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司马徽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了刘备,为什么自己不跟随呢
- 历史上水镜先生司马徽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 三国司马徽师傅是谁
- 三国时有个司马徽的老师,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徽的
- 司马微为什么不向刘备推荐自己的侄子司马懿而是推荐凤雏卧龙
- 水镜先生司马徽把诸葛亮介绍给了刘备,为什么却把自己的侄子司马懿介绍给曹操
- 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水镜是司马徽,但你可知道是谁先这样称呼他们的吗
- 历史上司马徽与司马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司马徽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了刘备,为什么自己不跟随呢
正史《三国志》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之时,徐庶跟随刘备……徐庶举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
司马徽举荐诸葛亮,是陈寿撰《三国志》史之后一百多年,襄阳人习凿齿撰书的野史《汉晋春秋》的相关描写,而显然与正史《三国志》记载不同。
陈寿自出生经历了蜀汉的三十多年的政权存在,对诸葛亮事迹的了解,当然比诸葛亮卒后160多年出现的《汉晋春秋》描述更靠谱。
所以,徐庶举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是历史真实发生。
而司马徽举荐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发生200年(左右)之后《汉晋春秋》描述。
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后,刘备于当时没有发生任何行为……诚然这是该条论述最大的疑点: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在徐庶之前,但思贤若渴的刘备却没有发生任何求见诸葛亮的行为。
但徐庶举荐诸葛亮后,刘备即时三顾茅庐于诸葛亮。
所以,司马徽举荐诸葛亮,有理由被质疑这是襄阳人习凿齿本人的附会之说。同样,被习凿齿收录的《后出师表》,也被襄阳人及相关老师诟病为伪作。
《三国志》史记载,庞统为东吴鲁肃举荐给刘备,并不是司马徽。
故“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庞统“的说法,是习凿齿先生附会之说,以襄阳人庞统去附会媲美南阳诸葛亮之语,诚然是《汉晋春秋》之杜撰附会故事,已经偏离历史。
所以,提出来这个问题的人没有弄明白历史和文化故事的区别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及不同。
历史上水镜先生司马徽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汉末著名的隐士,其博学多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在荆州士人圈子里很有名望。他最为人知的当属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汉末大乱,他避居荆州,刘表仰慕他的才华,多次请他出仕为官,但他认为刘表徒有其表,便深居简出,不问世俗之事。
不过司马徽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他偶尔传授经学,向朗、尹默都是他的学生。他还和荆州隐士庞德公素有交情,经常去他家喝酒品茶。
这庞德公可不是一般人,他不仅才识渊博,善于品评人物,还有还有很深的人脉关系。庞统是他的侄子,而诸葛亮则是他儿媳妇的弟弟,所以他和荆州牧刘表、荆州名门蔡氏关系颇深。
因此司马徽和庞统、诸葛亮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庞德公为了让他们出名,便称司马徽为水镜、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于是他们在荆州更为显名。
后来客居荆州的刘备听闻他们的名号,便前来拜访司马徽。因司马徽年事已高,不便相助,便向刘备举荐了庞统和诸葛亮两位年轻人,说两人是天下俊杰。于是刘备听从了司马徽的意见,重用二人,并最终成就三分天下的霸业。
208年,曹操南征荆州。曹操早已听闻司马徽的名望,便想重用司马徽,但不久司马徽就病逝了,曹操对此十分可惜。
三国司马徽师傅是谁
司马徽(?-208),字德操,(今河南)人,是东汉末年一有名隐士,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后人称他为“好好先生”。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住城东南20余里侧(今),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当时,徽与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唯德公甚为器重。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最后,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徽确有知人之明。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徽对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卧龙乃诸葛孔明,凤雏乃庞士元”刘备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与司马徽首荐诸葛亮是密切相关的。
三国时有个司马徽的老师,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徽的
提起三国的j最著名最牛的隐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有三大特点:一是个人能力强,据史书记载,他精通兵法、经学、道术等多门学问,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天下奇才,其谋略之深可以冠绝三国。二是弟子名气大。司马徽手下有三个著名的弟子,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人个个天下闻名,牛气冲天,都是三国顶级谋士,几乎左右着三国的整个格局。弟子都如此厉害,可见司马徽有多深藏不露。三是淡泊名利。司马徽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性格清雅,不争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如同鬼谷子一样,选择归隐山林。
