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英布在楚汉战争初期为什么不帮助项羽
-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英布,杯酒释兵权不是更好
- 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 为啥陈平,英布,韩信都要背叛项羽
-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 项羽死后,旗下5位猛将4位惨死,为何季布能成五朝元老
- 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向英布征兵,英布为什么不亲自带兵帮助项羽
英布在楚汉战争初期为什么不帮助项羽
楚汉之争对于项羽来说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他当初分封的18路诸侯没有任何一路听他调遣,也没有任何一路帮助他,不只是九江王英布。
项羽戏下封侯是一种利益再分配,18路王者起兵的目的跟陈胜一样,都想着自己称王,心里本没什么共主,尤其是名义上的义帝被废之后。作为人生赢家之一,英布冲锋的信念支撑也是年轻时有人说他“当刑而王”。如今他受过黥刑成了黥布,也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家当,再起纷争首先会想自己的利益,犯不上为谁去拼。
18路诸侯中,项羽自认为和他关系不错的有3个,即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和英布的老丈人衡山王吴芮,杀义帝就是让他们三个办的。但这三人跟项羽显然貌合神离,收拾田荣英布好歹还派了几千人意思意思,那二位则毫无动静。另外,杀义帝这么隐秘的事最后嚷嚷得尽人皆知,很值得玩味。
英布本是秦末一支独立队伍,做过强盗跟过吴芮,还投靠过陈胜的属下吕臣——俩人一度重扛张楚大旗,后来吕臣被章邯打败才又跟了项梁。论资格他不比项羽差,项梁立楚怀王时自号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而项羽只是个裨将。他后来受项羽节制也是项羽杀宋义之后的人事顺承,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英布其实和刘邦一样,并未进入项氏集团的核心,封王也不一定感恩项羽,楚汉之争作壁上观也就不奇怪了。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英布,杯酒释兵权不是更好
或许是刘邦与韩信英布臣为君臣多利少义,赵匡胤与石守信成为君臣多义而携利吧!
韩信、英布本为项羽之部下。
或不得志、或为利而背主。
前程无怪,为利可容。
但背主之人怎能轻信,且就拥功即逼赏,谈何忠君之义。
裂图封疆之封,恩重而君忧,疑之为人臣者即生反心,怎能相容,况会大才者。
赵匡胤为后周之将,与石守信同朝为官,结为异姓兄弟。
时至后周幼主临朝,兄弟之义大于君臣之义,石守信等人拥赵匡胤上位为帝。
于公、于私大恩于赵匡胤。
奈何唐朝之后,将领兵权日盛,不受中央控制,多出以下犯上之事。
且天下大乱,无强军,不说一统天下,自保已成难事。此时若走狗烹,何人可以用命。
故众将军之权,为赵匡胤所忌、所恋。
以结拜之义,以厚赏,而收众将之权。赵匡胤不负故人,得重整军队之机,天下一统可期。故人全忠君之义、兄弟之谊,而谋得子孙之福。两厢情愿之举。
刘邦与韩信、英布的关系只有君臣之义,而少私人之情。
故但汉朝巩固中央统治地位,权力争锋之时,权斗如仇敌。
赵匡胤与石守信等人为结义兄弟,拥赵匡胤为帝,无君臣之义,多私宜。
因此导致刘邦和赵匡胤处理方式的不同。
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原因有些让人无语,项羽和英布都被自己给坑了,这才让刘邦捡了便宜。
英布和刘邦一样,是平民出身,甚至他混得还不如刘邦。刘邦好歹祖上曾是贵族,刘邦自己也混了个亭长当当,在地方上也能耍耍威风。
英布则是实打实的平民百姓,整天靠土里刨食为生,这也注定了此人没有什么见识。
英布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人给他看相,说他将来必定犯事受刑,但是只要他能挺过去,就能称王一方,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别人都认为这是玩笑话,但是英布却将此事牢记于心。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英布后来真的犯事了,被处以黥刑,也就是在身上刺字。对此英布不仅不害怕,反而很高兴,他认为自己的好日子要来了。
后来他被罚到骊山服苦役,他就借机与同样流放至此的豪杰们往来,收服了一大批人,最后竟然带着这帮人逃出骊山当起了盗匪,英布则是这群人的首领。
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国义军四起,英布也加入了反秦义军的行列。
