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大秦赋》中嬴虞为何最终会背叛嬴政和李斯他效忠嫪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_虎符_秦王_秦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秦王虎符 虎符 秦王 秦国

本文目录

  •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 《大秦赋》中嬴虞为何最终会背叛嬴政和李斯他效忠嫪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 白起的死和秦国兴盛有关系吗
  • 为什么古代只看虎符,不认人
  • 古代的兵符(虎符)是如何起作用的,将士们为何会听从持符之人(非上级)的调遣
  • 古代凭借虎符就能调动军队,为何没人敢伪造虎符造反
  • 秦王杀白起后悔了吗白起死后秦军对秦王是否有不满
  • 蒙恬如果想造反,但是没有秦始皇的虎符和诏书,他能调动30万大军造反吗
  •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大家进入一个误区,古代调动兵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战争,因为虎符是分为两半,一半是将军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毕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没见过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级管一级,如果换人或者越级调兵,这时候就需要虎符。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当然为了防止有的士兵不服从,所以大多将军还是会用虎符调动。虎符分两半,主要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持有,导致独断专行,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虽说虎符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但是那时候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而且可以随意调动,天子的权力并没有太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虎符调兵这一制度彻底贯彻,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所以当时凡是需要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还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写的非常详细,战争完毕之后另一半虎符还得上交。

君主专制实行之后,虎符调兵登上历史巅峰,历朝历代都效仿,所以这时候士兵们就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过,有的士兵跟随将军多年,甚至只对将军忠心,功高震主的将军在历史上太多,皇帝为了防止这些人万一发动叛变,军权在握,到时候很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

所以只要是出现不用虎符就调兵的事情,皇帝便会猜忌,同时还有监督的官员,以至于很多将军其实不用虎符也能调动兵马,但是依然会走这波流程。

如果换成其他将军或者比将军官职更大的人来调动兵马,这个时候没有虎符的确是调不动的,这是这几本的士兵素质,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人官职很大。

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兵马,其实条件不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谁,只要能拿到两个虎符外加皇帝的诏书,调动兵马其实是不成问题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诏书也能调动兵马。

为什么能带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是谁,他能从将军的手里拿到虎符,这只是一半就已经很不错,就算他是偷来的,他还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宫,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经非常大了,要么就是这个将军和皇帝都是形同虚设。

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可以调兵,但是未必能成功,毕竟你是个“陌生人”,所以会严格检验虎符,确认虎符是真之后,则需要出示诏书或者手札,毕竟每一次大规模调兵都是有记载的,如果不能出示诏书,最后就不能调兵,要么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

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为没有调兵手札,最后还是斩了将军通过自己的威望调动了军队,试想如果是普通的一个人能调动吗?

有人说为什么不能仿制一个虎符?

《国家宝藏》提及:“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个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么仿制?就算你见过也未必仿制的出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有人仿制了虎符,一是难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险程度太大。

以上说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的基础上,要是强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权并不统一,有没有虎符其实关系并不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比如刘邦,他也有虎符,但是汉朝建立的初期,很多异性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无需得到刘邦的虎符便可以调动,而且这种情况还不能和平解决,刘邦为了稳定只能一个个除掉。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大秦赋》中嬴虞为何最终会背叛嬴政和李斯他效忠嫪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赢虞最终造反了吗?是的!就他是最终游说魏、赵、韩等国助力嫪毐起兵反秦,他更是借嫪毐偷来的虎符控制了俪山5万大军击奔咸阳城,最后被王剪大将军捕捉。

那么为赢虞为何最终会背叛赢政和李斯呢?

宗室不会放过赢虞

从剧中的展现来看,赢虞无父无母,在朝廷中是无官无职无封地,更别说爵位了,拿到现在来说他就是一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无牵无挂也无势。

那也就是说他在宗室的地位极低,毫无前途可言,他为成蛟报仇刺杀吕不韦,表面上看似好像很讲义气,实则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主,又或者说那是因为他与成蛟同病相怜。

现在成蛟好不容易有个能带自己出头的机会,就被老吕给设计害死了,你说他能不气吗?于是他冲动地做出了刺杀行为,这也说明了他也想有出头之日。

然而李斯就是因为抓住了他刺杀吕不韦的把柄,他才被逼向嫪毐靠近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从未忠于过李斯。

更别说为了完成李斯交给他离间宗室与嫪毐的任务被宗室除名了,这可是名誉尊严的问题和前途的关键,难道他不恨李斯对他的逼迫和利用吗?

