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旱三年,不忘六月十三”,为什么六月十三,是什么节日
-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 窦娥被官府冤杀,为什么却发下“三年大旱”毒誓,拉老百姓垫背
-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
“大旱三年,不忘六月十三”,为什么六月十三,是什么节日
没有听说过你这样的论调。我们农村人一般都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源于民间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的日子,需要雨水磨刀,天要下雨。你这六月十三有什么典故和出处吗?是你老妈结婚纪念日吗?所以你不忘六月十三?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临死前所发的三桩毒誓,前两个是为证自己清白,最后一个大旱三年让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祸及百姓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结合一些古代的文学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了。
《窦娥冤》浅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关汉卿的这部名作——《窦娥冤》。
故事讲述的是山阳县有一位身世凄惨的小女孩名叫窦端云,三岁丧母,七岁那年因为父亲欠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最后连本带利要还四十两。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债务,只能把小端云送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仅抵偿了四十两的债,还从蔡婆婆那里得到十两银子的资助,用于上京赶考的费用。
窦端云来到蔡婆婆家后改名为窦娥,长到十七岁时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没想到丈夫结婚当年就死了。从此后窦娥与蔡婆婆成了寡妇寡母,两人相依过日子,所幸蔡婆婆颇有家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山阳县南门有一家药局,老板叫赛卢医,此人欠蔡婆婆十两银子,加上利息要还二十两。这天是蔡婆婆上门要债,赛卢医不仅不还钱,还用绳子想把蔡婆婆勒死!
恰好张驴儿父子经过,将蔡婆婆救下来,并从蔡婆婆口中得知她家中有一寡妇,于是对方起了歹心,要蔡婆婆和儿媳妇窦娥分别嫁给他们父子做老婆。
蔡婆婆开始不愿意,张驴儿父子表示要是不愿意,就用赛卢医的绳子把她勒死。蔡婆婆没办法,只能暂时缓住对方,说要回家与儿媳妇商量,张驴儿父子一同前往,并在对方还没有答应的情况下,死皮赖脸地住在了蔡婆婆家。
窦娥听了婆婆的诉说,当即表示强烈反对,并劝说婆婆不要做这种糊涂事,自己一把年纪了,家里又不愁吃喝,婆媳双双改嫁岂不被人笑话?但蔡婆婆却始终举棋不定,对张驴儿父子也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因此才为后来窦娥的冤案埋下祸根。
张驴儿见窦娥迟迟不答应,以为是蔡婆婆从中作梗,便从赛卢医那里买来毒药准备把蔡婆婆毒死。
一切准备就绪,张驴儿把毒药混入羊肚汤内,没想到蔡婆婆此时突然呕吐,羊肚汤就被张驴儿的父亲喝了,当即一命呜呼!
张驴儿心有不甘,决定把父亲的死推到窦娥身上,于是上县衙告状。窦娥在公堂上受尽酷刑始终不承认自己杀人,县官把矛头一转,准备对蔡婆婆用刑。
窦娥担心婆婆,于是把不该有的罪责都担了下来,签供画押被打入死囚牢。
行刑那天,窦娥要监斩官准备一张干净的席子,旁边竖起旗竿,竿上挂一条丈二长的白练,并发下三桩毒誓:
-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头落,席上没有半点热血,全都飞到白练上;
-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我的尸首;
-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这楚州亢旱三年!
立誓后,三通鼓响,刽子手举起手中的鬼头大刀向窦娥砍去……
当时正值六月酷暑,窦娥死后,她的三个誓言全部应验,血不沾席,飞起来沾满了二丈白练,雪花也跟着从天上飘落下来。从那天起,楚州境内连续三年大旱,百姓颗粒无收。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赶考及第,官拜参知政事,他为自己的女儿平反了冤情,张驴儿被凌迟处死,剐了一百二十刀;经手这个案子的县官桃杌虽然已升任州太守,也因刑名违错之罪被杖责一百,永不叙用;赛卢医被发配到烟瘴之地,蔡婆婆则由窦天章代女儿收养。
《窦娥冤》这部作品是关汉卿参照东晋史学家干宝的《东海孝妇》所写,《东海孝妇》是婆婆自杀,小姑子诬告自己的大嫂周青,结果周青含冤而死,刑场上周青的血不往下流,而是顺着十丈长的竹竿往上流,颜色也不是红的,而是青黄色!
