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世民母亲是谁太穆皇后为什么被称为隋唐第一奇女子?周武帝宇文邕是如何忍辱负重除去权臣宇文护的_宇文_北周_度牒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周武帝 女子 宇文 北周 度牒

本文目录

  • 唐代李世民母亲是谁太穆皇后为什么被称为隋唐第一奇女子
  • 周武帝宇文邕是如何忍辱负重除去权臣宇文护的
  • 如何评价三武一宗灭佛
  • 宇文邕为何要立一位庸才当太子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唐代李世民母亲是谁太穆皇后为什么被称为隋唐第一奇女子

我们总是在说隋唐隋唐,其实指的是历史上的隋朝和唐朝,隋朝之后便是唐朝,当时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最后隋朝的名将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唐朝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很发达的朝代,当时的唐朝雍容华贵,老百姓们很富裕,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特别能够打仗,李世民的母亲叫做太穆皇后,据说太穆皇后也是被称作是奇女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是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之女,也就是周武帝宇文邕的亲外甥女, 史称“太穆皇后窦氏”。窦氏打小就聪明伶俐,十分有才华,深受周武帝喜爱,于是一直留在皇宫后宫抚养长大。

太穆皇后窦氏绘像

宫廷的环境使窦氏较早地接触了政治核心,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对一些细微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是,在窦氏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她跟舅舅周武帝聊天时,提出了一个建议。

周武帝宇文邕的影视形象

原来,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乃突厥人,虽然史书称其“有姿貌,善容止,帝深敬礼焉”,但是由于是政治联姻,并不讨周武帝喜欢,平日里,周武帝对这个突厥皇后十分冷淡。这种情况被大臣们看在眼里,但是无一人敢说皇帝的家事,试想,自古伴君如伴虎,哪个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冒险呢?

此时,七八岁窦氏却直言跟她这个皇帝舅舅说:“如今烽烟四起,天下未定。当初您娶皇后为妻,就是奔着与突厥联盟的目的,现在北周刚刚立足,东边北齐仍是劲敌,南方有南朝,北方还有个强大的突厥。如果咱们北周想要平定四方,首先还是要与突厥结盟,因此,您现在与皇后关系的好坏,实际上牵动着北周与突厥的政治联盟关系,还望舅舅您三思而行。”

经过窦氏这样一提醒,周武帝恍然大悟,赶紧恩宠皇后阿史那氏,与突厥的关系也蒸蒸日上,后来,北周借助突厥的力量吞并了北齐。此事让小小年纪的窦氏脱颖而出,从此周武帝更加关注这个外甥女。

唐太宗李世民绘像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即现今西安),史称“隋代北周”。 据《旧唐书卷五十五 列传第一 后妃上》记载,此时尚未成年的少女窦氏愤恨不已,扑倒在床咬牙说:“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由此可见窦氏重情重义,且颇具胆识!

隋炀帝杨广曾戏称李渊为“阿婆面”,就是说李渊脸上皱纹多,看着像老太婆的脸,李渊为此闷闷不乐,但窦氏却开导说:“阿婆乃堂主(厅堂的主人)之意,堂与唐谐音,所以杨广其实是说你有唐主的面相”。李渊听后转忧为喜,认为自己有天子之相,最后终于在公元618年灭隋建唐,可以说完成了窦氏的一大心愿。

周武帝宇文邕是如何忍辱负重除去权臣宇文护的

如题,萌月关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周武帝宇文邕主要采用了两大大策略:第一是低姿态示弱、麻痹宇文护,保全自己性命;第二是暗中积攒自身实力,伺机而动铲除宇文护。

