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解读设计美学,“监视”时尚潮流,万事利加码数字化变革背后,是“时代”交给企业的必答题。
文 | 刘青青 石丹
ID | BMR2004
五年前,大约在2018年底,万事利(301066.SZ)董事长李建华在北京出差的时候接了一个电话,去见了一些生意上的新伙伴,一切看起来云淡风轻。
可从北京回来之后,李建华就好像有点“着魔”,为了还看不到一点苗头的科技未来,要把一家现代化的丝绸研发、设计、生产企业往“高精尖”的AI行业上靠。“蛊惑”他的人叫李笛,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前副院长,现任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
一个是传统的纺织企业,一个是人工智能独立产品研发团队,要把丝绸和AI搞在一起,其实万事利和小冰公司都没有尝试过。可是双方的“一把手”似乎有着同样的预见,一致决定要进行一次实践。
“一把手”发了话,万事利的整个企业团队都转了起来,其中设计师团队更甚,他们痛苦地几乎吃不下饭。
AI能直接进行设计创造吗?显然不能,它需要庞大的基础数据和高效的技术框架。万事利的设计师只能不停地给AI“喂饭”,给算力动辄每秒上亿次的AI平台一张一张地输入设计稿。前期万事利的设计师给AI做素材库的时候,仿佛自己在用锤子造核导弹一样,根本看不到希望。
也是在五年前那个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时宣布取消流量漫游费;共享单车迎来大败局;华为手机年度出货量超越苹果手机;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约”到期,董明珠单方面宣布胜利;马云于教师节当天宣布退休;快播创始人王欣出狱……一切都在勃勃向上,而AI暂时还没有冒头。
时间拉回到五年后,人们发现,在各种风口和浪潮的交织下,万事利在最恰当的时机做了最合适的事情。五年时间,万事利从一个传统纺织企业变成了一家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的丝绸设计公司,并且刚好在磨砺多年转型后迎来了智能经济的浪潮。
展开全文
毕竟这是一场浩大的数字化变革,也是极为迅捷的企业组织管理的调整。五年后花开蒂落,AI和人类一起创作的场景落到了一家纺织公司里,而后来者必然要面临更加猛烈的时代冲击。
01
“有文化”的丝绸
万事利1975年诞生于“丝绸之府”浙江杭州。在改革开放前几年,浙江女子沈爱琴接手了当地(杭州市笕桥镇)公社筹建的笕桥绸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万事利。
最开始,这家厂子只有沈爱琴卖旧楼板换来的3600元资金和8台从大厂退下来的旧机器,后来,这家不起眼的小绸厂变成了一家集丝绸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大集团。
可以说,一方面,一直以来丝绸和万事利都是古典的、传统的、文艺的。刺绣、缂丝、宋锦、云锦、天鹅绒、丝毯、丝绢画……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都在薄薄的丝绸上一一呈现。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领域的企业都在实践经验中不断转型前进,但凡是经年不衰者必然是前沿的、勇于挑战的。旗袍、衬衫、睡衣、丝巾、手帕、床单、头饰……各种五花八门的丝绸制品在万事利的展柜里应运而生。
《商学院》记者了解到,起始于丝绸生产制造的万事利,正在往文化和品牌的方向使劲。万事利以传统丝绸文化为突破口,开创了一条“传统丝绸+现代文化创意+高新科技=丝绸新兴产业”的“新丝绸之路”。
即便是对丝绸不感兴趣的人,或许也会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台上礼仪小姐的一袭“青花瓷”旗袍;2014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亮相时所穿的“新中装”;2017年“一带一路”盛会IMF总裁的一身中式旗袍……而这些都出自万事利,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发的60000多条奖牌绶带也来自万事利。
除此之外,万事利还成功服务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国际盛会,致力于“挖掘、传承及弘扬中国丝绸文化”,“让世界爱上中国丝绸”。
不过,当万事利把核心竞争力放在丝绸文化创意上,独辟蹊径地走上纺织行业的高端领域的同时,也要承受奢侈品高端行业的挑剔目光。
李建华知道,公司的丝绸技术早就远远超越了国外水平,公司的工艺要求也远高于国外各大知名奢侈品公司,但是公司的薄弱之处在于设计,在设计能力上,确实与世界一流企业有着差距。
“本来我们在追赶世界水平的时候就常常会提及设计这个薄弱项,后来万事利客户越来越多,连产能提升都有了挑战,供不应求。”李建华告诉《商学院》记者。
这可不是普通的优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就能解决的事情。一家以丝绸文化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提升的必然是设计图稿的数量。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只能是招人,扩大设计师团队,多多地产出创意。
令李建华发愁的是,一方面,现在设计师团队就已经有80多人,设计人员的薪酬都高出其他岗位一大截,人力成本是绕不开的难题。
另一方面,设计师的水平有高有低,每个设计师的设计质量也有波动,虽然客户在不断增长,但是当前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困难,这是用普通的招人手段所不能解决的。
一家生产“有文化有创意”的丝绸公司,开始为创意发愁。
02
给AI“喂饭”
发愁的李建华在机缘巧合之下和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有了接触,第一次听说AI可以解决很多行业的痛点,其中就包括丝绸纺织行业。李建华很是心动,也希望得到一个AI助手。
为了这个AI助手,接下来的每个星期李建华都会抽出半天时间来专门安排AI的事情,去对接小冰智能框架、参与模型设计。事情慢慢有了眉目之后,李建华和万事利的高管把越来越多的心思花在AI项目上。
终于,万事利得到了一个拥有超级算力的AI设计师——“西湖一号”,但刚开始它表现得就像一个“智障”。
万事利人工智能创意项目总经理刘婧是从头到尾参与了“西湖一号”项目的人,她还记得2018年底,“西湖一号”已经有了雏形,“吐出来”的设计图稿让围观的设计师面面相觑:这是啥,怎么这么丑?一点美学结构都不讲吗?这种图真的要用吗?
