方多出一个尖状物被认为为鸟喙。

33.兽面牌饰 西周,材质为骨质(由于年代久远,骨质已变得疏松)。该兽面刻画精美,对称,线条流畅、抽象,代表着西周时期的最高水平。

34.神面饰 红山文化 ,材质河磨玉。这是一件经过精心加工打磨的玉神面,不同于多数红山时期的神面做工粗糙厚重,这件神面被打磨的极薄,上面对称分布着七个圆孔(其中眼部的孔洞为椭圆形),是一件精美的红山文化器物,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它高约 4CM,这种尺寸的牌饰一般都是挂在大巫师或族群头领的胸前,或者装饰在王冠上。

35.巫面 龙山文化,材质为青白玉。该件玉巫面造型独特,不但面孔呈方形,就连眼睛也是四方形的,而嘴部是一个四字。这种刻画,可能是为了强调(突出)巫师在某些方面的特异功能。另外,他的精美的冠饰,也表明这位巫师拥有至高无上的王者地位。

36.孩儿面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石质。孩儿面极为罕见,以往只有在仰韶文化器物上(如陶盆)见到,这件孩儿面打磨精细,表情幽冥,额部有残损,寓意不明。

37.神兽面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石质(近似煤精)。整件器物由两组圆圈构成,一个套着一个,宛若旋涡,非常接近当代审美。由于圆圈的中心点为眼睛,可以判定此件器物意在突出神兽的视觉功能。

38.骷髅及大象复合面饰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黄玉。此件器物由骷髅和象首(象鼻神)复合构成,疑为古印度文化的器物,寓意不明。

39.神兽面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白玉。此件器物造型独特,面部由两组交叉的直线构成,相当简洁抽象,代表了古人极高的审美水准。兽面的顶端有一个横向的凹槽,正面有一个穿孔,背面有两个较小的穿孔,功能不详,不像是仅仅为了方便穿戴那么简单。

40.神兽面 商代,材质为玻璃陨石(看似黄玉)。此件器物应该是一件牛首,神牛在古代又称为圣水牛,为商代图腾之一种,当时就有沉牛以水、祭祀山川的传统。圣水牛于 1925年在殷墟被发现并命名,现在已经灭绝。该件兽面,造型生动,制作精美,是一件难得一见的器物。

41.神人神兽面 商代,材质青铜。这件器物尺寸接近真人的脸部,与江西新干大洋洲那件青铜面具如出一辙,只是少了斗顶上那两个犄角。 1989年,在新干大洋洲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 400多件商代青铜器,其中那件带犄角的青铜面具最为著名。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中原文化对于江南地区的影响,也反映出当地土著居民的祭祀习俗。

42.异形兽面 新石器时期,材质地方玉。这件器物造型十分独特,神兽的两只耳朵大小不一,一只耳朵上还刻着回纹。它眼窝深陷,鼻梁高耸,表情生动,刻工简洁有力,是一件非常独特的、具有当代造型特征的器物。兽面的背部至上而下,用两条贯穿的阴线凸显出一条阳脊,类似的阳脊,在很多面具的背面也出现过,估计跟古人对天体的认识有关。后来到了商代,双阴挤阳发展成一种成熟的雕刻技法。

43.骨雕神像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骨质。这件骨雕器物,应该是一件太阳神像。它采用阴线刻画出一个生动的神祗,头顶三条竖线,代表着太阳的光芒(在良渚文化,太阳光芒用羽冠替代),五官及颈部,则是用几何形符号构成。神像的两侧,还刻画着另外两个符号,应该为祭祀用途。该件骨质太阳神雕像十分珍贵,它为研究早期祭祀文化(特别是对太阳神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实物线索。

44.太阳神面饰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砗磲。砗磲属贝壳化石类,它质地坚硬,手感细腻,在远古就被加工成神像以及饰物,价值类似松石、煤精、琉璃和玛瑙,被古人当作宝石的一种。这件器物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它两端边缘的上半部分,被加工成锯齿状,这也是新石器时期面具的一个显著特征。

45.贝壳神面 夏家店文化,材质为贝壳。夏家店文化,又分为上层和下层,是继红山文化之后,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这件器物头饰部分,分布着五个圆孔,呈现出典型的红山文化神像造型特征。面部贯穿着两道横线,鼻子呈三角形,嘴部用一个圆孔替代。由于该器物年代久远(约为三千多年前),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稍一用力,它就会变成粉末。同时,此件器物说明了在三千多年前,内蒙古地区存在着很多大泽(现在它们干涸了)。因为交通不便,古人制作器物,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不会大老远从其它地方运来的。

46.异形神面 新石器时期,材质为地方玉。这件器物造型奇特,看着就像是一片倒置的树叶,上面分布着四个圆孔,下部呈尖状,据认为是骷髅的变形,在祭祀活动中使用。从这件几何形的器物,可以看到古人的造型能力非同小可,只是不知道这种能力是如何生成的。

47.骷髅神面 红山文化中期,材质介于玉石与石头之间,其实新石器时期很多器物的材质都是这样的。这件神面,也很可能是由骷髅演变而成,尤其是它的眼部极具骷髅特征,它表情狞厉夸张,嘴里呲着两颗獠牙,还留着两撇细长的胡子。此类神像,多见于辽西朝阳地区(出土的器物有玉质还有泥塑,当地博物馆有一件类似的器物,所不同之处,是它长着两个犄角,但其中的一个犄角掉了)。过去这里也属红山文化范围,跟内蒙的红山只有一山之隔。

48.双神面 红山文化,材质为河磨玉。红山文化的神像中,有时会出现两个或者三个神面连在一起的。这件就是两个神面连在一起的器物,属红山文化晚期。它玉质温润,工艺精致。表情更是十分神秘,嘴部似笑非笑,水滴状眼睛半睁半闭,有如后来的佛陀。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八)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七)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六)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五)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四)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三)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二)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一)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十)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九)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八)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七 )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六)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五)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四)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三)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二)

农书——农村生活不实用手册(一 )

作家出版社出版

成品尺寸170×24

西局特别限量销售 90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