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个什么人?闫姓和阎姓是一个姓氏吗_山西_山西省_铁路

本文目录

  • 阎锡山是个什么人
  • 闫姓和阎姓是一个姓氏吗
  •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 阎锡山为什么要把山西铁路修成窄轨
  • 阎锡山的儿子是谁
  • 晋商乔家后代怎么样了
  • 阎锡山的后代都去哪儿了
  • 为何宋朝以后山西再难出名将

阎锡山是个什么人

拥袁称帝保存实力,拥戴袁世凯称帝,可谓不遗余力。袁死后保境安民,表面上韬光养晦,暗中却在扩军备战。参加北伐雄踞华北,兴师问鼎兵败中原.日本侵略时,东山再起自强救国。而后就反共拥蒋联共抗日,再后来动摇妥协联日图存。日本投降后,挑起内战“不倒”亦倒,最后负隅挣扎病逝台湾。阎锡山,这是一个让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一个名字,但是在民国史上,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他的出现,使得民国这个历史舞台,更加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在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中,阎锡山是一个土豪、老粗,但是历史上的阎锡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有的时候,蒋介石也不是他的对手。他是日本留学归国的军阀,是他,创造出了一条贯通山西南北的同蒲铁路,虽然是窄轨,但也是他的主要功绩,他没有依靠外国人,是他自己修建的,民国时期,国有铁路极少,他在当时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能够造出这样的铁路,可是不简单。这条铁路,现在都在使用,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铁路,见证了一切。在1917——1924年七年间,阎锡山对山西的内政,做了改革,他不断造林,没有卷入军阀混战,安定了百姓,不断实行振兴山西的改革,使得许多地方的流民,到了山西,就像是到了自己家一样,绥远抗战,是他领导的晋绥军,和日本关东军展开激战,在百灵庙取得大捷,振奋了全国抗战军心和人心。在八年抗战期间,日本人向阎锡山又拉又靠,阎锡山不上钩。说道:“合作可以,投降不行。”日本由于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窘况,日本人咄咄逼人,阎锡山高喊出“晋西大保卫战”的口号,与日本展开激战,在晋西地区,对日军予以重创,虽然这是日军咄咄逼人之下的被迫还击,但是阎锡山始终坚持一条,合作可以,归降不行。红军东征,连续攻克晋西地区的重要城镇,阎锡山的晋绥军连战连败,于是,一面向蒋介石求救,一面组织四个纵队,由部下杨爱源为总指挥,在三交镇,稀里糊涂地击毙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使得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被迫撤离了山西,送走了红军,还要送走蒋介石的中央军,可是让阎锡山想不到的是,蒋介石为了分割山西地区,决定策划河东道独立,由晋绥军十九军军长李生达为主席,这让阎锡山大为不快,于是,他买通了李生达的部下熊希月,暗杀了李生达,掐断了蒋介石在晋绥军内部的一条暗线,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只好流产了。

闫姓和阎姓是一个姓氏吗

闫和阎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姓。很多一家人,他爸姓″閻″,他哥姓″闫“,他自己甚至姓了″严“。出现这种乱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上的汉字使用不规范造成的。别人对你的姓氏不了解,用了错别字,你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满不在乎。有时写你姓名的人为了图生劲,故意将你姓字写错,你也不伸辨,听之任之。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去交公粮,卖黄烟业,卖生猪,买猪肉等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双方买卖尽快完成交易,填制姓名时,任由制单员随便写,不管你姓什么,只要同音字就行,以致把″閻“写成“严“。″戴″成“代“。″魏“成″位“。″傅“成″付“。″童.“成“仝″。″滕“成“疼“。″夏“成,“下“。五花八门。这每次经济交易中写错姓问题还不大,可去派出所办户口,身份证也这么折腾,后果就严重了。九十年代,户籍管理没联网,一家出现二,三个姓字很普变。这是因为一家人有几个在外面工作的写一种姓字,在家里的由大队会计写一种不是简化字的简化字。

二是在建国初的文化扫盲运动中,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扫盲率,在59年第一批简化字没正式公布之前,就提前用了一部分简化字,造成文字使用不规范。出现不少错别字所致。

综上所述。造成姓氏用字混乱的原因概括为:一是写姓者懒,二是用字不规范,三是拥有姓名者对自己不负责任。

说起用字规范问题,也是莫衷一是。

在1992年版的 新华字典 里“闫”和“阎”是同一个字,后者是前者的繁体;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闫”和“阎”被列为两个字,虽然都有姓的解释,但是已经是两个姓了。