实际上,“西湖一号”的模型搭建和实际运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的无数次调整,后来设计团队几乎都习惯了“西湖一号”出的“智障图稿”。但更“恐怖”的事情还在后头,“西湖一号”需要大量素材,这得要靠人堆。
“2019年的时候,设计师们建素材库特别痛苦,我们让人工智能学习了过去400年间236位艺术大家的作品,用微积分的原理去解构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试错和调整。”刘婧表示。
经过前期设计师们辛苦地“喂饭”之后,“西湖一号”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开始了爆发式增长。设计师们慢慢发现,自己原本出一款设计可能需要三五天甚至一个星期,但是某一天在AI的帮助下(AI可以辅助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成为优秀的助手),设计师自己一天就能出200款设计。
刘婧指出,团队里很多人都是看着“西湖一号”成长起来的,而且长期为AI设计进行把关。他们一次次地进行校正,一遍遍地给出反馈,一轮轮地调整配色、结构,这才让“西湖一号”发展到今天的样子。“所以很多资深设计师都把它当成‘孩子’一样培养,让自己充当了AI的老师角色。”
“有时候,我们觉得训练人工智能就像养育一个‘孩子’,它是从0到1的过程,而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人工智能应该一出生就很了不起。它在学习、认知、交互的过程中,一步步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实现迭代和成长,而且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也不代表未来,因为它的每一天都在进步。”刘婧感叹道。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于,“西湖一号”的名字是李建华定下来的,作为一家杭州企业想要把最美丽的西湖当成一张名片。而李笛坚持将它冠以职业和人格,称它为“时尚设计师西湖一号”。
03
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现在,万事利一个月能设计出200个可以上市的合格图稿,而在以前,万事利和一众同行一年大约也只能设计出50个上市图稿。两厢对比,成就斐然。
“‘西湖一号’每个星期推出50款新图案,全世界同行的产出加在一起可能也不一定会超过这个数字。”李建华不无自豪地说道。
被设计师们辛苦“喂饭”多年的“西湖一号”确实争气了起来,现在它已经拥有了两大“超能力”:一个是“所想即所见”,一个是“所见即所得”。
“所想即所见”考验的是AI的设计能力。在前期万事利设计师疯狂地充实“西湖一号”的素材库,反复训练AI的设计技艺。为此,万事利还去国外收购相应的设计品牌,把国外百年历史的绘画充实进“西湖一号”的后台,让它接触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设计。
从数据来看,“西湖一号”拥有超过30万个美学花型数据库,藉此构建起美的数字化结构与模型。同时其算力已经达到10的27次方,拥有极为强大的设计能力。
可以说,“西湖一号”穿越了1500年,见过唐的华丽、宋的雅致、元的奔放,汲取了中国历代艺术大师的色彩。它跨越两个世纪,洞悉现代绘画名家的绘画,能一眼识别出梵高、马蒂斯、安迪沃霍尔等名家的作品风格。
当AI通晓中外美学设计时,才能把心中“所想”变成现实中的产物,真正做到“所想即所见”。
“所见即所得”考验的则是AI的生产能力。“西湖一号”做的不仅仅只是设计图案,而是衔接起了一整套智能生产线。
以色彩管理为例,色彩恒定的难题长期困扰着设计行业。设计师心中的颜色投映到电脑屏幕上,往往受限于分辨率。电脑里心仪的色彩,经过了数码打印机的打印,出来的实物色彩也总是有差异。这些不一致都是细微的差别,可对于设计师“想要的感觉”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可以想象,一条丝绸丝巾如果一共呈现出10种颜色,其背后的厂商必然要为这些颜色进行10次配色,假如每个配色的深浅浓淡仅仅只试3种,加起来也要打印出30种颜色,而这30中颜色之间还要互相协调……这实在是极为细致繁琐且费钱的事情。
所以当“西湖一号”通过领先的数字喷印以及色彩管理核心技术,做到让色彩恒定时,一切设计实验都能在电脑上完成。那么企业打印一条丝巾的资金成本和打印100条、1000条丝巾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李建华直言:“这在行业里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这不仅仅是关于色彩管理难题的突破,也是企业一个非常重大的数字化转型。”
04
“监视”潮流
AI的助力不止于此。当AI走进万事利的时候,各种意想不到的变革都顺理成章地展开,生产工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一个产品,从设计出图到配色等各个环节,从前起码要3天才能出来一个样品,但现在只需要30分钟就能出来。