怀有不世之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宁肯孤狐终老,也不愿出山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生不逢时。
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徽出身于汉末,当时汉廷宦官擅权,政府腐败,天下动乱,百姓遭殃。在这种生不逢时的年代,能“明哲保身”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别说出人头地的干一番大事业了。司马徽看透天下大事,所以退隐山林。因此,满腹经纶的他成立了一个叫颍川书院的学府,做起了传道受业的本分事,目的是想培养更多的人才出来。除去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人,据说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 陈群等人都曾经在他那里受到过教育。再等到三国枭雄四起时,司马懿年事已高,他无动也无激情再出山干事创业了。
二是天命难违。
诸葛亮被刘备请下山时,司马徽对说了12个字: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意思是说孔明下山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平定了中原,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手下又拥有众多良忠谋士,其霸主的地位无人可动摇。事实证明,司马徽果然说的没错,尽管诸葛亮下山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协助刘备夺取了川蜀之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依然无法撼动曹操霸主的地位,最后诸葛亮在晚年六出祁山伐魏,也是尽人事知天命罢了,最终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天命难违,司马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愿出山,也不想做逆天之举。
三是没遇明主。
因为司马徽声名在外,请他出山的枭雄也不少。荆州牧刘表就曾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刘表当时设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便成了他重点征询的对象。然而,司马徽对刘表并不感冒,原本很简单,刘表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不是明主。因此,当刘表亲自来找他时,他装糊涂地一问三不知,弄得刘邦感叹连连:司马徽只是一介小书生而已,见识和普通人并没有不同。
再后来,还有其他枭雄也想请司马徽出山时,司马徽 年事已高,早已看破红尘的他更不愿出山辅助,因为他知道,无论是辅助哪位君王,都为带来生灵涂炭。
司马微为什么不向刘备推荐自己的侄子司马懿而是推荐凤雏卧龙
第一,司马懿和司马徽没有关系。
因为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的爷爷司马儁只有一个儿子,即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
(司马)儁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帝(司马懿)即防之第二子也。——《晋书·宣帝纪》
正史没有提到司马懿还有叔叔。
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性:司马徽是司马懿的堂叔或族叔,但史料记漏了?
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因为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他的高祖父司马钧是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爷爷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曹操年轻时,正是承蒙司马防的举荐,才得以出仕为官。
纵观河内司马氏,虽然没有人担任过三公宰相级别的高官,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差得远。但相比于没有背景,必须要靠立军功才能入仕的普通豪强来说(比如张郃)。东汉河内司马氏也算是累世为官的中等士族了。
也就是说,河内司马氏在当时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家族。某人如果出身自这个家族,史官为其立传时,大概率会提到这一点。
而所有史料对司马徽的记载,非常简单。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三国志》
只说他是颍川郡人氏,既没提他的祖宗,也丝毫没提到他与河内司马氏的关联。如果他真是司马懿的叔叔。或者说,与河内司马氏有什么关联,史书中肯定是要强调的。
所以司马徽和司马懿,和河内司马氏应该没有任何关系。司马徽就只是当时众多隐士中的其中一员。
他或许跟司马懿在几百年前是一个祖宗,但就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俩不像是有什么关系的亲戚。不能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姓,就强行套关系。
如果这样也行的话,张飞、张辽、张昭,岂不是也可以视为是一家人了?
第二,就算司马徽和司马懿有关系,司马懿也不可能效力于刘备。
因为建安六年(201年),当刘备还在汝南打游击时,曹操就征辟了司马懿,让他到自己府中任职。
虽然司马懿认为东汉朝廷被曹操控制,且曹操又是个阉宦之后,名声不好,他不想屈节于曹操,借口自己有风痹症,不能出仕。但司马懿在曹操心里是挂了名的。
当时曹操为了确定司马懿是不是真有病,还派人暗中刺探消息,司马懿是故意装病,这才躲过杀生之祸。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期间再次征辟司马懿。这一次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装病,就直接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听说后,非常害怕,他这才惶恐不安的出仕,替曹操效力。
汉建安六年……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晋书·宣帝纪》
我们知道,司马徽向刘备推举诸葛亮和庞统的时间,是刘备坐稳新野之后,曹操南征荆州之前的几年。
差不多是203年~207年左右。
这时候的司马懿,哪都不能去。他还敢跑去刘备那里?他不怕死,还不怕牵连家族?
