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底世界(海洋生物不会被捕捞殆尽吗为什么)_渔场_海水_捕捞

本文目录

  • 海洋生物不会被捕捞殆尽吗为什么
  • 如果30年后海平面上涨1000米,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 未来的海底城市有哪些特点
  • 在未来某一天,动物园、海洋馆会不会消失

海洋生物不会被捕捞殆尽吗为什么

海洋生物这个范围太广了,大到蓝鲸,小到微生物,只要生活在海洋里,都可以称之为海洋生物。人们可以将大型鱼类捕捞殆尽,但无法将那些肉眼都看不见的微生物捕捞干净,但没了大鱼的海洋又有什么用呢?世界大型渔场都分布在近海,这里紧靠海岸线,水浅,藻类丰富,加之寒暖流交汇和河流带来众多营养物质,使得海洋动物大量聚集,世界曾经规模最大的4个渔场就是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我国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目前世界主要渔场都面临“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近海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少,很多渔民开始向远洋发展。但远洋的环境比近海险恶很多,成本和风险都高处数倍。
作为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目前还在高中地理教科书里,这里是著名的大西洋鳕鱼的主产地,但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纽芬兰渔场就逐渐衰落。渔场被发现时,约翰·卡波特的船员激动的报告到:“这片海域的鱼是如此之多,无需渔网只要用鱼篮即可捕鱼!”。更有夸张的比喻:“这里踩着鳕鱼的脊背都能上岸”。20世纪上半叶之前的几百年里,这片渔场都使用传统的捕捞方式,他们还会避开鳕鱼的繁殖季节以保证鱼群的数量。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投入使用,使捕鱼量快速增加,船上的现代化加工冷冻技术能将捕捞上来的鱼迅速冷冻保鲜,纽芬兰渔场很快被这些强大的捕鱼机器占领。据统计,这种渔轮一个小时捕获量最高可达200吨,而在在16世纪时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只有100吨左右。这种拖网渔船所过之处的鱼会被一网打尽,而海底的珊瑚礁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到了1975年,纽芬兰渔场的生产量下降了60%。1977年加国政府不得已宣布200海里领海权,以阻止他国渔船前来捕捞。到了90年代,鳕鱼的数量不到20年前的2%,1992年,加国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近海渔场的禁渔令,消减了绝大部分鳕鱼的捕捞配额,导致近4万渔民失业。粮农组织表明:“全球80%的渔业资源处于超负荷消耗状态,几近崩溃边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将近90%的海洋鱼类资源数量骤减,过度捕捞导致了全世界1/4的渔业已经崩溃。”过去50年,全球海洋近一半的鱼消失了,90%的大型鱼类濒临绝迹。和过度捕捞一样致命的,还有海洋污染。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约10%进入了海洋,到2050年时,海洋里的垃圾总重量将会超过鱼类。

如果30年后海平面上涨1000米,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海水即便是上涨1000米,蒙古国也仍旧还是个内陆国

假如海水真的上涨1000米,那么对人类和陆地上大多数生物而言真的是场恐怖的灾难,目前世界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沿海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海拔普遍都不高。

例如华北平原的平均海拔就是50米以下,一旦海水涨到1000米,这里就是水下950米了,而东海的平均水深只有349米,南海的平均水深也不过1212米,950米的水深已经是相当恐怖了。

但就算海水暴涨1000米,蒙古国也仍旧是一个内陆国,因为与蒙古国接壤的内蒙古地区海拔普遍高于1000米,海水很难将内蒙淹没,而中国的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也会牢牢地挡住海水,蒙古人民想看海还是需要出国滴。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是住在沿海地区)

不过可以放心的是海水是不可能涨一千米的,因为地球上压根没有那么多水,即便是南北极冰盖全部融化,海水最多也就是上涨60多米。但即便是上涨60多米,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惨痛的灾难。

(这是海水上涨60米后亚洲的样子,可以看到中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将沉入海底,珠三角沿海地区也会被海水淹没,可能很多人认为海水上涨60米会淹没日本,但可惜的是日本地形多是山地,海拔较高,海水上涨60米只能淹没日本沿岸的一点点地区,不过东京所在的关东平原肯定是不存在了)