恨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会借李斯做他的后盾,胆大包天地为自己报仇杀了关内候,从而彻底地得罪了宗室,让回归宗室已成绝望。

因此,不管以后谁得势,宗室是绝对不放过他贏虞的,特别是秦王赢政得权后,宗室更会如此,而如果是嫪毐和自己掌权了,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为了对付宗室,他也必须要背叛李斯和秦王。

为了女人魏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魏女魏嫣在嫪毐的封爵庆典上出现时,赢虞看她的眼神直勾勾的,连眨都不眨一眼的,可见他对魏嫣是一见钟情。

在魏嫣离秦时对他的邀请也为他暗中出使魏为嫪毐游说打了一个埋伏,说白了,这位魏女的出现就是为赢虞做辅垫的,因此在魏王的鼓动之下,赢虞为了自己想要的女人,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他动了夺取王位的心思。

所以他最终背叛了李斯和秦王。

赢虞效忠嫪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赢虞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效忠过嫪毐,也没有真正地效忠过李斯和秦王。

他就是个利己主义的头脑简单易冲动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包括为成蛟报仇,也是因为吕不韦坏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明明知道如果继续效忠秦王和李斯,凭借他杀了关内候被逐出宗室的身份,既使秦王撑权了,他也得不了好,更别说他要取魏国的才女魏嫣了。

因此他想赌一把,赌嫪毐起兵反叛秦王能使他们两败俱伤,他好得渔翁之利,也就是说他借嫪毐偷来的虎符控制蒙武调动丽山5万大军赶往咸阳城,其目的就是收拾残局灭嫪毐而自己称王的。

无奈他半路被王剪将军所捕获成为阶下囚,令他所有希望破灭。

所以说他效忠嫪毐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夺取秦王的位置!这也许就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吧!

白起的死和秦国兴盛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秦昭襄王怕白起跑到别的国家,利用他的军事才能打击秦国,而使秦国衰弱。

但凡有才的人基本上都有点持才傲物。

白起的军事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为大秦立下的功也是千秋万世的。

正因为白起太有才了,所以秦昭襄王很难驾驭这位天才军事家。

秦昭襄王一次错误地将白起从战场上召回,白起认为错失了一个大好的战机,白起就与秦昭襄王抬上扛了。

做为君王,他要考虑的是全局,而将军只看一时的战机。

白起看的是一个点,当然比秦昭襄王看全局更准确,这并不奇怪呀。那你白起就凭什么不听上令?

既然秦昭襄王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白起就不该死抓住秦昭襄王的错误与秦昭襄王抬扛。

人家王翦不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吗?可你看,人家王翦不是处理得妥妥的吗?

君是君,臣是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王的手指头硬得很,捻死谁都如同捻死一只蚂蚁一样。

还不是,白起在秦国的朝堂上混不下去了,只好辞职。那秦昭襄王用不着你白起了,还留着你白起干什么?

难不成留着你白起到别的国家,用你白起的军事天才,来帮助别的国家攻击秦国?

算了,秦昭襄王可不是当年的魏惠王,留着卫鞅的命来打击魏国。

秦昭襄王也是无奈呀,赐你白起一柄御剑,命你白起自裁吧。

一代名将,死于刚愎自用。

可惜!可叹!

为什么古代只看虎符,不认人

虎符就相当于当代的红头文件一样。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虎为百兽之王,制定虎符这种形状的估计也是希望军队像猛虎一样百战百胜吧。

虎符也算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兵权自古以来都会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封建皇帝为了更好地掌握军队,虎符应运而生,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在战国时期。也有说法是这虎符是周朝姜太公所创。

古代士兵入伍后就会系统的学习如何去认虎符样式作用等,会被灌输一种只认虎符不认人的一种思想,其实也是一种忠君的思想。

虎符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虎符分为两半,皇帝或者朝廷持有右半部,地方领军将领持有左半部,是为‘符合’虎符一个地方一种,不会出现虎符能调动多地的军队的情况发生,相应的军队不是只要有虎符就可以,必须要有相应的诏书说明军队的用途,调动军队的数量,谁人为总指挥,缺一不可。但虎符一旦丢失就可能被敌对势力所的利用,毕竟有句话叫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没有诏书急调部队的事情也有许多。