不管是周青还是窦娥,她们斩首后血往上流,都想说明一个问题:自己被冤枉!
血往高处流属于异常现象,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文学作品是借这种现象表达受害者的冤情。窦娥的血飞到白练上,这是她向上天控诉,用自己的热血写下二丈长的诉文。
六月飞雪也是如此,天生异象,这是上天对窦娥控诉的回应。雪是洁白的,窦娥提出白雪掩盖自己的尸首,是要保全自己清白的身体和名声。遗憾的是,原文中窦娥的尸首并没有被雪掩埋,而是在徒刑后就送回给蔡婆婆安葬了。
最后说楚州三年大旱,很多人无法理解窦娥的这个毒誓,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窦娥的诅咒,当地百姓也因此对窦娥产生怨恨。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
我们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普通百姓作恶,恶果会出现在他自己或者他家人身上,如果当官的作恶,恶果则出现在他所管辖的地界。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凤仙郡的郡侯因为在祭祀玉帝的时候,夫妻俩吵架了,他把祭祀的供桌推翻,桌上的供品掉在地上被狗吃了。结果玉帝因此恼怒,不再给凤仙郡降雨,还安排了米山、面山和金锁,米山前有一只拳头大的鸡在啄米,面山前有一只小小的哈巴狗在吃面,金锁下有一盏灯在烧锁梃。
玉帝下旨,什么时候鸡吃完米,狗吃完面,灯火烧掉锁梃,他就给凤仙郡降雨。
玉帝的行为连孙悟空都看不下去,因为那些米和面根本吃不完,锁梃永远不可能烧断。这些惩罚皆因凤仙郡侯而起,然而遭罪的却是全郡百姓。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宋徽宗在一次焚表祭天的时候,把表上的“玉皇大帝”写错了,“玉”字的点给点到“大”字上面,变成“王皇犬帝”。玉帝非常生气,表示“王皇可恕,犬帝难饶”!于是派出赤须火龙下界转世为金兀术,搅闹宋室江山。
如来佛祖见此情景,认为“君昏臣暗,百姓无罪”,于是也派出金翅大鹏明王转世为岳飞,拯救黎明苍生。
从这些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会的人对官员政绩的认可,也包括了自然环境。如果君王正,臣子明,就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如果君昏臣暗,则四海不宁灾祸连连。
因此,窦娥冤死后楚州连旱三年,表面上看是祸及百姓,实际上是上天对昏庸县官的惩罚。
大旱三年的另一种说法:有人认为窦娥发毒誓让楚州三年大旱,是对当地百姓冷漠无情的报复。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旁观的百姓根本没有能力救她,甚至连她的婆婆也无能为力,只能反复地说“痛杀我也”。
但是在窦娥昭雪之前,她确实没遇到什么好人,无情地父亲拿唯一的女儿抵债,糊涂的婆婆引狼入室,张驴儿父子凶狠毒辣,黑心的医生助纣为虐,县官更是那催命的阎王……
站在窦娥的角度看,这世上还有好人吗?所以她在刑场发出毒誓,让楚州三年大旱,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抗。
结语
《窦娥冤》是非常有名的元代杂剧,细读后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与很多古代小说故事稍有不同。
在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里面出现矛盾的主体往往发生在贫与富之间,以此反映社会上的阶级矛盾。窦娥的案件中没有出现贿赂县官的情节,窦娥家有钱,反而被泼皮无赖告倒,而且是诬告,这样的情节更能反映出县官的昏庸。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窦娥被官府冤杀,为什么却发下“三年大旱”毒誓,拉老百姓垫背
一个普通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后,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这就是人性。
窦娥被冤杀前,发下三桩誓愿,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冤,她不是圣人,只是个非常弱小的普通人,对待官府的黑暗和不公正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寄希望于老天显灵,让老百姓看到她的冤屈。
无论哪个时代,追求公平与正义才是建设一个良好社会的关键,冤屈难伸的人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出自于“旱震理论”,知道此理论的人不多,相信此理论的人就更少了。
第一个提出“旱震理论”的人是耿庆国老先生,他是国家地震局的地质专家,专业知识过硬,工作经验丰富。
耿庆国老先生在研究地震跟气象关系的时候发现,凡是发生过6级以上大地震的地方,在地震前的1-3年当中,大多都发生过旱灾,干旱越严重,地震越严重,干旱的时间越长,地震的威力越大。
对于这种情况,耿庆国老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地震,其实就是地壳内部应力的集中释放,释放的过程非常快,但是酝酿的时间却很长,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
地震酝酿过程中,除了会发生力学变化之外,同时还伴随着电力、热量、磁力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这些能量在释放过程中,会造成地表变热,从而出现干旱问题。
此外,地表变热也会导致空气干燥,空气当中的水分降低,难以形成云层,因为没有云层,所以降雨量减少,阳光直射地面的时间延长,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干旱问题。