(再看看非洲,海水上涨60米对非洲大陆的干扰似乎并不大,即便是中部地区的刚果盆地也不会尽数,只有西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保不住了,可惜宇宙第一强国冈比亚,秒天秒地秒空气,秒美国,秒苏联,)

(北美洲其实也好不到拿去,虽然海水上涨60米对北美的影响也不大,但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美国东海岸地区则全部被淹,纽约、新奥尔良、迈阿密等城市都会变成亚特兰蒂斯)(海水上涨对南美洲影响也很大,被誉为南美巴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不见了,亚马逊平原也会出现一个内海)

(海沙暴涨对大洋洲的许多岛国而言就是灭顶之灾,不用涨60米,涨6米许多岛国就没有了,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对而言还要好一点,但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会出现一个大湖)

(海水上涨对欧洲的危害也非常大,德国北部、荷兰大部、丹麦大部、比利时西部、英国东南部、乌克兰南部、罗马尼亚东部、意大利东北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波罗的海三国沿岸都会被海水淹没)

(相比之下南极洲是最惨的,因为覆盖有厚厚的冰盖,南极洲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但这些冰盖一旦融化,南极半数以上的地区都会被淹没连南极点都会沉入水底)

总的来看,一旦海水上涨60米,那么当前沿海的大型城市就全部都废了,伦敦、柏林、纽约、悉尼、东京、新加坡、迪拜、雅加达等城市基本都没了,人类文明将会造成巨大挫折,其带来的灾难是无法估量的。

未来的海底城市有哪些特点

非常荣幸能为你解答,我是韩一凡马途世界。对于未来我们有很多无限美好的遐想。科学家们其实早就已经规划好了,海底城市的各种建筑。

首先我们能想到的就是非常长的海底隧道,这些隧道肯定会成为海底城市的主要建筑。毕竟交通可是避免不了的。可以设想一下特别长的蔚蓝的通道。如果在这里驾驶车辆。还能游览神秘的海底世界。那是不是有种行驶在仙境的感觉?

第二个可以想到的特点就是居住环境的景色。每天早晨醒来就可以透过天窗,观看让人心旷神怡的蔚蓝色海底。最主要的是还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

第三个能想到的特点就是,无限循环的水力发电能源,有了这些能源,人们再也不用为电力而烦恼,甚至这些能源还用不完。

总之,海底世界的建成,肯定会解决了很多问题,能源啊,住宅啊等等。而且只要海底世界建好了,我们现在的观点肯定会随之改变,同时这样也象征着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更快的走向未来科技时代。我是韩一凡马途世界,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让我们一起期待海底都市吧!

在未来某一天,动物园、海洋馆会不会消失

如果说是绝对遥远的某一天,按照大自然物种演化的规律,人类也可能会消失,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更别说什么动物园丶海汗馆。

但是放在人类文明的未来,动物园、海洋馆是有存在的必然条件的,根本不可能消失。

首先,动物园、海洋馆是人来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承担着科普教育,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研究的重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显得密不可分,人与动物必须要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做为目前自然界强势存在的人类,我们需要了解动物,保护动物。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物种越来越稀有,普通大众认知动物的途径有限,动物园、海洋馆就应运而生,满足了人类的这些需求,并且将一直存在下去。

第二,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有许多物种日益锐减甚至濒临灭亡,这就需要一些保护场所和人夹铺助繁殖基地,动物园、海洋馆很好的承担了这种责任,目前大多数野外已觅不到踪迹的物种,我们在动物园里才能看到。还有很多落单或者受伤的野生动物,也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救助,这都是广大动物保护者的功劳。只要文明世界还存在其他物种,动物园、海详馆这种基地就不会消失。

第三,从经济利益考虑,由于普罗大众对于稀有物种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这些场馆在保护动物资源的同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经营者来说,一方面赚得盆满钵满,一方面有更充足的资金用于动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两全齐美,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只要人类尚存,其他物种尚存,象动物园海洋馆这类设施在未来必将一直存在下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