闫只用于姓氏,闫是阎的不规范简化字,古代只有阎没有闫 ,后来民间出现不规范简化字闫, 成为阎闫并有局面,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规定把阎一律简化成闫, 这个方案因为简化过度不久被废止, 但是有些简化成闫的没改回阎, 用闫的更是一直用了下来 。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故闫正字应作阎。当时,连阎锡山的名字也被误写成闫锡山。

由此可见,连权威部门对汉字的解释也是不断变化的,何况民间。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1913年10月,云南都督、滇军领袖蔡锷将军接到袁世凯一封进京任职的电报,就得乖乖前往北京被软禁起来,于是才有了与“小凤仙”的香艳故事,直到两年后逃离才打响护国讨袁的第一枪;而奉军首领张作霖“张大帅”在晋见袁世凯时,更是伪装成傻里傻气的关外老粗,才让袁世凯放下戒心,得以继续发展其“东北王”的势力。

(阎锡山)

边陲地区的大小军阀尚且如此,何况与京津近在咫尺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呢?不光是他怕,是普遍都怕,至少在袁世凯贸然称帝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军阀敢公开与袁世凯及其北洋军为敌,也没有哪个省份敢公开抗拒北洋政府的命令,因为这个时期的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首先是军事实力,从1912年起袁世凯便开始大肆扩军,以当时精锐的北洋六镇为基础,将之前的镇、协、标更改为“师旅团”,增编12个师和16个混成旅,使北洋军的嫡系部队达到20万人以上;而到了1916年初,由北洋政府直辖或依附的军队总计有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部分骑兵或步兵旅)、33个混成团,总兵力高达120万人,其中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将近半数。

(袁世凯)

其次是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掌控也比较到位,后来的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的段祺瑞等大将,在袁世凯死前莫不遵其号令。而袁世凯又是合法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掌握着中央政府的名义和权力,把持着人事任免,惹毛了这位清末民初的“第一政治强人”,谁都没好果子吃。

1911年10月28日,山西新军响应武昌发动起义,杀死清廷巡抚成立军政府,公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阎锡山为“山西都督”。清廷随即派兵镇压,北洋第三镇曹锟所部攻陷娘子关威胁太原,新成立的山西民军根本不是对手,阎锡山立即恭恭敬敬上书袁世凯:“如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则必然拥戴其为首任大总统,时“南北议和”开始,北洋军攻势稍缓。

阎锡山的精明和圆猾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打是打不过的,那就拍好马屁先。

(阎锡山)

其实不仅是阎锡山,武昌起义后,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之所以把首任正式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除了袁世凯承诺可以让清廷退位接受“君主立宪制”之外,革命军的实力和战力确实不敌北洋军,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时的中国,虽然群雄并起,但没有一个军事集团足够正面对抗北洋军,自然也包括刚刚主持山西军政的阎锡山。

南北议和成功后,阎锡山自归绥南返太原,在途中接到了袁世凯命他停止前进的电令,其实就是不准备承认他山西都督的身份。阎老西权衡利弊认为,北洋军重兵近在咫尺,袁世凯又是合法的民国一把手,政治天平完全倾斜向袁大头,来硬的肯定找死,只能继续示弱和示好。

狡猾的阎锡山抓住了袁世凯的“痒痒肉”,那就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关于定都之争,袁世凯不想离开自己的势力根基前往南京就职,而孙中山为了监督政治对手又坚决不松口。阎锡山一面派特使前往北京拜见,一面与孙中山唱起了反调,公开支持定都北京。

袁世凯突然发现,这个五台小子跟南方革命党不完全是一伙的,为了拉拢,随即明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蔡锷)

1912年8月同盟会正式更名为“国民党”,阎锡山发觉袁世凯对国民党恨之入骨,遂于1913年春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成为这个党最早的叛徒之一,同时下令裁撤山西境内国民党一切分设机构,袁世凯赏其“同武将军署理山西军务”。

1915年,依靠雄厚的军事资本,在各方势力无人敢捋其锋的的情况下,袁世凯飘飘然试图称帝,阎锡山不但捐款20000大洋给筹备委员会,还立即上表“劝进”,袁世凯阅后大喜,批复阎锡山“颇有见地”,再赏一等侯。

(阎锡山与孙中山)

即便是蔡锷武装讨袁开始后,阎锡山仍然不遗余力地站在袁世凯一边,通电斥责西南诸省;袁世凯死后,阎锡山话锋一变,声称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这个民国不倒翁更像一条“变色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才能统治山西38年之久。

