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气,终身立教,两袖清风,以德御人,如何去看待?如何理解“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_刘邦_项羽_仁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御人 刘邦 项羽 仁德

本文目录

  • 一身正气,终身立教,两袖清风,以德御人,如何去看待
  • 如何理解“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
  • 古代历史抛开功德建树,单论御人权谋,哪几位皇帝最厉害为什么

一身正气,终身立教,两袖清风,以德御人,如何去看待

桃李芬芳,誉满天下,呕心沥血,终教不悔,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值得全民敬重,传世旷远。

如何理解“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是,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第十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冉离,也有称为冉在,先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冉耕,字伯牛,也称为冉伯牛;次子冉雍,字仲弓;三子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佞”, 是能言善辩,巧言之才,有口才的意思。朱熹的注释很简单“佞,口才也”。

“御”,按朱熹的注释“御,当也,犹应答也。”也就是回应、应答的意思。

“口给”,言词不穷,嘴快话多。“给”在这里是足的意思。

“不知其仁”,是指有口才的人有没有仁就不知道了。

本章的译文是,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要能言善辩呢?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人讨厌,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有仁德。所以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雍也仁而不佞。”这句话是这样注释的,“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意思就是冉雍为人很沉稳,话不多,但是当时的社会以佞是贤。也就是说当时会以一个人口才的好坏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贤者。一个人很会说话,就认为这个人是贤者。如果口才不好,则被认为不贤。朱夫子接着又写到“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意思就是佞人在应答别人时,更多的是关注华而不实的语言,缺少实际的内容,故而经常会引起别人的厌恶。

当今社会一样存在这样的情况,能言善辨却心存虚伪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待人以诚的用心是与人交往长久成功的关键。另一个方面,必要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是能够通过努力得以提高的,所谓表达能力差只能是缺乏进步提高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对于“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一句,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不同解释,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解释是一样的,“不知其仁”是指已产生厌恶之感,又如何能体会到佞人的仁德呢。这句话整体上解释就是,“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人讨厌,引起别人的厌恶,也就无从感受到仁德,既然这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古代历史抛开功德建树,单论御人权谋,哪几位皇帝最厉害为什么

刘邦肯定是一个了。

刘邦在楚汉争霸当中,一开始是出于劣势的,单论起来个人条件,他真的没有项羽厉害,项羽当时是个神话一样的存在,而要想和项羽斗,刘邦要么去回炉修炼,要么去招揽人才。

你看刘邦,招揽的那些人。

张良被人称为谋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鸿门宴上攻心为上,愣是从项羽手里保下了刘邦一条命。

而这样的张良之所以会选择刘邦,是因为项羽灭了自己的复韩之梦,心里记恨,继而选择了刘邦,你说说,这真的是毫不费力捞着了一个SSR英雄。

而韩信,一代战将,能忍得了胯下之辱的硬汉子,在刘邦帐下,历下战功无数,而在项羽的帐下,他就是看门的,然后刘邦就又走运了啊,他又拿到了一个SSR的英雄。

这个SSR的英雄要离家出走,还有萧何千里追回,把人给劝回来,继续给刘邦打胜仗。

萧何统筹大局的能力,诸位一定有耳闻的,却愿意一路辅佐刘邦,不离不弃,和刘邦一起选择SSR,为刘邦选择了数不清能征善战的将军,在打胜仗方面就跟人民币玩家一样节节胜利。

而除了武将,谋圣张良擅长阴谋,另外一个谋士还有陈平,陈平加张良,智囊团稳稳当当的。

你们打过游戏吧,虽然主角等级低,或者主角是个R,但是战队当中其他的人都是满级大佬SSR,对方只有一个主角级别高,剩下全是R,你不赢都没有道理,都天理不容的好吗?

刘邦是欧气满满吗?

是!

但刘邦除了欧气满满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他能给这些能人异士们发挥的空间,让这些人才们在自己这里大显身手,这种用人方式,哪个人才能不喜欢啊?

刘邦我真的不觉得他又多能耐,但是他真的会用人,聚拢了一堆人才干过了项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