第三,就算司马徽是司马懿叔叔,就算司马懿不愿意效力曹操,就算司马懿不怕死,欲效力于其它军阀。他也也不可能投靠刘备。因为他压根就看不起刘备。
司马懿出身的河内司马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楚汉时期殷王的司马卬。彭城之战后,司马卬虽被杀,司马家也失去了王室身份,但司马卬的后人却在老家河内开枝散叶。
传至东汉时,河内司马氏已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有不少人都出仕做了高官。这一点前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
司马懿心高气傲,他连曹操都看不上,哪里看得起刘备那种草根宗室出身的人?
刘备很早就起兵了,可一直得不到真正有大才的名士辅佐,这与他的出身微寒,不无关系。
至于司马徽,他给人的印象,更类似于当时的许劭、许靖兄弟,典型的汉末品评名士。也就是现在的大V。
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先贤传》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司马徽)。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襄阳记》
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科举。没机会出仕或不满足只当小官的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立军功,二是找人炒作。
立军功太难,稍不留神就丢小命。所以有条件的人便走第二条路,借名士的影响力,向军阀推销自己。
就拿庞统来说,他效力刘备前,也先后为刘表和周瑜效力过,但没什么大作为。
他后来能被重用,也是因为有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推荐。才得到了刘备的重视。
先主领荆州,(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三国志·庞统传》
而司马懿作为中等士族出身,他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别人炒作自己。他想入仕途,大把的机会等着他。
所以,我们因为司马徽推举了卧龙、凤雏给刘备,就把司马徽塑造成神人。
许劭当年还评价过曹操呢,说他是“清平之世的能臣,乱世中的英雄。”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后汉书》
可许劭在当时又有什么作为呢?
他哥哥许靖也是如此。
看不出有什么真本事。完全就是凭早年影响力和一张嘴,才坐到蜀汉司徒的位置。
水镜先生司马徽把诸葛亮介绍给了刘备,为什么却把自己的侄子司马懿介绍给曹操
司马徽有私心,司马徽作为东汉末年的大学问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能够预料到未来天下的走势,他要做的就是推动天下三分,给司马懿成长的时间,最终让司马家夺得大权,建立自己的帝国。
任何人都是由私心的,司马徽也不例外,当时天下有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四人名声在外,只有冢虎是他司马家的人,而司马徽眼光长远,他知道跟着刘备干是成不了事,只有跟着曹操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常说的死道友不死贫道,为了给自己后人铺路,就把卧龙凤雏介绍给了刘备。
正所谓将遇良才、棋逢对手,一个在聪明的人在未掌权的时候谁都不是对手,当时刘备势小,司马徽为了实现三国鼎立,拖住曹操统一天下的脚步,必须要让刘备快速的成长起来,而此时刘备有兵有将,缺的就是诸葛亮这种谋士,两人相见后一拍即后。
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实力急剧膨胀,随后开始联吴抗曹,而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的四十万大军,孙刘与曹操划江而治,为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随后刘备取西川、定南蛮,三国鼎立已成。
除了他知道刘备成不了事以外,他也知道要给司马懿安排个对手,不然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也是熬不到上位的那一天的,他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让诸葛亮和曹操作对,最后曹操敌不过诸葛亮,就只好用司马懿,司马懿一得重用,自然就是一飞冲天,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司马徽的计谋,是他算计了诸葛亮,算计了整个天下。
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水镜是司马徽,但你可知道是谁先这样称呼他们的吗
俗话说乱出英雄,而三国纷争的年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一些奇人异士都有自己独特的绰号,而三国最著名五大谋士的外号,则有这样的称号:北水镜、南凤雏、东卧龙、西冢虎、中幼麒。
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水镜是司马徽,西冢是司马懿,幼麒是姜维。其中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水镜司马徽的绰号的由来跟一个人有关——三国著名隐士庞德公。