从前做印花需要洗掉布料上多余的染料,会导致大量的排污,很多地方都不愿意有印花厂进入。但是通过数字化的资产管理,“西湖一号”能够精准控制面料上的染化料,减少印花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西湖一号”“进化”出一对一服务,无缝打通各个环节。每个点击进入万事利高端定制页面的消费者,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元素或者是礼赠对象的性别、生肖等关键词,系统就能快速生成海量花型方案,供消费者选择、设计和下单。
在AI设计、线上直接沟通消费者需求之外,“西湖一号”的数字化生产线还具备“柔性化生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爆款来时可以承接大量订单,退潮时也不至于库存堆积。
万事利甚至能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专属的私人AI设计师。一位女孩曾经在“西湖一号”上想给妈妈选一条独一无二的丝巾,并想把妈妈的名字融合到丝巾里,她的妈妈是乡村医生,生肖属“马”,她总是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温暖别人。
经过AI与用户的联合创作,这件作品产生了。它用浓烈的橙色,太阳状的花纹,表达妈妈的敬业与热心,选择的元素是奔跑中的白马,构图算法将它放在了丝巾的中心原点,篆体印章刻制了妈妈的名字。这大概便是AI的意义——赋予每个普通人以美好与温情。
其实,这种意想不到却能顺理成章展开的变革还有很多。
在从前,万事利从未想象过会在庞大的货物吞吐量中留下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痕迹,但AI的出现似乎让这一切变得可能。丝绸定制化十分贴近消费者需求,更何况线上化的AI定制并不会像传统纺织企业一样成本激增。
于是,在万事利的线上销售端留下了大量的消费需求访问痕迹,彷佛在一片布满茂盛野草的沼泽上,无数人在上面蹚出了实路。按图索骥,万事利的设计师、AI运营管理者等能从中窥见时尚的风向潮流。
他们发现,一方面,丝绸行业发展了这么久,主要消费群体依旧是年纪稍长的“贵妇”群体,年轻人的占比比较少;但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其实并不难讨好,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旧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只要戳中他们的痛点,他们就会为之买单。
日积月累之后,看着那些需求痕迹,设计师暗暗嘀咕:这群小年轻为什么喜欢这么陈旧的图案呢?新设计的风格不喜欢吗?
这种看起来奇怪的消费倾向一时间叫万事利的设计团队和销售团队摸不着头脑,但很快就又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加大了关于旧图案的研发设计,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喜好调整风格,并把这种消费风向称之为“新国潮”。
到现在,“新国潮”已经真正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时尚新潮流。只不过很早之前万事利就已经捕捉到了这一点,仿佛在“监视”时尚似的。
05
时代的齿轮
AI科技的时代路口,万事利也一头扎进了数字化的浪潮。
到现在,“西湖一号”开花结果。万事利围绕国家的“数字中国”战略,通过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核心产业链条上的综合应用,在产业实践方面不断探索,搭建起万事利AIGC实验室。
从万事利AIGC实验室里孕育出了不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融合案例。例如开发人工智能创意设计工作站,它是由多功能模块组成,在这里设计师是主要使用者,同时也承担了设计数据库研发的职责;开放了“西湖一号”丝巾选品平台,基于海量的智能丝巾数据库,为渠道客户提供线上选品、一键打样,以及柔性生产快速交付的服务;推出的“西湖一号SilkDAO数字藏品”平台,将AI设计与数字艺术品结合,实现“数字丝巾”的一件定制,从数字赋能走向数实融合,进一步延伸数字艺术品的价值链。
看起来毫不相干的AI和丝绸在万事利的探索下融合在了一起,而这些变革也正在对各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仅是进行丝绸设计和生产,同时还能够赋能行业,为纺织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总之,一家成功的企业永远是时代的企业,在各个时代浪头里辗转。这些转折路口或许关于生产技术、关于环保、关于人类创造的自豪与骄傲、关于前沿科技……时代的齿轮在互相咬合,企业要靠敏锐的直觉去感受潮水流向,就像五年前李建华手机上那个看似云淡风轻的电话。
来源 | 《商学院》杂志2023年4月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