说句题外话,阎锡山不仅是如此对待袁世凯,后来张作霖入主北京政府时,他仍然是这个套路,先行示好,再就任张作霖的“安国军副总司令”。直到北伐军兴,阎锡山发现奉系军阀大势已去时,再次“反正”集体加入国民党,与冯玉祥共同出兵参加北伐,居然成为第一支进入北京的北伐部队,见风使舵之本领,独步天下。

(张作霖)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阎锡山的智慧才略不是改朝换代,能叫日月换新天的,他一生的过人之处都浓缩在乱世生存之道上,论夹缝求存、左右逢源、独霸一方,民国时期的割据军阀、一方诸侯,恐怕无人能盖过他。

有人曾说:“要了解那时的中国,就得明白山西;要明白山西人,必须搞懂阎锡山。”

借这个问题,少谈政治,多谈存在之道,咱们来聊聊阎锡山。

1883年,阎锡山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据说,阎锡山小时候经常惹是生非,十二岁时曾抓走村东头狼窝中的两只狼崽子,吊在一颗老槐树上,弄得老狼嚎叫不止,搅得全村不得安宁。

还有一次,在私塾里,有个恶少硬叫同学从胯下爬过,阎锡山打抱不平,一刀将恶少刺伤,搞得恶少家族十分愤怒,私塾得罪不起,最后只好勒令他退学。

七岁看大,从小阎锡山的骨子里就有一股子刁钻邪劲,外加一些血性道德。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是个爱投机的小商人,先前开了一家杂货铺,后来为了赚大钱搞起了钱庄,结果因为投机不当,家财全部亏空不说,另外还欠下人家两千吊钱。

因为这个变故,阎锡山的人生闯荡是从随父逃债开始的,这段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苦,也为他后来积累下了最原始的生存经验。

二十岁时,逃到太原当店员小伙计的阎锡山,放下店铺小算盘,投考进了山西武备学堂,一年后被官费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是血性青年,那时同盟会在东京搞了一个铁血丈夫团,共计有二十八条好汉,名号后来无不如雷贯耳:蔡锷、唐继尧、李烈钧······阎锡山也名列其中。

宣统元年(1909年),二十六岁的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值得注意的是,回国闯官场之初,阎锡山就无师自通地懂得钻营,他先是走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门路,到山西陆军小学担任教官,后又奋力参加清廷陆军部组织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极力攀交咨局议长梁善济、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结果在考中陆军兵科举人几个月后,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干上了上校团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阎锡山联合山西同盟会会员,于1911年10月29日在太原发动兵变。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这是阎锡山革命高光的时刻,但许多年后有人披露,当时阎锡山躲在大校场的树林中,坐观成败,后见事情出奇地顺利,这才冲将出来当仁不让地摘桃子。

起义得手后,面对清廷的的镇压之势,阎锡山在野心的驱使下曾做过短暂强硬的对抗,但当乱世枭雄袁世凯重新出山收拾大局后,他迅速失去血性,变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狡猾投机之人。

一方面,他积极靠拢孙中山,促使孙中山多次给袁世凯打电话,声称如不答允阎锡坐山西都督的位子,宁可南北议和破裂;另一方面,他又暗地里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拆孙中山的台,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

阎锡山的两面手法,十分奏效,袁世凯见他不同于其他同盟会会员,便使用笼络手段,将山西交给他,从此阎锡山开始主政山西,成了乱世山西王。

阎锡山刚坐上山西都督的宝座时,眼观乱世,他的心态很有意思,他很惧怕袁世凯,又相信自己的八字极贵,具有帝王相。

在这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那一时期的阎锡山没有后来那般狡猾老练,他先是死硬地效忠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他又选择力挺袁世凯的权力接班人段祺瑞。分析起来,那时的阎锡山大概觉得袁世凯是真龙,只有跟紧真龙,他才有可能也成为真龙。

但随着拥袁称帝、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阎锡山很快看清了乱世,也看清了自己,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将这一套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

割据一方,留过洋的阎锡山的确有自己一套治理办法:1、提倡新式作风,男人不再留长辫子,女子不再裹小脚;2、大量兴办新式学校;3、推行“村本政治”;4、发行债券建设窄轨火车;5、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正方形的为好人证,原形的为次好人证,椭圆形的为中人证,三角形的为坏人证。

在这些开明进步的办法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阎锡山在赚钱一项上更是不惜余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家族开发了许多的产业,大肆赚钱,他还特别喜欢发行纸币。

为什么要这么干?