当时义军之中势力最强的要数项梁的队伍,项氏一族是楚国的贵族世家,项梁乃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加上项梁尊奉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叫楚怀王),其他义军纷纷加入项梁的队伍。
英布也是因此投奔了项梁,在其手下为将。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楚怀王就是个傀儡,义军的实权掌握在项梁和一干有实力的将领手里。
不过谁没有点梦想呢?这楚怀王自然也不甘心只当个傀儡,而这也是一连串问题的起因。
他趁着项梁战败被杀、义军群龙无首的时候站了出来,将项羽、吕臣等人的军队收归己有,然后又破格提拔宋义为帅,统领各路义军出兵讨伐秦军。
宋义曾经在楚国当过官,此人颇有智谋,可惜在义军中地位低下,不受重视。
当初,项梁接连大败秦军,有些飘飘然了。宋义发现后,曾经劝说项梁,指出此时义军将领骄傲自满而士卒又怠慢松懈,反观秦军不断调兵遣将,兵力越来越多。这样下去,项梁必败。
可惜此时的项梁根本听不进去,不过项梁好歹是贵族,涵养还是有的。他便将宋义打发去出使齐国,省得他在自己身边指指点点的。
宋义在路上恰好遇到齐国使者,他便劝使者慢点走,因为项梁必败。走快了只会和项梁一起倒霉。
结果一切都被他言中,秦朝全力调动军队增援前线,加上项梁轻敌,最终被章邯率领的秦军消灭。
也正是因为此事,楚怀王才知道有宋义这么一个人,立刻对其破格提拔,意图扶持自己的势力。
当时章邯的秦军正在围攻赵国,宋义率领大军到达安阳后便止步不前,一呆便是四十六天。
项羽看不下去了,前去要求宋义立刻出兵营救赵国。宋义告诉他,秦军强大,此时出兵胜负难料。最好等秦军和赵军打出个结果再说。
如果秦军赢了,那也是疲惫之师,此时出兵胜算将大大增加。如果赵军赢了,到时候再出兵和和赵军前后夹击,不用付出太多代价便能消灭秦军。
最后宋义还不忘嘴贱补一句:领军作战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不如我。
这明摆了是在指桑骂槐,说项羽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
项羽哪里咽得下这口气?更何况他早已对大军驻足不前充满怨言,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借口商议军务,直接将宋义给咔嚓了,夺取了大军的指挥权。
此后义军便一直在项羽的统帅下与秦军作战,楚怀王再次成了一个摆设。而英布也是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逐渐得到项羽的器重。
当时义军和秦军隔河而望,项羽派英布率先渡河击退秦军,为大军渡河创造了条件。其后,项羽破釜沉舟和英布互相配合,硬是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后来项羽的大军被阻挡在函谷关外,又是英布率领少量兵力通过小路偷袭函谷关守军,使得义军得以通过。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布,义军难以击败秦军,推翻秦朝的统治。
也是在这一连串的战斗中,英布和项羽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项羽将英布当做心腹。
后来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以义帝的名义分封诸王,英布被封为九江王。
此时项羽和英布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就连英布自己都想不到自己会背叛项羽。
然而,义帝的死却改变了这一切。
就在完成了分封诸王后不久,义帝熊心便启程前往他新的都城长沙。项羽安排英布等人在半道上暗害了义帝。
项羽想要杀义帝,原因很简单。
义帝是他项家所立,身无寸功却居于他项羽之上。虽然义帝没什么实权,但是项羽见到义帝还要行礼称臣,这让只认同强者的项羽非常不爽。
而且义帝趁着项梁战死的时候,竟然企图夺取义军的军政大权,还让自己听命于宋义这种没有什么军功的人,他不服气。
别看义帝平时啥用也没有,但是他又是当时不可或缺的存在。
因为义帝的存在是分封制存续的根基,分封制之所以能存在那么久,是靠着一套严谨的礼法体系,而这套体系的最顶端便是天子。过去是周天子,此时是义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五霸都尊奉周天子,而战国七雄想要搞点大的结盟,必须拉出周天子这面大旗。
凡事都要师出有名,这名便是天子,便是义帝。所有诸侯王在名义上都是义帝分封的,他们都是义帝的臣子。只有义帝在,分封这套体系才能玩得下去。
义帝一死,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田荣赶走齐王,自立为齐王,公然起兵反对项羽。接着赵国与齐国结盟,一同对抗项羽。
还有就是一直图谋天下的刘邦也开始吞并三秦之地。