庞德公,字尚长,属于襄阳人,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他有三大特点:一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胸藏不世之才。二是淡泊名利,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几次想请他出来作官,他认为刘表是个庸碌之辈,都谢绝了。他乐躬耕陇亩间,常在田野间弹琴、读书为乐。三是友善好客,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土交往甚密,交往颇深。
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居住地属于隔水相望,因为兴致相极,两人经常欢聚,潜心交谈。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司马徽找庞德公“叙旧”,结果庞德公去田间劳作去了。司马徽可没有直接打道回府,而是直入庞德公家的内屋,对着庞德公的妻子儿女直说自己还没吃早餐,心里饿得慌。庞德公妻子儿女马上去弄食物,把司马徽招呼的“不亦乐乎”。不久,庞德公回到家里,和司马徽促膝而谈,亲密的竟像家人一样,根本不分主客。而司马德操徽因为比庞德公小十岁,视庞德公为兄长,平常也称呼庞德公为”庞公“。庞德公的“庞公”之名由此传开。而庞德公却认为司马徽是水镜,如清水和明镜般,让他人明鉴自己,便称他为“水镜”,后来,因为司马徽成功打造了诸葛亮和庞统这对智冠天下的“双子星座”,其“水镜”之名名满天下。
无独有偶,诸葛亮的绰号“卧龙“的由来同样离不开庞德公。
诸葛亮和庞德公是亲戚关系,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因此,他们既是朋友,又是亲戚。诸葛亮经常登门向庞德公请教学问,研讨国家大事。
诸葛亮十分尊敬待德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庞德公是个慧眼识丁的人,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抱负很敬佩,后来,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卧龙”,一方面肯定他的超级才智,如龙一样深渊。另一方面又暗指他还没有时机一展才华,还属于潜龙于渊,以待天时,他日必成大器。在庞德公的宣传和推广下,诸葛亮“卧龙”的绰号便流传开来。
更令人稀奇的还在后面,庞统的“凤雏”由来还是拜庞德公所赐。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年轻时其貌不扬,为人单纯,其不世才干没人赏识,唯独庞德公对他另眼相看,并称庞统是“凤雏”。寓意着庞统像一个雏鸟时期凤凰,因为小而看不出来他的“独特”,但长大后定然会如凤凰一样飞黄腾达。为此,庞德公又向司马徽大力推荐庞统。
司马徽于是和庞统“谈心”,结果竟然不分昼夜。这次深谈后,司马徽叹道:“庞德公实在是知人,这里果然隐藏一只待飞的凤雏啊。”于是收庞统为徒,潜心教导。
因为“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是 “水镜”司马徽的两位得意弟子,司马徽后来还向天下人打出惊人广告和宣传语,10个字:卧龙凤雏,得一能安天下!后来引出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分天下由此拉开帷幕。
历史上司马徽与司马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史书记载,一代奸雄曹操曾经也想请司马徽下山相助。但司马徽也婉拒了。原因除了他当时年事已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司马懿已在曹操麾下效力。司马徽不想和侄儿去争宠。
司马徽和司马懿果然叔侄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两人姓氏相同,司马徽和司马懿复姓司马;二是两人都出生地都在河南,司马徽出生在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司马懿出生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三是两人都是名人之后。据《重修太史庙记》记载,司马徽和司马懿都是司马迁的后代,并且是八代以内的事情。司马徽名声在外,又有诸葛亮、庞统、徐庶这样的知名弟子,而青年才俊司马懿和他又是亲戚,因此,他们极有可能经常互通往来。
有说会问,既然如此,司马徽为什么不把司马懿推荐给刘备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司马徽推荐徐庶、卧龙、凤雏,是因为他们是他的弟子,司马徽对他们非常了解,刘备马跃檀溪后,遇到司马徽,司马徽便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说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而司马懿尽管是他的侄儿,但司马徽对他并不了解。要知道,司马懿属于那种特别低调,特别能忍之人,他的非凡才能一直隐藏在深处,不说司马徽没看见,就连阅人无数的曹操也没有完全看透。更重要的是,司马懿那时眼界很高,没有出仕的想法,就连曹操请他下山,他都推脱了好几次没同意,最后还是曹操用刀架在他脖子上才还把“威逼”到麾下。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司马徽推荐了司马懿,司马懿也不一定愿意下山辅佐一穷二白的刘备。
总之,司马徽和司马懿有这层若即若离的特殊亲属关系,在司马懿已效力于曹操麾下的情况下,心高气傲的司马徽打死也不会追随曹操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