在后世虎符的用途多种多样,比如皇宫的门禁,侍卫的调动等,对虎符的使用上渐渐地更加严谨和多样化。

古代的兵符(虎符)是如何起作用的,将士们为何会听从持符之人(非上级)的调遣

这个取决于这只军队的性质,而不是虎符和持符之人。

虎符或者持节出使军中,或者随军监军,一般文官或者太监,代表的是皇帝,他的一切行动都是皇帝的意思。

如果这只军队是军阀或者军阀化军队,你带着兵符或者持节监军,基本没人鸟你的,

为什么?军中从上而下的军官都是主将提拔的嫡系,这只军队就军阀化了,或者已经是军阀了,谈的利益捆绑在在一起了,肯定只听主将的,不听持虎符的文官太监。

而如果这只军队没有军阀化,而是普通的将领,军中高级将领是皇帝或者兵部提拔的,那自然听持符之人,不管是文官还是太监,因为他们代表的皇帝,代表朝廷,而不是个人。

古代凭借虎符就能调动军队,为何没人敢伪造虎符造反

李白在其《侠客行》中赞美了“千秋二壮士”——朱亥和侯嬴,他们便是著名历史典故“窃符救赵”中的两位关键人物。大家都知道,虎符是自先秦至汉朝之间用来调动军队的信物,那么,虎符既然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权利,信陵君为何还要“窃符”而不是之间仿制一个呢?

据说,虎符乃是姜子牙发明的,其形状大多为虎形并且一分为二,后来形制又越来越复杂,虎符的形制是国家最高机密,要做到真正的“符合”只能是拥有真正的虎符。

第一、两半虎符均有子母扣,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并且虎符的样式和材质多种多样。并且,除了虎符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龟符”、“鱼符”、“兔符”等等(唐朝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记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又以铜为龟符”)。

第二、两半虎符均刻有有特定的文字,比如著名的“杜虎符”长度仅有9.5厘米,高度仅有4.4厘米,上面却密密麻麻地刻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虎符铭文的内容一般包含以下3个方面:1、声明此物为法定虎符(比如杜虎符中刻有“兵甲之符”四字);2、声明此物归谁所有(杜虎符中刻有“右才(在)君,左在杜”,杜即秦国的一个地名,杜虎符的调兵权力仅限于此地);3、声明此物在何时可以使用(新郪虎符中刻有“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第三、不同地区的军队需要不同的虎符才能调动,就像上文中所提到的“杜虎符”,只能够调动秦朝“杜”地的部队,这个虎符其中的一半在秦国国君手中,另一半在杜地的军事首长手中。新郪虎符、阳陵虎符、东郡虎符也仅能调动新郪、阳陵、东郡的部队。

第四、并非能够拿到虎符就有权利调动军队,因为皇帝(或君王)要发兵的时候除了派使者带着虎符找到相应的军事首长之外,还需要带着皇帝的玺书或诏书才行,到了汉代,更是又增加了“节”和“羽檄”等作为凭证。

另外,拥有虎符便拥有了调动军队的权利,所以虎符的形制和存放都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机密,而仿制或者冒用虎符的罪名更是让人难以承受的。

秦王杀白起后悔了吗白起死后秦军对秦王是否有不满

秦王杀白起后悔了,后来秦王对应侯说思念白起,应侯范雎就害怕辞职了。

白起为什么被杀,应侯心里最清楚,可以说白起就是应侯设计害死的。

白起攻打赵国,一战击败赵军,主张乘胜扩大战果,一举拿下邯郸。这时候应侯考虑到白起的功劳太大了,会影响到他在秦国的地位,就劝秦王说:现在秦军疲惫,不宜再战,应该休整。

秦王听从应侯的建议,没有继续让白起攻打赵国。白起从军事角度上看,大好战机,就这么被贻误了,心里想不通,就有病请假了。

没想到秦王后来又决定攻打赵国,要白起带兵。白起见战机已经失去了,就说现在打是打不赢的,不愿意干。

秦王以为白起对他上次决定还有埋怨,就很生气。白起不干,难道秦国就没有人了吗?于是派别人去了。

战斗打响以后,遭到赵国拼死抵抗,秦军没有打胜。白起说打不赢就打不赢,不知道是白起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这些话都传到了秦王耳朵里了。

秦王听了这些话,对白起有很大的意见。这时候,应侯又来添油加醋,说当时去请白起,白起常有怨言,自己在秦国有功,竟然受到如此冷遇,白起不服大王您呀!