阎锡山有句名言:“钱赚钱,是不用管饭的孝子。三百块钱一年的利息,比一个孝子下地干活一年的收入还多。”

近年来,有些人因不满当下而一味地粉饰过去的某一时期、某一地,说到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就有许多人说,当时的山西是乱世中难得的乐土,人人有学上,人人不饿饭。

这种说法很偏激,也不正确,阎锡山没有这样的境界,也绝非心慈手软的老好人。

准确的说法,阎锡山是圆滑的面子,狠硬的里子,他是一手拿他所谓的“仁”,一手拿他所谓的“法”。

不妨来看看阎锡山狠硬的那一面,这才是他独霸山西三十余年的内核。

对待心怀二心的人,阎锡山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李生达不仅叫他杀了,而且李的全家他一个也没有放过。

为了维护手里的权和钱,阎锡山几乎用上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手段。他效仿江湖帮会的做法,以自己为绝对大哥,以青红帮的名义,在山西各地建立堂口;尤其在军队中,他在每个军长师长身边都安插着两个以上的所谓“服务生”,定期听取情况汇报。

为此,许多山西将领都曾感慨地说:“跟阎会长共事,一不要动他的权,二不要动他的钱,让你干甚就干甚,不让你干甚就不要干甚。”

军阀混战时期,对阎锡山而言,山西自立是他的底线,为此,他与老蒋分了合,合了分,与直系、奉系、西北军无不虚与委蛇,相互利用。

抗战前后,阎锡山实处于乱世的夹缝之中,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那一段时期,他在老宅里准备了许多画像,来哪方面的客人,就在屋里挂上哪方面的伟人画像。

面对来自多方势力的压力,阎锡山在逢源之余,曾用自嘲的语气说过另一句阎氏名言:“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

把四处逢源上升到乱世修为的高度,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曾将自己二十年不倒的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世事都在矛盾之中,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行事要求事理,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讲人情世故,安身立命,在民国那些顶尖的人物中,阎锡山可算是难得的“智者老夫子”,似乎他本人也很看重这一点,常常写一些饱含处世智慧的语录,以作家教,留香后世。

不妨来列举几个——

学问与事功,家道与世道,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人生不可一时不努力前进。

不主张公道,是精神上的活死人;不劳动,是物质上的活死人。

当不计人之坏,不言人之坏,但不可不防人之坏,亦不可不分辨人之坏。

关系利害事勿骑墙,关系是非事勿含混。

有权的人必须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可想做什么做什么。

看清楚对面,才可向前行;了解了周围,始能在中间站。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事事精打细算,一味讲究生存的人,在民族大节上最终没有亏下。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了非常重要的太原会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他触景生情,写的那一首《走五台山》,如今读来依旧让人心酸之下,肃然起敬。

“雪天彻夜走清凉,飞灯光辉遍山梁。老人途中迟行进,徒步泞泥衣带霜。”

但是,随着抗战胜利,新的时代大幕徐徐拉来,军阀割据的那一套注定要被历史淘汰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被共产党打出山西老家后,阎锡山没了实力,只得利用老蒋和李宗仁的矛盾,但这也只能勉强在国民党内部谋来一席之地,终究无法再找回昔日的权势地位。

1949年,阎锡山虽维持着颜面,当上了行政院院长,但干的却是运送达官贵人去台湾的苦差事。

好不容易将差事干完,手下人问他去了台湾该怎么办?

阎锡山说:“儿要亲生,土要深耕,存在第一啊!”

比起那些纵横一时,不得善终的民国风云人物,晚年阎锡山有高人自知之智,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台湾,他才能够安享晚年,从容逝去。

人生赢不易,但确保不输才是大不易。

急流勇退难,但缓流不断更加难上难。

从世俗的角度,阎锡山的一生很厚重,也能给世俗之人带来诸多启示。

阎锡山为什么要把山西铁路修成窄轨

阎锡山作为辛亥革命以来山西省最为重要的军政领导人物,对于山西省的工业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做出一定贡献。这不仅奠定了阎锡山能够立足山西的资本,也为日后山西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基础。在这些重要基础当中,最为世人关注的则是阎锡山修建的同蒲铁路,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窄轨铁路”。长时间以来,阎锡山修建窄轨铁路北大家诟病为闭关自守山西,只关心自己在山西的地位。事实上,阎锡山修建窄轨铁路是当时大环境限制、经济效益最优化、已有历史借鉴等要素下做出的明智之举。