这些事情看上去没什么关联,其实正是分封体系瓦解的征兆,君臣尊卑关系已经乱了。也就是从义帝死的那一刻开始,一切便重回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互相争斗已经无法避免。
但是此时的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项羽根本不理解,项梁当初为何要立熊心这个楚怀王。
项梁是真正的贵族,他明白熊心的价值所在。有了熊心,军心民心尽归项氏一族,这样才能号令群雄。
项羽从小不学无术,只好武艺,根本算不上贵族。在他看来,拳头大的就是老大,就是天子。毕竟他生活的战国晚期,就是这么一个世道。
对于项羽来说,当时他的实力最强大,他就是天子,他就是老大。其他诸侯王都是他的臣子、小弟,听从他的号令是应该的。
所以他在讨伐齐国的时候征召英布一同出兵,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结果英布只派了手下将领带了几千兵马同往。
其实这事情很好理解,英布奋斗了几年,好不容易当上一方诸侯,是该享福的时候了。秦朝这个敌人已经不在了,他可没兴趣掺和项羽和田荣的私人恩怨。
再说了,英布是义帝的臣子,不是项羽的臣子。此时义帝不在了,还是英布自己干的。从他杀死义帝的那一刻起,君臣体系便已经崩溃了。英布就更没有理由听命于项羽。
英布派兵一方面是看在往日的情分,另一方面是畏惧项羽的强大实力。就算他拒不出兵也完全说得过去。
英布以为自己派几千人意思意思也就够了,结果却把自己给坑了。
对于英布的敷衍,项羽非常不满。多次派人斥责英布,并催促他全力出兵。
英布怎么可能这么做?他和田荣无冤无仇,他凭什么为了项羽消耗九江国的国力?
于是他继续装死、拖延,就是不出兵。
后来发生了彭城之战,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这下子英布害怕了,他担心自己遭到项羽的清算。
恰逢此时刘邦的说客随何前来拜访。
随何帮英布分析形势,认为和刘邦结盟对英布最有利。
首先,英布屡次拒绝项羽的征召,已经把项羽给得罪了。项羽强大,等他收拾了刘邦、田荣等人,必定会清算英布。
到那时候英布不仅荣华富贵没了,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其次,别看刘邦现在打输了,但是刘邦的赢面还是很大的。只要英布肯和刘邦结盟,一定可以打赢项羽。
最后,刘邦答应事成之后给英布更大的封地。
英布动心了。倒不是因为刘邦许诺的好处,或者吹嘘的实力,而是他真的担心遭到项羽的清算。
所以第二日项羽的使者到来,他才会犹豫不决,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和项羽修复关系。他真的不想卷入这场席卷天下的战争,他就想享受下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
结果随何得知项羽使者到来,直接找到使者,声称英布已经和刘邦结盟。英布一看这些怎么都解释不清了,只得听取随何的意见,杀死项羽的使者,正式起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布并非真的想背叛项羽投靠刘邦。而是项羽和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误会。
英布为求自保背叛了项羽,可惜却并没能得到善终。
在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后,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英布被封为淮南王,封地比之前大了好几倍。
没过多久,刘邦就开始着手除去异姓诸侯王了。在看到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人都被杀后,英布惧怕不已。
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得起兵反叛,搏一个未来。为此英布开始积极整军备武。一方面偷偷扩充军备,另一方面四处派出斥候,监视周边的一举一动。
一旦等英布准备完毕正式起兵,刘邦都要避其锋芒,他这汉初最能打仗的武将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到时候虽说英布无法消灭汉朝,但是称霸一方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惜这中间发生了意外。英布因为怀疑自己的小妾和他手下一个叫贲赫的臣子有染,于是下令抓住贲赫。
可惜贲赫事先得到消息,逃离了淮南国。贲赫一口气跑到刘邦面前告发了英布的计划。
这使得英布在没有准备周全之前就仓促起兵,刘邦亲率大军征讨英布,最终将其斩杀。
如果项羽没有杀死义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英布在接到项羽的征召时,立刻率领九江国的大军出击,也就不会出现英布与项羽反目的事情。那么楚汉争霸的结局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项羽杀义帝,坑了自己。而英布只派了几千人敷衍项羽,也坑了自己。至于刘邦,只不过是捡了个便宜罢了。
