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_水浒传_长老_梁山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偈语 水浒传 长老 梁山

本文目录

  •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 求佛教著名偈语,有什么经典的佛家偈语
  • 智真长老写给宋江四句偈语,却不说透,这是为什么
  • 什么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是真不懂偈语吗你怎么看

《水浒传》加上“楔子”,总共也就七十一回书,所谓的第九十回不是《水浒传》,而是续书《征四寇》中的一回书。

续书的水平非常低劣,与《水浒传》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金圣叹评说《征四寇》乃狗尾续貂,实际上,金先生还算客气的,如果在狗尾后面加上个“草”字,恐怕才能准确的表述续书与《水浒传》之间的差距。

就以题主所问的“宋江五台山参禅”这回来说,简直是莫名其妙,胡言乱语。智真长老赠送给宋江的这则偈语,更是前言不搭后语,根本就没有应验。方外高人智真,被续书作者写成了摆摊卖卦的江湖术士。

谁看得懂宋江的偈子?

续书写道,宋江率领梁山好汉灭了辽国,回师途中经过五台山。于是,宋江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文殊菩萨道场参禅,拜谒智真长老。

智真长老入定归来,见了宋江鲁智深等,先说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然后,效颦施耐庵,分别给宋江、鲁智深赠送了一道佛偈。宋江的这道佛偈是这样的: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正如题主所言,宋江看了这道偈子,莫名其妙,问智真长老道:“弟子愚蒙,不悟法语,乞吾师明白开解,以释忧疑。”智真长老此时故弄玄虚,装大尾巴鹰,回答道:“此乃禅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说。”

别说宋江看不懂,恐怕智真长老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吧。后来,宋江把偈语送给卢俊义、公孙胜看,这两人也是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萧让很聪明,给智真长老找面子,说道:“禅机法语,等闲如何省得?”其实,吴用也看了的,否则,书中不会说“众皆惊讶不已。”这句话。

好在“破大辽”作者放过了吴用一马,没让智多星发言,否则这则解不出不知所以然的偈语,天机星的智商就要受到严重挑战了。

偈语看不看得懂,对读者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书中找来故事情节来应验。只要有故事来应验,偈语便昭然若揭,根本就不用牵强附会的臆度。相比宋江的偈子,智真长老强制给鲁智深的第二道偈子则平白如话,而且,只要看完征方腊这一段续书,便能一一对上。

但是,翻遍全书,宋江的这条偈语有故事情节照应吗?别说宋江看不懂,卢俊义看不懂,公孙胜看不懂,读者能看懂吗?

续书胡编乱造牛头不对马嘴

然而,宋江偈子的头一句“当风雁影翩”似乎有应验,而且迫不及待的应验了。宋江刚从五台山下来,“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著,一对对并辔而行。”果然有“雁影”了。

但是,就是这个“雁影”暴露出宋江的偈子纯属胡编乱造。为何?

关于大雁的事,还在剿王庆之后出现过一次,这回书的回目是“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东京城献俘”。当时,燕青见天上飞来宾鸿大雁,便张弓搭箭射下数十只。宋江于是大发感慨,把大雁比作梁山兄弟,似乎是为后文征方腊梁山好汉战死伏笔。

即便如此,这是“当风雁影翩”吗?

且说《水浒传》被腰斩后,御用文人及书商开始陆续为之续书。据说,《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天都外臣序本》,这部书有一百回,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最多的通行本的“母本”。这个本子中有佂辽的故事,也有征方腊的故事,但却没有佂田虎剿王庆的故事。田虎、王庆事是余象斗等人硬生生插进去的。

所以,智真长老送给宋江的偈子也涉嫌被插进了佂辽与佂田虎之间,莫名其妙的出笼了。然而,由于征方腊事早就写完,便不能再改动。于是,便在征王庆故事结束后,横生出燕青射雁这么个事来。

还有一种可能,宋江五台山参禅事是在余象斗等人完成《征四寇》之后,在清初把《征四寇》再次合订到《水浒传》之后,搞出一部《水浒传全传》时,为了衔接故事,又有文人插进了这段情节。

纵观《水浒传》以及“水浒传”中的隐语,都与宋江的这则佛偈不搭调,有的虽然格调很低,但却讲得平白如话,一看后文便能破解。比如,被篡改了的九天玄女隐语“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以及鲁智深所得的第二道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都在续书中得以验证,何独宋江这则就令人莫名其妙呢?