一、宇文邕韬光养晦,“尊崇”宇文护,苟全性命

由于宇文邕的父亲宇文泰病逝时,宇文邕和兄弟几人都太过年幼,军政大权便托付给了宇文护。而宇文护的野心颇大,虽然先后扶持了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建立了北周政权,但都是傀儡皇帝,真正大权还是在宇文护手中。宇文觉和宇文毓的“不听话”导致了杀身大祸。宇文邕是宇文护扶持的第三位皇帝,自幼便聪慧,并且懂得审时度势,为人处世极有分寸。他吸取了两位兄长的惨痛教训,对于宇文护可谓百依百顺。但凡朝中有人意图对宇文邕不利,宇文邕第一个替宇文护出头!还对宇文护“尊崇”有加,下令在诏书中不得直呼宇文护的名讳。对于宇文护的母亲也是竭力奉承,诸多赏赐,尊敬异常。宇文邕的种种举动都向宇文护透露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傀儡皇帝。这正是这种低姿态,从而让其在宇文护的专政之下保全了性命。

二、宇文邕胸怀大志,积攒实力决心铲除宇文护

宇文邕自幼便是一个有智谋,有远见,懂隐忍的人。眼看父亲宇文泰打下的基业被宇文护专政垄断大权,使得整个北周处于混乱不稳的局面,作为宇文邕来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在强权面前,宇文邕没有鲁莽冲动,反而是暗地里有条不紊的慢慢积攒自己的势力,为铲除宇文护而做准备。因为攻打北齐失利,导致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大降低,宇文邕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为自己铲除宇文护积蓄力量。终于,宇文邕在同母弟宇文直的帮助下成功杀死了宇文护,夺取了北周政权。

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中展现出了一代英武明君周武帝的智谋、耐心以及坚决。周武帝宇文邕的这段忍辱负重诛杀宇文护的经历堪称经典,这种历练也为他后来的执政、改革、北伐等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供大家参考,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如何评价三武一宗灭佛

佛门从来都不清净。

吴晗在一篇文章中举了《水浒传》里的例子,鲁智深打死镇关西逃走,逃到雁门之后,遇到了金翠莲父女,此时翠莲已经嫁给赵员外做妾,所以鲁智深也见到了赵员外。赵员外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出家。而且,赵员外给了他一副度牒。

除了鲁智深,武松也是一样。武松在大闹飞云浦,返回张都监家里杀死张都监全家之后逃走,来了十字坡张青和孙二娘的酒店,孙二娘也给了他一副度牒,从此他就变成了行脚僧。孙二娘自己说,这副度牒是之前他们用蒙汗药蒙到杀了一个和尚得来的。

度牒相当于出家的许可证和出家之后的身份证,有了度牒才能合法的到处活动。没有度牒,即使在庙里,也是不算僧人的,只算杂役之类。可见在宋朝的时候,度牒并不容易取得。普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也不可能想出家就出家,只有赵员外这样的人才能买到度牒。

在宋朝之前,每过一段时间,国家就会出手打击佛教势力,比较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表面上看好像是意识形态之争,但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因为佛教势力的不断扩张,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税基,灭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税基。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承担的赋役负担是比较沉重的,越是王朝后期,各种苛捐杂税和劳役就越多,会压垮普通农民家庭。农民为了活下去,就要千方百计的逃避赋役。

以前大家比较重视赋税,实际上劳役对农民家庭的打击也非常大。一个五口之家,如果壮劳力被抽走服劳役几年,这个家庭也一样会垮掉。如果是被抽调去服兵役,还有可能伤亡,而国家给予的抚恤往往微不足道,最后主要是农民自己承担后果。

之前可以把土地投献给世家大族,虽然交租,但是不用服劳役,也是减轻了负担。除了世家大族,把土地投献给寺庙,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所以,不仅达官贵人会不断给寺庙贡献财富和田产,普通农民也会这么做。

佛教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从上到下,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如痴如狂,疯狂给寺庙捐献财富和土地,“南朝四百八十寺”,说的就是当时的盛况。而每一个寺庙都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变成了举足轻重的大地主势力。