秦王一想,白起呀白起,我若不能用你,就只能杀了你!不然你跑到别的国家,你可就是我最大的祸患呀!于是就派人送了一柄秦剑,让白起自裁。

白起一看到秦王的剑,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临了说了句:我白起有什么罪,竟然有这样的下场?

沉默了一会,又说:赵国四十万降卒,都被我白起下令坑杀,白起也当然该死了。

就这样白起就自杀了。

若干年后,秦王对外攻城略地,发现没有白起怎么都不得劲。加上应侯推荐的人都出了问题,逐渐的对应侯范雎有了意见。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秦王对应侯说想起白起的勇猛,现在要是白起还在的话,那该有多好。

应侯范雎一听,这不是秦王在埋怨他吗,白起之死就是他应侯争宠导致的,如今他应侯不受宠,秋后算账来了。应侯也是聪明人,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就辞职了。

秦军是秦国的军队,也是秦王的军队,白起也是秦国的将领,秦王处置谁,秦军都只能服从,这是编制问题。就像韩信再牛逼,汉军大方向是刘邦的,让韩信带兵韩信才有兵带,不让带韩信也就是光杆司令。

白起韩信都一样,让当将军才是将军。就像现在的工厂,老板有机器有厂房,让你当厂长主任你才是厂长主任,不让你当你就不是,工人对你再好,也翻不了天。工人拿的是老板的钱,秦军吃的是秦国的粮,秦国的当家人是秦王,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蒙恬如果想造反,但是没有秦始皇的虎符和诏书,他能调动30万大军造反吗

应该可以的,去广东那个赵佗不就自立为南越王了吗?蒙恬还可以假借公子扶苏之名,行秦王令。就说始皇帝诏书是立扶苏为王。不听号令者斩!顺直道直达咸阳,先入咸阳者必然为王,可以号令天下。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在秦始皇面前,所有人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即使手握60万大军的王翦也一样。就算王翦再有能耐,他这孙悟空也逃不出秦始皇的五指山。

王翦虽然是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十八世孙,然而传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因此他与平民无异。

不过他运气不错,被秦始皇选中,在其身边做事。

像他这样的人应该不少,秦始皇选中他们就是想要找出一两个有能力的人才出来,委以重任。

后来,王翦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了攻打赵国的机会。

他没有辜负秦始皇的期望,一战成名,接连夺取了赵国的九座城池。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始皇就在布局自己的棋局了,大将想要反叛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启用出身低微的王翦,就是因为他在朝中和军中毫无根基,他只能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这种人别说没能力反叛,从利益考虑也不会反叛的。

在秦始皇清除了秦国内的吕不韦和嫪毐势力后,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他终于可以开始实施自己的一统天下计划了。

王翦因为此前的表现,被授予了消灭赵国的使命。

秦国的计划是,由王翦和杨度二人分兵攻打赵国。

由于赵国连年被秦国打,兵力严重不足,此番面对两路秦军,必然顾此失彼,首尾无法相顾,最终赵军必败。

然而秦军忘了赵军的主帅叫李牧,此人多次力挽狂澜,挽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次也不例外。

由于李牧的存在,战局陷入了焦灼状态,整整一年都没什么进展。

秦始皇明白,王翦在外领军的时间有点长了,再这样下去,让他在军队中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就不好了。然而临阵换将也不合适,必须想办法打破僵局。

秦朝君臣经过商议,决定采取离间计除掉李牧。赵国非常配合的更换了赵军主帅,王翦那边立刻向赵军发起猛攻,不久就攻下了赵国都城,赵国灭亡。

接下来今年,秦始皇本来想修生养息,暂缓对外用兵。谁知却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

秦始皇这下可忍不住了,竟然有人敢行刺我?来人,去把燕国给寡人灭了。

于是,这任务又交到王翦手中。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属于小透明,实力很弱。王翦率领秦军,在易水河边大败燕军。

眼看着王翦就要灭掉燕国了,此时却收到秦始皇的命令:撤军。

秦始皇的盘算很明显:王翦这人是有将才的,如果现在让他连灭两国,威望会不会太高了?到时候万一还要用到他统帅大军,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因此,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让他少立功,给其他人多一些机会。避免出现王翦在军中一家大度的情况。

于是灭亡魏国的任务就和王翦没什么关系了。

但是为了避免王翦闹情绪,导致以后打仗出工不出力,秦始皇很机智地启用了王翦的儿子王贲。

毕竟,用你儿子不用你,你王翦总不能有意见吧?