《征四寇》原本以单行本刊印,为了接续故事,便不断的有人往里插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在“柴进簪花入禁院”中,宋徽宗屏风上的所书盗寇名单被不断增加。续书文人你一言我一语,前言不搭后语,竟然把宋江的这则偈子写丢了。

被写丢的隐语还有一处,就是伪造的罗真人给弟子公孙胜的八字嘱托:“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逢幽而止”了吗?所以,金圣叹批书时,毫不犹豫的删掉了这八个字。

因为续书的胡言乱语,前言不搭后语。所以,宋江的偈子所有梁山好汉都看不懂,绿野老道也看不懂。

续书诋毁《水浒传》

绿野老道认为,现在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涉嫌作伪,最早的续书肯定没有佂辽的故事,也是后面加上去的。此话怎讲?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97央视版《水浒传》,直接从招安后去打方腊。这应当是有依据的改编,被腰斩后的《水浒传》在明嘉靖年间初刊时,应当没有佂辽、剿田虎、灭王庆这“三寇”的故事,而是在梁山招安后,立即去打方腊。即便是要写佂辽,其故事也应当在打方腊之后。

但是,写方腊故事的作者占了先机,把梁山好汉写死了大半,再去佂辽就是残兵了。于是,便无奈的把破大辽的故事摆在了最前面。余象斗等人不知从何处又弄来了田虎、王庆事,让公孙胜继续参加杀人战斗。这样,罗真人的智商便被侮辱了一把。

宋江的偈语怎么能出自方外高人智真长老之口呢?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是这样写这位高僧的: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

智真长老入定,真魂出窍,前往调查鲁达的来龙去脉,得知此人上应天星,便力排众议,剃度了这个“形容丑恶,相貌凶顽”的杀人凶身。施耐庵主张佛道一体,智真长老所去之处,一定是道家紫府,查阅了梁山机密,这才能够知晓鲁达的来历,以及他日后的正果。

难道智真长老看错了?难道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那条偈子算错了?续书完全没有搞懂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把智真长老写成了江湖贩子。一面给鲁智深再下一道偈子自己打脸,一面又故弄玄虚,给宋江的那则偈子不知所云。

不仅宋江的偈子把智真长老写得非常拙劣,鲁智深后一道偈子更是诋毁了《水浒传》。“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讲得通吗?

“潮”便是钱塘潮,“信”则可理解为信息,这两个字连起来解释,应当是钱塘潮尚未到来,便先听到了巨大的声响,续书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听潮”讲得通,“见信”作何解释?声响能见到吗?

“圆寂”本是佛门的专用名词,本译“涅槃”,能分开为“圆”、“寂”吗?

这不仅是诋毁了《水浒传》,也是对佛门的大不敬。

所以,宋江的那道佛偈也根本讲不通,也难怪宋江看不懂,卢俊义看不懂,公孙胜也看不懂了。

续书为什么这么写

施耐庵做《水浒传》主要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这部笔记野史讲的是梁山被张叔夜招降后,前往江南征讨方腊,与正史一致。施公作书非常严谨,《水浒传》中有很多细节节点与历史相吻合,可以从《宋史》、《挥塵后录》、《三朝北盟会编》、《东都事略》中找得到依据。

以历史记载的历史真实,征方腊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与金国联盟夹击辽国,则是宣和五年的事情,梁山好汉怎么会提前去打辽国呢?谁派他们去的?如果把《征四寇》也说成是《水浒传》,这岂不是在侮辱施耐庵先生的智商吗?

所以,宋江的偈子就是胡编乱造的,根本就不是《水浒传》。

写鲁智深偈子也是一样。五台山参禅时,花和尚俗不可耐,竟然“将出一包金银彩缎来,供献本师。”鲁智深为何要给智真长老搞这一套,原因是刚见到师傅时,智真长老便一改对待鲁智深的态度,劈头盖脸的斥责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智真这是在自扇耳光吗?早在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断定他“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鲁智深的一切,智真长老了如指掌,如何说出这等出尔反尔的话来呢?

而且,智真长老能叫鲁智深“徒弟”吗?施耐庵写得很清楚,因为赵员外与智真以兄弟相称,而赵员外又称鲁达是自己的表弟。所以,智真长老给鲁达赐法名“智深”,这是平辈关系,称“师弟”才合适。

其实,施耐庵所隐藏的深意并非仅是因为赵檀越,鲁智深才与智真平辈,而是智真长老得知花和尚的正果与自己相当。智真长老说鲁智深正果非凡,五台山所有僧众自他以下都不及鲁智深。因而,鲁智深将会做到五台山或者东京大相国寺住持方丈,这才配得上“智”字辈。

续书反转《水浒传》,要为被施耐庵黑掉的皇帝翻案,为亡国祸民的宋徽宗涂脂抹粉,化妆美容。所以,对每一个施耐庵笔下的高人都要进行改写和诋毁。智真长老与赵员外是一对矛盾,施耐庵写这个人物也隐含了对宋徽宗“崇道抑佛”,大肆破坏佛教揭露和批评。在续书这样的立意下,宋江被抹黑,梁山好汉也悉数不能幸免。

