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简单的介绍刘邦的一生
-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 刘邦并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为何能建立汉朝
- 汉高祖传记谁写的最好
如何简单的介绍刘邦的一生
刘邦祖上刘清,汉高祖刘邦的曾祖父,曾任战国末期魏国卿大夫,到了刘邦这一代已经是平民。做了泗水亭长,行侠仗义,凝聚力强,起义抗秦,众人拥戴做了沛公。有了一番成就后被封为武安侯,率先攻破咸阳,又被封为汉王,之后楚汉相争,刘邦知人善用,领导力强,胸怀大志,心胸宽广,不计前嫌,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行事果断,勤政爱民,广施仁政,以德服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一帝也。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我特喜欢刘邦的这个《大风歌》。我已经收藏这个问题很久了,是因为我喜欢。之所以迟迟没有回答,是我不知道咋回答。我喜欢文学,最喜欢诗歌。但仅仅是喜欢而已,仅仅局限性在它的意境上,从不去研究它的平仄格律以及采用啥比兴啦,拟人啦,排比啦,顶针啦等等之类的东西。
恰恰题主要求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歌,我不懂,也就看不出它好在哪里,从文学上也就觉得它很不咋地。
我一开始不太喜欢语文,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喜欢。
上学的时候,就希望老师把数学考卷出得很难,这样好多弄几分,找补一下语文的差距。
上大学时,有一天大学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诗经•采薇》,当她讲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时候,哇塞,茅塞顿开,诗歌这么美啊!
我开始喜欢诗歌,经常偷偷地去听这个老师的课。到现在,还时不时地看一眼《诗经》啥的。
就因为老师讲了刘邦的几句坏话,说他这个《大风歌》就是在平叛回来,路过家乡时作的,有副小人得志的得瑟劲,还说刘邦的老邻居看到他旌旗招展,得意洋洋的样子,说“那不是老刘家那个泼皮无赖的老二嘛”。
于是乎,对刘邦很没有好感,也就不去仔细品味这个诗歌啦。
工作之后,时常看到这个诗,突然有一天感觉它很不错唉。
老师依然那么美好,但刘邦不再那么讨厌。
逐渐地感觉刘邦很伟大,除了曹操,感觉刘邦就是最可爱的人啦。
就是喜欢而已,不能跟我们的子弟兵相提并论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多有气势啊,非帝王不可有啊,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不能比的,那还有谁能比的哪?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番成就除了秦始皇,还有谁可比啊,一千年以后才出了个朱元璋,这份家业是有资格可劲得瑟一下下的啊!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求贤若渴,要保住这份产业,一世,二世,直到万世。
我喜欢这首诗歌,但看不出它有多大的文学成就。
喜欢就好,管它啥子文学的事。
政治家从来就不会去遣词造句,所有的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发泄而已!
刘邦并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为何能建立汉朝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对刘邦的一段特殊经历并不是很清楚。俗话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放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刘邦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容易被大家忽略。接下来,我们从刘邦的这段一特殊经历谈起,分析一下“刘邦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为何能建立汉朝?”
首先,刘邦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从哪里可以知道呢?要从他对魏公子信陵君的仰慕找到密码。很早的时候,刘邦对魏国公子信陵君就非常仰慕,仰慕到什么程度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信陵君的门客。于是,他带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来到魏国寻找信陵君。结果有点让他失望,他到魏国的时候,信陵君已经死了。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看到这种结果也就算了,但刘邦就是刘邦,遇到点困难就放弃,这不是他的性格。随后,他打听到了信陵君的得意门生张耳,还在召纳门客,他的名气也很大,是完全继承了信陵君衣钵的。刘邦毫不犹豫地投到了张耳的门下,成为了他的门客。
刘邦和张耳很有缘分,也很投机,他们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邦从张耳那里学到了受用一辈子的绝学。那就是,怎样才能拥有人才并能很好地利用人才,这就是刘邦所学的“专业知识”。
后来,魏国亡了国,张耳也成了被通缉的对象,直到这时,刘邦才又返回老家沛县。
其次,刘邦是一个善于实践的人。
虽然在张耳那里学习的时间不长,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学到是精髓要义。一回到沛县,刘邦就不露声色地实施起来了。萧何是沛县的主簿,至少在县里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刘邦有意靠近萧何,得到了萧何一般人看来无所谓,但对刘邦来说非常重要的帮助。谋到了泗水亭长的职位。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泗水亭长的小官,在今天看来最多相当于一个村长的职务,但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平台。只有有了这样的平台,刘邦想要实施他的计划才有可能,说难听的,有了这个平台,即便是家庭比较贫困,也还是会有人卖面子,毕竟从事的是政府的工作,还是有一定权力的。