一、窄轨的正太铁路提供历史借鉴与融合的机遇。山西早在1897年5月,清政府邮

传部曾提出修筑同蒲铁路的设想,但未能实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正太铁路是山西巡抚胡聘之为谋运晋省煤铁之便利,奏请清政府开办修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线建成通车当时法国工程师以地势险峻、工程艰巨为理由,坚持采用1米的窄轨,提出若修1. 435米标准轨,需追加6000万法郎,而华俄道胜银行又蓄意不准加借,清政府只好同意修成窄轨。这样一条窄轨铁路成为当时山西境内两条最为重要的铁路动脉。正太铁路一方面使得阎锡山及铁路规划人员认识到铁路修建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于与技术难关,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同蒲铁路与正太铁路的融合。

二、经济效益的考量是窄轨的根本原因。中国当时标准轨距为1. 435米,轨重85磅。轻轨轨重36磅以下不等,轨距从1.435米至0. 75米不等。以同蒲铁路主支线全长1023公里为计,不同路轨的修筑成本、效益各不相同。同蒲铁路运费,平均吨公里为4分,计5 000万吨公里,合200万元。合计客货运费年收入预计350万元。据专家测算倘若用85磅重的铁轨,50年的损失累计为37 415万元;用56磅重的美国铁轨,从第3年获利,50年内依然损失3 030万元,用35磅标准铁轨,50年内获利363. 54万元;用30磅美国铁轨,50年获利429 416万元;用30磅重、轨距75厘米的铁轨在50年内获利420 628万元;用24磅重、轨距75厘米铁轨在50年内获利457 600万元。同蒲铁路铺设30磅重美国铁轨,同使用85磅重标准轨相比较,50年内要少付88亿元。

与此同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早年大多是窄轨铁路。如果修成标准轨,则贷款利息沉重.仅年息就需600-700万元,盈余尚不够付利息。这样一来,年复一年,路债越背越重,经济落后的山西将无法承受。如果使用30磅重美国窄轨,不仅短期即可收回投资且营运得利,而且可与正太窄轨铁路相衔接。

三、阎锡山审视夺度下的正确决断是窄轨铁路实施的直接动机。阎锡山担任“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总指挥(实际上就是同蒲铁路的建设指挥部,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他一开始就说:“我愿此次修一最经济之铁路。何为最经济?即坚固与省钱两者兼顾是也”。以坚固为原则,“同蒲铁路的测量定线工作,将近六年(按:包括中原大战前的两次测量),有的路段测量三四次,甚至六七次,虽费时费力,却找到了经济合理的线跟如绕开石岭关、雁门关,另选新线,虽多走路程,却躲开了艰巨的谷栋隧道、深挖、高填等工程,经费大省,效益大增。”以经济为原则,原本应采用标准轨距,自是无可厚非。之所以采用1米轨距,受山西眼前财政和经济的限制。试想修筑分条标准轨距的铁路,只就钢轨及枕木两项,每公里就要1万元以上其他如土地路基、桥梁、涵洞、隧洞、车站、机车、车辆及电讯等,所费更属庞大,同蒲全线就要花6000- 7000万元 。可是,用钱是要计算利息的,以最低年息1分计,就要年付息金600-7 00万元之巨。在铁路通车后,初期营运收入,可能尚不能敷维护和营运的开支,哪有盈余来支付息金这样日积月累,恐怕修了同蒲铁路,将来就是卖掉山西,还不够偿还债务的。

此外,南京政府无力配合与“铁路国有化”原则。南京各机关也曾透露过修筑 同蒲铁路应用标准轨距,中央早有计划,所需经费,可由中央统筹办。但是,这张支票几时可以拿到,实在不得而我们现在是饿着肚子的穷人,人家要给我们大鱼大肉,甚至山珍海味来吃,哪有不欢迎、不接受的道理。不过,画饼不能充饥,我们还是要吃小米饭、荞麦面来维持 生活的。即便修成铁路,南京政府要求铁路必须国有化,这样就使得阎锡山白忙活例了。

1933年5月23日,同蒲铁路在太原车站举行开工典礼,1937年8月全线通车。虽然铁路由于资金不足及条件的限制,采用窄轨铺路,客观上造成山西经济与全国关联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这条铁路是山西经济建设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也是阎锡山“公营事业”对山西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一壮举不但结束了非靠帝国主义或者是一省自己无力修筑大型铁路的历史,而且由于它贯穿山西南北,勾通了正太、平绥,既把全省重要物产地区和城镇联结在一起,使货畅其流,人畅其行,又架起一条山西同外界交往的重要桥梁,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阎锡山的儿子是谁