当时魏国已经被秦国蚕食的差不多了,但是魏国的位置刚好挡在进军楚国的路上,因此想要消灭楚国,必先灭亡魏国。

而楚国也明白情况,于是派出援军支援魏国。

王贲倒是没让秦始皇和王翦失望,他率领的秦军,先击败了楚军,然后再掉头攻打魏国。

魏国的都城大梁是当时少有的坚城,秦军久攻不下。换做其他人,只能打持久战了。

然而王犇并非普通人,他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城,仅用了三个月便攻下大梁城,魏国就此灭亡。

消灭魏国后,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了。

然而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呢?

当时秦始皇询问了身边的将领一个问题:消灭楚国要用多少兵力?

王翦给出的答案是60万,而李信给出的答案是20万。于是秦始皇果断选择了启用李信,还对外声称,王翦老了。

其实,用多少兵力不是重点,即使王翦说用20万,李信说用60万,秦始皇也会以李信老成持重唯有启用他的。

因为秦始皇这时候已经开始要打压王翦了,不想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一个将领的功劳过大的时候,就有可能威胁到君权,最好的做法是将功劳尽可能多地分给各个将领,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王翦也对秦始皇的想法心知肚明,于是骑驴下坡,自称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

于是,李信便带着20万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往楚国进军了。

李信的计划是兵分两路,由蒙恬率领偏师吸引楚军主力,而李信本人率领秦军主力,绕到楚军侧翼发动突袭。

其实,李要20万秦军完全够用了,只要不发生意外。

然而,意外偏偏就发生了。

秦国丞相昌平君反叛了,一时间,被秦国占据的旧楚地百姓纷纷响应,叛军声势浩大。

无奈之下,李信只得撤军平叛。

结果被楚将项燕抓到漏洞,不断追击撤退的秦军,一时间秦军损失惨重。

虽然后来昌平君的叛乱被平息,但是秦军已无力继续征讨楚国了。

秦始皇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启用王翦。王翦依然要求使用60万秦军伐楚,秦始皇为了心中的伟业,只得答应。

然而,此时整个秦国的精锐可以说都掌握在王翦手中了,秦始皇能放心他才奇怪了。

于是,他和王翦说,你在前面好好打仗,你的家人我会好好“照顾”的。说得好听,其实是把王翦的家人当做人质罢了。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在王翦麾下安插了大量自己的人。这些人都是靠着军功升上来的,和王翦并不熟,秦始皇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这还不够,毕竟这可是60万大军呀。于是秦始皇往王翦军中派遣了比以往更多的监军,防止他图谋不轨。

做完这些准备后,秦始皇才不情不愿地让王翦上路。

王翦也不是傻子,一看秦始皇这架势,明摆了不信任自己,也许楚国灭亡之日,便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时。

为了让秦始皇放心,王翦不断给秦始皇写信索要赏赐,田地、房产、财物、佳人,只要能想得到的他都要了一遍。

秦始皇一看,原来王翦是想要荣华富贵呀,这好办。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于是秦始皇开开心心地满足了王翦的要求。

看到自己的做法起作用了,王翦便安心布置对楚军的作战。

王翦知道,这60万大军是秦始皇的心头肉,因此为了避免秦军伤亡,和楚军打起了持久战。

当然,这肯定是得到了秦始皇同意的,不然他又要担心军队变成王翦的私兵了。

楚国国力远不如秦国,最后楚军硬是被秦军给拖垮了,楚军主力被王翦消灭。

然后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彻底消灭楚国残余势力,楚国至此灭国。

此战奠定了王翦在秦国的地位。然而由于秦始皇的顾忌,王翦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大的作战,在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我们可以看出来,秦始皇从头到尾都在避免武将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不管王翦有没有反意,他根本没有机会反叛。

在秦始皇手下做将领,除了忠心做事,没有其他选择。一旦将领有点小心思,秦始皇可以让他立刻失去兵权,身首异处。

面对这样的君主,王翦自然不敢谋反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