大家想要真正认识刘邦,还是要摒弃影视作品及野史中刘邦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混吃混喝的形象。那不是真实的刘邦,真实的刘邦正在认真地结交对他有用的人,是在聚拢人才。一众发小和刘邦有意识结交的朋友,在以后刘邦创业过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简单罗列几个:张耳、萧何、曹参、夏侯婴、周昌、卢绾、周苛、曹无伤、张良、樊哙、周勃、雍齿等等。
第三,刘邦是一个豁达大度,胆大心细的人。
刘邦的志向被“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混吃混喝”的假象所掩盖,在这种假象之下,他勇于实践,结交了各路英雄豪杰,但怎样才能更好团结这些人才,让他们为自己伟大事业所用呢?这不得不说,刘邦的豁达大度,胆大心细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是到了今天,我们身边有胆大心细的朋友,也是很让人仰慕的。你不敢说的话,他敢说,你不敢做的事,他敢做。能不仰慕吗?假设你来当泗水亭长,押送犯人,你敢放了犯人吗?那可是死罪!但是刘邦他敢。
韩信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在刘邦无法分身,处在逆境之时,他却要求刘邦封他做“假齐王”,这分明就是要挟,但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智慧,他的豁达大度,他吩咐手下,告诉韩信:“封个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真的!”直接封了韩信做了齐王,这是一种胸怀,当然,这对刘邦来说,窝火是够窝火的,但只是权宜之计罢了。这也正是刘邦的狡黠之处。
所以,真相并不是“刘邦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就轻而易举地建立了汉朝”,这也是不可能的事,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历史细节,从这些细节中还原历史的真面目,真正的历史才会对我们有益处。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有趣的历史让我们有缘“相识”,真心希望得到你的点赞、评论、转发、关注,谢谢!
汉高祖传记谁写的最好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传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写过,班固等人合著的《汉书》记载过,司马光组织编撰的《资治通鉴》也写过。近代的大多记述刘邦生平的文章,都引用自这三种权威著作。
评价的前提是最少都看过全文,不然无法进行比较。惭愧的是我只将《史记》中的《高祖本纪》看了好几遍,而对《资治通鉴》和《汉书》中对于刘邦的记载,我只是略有涉略看过一些节选部分内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于司马迁所著《史记》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在我理解,所谓写的最好,要具备几个基本特点:合理、客观、详实、真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显然有些偏离,在《高祖本纪》里有很多神话故事,尤其关于刘邦的出身,更是直接描写成了真龙之子,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了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桥段。
神话故事,君权神授
吕后吕雉的父亲吕太公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说刘邦不是凡人而决定将女儿吕雉和吕氏家族的兴衰都托付给刘邦。后来吕后和儿子刘盈、鲁元公主在田地间耕种,被一位老者看相,断言他们日后都贵不可及,刘邦来了之后想去追上那位老者问个究竟,结果追到近前老者却突然不见了。
刘邦押解囚徒延误了工期,便自己躲到了芒砀山中,吕后却轻而易举的找到了刘邦。刘邦好奇的问吕雉如何找到自己的?吕雉说看到山间的云气,便找到了刘邦。始皇帝多次出巡,据称也是因为看到了所谓的云气,将不利于大秦而为之。
这些说辞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是所谓的造势,制造影响力,为刘邦上位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但凡改朝换代,都需要有些异象来警示说明是上天的意志。
不从于众,不流于俗
但抛却这些拥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之后,我们会看到一个真实丰满的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自幼好游历四方增广见闻,曾因仰慕魏公子魏无忌而到大梁游历。
当时魏无忌已经去世,刘邦结识了魏无忌的门客名士张耳,这也是后来刘邦对张耳礼遇有加,张耳死心塌地支持刘邦的原因。说刘邦是地痞无赖是侮辱汉高祖,准确的说刘邦年轻时应该算是游侠。
汉高祖刘邦不愿意从事农耕,并不说明他是个懒惰的人,反而说明他年少立志不同于常人,这在他到咸阳公干,看到始皇帝出巡时的表现上就可以看出。
当时看到始皇帝出行的威严,刘邦不仅感慨道:“大丈夫就应当如此!”刘邦的志向和项羽不同,项羽想到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刘邦承认始皇帝的伟大和自身的不足,他树立的人生目标,而项羽的话体现的是他的性格特征。
游历四方,增广见闻,少年立志,初心不泯。正是因为年轻时游历四方,让刘邦有了见识,才能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
成就自己,成全他人
仔细品读刘邦的发迹史,你就会发现能人异士总是都聚集在他的身边,有些人还是从项羽身边背叛而投靠汉王的,这里面就包括了兵仙韩信和毒计陈平。他们不是无缘无故的要到刘邦身边的,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刘邦能够成就他人,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赢思维。
只要你的目的不是天下,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这也是刘邦面对韩信的试探时,果断的说出:“干什么做个假齐王呀!直接做齐王不就好了吗。”的原因所在。不是陈平踩脚踩得好,而是因为像刘邦自己脑袋转弯转得快。不计较眼前利益,谋求更大的目标,这就是汉高祖刘邦。
不拘于理,无情有谋
刘邦和项羽不同,他不会被道德枷锁所绑架,面对项羽要烹杀自己父亲刘太公的要挟,刘邦说出了这样的话:“你我是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杀父亲的话,就请分我一杯羹吧!”