阎锡山的大儿子叫阎志恭,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阎锡山的二儿子阎志宽结果也在风华正茂时期意外去世了。阎锡山的三儿子在刚出生不久也去世了。

他的四儿子阎志敏在很早就去了美国生活,遗传了阎锡山的长处,他四儿子从小就喜欢各种手工的操作,在去了美国之后,不仅获得了美国的文凭,还去了大型公司进行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有电脑方面的,也有卫星信息传输方面的。在晚年,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

阎锡山最小的儿子阎志惠,从小就去了军官学校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跟着阎锡山奔波了好多地方,之后便去了日本,在日本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便移居到了美国,从事着一份普通的工作。

晋商乔家后代怎么样了

晋商乔家是有名的富商,在清朝到民国时是晋商有名的代表。如果我们看过《乔家大院》的话,就会对乔家多少有点了解。乔家的创始人是乔贵发,他是贫苦的农民出身,真正的白手起家。到了我们熟悉一点乔致庸时期是乔家最为鼎盛的时候了,也就是《乔家大院》的原型代表了。随后到了清末时期乔家开始衰败了,之后又把仅有的一点产业上交给了政府。

乔家最出名的就是他们的房产乔家大院了,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现在乔家的后人也有不少,大约有上千人,都分布在世界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人们都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一个人穷或是富,也都是有各个方面的原因的,对于富商的乔家来说也是一样,它不可能一直富下去,历经几代人,也终将衰落。

乔家在第三代传人乔致庸时期,是乔家最为辉煌的时期,乔致庸在接手乔家后,决心光复乔家,在经过他不懈努力下,乔家的生意也得以壮大,名下更是有“大德通和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大江南北,乔家的钱庄、当铺、票号有上千处,鼎盛时期不亚于如今的四大银行,当时的乔家可为是富可敌国了。

到清末时期,乔家大价钱购地置房,修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乔家大院”。侵华战争爆发时期,因当年乔致庸在杀洋浪潮中救过意大利的神父和修女,得到意大利政府的颁奖并赠送国旗,在日本掠夺他们哪里时,看见了意大利国旗就并没有掠夺乔家大院,因为当时的日本和意大利的同盟国,所以才有了我们的旅游圣地“乔家大院”。

在经历时代的变换与几代的传承之后,乔家的后人也大多都没有从商了,和普通人一样,过起了平凡的生活。他们有教授、艺术家、公务人员等各行各业。比较出名的就是乔燕了,他是乔家第七代后人,是梨园昆曲传承人,我们所看过的《乔家大院》影视剧就是她投资拍摄的,让我们看到了乔家的经商之道和处世之本。再有就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的章子怡,她也是乔家后人,她的外祖母乔毓玲是乔致庸的堂兄乔致远一脉的后人。

乔家是晋商清时的代表富商,历经过世纪的变换,有过中兴也有过衰败,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贫苦。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家族,能在一个风雨漂泊的年代里不断发展,也有它的处世之道。对于乔家,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阎锡山的后代都去哪儿了

答:阎锡山算得上个牛人。

他从1911年到1949年,统治山西长达38年,成为民国历史上当政时间最长的军阀,是山西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山西王”。

阎锡山治理山西,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他只求保境安民,不参加军阀混战,不与他人争一时之雄长,一心发展经济。

应该说,他对山西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有几个地方,至今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是普及了义务教育。阎锡山认为教育是民族的根本,为此,他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实行四年义务教育制,不收一分一厘学费。此举,乃是善莫大焉。像徐向前,薄一波、李逸三等一时人杰,都是沾了这个善举的光,得享教育,成就了一番事业。

二是建设了包括太原兵工厂在内的工业基地,使山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三是极大地改善山西的交通状况。

四是在农村地区推行“六政三事”——六政是: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三事是:种棉、造林、牲畜。

也正因为阎锡山的励精图治,山西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生产有所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吸引了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纷纷涌入,寻求安居乐业之所。

蒋介石不得不佩服地在一次会议上说:“过去,我们学苏联、学美国、学德国,都失败了,还不如阎锡山在山西有办法,我们今后要学阎锡山。”

对于外人的称赞,阎锡山并不骄傲,他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这么做,他说:“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

1930年,阎锡山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

《时代》周刊称他是一位“和平军阀”,赞“他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业、军队、警察、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的确,在私人生活上,阎锡山还真有点“百毒不侵”,金钱、美女、鲜花、美酒,对他似乎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是个实干家,爱好就是做实事。

