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暗度陈仓,章邯兵败退守废丘两年,项羽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派援兵也没有打刘绑?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_项羽_刘邦_关中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废丘 暗度 项羽 刘邦 关中

本文目录

  • 韩信暗度陈仓,章邯兵败退守废丘两年,项羽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派援兵也没有打刘绑
  •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 项羽分封的十八位诸侯分别是谁
  • 还定三秦到底是刘邦指挥的,还是韩信指挥的,为什么
  • 陕北人的祖先是哪里来的
  •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暗度陈仓,章邯兵败退守废丘两年,项羽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派援兵也没有打刘绑

这个问题很简单,别说项羽忙着攻打齐国来不了,就算项羽来了也进不来。

刘邦大军从陈仓出关中平原后,就派兵分定关中各县,在强攻不下章邯主城废丘的情况下,刘邦派兵包围废丘,部队跨到章邯后方去夺取咸阳。刘邦派曹参驻守北部的景陵,阻挡北地和上郡的三秦军增援关中,这处景陵的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证,只能知道位于关中平原北部要口,曹参就在景陵阻挡三秦援军二十多天,成功制止三秦军救援章邯、司马欣。刘邦在曹参阻敌的时间里,率众猛攻栎阳的司马欣。

同时刘邦也不等司马欣怎么打,部队继续再东进,一路打到临近黄河的据点临晋、怀德,函谷关指日可下,把关中东门彻底封锁。

也就是说刘邦消不消灭章邯、司马欣都是其次,他最主要的就是一路奔袭关中东部门口,防的就是东部的楚军入关增援。要知道秦国当年无论怎么打,最终都能依靠函谷关退守关中。刘邦只要先把门打下来,再回过头来慢慢整治三秦王即可。

项羽对此未尝不想增援,一是项羽跟田荣已经陷入焦灼状态,一时间腾不出手。

二是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梁国的彭越、赵国的陈余也要联手进攻项羽,但是我们汉王刘邦就不同了,他只要如约取回关中就满足,项羽看张良说的是入情入理。

当时陈余、彭越、田荣都在项羽周边,刘邦却远在关中,项羽没理由放着眼前敌人不打,大老远跑去关中打,他应该从一开始就不该放弃称王于关中。

第三,项羽来了又能怎样?项羽在荥阳跟刘邦相持不下,这就意味着刘邦想要死守函谷关,项羽也一样一两年内打不下来。这一两年的时间足够田荣、彭越、陈余、魏豹一帮人搞风搞雨。

刘邦固然是项羽毕生最大劲敌,却不意味着关东诸侯都是脓包,他们只是相较才能不如项羽、刘邦而已,每一位都是雄踞一方的英杰,都不是容易对付的角色。比如项羽瞧不起的彭越就在后来不断骚扰项羽,为刘邦赢得战略空间。而田荣虽兵败身死,他的弟弟田横再度举兵顽抗,至刘邦兼并天下都不肯降伏。魏豹则以武勇著名。

单对单项羽是不怕,这帮人群起而攻之,会造成很大危机,项羽最终兵败的原因也是外交战略做得不好,受到多方牵制,以致军事行动陷入被动,遭到刘邦进行大包围,竟然让刘邦反败为胜。

日后诸葛亮的《隆中对》里有一句关键的话,北伐的关键在于“待天下有变”。刘邦取关中之时,正是中原大乱之时,一切都需要时机,刘邦取关中有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怎能不成帝王之业?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三秦”:地名。故地在今陕西一带。

昔日项羽破秦入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合称三秦。

后来,泛称关、陕一带为三秦。唐.王勃《王子安集》三.《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句。

另外,晋时十六国之前秦、后秦、西秦,也称三秦。

“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战国策》.《赵》一.有:“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说。

三晋地区,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

“三相”: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或湘原),合称三相。

另,指流经湖南境内的三条水:即江、湘、沅。

又,指湘江的三支流。据《湖南通志》十三.《长沙府》载:“湘犹相也,言有所合。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烝水合曰烝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沅湘。”

还有,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古代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唐.《宋之问集》上.《晚泊湘江》诗曰:“五岭価惶客,三湘憔悴颜。”

项羽分封的十八位诸侯分别是谁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十月,楚将沛公刘邦率军进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水上),秦王子婴出降,秦亡。

十二月,楚上将军项羽于击灭关东秦军主力后,亦率领诸侯之军西入函谷关,继入秦都咸阳。

此前不久,“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因大破秦军主力于巨鹿,威震楚国,已被推戴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归属之。项羽勇冠天下,且军力雄厚,灭秦后,遂以诸侯之主自居而号令天下。

项羽愤恨楚怀王信用刘邦,压抑自己,又对刘邦怀有猜忌,遂废楚怀王当初与诸将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未立先行入关中灭秦的刘邦为关中王。

正月,项羽佯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远徙其于江南荒僻之地,都郴(治今湖南省郴州市)。

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辖地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治今江苏徐州市),然后分天下大封诸侯。

◆刘邦被立为汉王,辖地巴、蜀、汉中,都汉中。

◆项羽三分关中之地,封秦三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王,以拒塞汉王刘邦的北出之路。

章邯被立为雍王,辖地为咸阳以西,都废丘(亦称犬丘,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司马欣被立为塞王,辖地为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渭河北岸)。

◆董翳被封立翟王,辖地上郡(辖地约当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地),都高奴(治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