很多人就凭借这句话,说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和不孝之人。但是细细想来如果刘邦采取其他任何回答,都会导致项羽直接将刘太公杀死,刘邦用了姑苏慕容氏的绝招—斗转星移,给本来要用道德枷锁对付自己的项羽,戴上了道德枷锁。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指的就是项羽这类人,和刘邦比他还有点嫩。
传承有序,信任之人
面对自己的妻子吕雉,他最后选择了信任,当他决定放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时候,就已经把天下交到了妻子吕雉和刘盈的手里。吕后的所谓狠毒,不过为了维护刘盈帝位的非常手段而已,在大汉的传承有序问题上,刘邦可从来没有糊涂过。
“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说法不仅仅是针对吕氏,也是针对功臣集团的一种说辞,后来事情的发展充分证明,吕后死后帝位传承的决定权在以陈平和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手里。所谓的“诸吕之乱”,不过是功臣集团和刘姓诸侯对于吕氏和汉惠帝刘盈一脉的一次大清洗罢了。刘邦的非刘氏不得为王的限制了功臣集团,却挡不住刘姓诸侯对手足的痛下杀手。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奇怪以周勃和陈平、灌婴的能力,为什么会对吕产、吕禄这种平庸之辈迟迟不下手?因为吕产和吕禄维护的是汉惠帝刘盈的血脉传承,周勃、陈平动手的话就形同造反。
因此,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和刘兴居才被推上了前台充当刽子手。这也是刘襄、刘章兄弟铲除诸吕和刘盈血脉之后,不久都郁郁而终的原因所在,他们的双手沾满了鲜血,这样的人自然不能继承皇位,陈平、周勃等人选择了低调内敛、为人宽厚的代王刘恒。
所谓的“诸吕之乱”本身就是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为了剿灭吕氏外戚势力和汉惠帝刘盈血脉的一场阴谋。人心都是会变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测,这就是所谓的人心叵测。
心中有术,腹中有谋
“不学无术”的刘邦可以写出让很多舞文弄墨的才子汗颜的《大风歌》,这本身就说明刘邦并不是胸无点墨之辈。刘邦这样的人外表轻狂慢士,实际上却是少有的大人长者,他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手下的这群能人异士都需要什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邦还把身后之事安排的滴水不漏,如他断言安汉兴刘的必是周勃就得到了应验。周勃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勇而无谋,陈平则有谋无断,单独任何一人都不能担当大事,只有两人配合才能成就大业。古往今来帝王之中,能够知人善任者很少有能出其右者。
刘邦很好的平衡了外戚、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之间的势力,他知道皇帝做裁判员,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威,要是做参赛选手就离灭亡不远了。
无情有情,帝王之命
有人说刘邦薄情寡性,对待戚夫人和刘如意不管不顾。但是我看到的确实一片深情,对于自己生命中的女人,也都有其自己的归宿。
吕后辅助汉惠帝刘盈继承了刘邦的事业,这样的安排刘邦很放心,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的妻子吕雉刚毅能断,足以制衡各方势力;安排忠臣周昌辅佐刘如意,以保其母子平安;薄姬出宫可以说是吕后的仁慈,也可以说是刘邦有意为之,只不过戚夫人不识时务,浪费了刘邦的一片苦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戚夫人的悲剧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
想说的太多太多,道不尽心中英雄之事,相对于悲情的西楚霸王,我更喜欢平民英雄汉高祖刘邦。做为常人而非史学家,我更为推崇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非过誉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