为啥陈平,英布,韩信都要背叛项羽
项羽太年轻,只讲情怀不讲利益,重道义却不察人心,刚猛果断认死理,以恐怖恫吓手段管理下属不符合人性。是人就会犯错,犯错就会被严惩从不姑息,以刚猛死板的手段令所有人都恐惧害怕,不敢犯错误,这明显不符合人性,没人愿意成天胆战心惊的生活。
是人就想出头陈平和韩信这种人都想出头,是人就想拥有自由,在项羽手下当差胆战心惊不痛快,在刘邦手下当差顺心舒适还有盼头,是你的话估计也得叛变。
这个跟在公司中是一样的大公司未必就能留得住人才,人才要的不仅仅是高官厚禄,他们还要有尊严有自由有奔头!小公司也未必就不能吸引人才,因为他们在这里能够得到自由能够得到尊重能够得到发挥,但还是有一个前提,人才到哪里都是人才没有高官厚禄小公司的老板们还是洗洗睡吧!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项羽的失败是可预见的,英布虽豪爽却并非没有战略眼光,否则也不会受到项羽的器重,获封楚国九江王的重任。
要知道九江王的区域,刚好就是西楚的掩护,也就是项羽将自己后背交到英布手中,这份信任在楚军中无出其右。
只是,英布满足于称王,但项羽的志向远不止西楚霸王,从其迫不及待插手齐国内政,到令楚国诸将起兵配合,说明项羽最终的目标是凌驾于诸侯之上。
英布,不愿意打仗,打仗无非就是功名利禄,所以,当项羽走向颓势,英布毅然投向刘邦。
项羽死后,旗下5位猛将4位惨死,为何季布能成五朝元老
项羽帐下五将的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来自清末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他把英布、龙且、季布、钟离眜、虞子期五人,列为项羽的四大猛将。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是小说体,不是历史,虞子期就是虚构的人物。
剩下的四位大将,英布投降刘邦,因起兵造反失败被杀;龙且战死于潍水之战;钟离眜被韩信杀害以取媚刘邦。只有季布历经磨难,被刘邦赦免,还在汉朝做了官。季布不但活下来,在史册上,他活得还很“光辉”。
英布、龙且、钟离眜之死
英布是项羽阵营中功勋最大的一位,项羽对他的信任度也是最高,出风头的大事靠英布,连说不出口的阴谋诡计,也要靠英布实施,可见英布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英布也相当给力,巨鹿之战光芒几乎盖过项羽。渡黄河打败秦军,掩护项羽渡河,打败章邯,并奉命坑杀章邯二十万降卒,西进击败刘邦守关的军队,奉命暗杀义帝,脏活累活都替项羽干了。
所以,英布成了项羽帐下唯一被封王的将军。可就是因为被封王,反而害了他。地位的变化,让英布的想法变了,变得本位主义起来,项羽两次征招他,他都敷衍了事。
其实不难理解,英布最早追随项梁起兵,论战功不比项羽少,封九江王在英布心目中理所当然,无需感恩。既然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也得为自己的小利益着想,我凭什么受你调遣,为你卖命?
英布的这个变化触怒了项羽,加之刘邦的游说,英布转投了刘邦阵营。刘邦称帝后,英布的好日子到头了,在彭越被杀后,英布自知屠刀早晚要砍到自己脖子上,于是造反了。被刘邦亲征打败后,英布被自己的小舅子杀害,作为大礼包送给了刘邦。
龙且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主要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英布背叛项羽后,龙且奉命讨伐英布,英布被打败后,逃到了刘邦身边。另一件事就是潍水之战,他碰上了兵仙韩信。韩信设计佯败,引得龙且渡水追击,结果被韩信决堤放水,全军溃败,龙且死于战场。
钟离眜的事件更简单,都搞不清楚他为何能被誉为“五将”。只知道他因为陈平的离间计,被项羽怀疑,在垓下决战前,他逃到了韩信帐下避难。
韩信害怕刘邦对他下手,就想以钟离眜的人头邀功。钟离眜大骂韩信鼠目寸光背信弃义,自杀身亡。
季布为什么能活下来
英布背叛项羽,死了,龙且对项羽忠心耿耿,也死了,钟离眜受离间逃跑,还是逃不过一死。看起来只要跟项羽沾边,就没好下场。偏偏季布打破了这个魔咒。
按理来说,季布更难逃一死。在楚汉战争中,季布几次追击刘邦,刘邦差点没急得咬人。所以,刘邦耿耿于怀,项羽一死,立刻下旨搜捕季布,严令谁敢窝藏就灭族。
季布隐藏在一个周姓人家,周家人一看事情紧急,就把季布装扮成奴隶,卖到一个叫朱家的游侠家里。
朱家明知奴隶是季布,也不点破,留下季布后,他只身来见夏侯婴,向夏侯婴表达了三点意见:
一、季布作为项羽部下,追击刘邦,那是尽本分,季布没错;
二、因为个人恩怨杀了季布,刘邦必定会给天下人,留下气量狭小的诟病;
三、季布是人才,逼急了他投降匈奴或南越,等于资敌,或许重演伍子胥的悲剧。