◆魏王魏豹被徙封为西魏王,辖地为河东(古地区名,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都平阳(治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申阳被立为河南王,辖地为河南郡(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都洛阳。

◆韩王成仍立为韩王,辖地为韩国故地,都阳翟(治今河南省禹州市)。

◆司马卬被立为殷王,辖地为河内(古地区名,专指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都朝歌(治今河南省淇县)。

◆赵王歇被徙封为代王,辖地为代地,都代县(治今河北省蔚县东北代王城)。

◆张耳被立为常山王,辖地为原赵地,都襄国(治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

◆英布(黥布)被立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省六安市)。

◆吴芮被立为衡山王,都邾(治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西北)。

◆共敖被立为临江王,都江陵。

◆燕王韩广徙封为辽东王,都无终(治今天津市蓟州区)。

◆臧荼被立为燕王,都蓟(治今北京城西南隅)。

◆齐王田巿被立为胶东王,都即墨(治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

◆田都被立为齐王,都临菑(治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

◆田安被立为济北王,都博阳(治今泰安市东南旧县)。

图片皆选自网络。

还定三秦到底是刘邦指挥的,还是韩信指挥的,为什么

三秦之地有明确记载是为汉高祖刘邦亲自指挥所破,但计出于韩信,且由韩信一路跟随,定秦之功当属韩信头功。因为定三秦后,韩信立即被封为韩王,要说战场上没有功劳,又怎能封王。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畴,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入汉中之时,是带了三万军队随去的,韩信建议刘邦,当年带去汉中的将士们大都是山东(泛指东土)人,将士们对于故土的思念一定会转化为争夺天下,打出汉中的动力,时机成熟之后,汉王是有实力争霸天下的。刘邦听取了韩信的计策,也是趁项羽攻伐齐王田荣之际,开始了北定三秦的征程。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史记.高祖本纪》

第二年的时候,栎阳的司马欣和高奴的董翳都是不战而降的,不仅如此,包括洛阳的申阳也一并投降,期间韩王昌不降,刘邦时派韩信武力征服的。因此三秦之地完全是由刘邦亲自指挥的,但韩信是主谋,并一路跟随刘邦,应该在战场上的策划都出自于韩信,因为刘邦自己都说过用兵不如韩信。且通过“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可以看出韩信在定三秦的战争中功劳不小。

羽与汉军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史记》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集结了五路诸侯王共计六十多万军队,硬是没打过项羽的几万长途回援的部队。也是这一战让刘邦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足以让其统一天下,因此才有了“以韩信材武”,给予韩信最大的军权,令其北定诸侯,迂回北线,从齐国故地进攻项羽的大方针。

也是从此以后,刘邦的战略计划转为自己为饵与项羽对峙,韩信掌兵于北线迂回,韩信也才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大舞台。国士无双的韩信也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回报了刘邦的信任。

陕北人的祖先是哪里来的

最早的陕北人可追溯到4300年前的黄帝部落,黄帝是陕北人。黄帝部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1.2万至1万年前的甘肃、青海附近,甘肃、青海附近的大夏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华”和“夏”上古时期,发音是一样的,“华”就是“夏”,“夏”就是“华”,都与“吐火罗”有密切关系。而吐火罗是塞种人。这里边的故事多了,一时半刻说不完。

黄帝部落不断向东征战。跨过黄河占领了山西,跨过太行山来到河北北部山区,与东方蚩尤部落接上了火,两大文明发生碰撞,在河北涿鹿打了一仗,黄帝胜。黄帝没有5000年,也就是4300至4200年前的人物。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如是说。可巧的是,2012年在陕北神木发现石峁古城遗址。石峁古城存续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300年至前1900年,正好与黄帝时期重合。石峁古城是黄帝的昆仑城是大概率事件。

石峁古城的意义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从2012年开始发掘,每年都有惊人的发现。它还需要挖200年,才能完成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石峁古城很可能解开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当然,肯定要颠覆您的“三观”。

准确的说,把上古时期生活在陕北、山西、河北北部山区、内蒙长城沿线的这群人,称作黄帝部落是不严谨的,也与史实不符。我们称其为“狄人”较为准确,也就是“北狄”,黄帝部落只是北狄的部落之一。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章邯是秦末名将。为什么巨鹿之战后归顺项羽,而抵抗刘邦不愿意投降,死守孤城,还自杀了。这个原因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有章邯自己最清楚,我们现在人只能是猜想推测。

1、章邯率二十万秦军背弃秦朝,投归项羽,这不能全怪章邯不忠,主要怪秦朝权臣、奸臣赵高。章邯投归项羽,有被逼上梁山的原因。

2、章邯杀了项梁,跟项羽结仇,项羽还对章邯不薄,项羽又是出身楚国贵族家庭,章邯认同项羽,所以不背叛项羽,按照项羽意图,坚决抵抗阻止刘邦汉军,直至兵败自刎。

3、章邯不太了解刘邦,也可能瞧不起刘邦,不愿意投顺刘邦,为刘邦效力。像当时王陵、雍齿等都存在瞧不起刘邦的现象。

4、章邯投顺项羽,项羽率军向咸阳进发途中,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仅留章邯等三人,这件事对章邯触动很大,也促进章邯不可能再投顺刘邦了。

5、章邯原来在秦朝担任少府,是文官,后来成为秦上将军,属于文人带兵。章邯有文化,有一定道德约束感;不能像英布粗人那样,没有道德约束感,朝秦暮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回转变。所以,章邯坚守废丘,最终城破、兵败、自尽。没有归顺刘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