拈两则小轶事说说。

一、阎锡山担任山西总督后第一次回家省亲,部下安排得既周密又隆重,为显示了出督军府的气魄,配置上了三十多辆大小车马,以及庞大的随从人众、礼品物件、有崭新的军服也有笔挺的洋服。阎锡山大斥部下胡闹,仅要了一辆陈旧的美式吉普和两名没有家的士官和一名司机。并且,在车回到了离家十华里的芳兰镇,便吩咐减半速行驶。到了河边村西头,下令下车。他取出了他外祖母为他做的衣服,异常认真地穿好,招呼上那位士官和司机,步行着进村去,不张扬、不扰民。

二、阎锡山不喜打牌,某次在北京赴宴,为拒绝一切牌局,故意拿了一个白板问人:“这张牌为什么没有花?是不是做漏了?”众人笑他,他也因此得以远离牌局。

下面说说阎锡山的婚姻生活及子女情况。

阎锡山的原配夫人徐竹青比阎锡山大了六岁,也谈不上漂亮,是由双方父母包办的婚姻,而且徐没有生育能力。

阎锡山并不嫌弃,待之以礼,举案齐眉,感情生活不愠不火。

由于阎锡山是家中唯一的独苗,他又是权重一方的“土皇帝”,为了传承香火,家里一直催他纳妾,但他却并不愿意。

比较一下,与之同时代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稍有点地位,哪个不拥红搂翠,娶个三妻四妾的?

不说当时,就说眼下,男多女少,据估计,十年以后,我国将出现四千万无法脱单的光棍,婚配资源异常缺乏,但是,很多土豪、富二代,甚至贪官污吏,都抢着包养二奶、小三、小四,甚至小十。

和这些人相比,阎锡山实在是一股清流,可钦可敬。

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沈醉曾给阎锡山泼污水,说阎锡山晚年和专门他照料他生活的“五妹子”阎慧卿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这谣,造得实在低劣。

阎慧卿是阎锡山叔父阎书典的女儿,论辈分是阎锡山的堂妹,比阎锡山小了27岁,只因太原解放时,她服毒自杀,就被说是为阎锡山“殉情”。

实际上,太原解放时,自杀的除了阎慧卿,还有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女明星王桂艳等46人,难道,这些人都是“殉情”?

还有,阎锡山客死在台湾后,他的部下自愿为他戴孝守墓几十年?难道,这部下与阎锡山也有一腿?

实诚为可笑也。

话说回来,阎锡山的原配夫人徐竹青没有生育,可急煞了双方父母——不仅阎锡山的父母急,徐竹青的父母也急啊。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双方父母共同出马,分头做阎锡山和徐竹青的工作。

好说歹说,阎锡山松了牙口,算是同意了。

徐竹青却担心阎锡山会移情别恋,有了新人忘旧人,不肯。

到最后,她抵不过双方父母的轮流轰炸,开出了两个条件:一、二房必须是姓徐的;二、生下的孩子只能叫二房为姨姨,叫自己为妈妈。

这两个条件有些苛刻,尤其是第二个。

但是,不管了,传宗接代重要,都答应了吧。

父母们物色到的女子是大同姑娘许氏,许氏当时只有十四岁,按现在来说,还是未成年人,但看相的说了,此女屁股大且圆,旺夫,好生养。

于是,就定下纳许氏为妾了。

为了满足徐青竹的第一个条件,父母们让许姑娘改名换姓,改姓徐,名兰森。

好,竹青和兰森,对仗工整,俨然就是亲姐妹啦。

看相的真没说错,徐兰森的确能生养,上门后,如母鸡下蛋一样,呱呱呱地给阎锡山生下了五男一女六个孩子,孩子们也都按照要求叫徐兰森姨姨,叫徐竹青妈妈。

下面,就说说阎锡山这五个儿子的遭遇。

说是五个儿子,其实早夭了两个,只剩下三个:老二阎志宽、老四阎志敏、老五阎志惠。

老二阎志宽其实也是个短命之人,21岁便病死了。

不过,阎志宽早熟,他15岁时就懂得撩妹了——懂撩是一回事,主要是家势好,像现在的王校长,他想撩谁,那个谁还不乖乖宽衣解带顺从了事?