夏侯婴深以为然,凭借他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他很快说服了刘邦,赦免了季布。
“五朝”元老季布
季布被赦免后不久,刘邦诏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即位后,季布被提升为中郎将,汉文帝时期,季布做了河东太守。
因为季布生卒时间不详,但汉景帝时期没有他的记录,更不大可能活到汉武帝时期。所以题干所说的“五朝元老”,应该将前后少帝也算进来了。
季布在西汉为官期间的主要事件,一件是阻止樊哙出兵匈奴。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义愤填膺,要求领十万兵马,攻打匈奴。季布呵斥樊哙该杀,指出当年高祖四十万兵马,尚且被围困白登山,军事上对抗匈奴不可行;况且天下需要“疗伤”,不能大动刀兵。他指出,樊哙此举是阿谀迎奉!
第二件事在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听到季布的大名,想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副丞相),接到诏书的季布抵达京城后,汉文帝又听人说季布“使酒难近”(意思是好耍酒疯)。汉文帝犹豫了,竟让季布在宾馆里住了一个月。
最后汉文帝决定见一面,就打发季布回河东,继续做太守。季布说:我在河东没有什么突出政绩,您召见我,一定是有人推荐了我;到了京城什么也没做,您又让我回河东,这一定又有人诋毁了。陛下您“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意思是你这皇帝当得也太没城府了,耳根那么软?汉文帝被季布臊得满脸通红,只好推说:河东郡太重要了,如同我的股肱,所以才召见你,不是因为有人说什么了。
两件事足可以看出季布忠直的秉性,典型的有一说一的大炮筒子,丝毫不掺杂念。也是季布命好,遇上了西汉开国几位明君(包括吕雉),否则就他这种谋事不谋身的为人,早晚会大祸临头。
司马迁眼中的季布
其实,季布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不见他有实打实的贡献,之所以被列传,还把他的故事挖掘得那么细,真难为司马迁了。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从季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个影子就是——忍辱负重!
司马迁能留下煌煌巨著《史记》,就是在遭受宫刑,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将自己的满腔情怀,融化进了他的笔端。这就是《史记》如此光辉灿烂的根源,它是司马迁用血泪铸成的!
季布不也是这样吗?他这样一位极其看重声名的将军,死,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为了有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才华的机会,能够忍辱偷生,才是真丈夫。所以,他宁可冒充奴隶,忍受侮辱,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司马迁从季布的身上,感受了共鸣。
如果说周家、朱家和夏侯婴,活了季布的生命,司马迁则用他的笔,活了季布的灵魂!
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向英布征兵,英布为什么不亲自带兵帮助项羽
谢谢邀请,英布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属于那种投契倒把的小人,见风使舵。楚汉战争中谁比较强就靠投靠谁。
他根本没有效忠的对象,即使是刘邦。英布当初犯了事被秦军押到骊山去修墓,后来抓住机会,和一帮人落草为寇。陈胜起义之后,英布也纠结一帮人开始对抗秦朝,并且趁机加入项梁的部队。
但是后期在项羽和刘邦对峙的过程中,英布故意懈怠,并且不出兵帮助项羽,导致项羽对英布及其怨恨,英布又抓住时机,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并且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可见,英布本身就不效忠任何人,他只效忠自己,只有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他才做出选择。而接连背叛项羽和刘邦,就可以看出英布根本没有原则,没有道德感。
之所以不帮亲自带兵帮助项羽有以下几点原因
1,自己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
2,不敢得罪项羽,称自己生病,也给了项羽面子给了几千兵力,以此卖个人情给项羽。
3,当时战局不稳定,不确定未来的情况,等待时机,寻找合适的投靠对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