根据耿庆国老先生的理论来看,干旱不是导致地震的原因,而是地震即将爆发的表象,地震酝酿的时间越长,干旱的时间也就越长,而地震爆发的也就越为猛烈,这是一个联动效应。
(注意,这里说的干旱,并不是指短时间内缺少降雨而造成的农田干旱,耿庆国老先生说的干旱,是指长时间、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这才是地震即将爆发的预兆。)
耿庆国老先生做过一个统计,从1956-1971年,全国一共有46个地区发生了干旱,其中有39个地区在干旱1-3年内,都发生了6级以上的大地震,只有7个地区没有地震,旱震理论的准确率高达85%左右。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耿庆国老先生的“旱震理论”可信度非常高,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否真的存在这种情况呢?
根据“旱震理论”,耿庆国老先生曾做过几次地震预言:
1972年,华北地区和渤海北部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受灾面积超过110万平方公里,当时,耿庆国老先生就做出了一个预言,在未来3年当中,华北地区和渤海北部极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尤其是辽宁和河北,需要格外注意。
1975年2月,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大地震,震感十分强烈,所幸地震局提前监测到地震,辽宁也及时发出了地震预警,当地人及时撤离,才没有酿成巨大的危害。
一次成功的预言,让耿庆国老先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一次预言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有可能是蒙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耿庆国老先生的“旱震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6年,地震局对“旱震理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学者们齐聚一堂,七嘴八舌争论不休,会议上,耿庆国老先生又做了一次预言,1976年7月份,北京、天津、唐山一带,大概率会发生地震。
对于耿庆国老先生的又一次预测,少部分学者选择相信,大部分学者并不相信,他们认为,耿庆国老先生的预言没有科学依据的支持,只是个人的经验所得,但,个人经验是有可能出错的,所以,他们抱着怀疑的态度。
令人万分惋惜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真的发生了7.8级大地震,地震仅仅持续了23秒,却带走了24万人的性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了2002年,耿庆国老先生在进行地质科研的时候发现,甘肃、四川等地出现了严重干旱,受灾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公里。
根据“旱震理论”判断,这些地区在未来3年当中,大概率会发生地震,如果3年之内没有发生地震,则说明地震孕育的时间更长,3年之后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3年时间转瞬即逝,没有发生地震,大家都是松了一口气,但耿庆国老先生却更加紧张了,因为他清楚知道,地震不会消失,它还在继续酝酿,一旦爆发,威力会更为猛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了8级特大地震,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三次预言,三次成功,但,耿庆国老先生是人不是神,他也无法准确预言地震的具体地点和具体时间。
现如今,耿庆国老先生早已退休,可他仍旧没有停止工作,因为“旱震理论”的科学依据还没有找到,这是他毕生的目标。
其实,耿庆国老先生只是第一个提出“旱震理论”的人,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旱震关系”的人,事实上,古人早就发现干旱和地震的关系了。
《国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川竭,山必崩……”。
伯阳父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江河都干涸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地震。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年泾水、渭水、洛水都干了,于是周幽王二年就发生了岐山大地震。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究竟是危言耸听呢?还是科学预言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并非科学预言,因为至今还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这套理论是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危言耸听,因为我个人觉得,但凡是劝人好的话,都不算是危言耸听,即便有假,那也是善意的谎言。
最后我想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您觉得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