比如,打虎英雄武松乃顶天立地的好汉,他最早提出了招安。梁山大聚义时,武松与所有好汉一起,跟着宋江盟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但是,盟誓刚刚完成,武松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招安。难道武二爷是这等出尔反尔的小人?假如武松反对招安,以他的个性,早就回二龙山继续造反了。

续书反转施耐庵,自然也不会饶过智真长老。通过鲁智深的第二道偈子,让智真打脸。以宋江的偈子,讥讽智真长老不过如此,涉及到朝廷皇帝的事,纵是佛门高僧,也无法预测得准。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远离朝廷本潇洒,名利塞心把命搭。

一百豪雄魂归西,招安垒起尸骨塔。

看过《水浒传》的人皆知在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中,宋江大破辽军后带领兄弟们上到五台山,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赐给他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宋江为何要到五台山参禅求赐语?宋江参禅和燕青遇故为何会被写在一回中?智者长老对宋江的赐语到底有着怎样的暗示与点拔?宋江悟透了吗?遵照大师的禅语做了吗?最终结局如何?

在未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首先想到了清朝曹雪芹笔下的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 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有道理吗?不仅仅是有道理,几乎就是真理!

言归正题。中国的文字是很精妙的,之所以说“博大精深”是不无道理的。大师的第一句赐语“当风雁影翩”有双重涵义。一是指鸿雁在风中翩舞,一是指在风中攲落。而用在此处宋江该如何去解其真意?其实他是事先有预感、能够悟到真义的。因为在燕青秋林渡射雁一回中,宋江得知燕青在初学弓箭中居然一连射落了十几只鸿雁。在宋江眼里,成群的鸿雁就是代表五常的吉祥物,也如梁山的兄弟姐妹。而这十几只哀雁哀被击落又出现在他征辽参禅之前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情形下求禅,能体现出宋江心里对未来他和众将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忐忑。因而“当风”的风在这句禅语中应当是西风而该不是和风了。“西风烈,长空雁叫...”这也说明燕青射雁是文中早已留下的伏笔,更是后来梁山好汉悲惨命运的预兆。

“东阙不团圆”已经指明了:你若去归顺朝庭不会得到圆满的结局了,更不会让大家有团聚的一天了。“阙”指华丽的殿前建筑。“东阙”指皇帝所处。

“只眼功劳足”这是大师对宋江的劝解之词。所谓“见好就收。”只需要把目光定格于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前就足够了,言外之意是说:切莫为了这些名利而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再继续向前了,否则的话你会很惨烈的。宋江悟到了吗?肯定也悟到了。只是人性中寻求功名利禄富贵虚荣的弱点还是吞噬和打败了他。最终以“造福儿孙”为旗号,把众将带领到朝廷早已设置好的深渊中,葬送了梁山英雄。

“双林福寿全”其实这是智真大师给宋江指点的最好出路。因为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归隐。在双林镇中有位隐士许贯忠。此人曾对浪子燕青道出当世之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往往峨冠博带。而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这使燕青最终受益隐归双林保全了自己,还有传说李师师的神秘失踪就是同他一起隐归去的。此时如果宋江征辽后就此打住,听从了大师的指点,也是来得及的。但是他没有。在明知前路凶险中继续向前走,直至在和方腊的战争中惨归。应该说宋江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前进难保众兄弟性命,更别说奢求得到未来的功名富贵。后退又怕朝廷和世人评价他是真正的永远的贼寇,不能为国家效力,为朝廷所用。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挣扎中,他选择了荣誉,选择了名利,不管是真功名还是假功名,最后还是弃隐暗而向公明,带领兄弟姐妹们“为国殉身”了。

求佛教著名偈语,有什么经典的佛家偈语

佛教著名偈语太多了,简单写几个吧,首推常精进菩萨—普贤王菩萨的警众偈。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水少鱼,

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

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

慎无放逸。

普贤王菩萨这个偈子,多读会惊醒自己珍惜光阴,也会渐渐放下一些对俗乐的沉迷,而注重于思想和心灵上的成长,加强对修学领域的专注与奋进。

想想是如此,今朝容颜老于昨晚,离生命终点又近了一天。且昨日之悲喜亦随昨天而去,斯有何乐?

