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逐步由治“堵”变综合治理,重点将推进这些工作_交通_停车_发展

交通大家谈,共同关注北京交通建设发展

为更好地顺应北京交通发展理念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坚持“慢行优先 公交优先 绿色优先”,自3月1日起,市交通委与北京交通广播合作开设的“治堵大家谈”访谈类栏目正式更名为“交通大家谈”。

今天是“交通大家谈”第300期特别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宣传处处长何益海,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做客直播间,并直播连线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交通综合治理处处长周天、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城市道路管理处处长刘春杰,围绕“交通与城市”、“交通与生活”、“交通与人”等话题,探讨交通发展、解析交通政策、倾听市民声音。

欢迎持续关注每周三早间7:30—9:30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交通大家谈”栏目,并通过节目留言,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倾听,对市民反映集中的意见建议进行会商分析,根据市民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提升服务。

新华社 图文无关

交通治理理念持续优化完善

节目更名后将进一步升级

自2016年7月27日开播以来,“治堵大家谈”节目在今天迎来了第300期里程碑,同时也正式更名为“交通大家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宣传处处长何益海表示,“治堵大家谈”节目是在2016年提出“搭建治理交通拥堵互动平台”时,本着“广开言路、凝聚共识、人人参与、共同治堵”的目标开办的。节目走过这6年多,北京交通发展理念、交通治理思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通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重要转变。2019年,北京提出了“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工作举措,北京交通工作也逐步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治“堵”变为交通综合治理,更加突出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很多时候,堵只是表征,背后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何实施交通综合治理是新时代给交通部门带来的全新考验。

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从3月1日起,“治堵大家谈”栏目正式更名为“交通大家谈”。更名后,将从更多维度和视角探讨交通与城市、交通与生活、交通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广泛地汇聚民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首都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未来可期

交通综合治理工作要“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交通综合治理处处长周天表示,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打造绿色交通系统,持续优化拥车用车管理,注重与各部门协调联动。去年,市领导亲自踏勘,致力整治西城区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倡导师生、家长绿色出行,呼吁出租汽车绕行,调整公交运营线路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整治成效。今后,各部门将继续共同发力,推动本市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谈及9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表示,交通部门主要是以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服务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保障冬奥会办赛等重点区域、重点事项为契机,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到“现实”。未来,交通部门将持续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到时候北京至津冀地区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比如目前正在推进的丰雄商高铁建成后,北京至衡水的时间也将缩短至1小时内。”公路交通网仍将持续加密,尽快缓解进出京、进出中心城瓶颈路段拥堵。对于目前京津冀三地机场的分工情况,赵阳表示,“京津冀区域航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机场群协同分工、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展开全文

智慧交通建设更加关注“软”实力

本市慢行系统品质持续提升

“北京在智慧交通领域建设,更加关注‘软’的方面”,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认为,北京的智慧交通建设重视数据,可以探讨AI技术如何引导交通更好地发展。“智慧”交通,区别于“智能”交通的“高科技”,更加重视如何让“传统技术”焕发活力、重现青春。比如北京这几年的慢行系统建设,让自行车回归城市,让有可持续性的传统技术发挥新的活力。智慧交通还体现在“以人为本”,“通过节目能够看出,交通参与者也变得更加智慧,他们的关注点从‘治堵’转向更广泛的交通领域”,刘岱宗说。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道路管理处处长刘春杰表示,本市将继续推进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作,完成东二环朝阳门桥慢行系统提升改造工程,着力打通骑行道路,消除关键瓶颈节点;实施圆明园西路、三里屯路、信息路等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南展工程,力争实现北四环至西直门慢行路线贯通, 开展朝阳望京街道等8个慢行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打通二环水系4处滨水步道断点,实现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滨水步道贯通,推进40.2公里西山绿道建设和沙河水库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启动北苑和温榆河三网融合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

本市将持续推进道路停车改革

推动管理提质增效

“造成停车难的原因很复杂,停车难问题不仅是交通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北京推进停车治理的突破口是道路停车改革”,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表示。《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提出培育“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停车理念。截至目前,全市共规范施划9.2万个道路车位,基本实现改革全覆盖,累计服务4.06亿车次,并对8.6万居住车辆进行认证,享受优惠停车价格,缓解居住停车矛盾。下一步,交通部门将继续巩固道路停车改革成果,持续扩大规范管理覆盖面,遵循严格控制和中心城区减量化原则,加强停车需求分析审核,开展车位常态化监测评估,提升车位利用率,推动管理提质增效。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指出,未来会将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区分开来,在拥车用车管理等方面也有相关规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认为,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居住停车压力,调整出行结构。对于出行停车,要统筹考虑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停车资源进行评估,合理调控出行停车位的供给。“通过对停车位的调控,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刘雪杰说。

刘岱宗建议,治理停车问题必须要重视“停车位”的问题,甚至有必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比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就通过了一部法律叫《车库法》,对停车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明确约束”,刘岱宗说,欧美国家的一些地区在2018年、2019年前后进行了停车领域的市场化改造,通过市场手段来灵活配置车位资源,“这只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一种手段,如果希望通过市场方式来调节停车资源供需失衡问题,则离不开对违停行为进行严格执法,这样才能保证市场规则有效”,刘岱宗说。

来源:@北京交通

流程编辑:tf028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