比如西藏在解放前,众所周知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寺庙是西藏社会的三大领主之一,占有大量土地,寺庙附近的许多农牧民都是租佃寺庙的土地和牧场。但在寺庙内部的阶层分化也非常严重,少数上层不事生产却锦衣玉食,大多数下层僧尼实际上生活和奴隶差不多。

而一个王朝在发现寺庙拥有的土地和佃户过多,已经威胁到国家财政税收来源的时候,就会强力打击。看上去像是强迫一部分僧人还俗,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还俗的僧人解放出来,让他们重新成为给国家完税纳粮服劳役的税基。

所以在中晚唐时期时期多次出现国家力量打击佛教势力的事情,就是和寺庙争夺人口和土地,否则国家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这种事情到了宋朝之后,就没有再怎么出现过了,就是因为国家对寺院进行了限制,不能再随意扩大规模和接受农民投献了。

国家限制寺庙扩张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度牒,也就是出家许可证。有度牒才能免税免劳役,如果没有度牒,即便是出家,也是非法的,也不能逃避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这样,国家就把宗教势力限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而且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

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学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佛教冲击之后,到宋朝又开始站稳脚跟,并且进行反击了,程朱理学一方面是吸收了一些佛学知识的内容,一方面也是在大力抨击佛教,也就是辟佛。这之后,佛教势力就没有再干预国家政治了。

新中国成立后,对宗教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将寺庙原有的土地或者没收,或者赎买,分配给了农牧民,而对寺院采取了“包养”的政策。所以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各种宗教势力在国内都不算很强大,一直到80年代之后才又开始发展起来。但是现在也不是谁想出家就能出家的,许多寺院对出家的资格要求相当高。

宇文邕为何要立一位庸才当太子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宇文邕:少在这儿用上帝视角说风凉话,你要有一群儿子,都还没长大,你知道哪个是有资质的哪个是庸才?站着说话不腰疼。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确是个英明圣主,但是他的继任者宇文赟却是个憨憨,即位之后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把好好的江山弄得一团糟,加速了隋朝取代北周的进程。

周武帝宇文邕膝下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就是后来的北周宣帝宇文赟,这个长子是皇后李娥姿所生,当然,李娥姿的皇后之位是后来追封的,并非生前有的后位。

原本的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是突厥公主,但并没有生下孩子,所以周武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只能按照立长原则,选择长子宇文赟作为皇太子。

从目前的典籍记载来看,有个很奇怪的地方,武帝七个儿子之中,除了长子宇文赟之外其他六个儿子,全都没有留下具体的出生时间,似乎根本不受重视。

作为武帝的皇长子,宇文赟的出生让宇文邕有多高兴实在是不用多说,所以在宇文赟两岁的时候就册封其为鲁国公,宇文赟十三岁的时候,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

对于这个儿子,宇文邕教育十分严格,就是觉得宇文赟不怎么出色,担心他将来无法承担起江山重任,宇文邕也说过其他儿子也可以做太子,但他还是对宇文赟寄予厚望。

在宇文邕的威严之下,宇文赟在表面上表现得还算中规中矩,虽然说不上多聪明,但也没有出格的地方,当然,宇文赟私下的一些劣迹,宇文邕也知道一些,却也无奈。

宇文赟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宇文邕其他的孩子大多都还年幼,而与宇文赟同母的次子宇文赞也不是个好东西,宇文邕并不喜欢,其他的儿子们都还太小,看不出资质。

朝臣当中,有不少人都建议宇文邕废黜宇文赟,但是宇文邕实在也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来接任太子之位,所以也就没有废太子,这一下就到了宇文邕英年早逝。

在宇文邕驾崩之后,作为太子的宇文赟直接继位成为皇帝,并且迎娶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作为了皇后,他在父亲驾崩后,再也不装了,直接化身一个无道昏君。

对于这些,宇文邕早就有所预感,所以他严格教养长子,之所以没有更换储君,是因为他的孩子们都还小,只有宇文赟年长,而宇文邕也没想到自己驾崩那么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