再来是地藏菩萨偈颂。

四 赞地藏菩萨偈 稽首本然净心地 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 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 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 十方菩萨共归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 称扬地藏真功德 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作大证明功德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不会读(地藏经),不会念地藏王菩萨圣号的人,多念这个偈颂也非常好。能和地藏王菩萨结下很殊胜的缘分。而且(地藏经)有云,但凡对三宝,对地藏王菩萨,一偈一颂,一颔首,一合掌,甚至一念敬重心,后世都将获得无量无边的果报。感恩三宝无限的慈悲。
华严颂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一段颂偈里藏着大智慧,譬如工画师,这一段里与(楞严经)里深藏的智慧之海,略有相似,值得一读再读。

而“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句,且不说修道那么高远的境界,吾辈凡夫俗子,不如意时读一读,就算只能解其深意两三分,再深重的烦恼,也能得到释怀些许。

真正的文化在佛家。一偈一颂,往往包含了无尽真理。一字一句里,后面都是精彩典故。

如果有幸深入三藏十二部,尚未入门之时,已感觉到无尽浩瀚之学海,一片璀璨的宇宙有无数珍宝,任我们选取。

感恩古往今来所有善知识,为我们留下经典,留下救命的良药,留下生命里最芬芳的圣果。

(图源自网络,侵删。)

智真长老写给宋江四句偈语,却不说透,这是为什么

在水浒的英雄好汉中,个个都是耿直的汉子,头脑简单,效忠于宋江,装着替天行道的思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他们的追求。

在这样一群好汉中,假如有那么几个稍微聪明点儿的人,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会慢慢的这些人听从他们的安排和指挥,这几个人是谁呢?

聪明的读者一定会猜到,那就是以宋江为代表的吴用等人为主的梁山泊的智囊团。其中尤以宋江为核心,之所以是宋江而不是军师吴用,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宋江是一个懂得装的人,这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必备条件之一,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宋江真的不懂那些事情,那些话语的真实含义吗?

恐怕未必。

这一次,宋江照例来到了五台山,向智真禅师问了一下生死前程,智真长老给出了四句:且看:

至晚,闲话间,宋江求问长老道:“弟子与鲁智深本欲从师数日,指示愚迷,但以统领大军,不敢久恋。我师语录,实不省悟。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

智真长老命取纸笔,写出四句偈语:

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

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写毕,递与宋江道:“此是将军一生之事,可以秘藏,久而必应。”宋江看了,不晓其意,又对长老道:“弟子愚蒙,不悟法语,乞吾师明白开解,以释某心前程凶吉。”

这是宋江第二次问得道高人,期间这么久,宋江这么聪明的人,能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智真长老道:“此乃禅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说。恐泄天机。”长老说罢,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

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于身边,拜谢本师。智真长老道:“吾弟子记取其言,休忘了本来面目。”

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这几句偈语,鲁智深最后都是懂得了这些的,何况是宋江这样聪明的人呢。

又歇了一宵,次日,宋江、鲁智深并吴用等众头领辞别长老下山,众人便出寺来。智真长老并众僧,都送出山门外作别。

不说长老众僧回寺,且说宋江等众将下到五台山下,引起军马,星火赶来。众将回到军前,卢俊义、公孙胜等接着宋江众将,都相见了。宋江便对卢俊义等说五台山众人参禅设誓一事,将出禅语与卢俊义、公孙胜看了,皆不晓其意。

当宋江从五台山回来之后,照例向没有去的弟兄们说了五台山之行的一些见闻,尤其是见到了智真长老的事情,特别是那个禅语,给卢俊义和公孙胜看了,众人皆不知道其中的意味。

萧让说了一句:“禅机法语,等闲如何省的!”众皆嗟讶不已。

这里,虽然没有说谁懂了这些话的含义,但是表明,萧让是懂了这话的含义的。因为,后面萧让是被留了下来,而不是去远征方腊。

其实,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这时候的宋江,没有了之前诏安前的替天行道的口号了,这时候,兄弟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生死。

怎么办?

去参拜罗真人是道家高人。

去五台山请智真长老真言,是当世活佛。

重要的不是宋江去求到了怎样的结果,而是宋江这样的做法,给手下弟兄们的样子是,当老大的还是关心弟兄们的前途,在不断的请求高人指点。

因此,每次,最后,宋江都会说话,只愿:弟兄们同生死,世世相逢!

然后,就装作不懂,于是让真人们,写出几句真言,拿回来,说的不让给弟兄们看,结果一回来就给弟兄们看了,装作不懂,还让吴用、公孙胜看一下,也是不懂。

于是众兄弟们皆服。

什么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其中《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为:

1.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中的偈语远不止这些。只举此三例可作为明心悟入的参照参考。

《金刚经》思想重心的功德观:一、净信受持功德;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三、正解、受持、演说的功德;四、三轮体空,不受福德不执有福德才是无量功德。

概括的讲可以说这些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理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