所以,阎志宽在15岁时就撩到了山西著名才女赵金秀,成功地娶归家中。

这么一来,阎志宽虽然死得早,但却留下了一儿一女:儿子阎树楹、女儿阎树榕。

不过,儿子阎树楹死于麻疹,女儿阎树榕则随母亲赵秀金去了美国。

老四阎志敏行事没有老二阎志宽荒唐,他是在20岁时,由父母作主,娶了晋地望族的女儿裴彬。

阎志敏富于科研精神,他到美国留学,拿到了美国电机专业的硕士学位,从事太空卫星和通讯等工作。2010年,在美国去世,享年85岁。

老五阎志惠原本是阎锡山的重点栽培对象,1927年出生,21岁考入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但他对军事并不感兴趣,反热衷于经商。

1949年,22岁的阎志惠经商到了日本,遇上了从美国移居日本的寡嫂赵秀金。

前面说了,赵秀金是山西才女,色艺俱佳。

阎志惠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原则,与30岁的寡嫂同居,生下了两个孩子——儿子阎树坊和女儿阎树柟。这之后,才向阎锡山报告。

长嫂如母!

这可是一件乱伦丑事哟!

阎老西臊得脑袋差点要钻入裤裆里藏。

从此,父子反目,老死不再来往。

1960年,阎锡山在台湾去世,阎志敏深一脚、浅一脚地从美国赶回戴孝;阎志惠不仅没在当时回去吊孝,此后也从没有到阎锡山坟前磕过一个头。

阎志惠在赵金秀死后,先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后来又和台湾女主播周谨予走到了一起。

2011年,阎志惠于美国离世,享年84岁。

为何宋朝以后山西再难出名将

中国有一句谚语: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西、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西省和山东省。而是指崤山、华山以东地区多出丞相;崤山、华山以西地区多出名将。

宋朝以后山西是指山西,山西省确实名将众多,卫青、霍去病、关羽、张辽、徐晃、斛律金、尉迟恭、裴行俭、薛仁贵、呼延瓒、狄青、延续十余代的折家将等等;有些塞外游牧民族迁入山西省内,产生不少名将,像奴隶皇帝石勒,唐末沙陀族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等等都善战;近现代傅作义、徐向前、程子华等等。

宋朝以后山西再难出名将似乎是指元明清三朝。北宋赵光义灭北汉后为了消除王气曾毁了太原城。金朝灭北宋时期曾在太原城下遇到扺抗挫折。元朝历史短,不仅山西省产生的名将少,全国也没有产生多少汉族名将。明朝时期山西大同守将郭登是明初名将郭英后代,曾重创蒙古瓦剌部,打出明军威风。明末曹文诏、曹变蛟、陈奇瑜以及被称为传庭亡,明朝亡矣的孙传庭都是名将。李自成在山西宁武关遭到周遇吉的重创。清朝入关后山西姜瓖反叛也让清军损失很大。清朝末期山西人曾重创八国联军对山西骚拢。

名将产生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等等有关。

山西省代县,大同等地与塞外游牧民族接攘地区,形成了民风强悍风格,是培养名将土壤。宋朝以后的元朝、清朝是大一统时期,山西省成了完完全全的内地省份,不再是与塞外游牧民族争战发生冲突的地方,连长城都失去了防御功能,这样和平环境使山西省不易产生名将。

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清朝是满族政权,这样情况使汉族人口为主的山西省名将产生很少。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清朝入关初期,山西姜瓖反叛造成清军对山西省一些地区进行了大屠杀,这些情况造成了山西名将产生困难。

相对来说,元朝时期河北省名将产生较多,像史天泽的史家,张弘范的张家。清朝时期西北甘肃产生一些名将,像岳钟琪等。这是因为蒙古族进攻金朝选择河北省一些地区为突破口,战事较多。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征调甘肃军队较多;清朝平定新疆地区叛乱西北甘肃是集散地、大本营、桥头堡,这些情况容易产生名将。元朝、清朝时期山西省不具备河北省、甘肃省那样境况,产生名将也相对困难。

名将产生与一定环境运动有关。举个不恰当例子,湖北省红安县是将军县,因为这里闹红,闹革命较早。红安以前叫黄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人战斗,女人送饭。”这样情景使红安产生上百名将军。宋朝以后,山西省没有出现类似红安县那样情况,而战国时代、西汉时期的山西省一些地区与匈奴等异族战争频繁。唐朝时期,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争夺天下。这些情况使山西省产生众多名将。宋朝以后,山西省相对安稳,名将产生也少。

清朝灭亡后,阎锡山基本控制山西省,连铁路的铁轨都搞特殊化,外省很难染指山西省。山西省晋军战斗力较强。山西省战斗力较强,在打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贡献很大。近现代史山西省又产生了许多名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