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雷锋的蕉萍》读后感 | 刘平安_铜川_山歌_矿工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已传唱多年,影响了几代人。歌词作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叫姚筱舟,笔名蕉萍。

姚筱舟老师我认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师范上学时,就知道他的大名,知道他是铜川人,在焦坪煤矿当过矿工。市上举办文学讲座活动,邀请西安的作家诗人来讲课,一提起铜川文学创作,姚筱舟和《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后来,我从城郊一所企业子弟学校调往文化部门工作,姚筱舟老师在铜川矿工报社工作。《矿工报》是铜川矿务局办的一份报纸,也是铜川为数不多的一份报纸。姚老师负责文艺副刊,还发过我的诗作。我也去报社拜访过他。他身材瘦弱,却透出一股力量。言谈不多,却思维缜密。话题从不涉及社会事件,更不提及自己的身世,只谈诗歌写作技巧。市上召开文艺创作会议,常邀请他,但他很少参加。即使参加,也很少与人交谈。那时候,感觉他很压抑,很深沉,很孤傲,与同龄人都很少往来,更别提与我们这些年轻人交流思想了。一个写出经典歌词的著名诗人,却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难以想象。

和谷老师《寻找雷锋的蕉萍》这部报告文学,全方位、多角度透视了姚筱舟老师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和困顿挣扎的心路历程,展现出他昂扬不屈的生活态度和坚定崇高的精神追求,也化解了我胸中累积多年的谜团。从中,我对姚老师的人生历程有了详细的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姚筱舟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他的祖父是晚清秀才,当过知县,叔父是国民党少将军官,胞兄是国民政府厦门造船厂科长。因父亲早逝,姚筱舟一家生活由叔父接济。高中肄业,迫于生计,姚筱舟在国民党部队后勤被服厂运输队当过勤务兵。解放后,叔父和胞兄逃往台湾,姚筱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担任过十七军五十一师政治部民运科干事,赴贵州剿过匪,随部队参加过抗美援朝,归国后被分配到原陕西省工业厅商洛石棉矿工作,后被转调铜川矿务局,当过宣传干事、秘书、焦坪煤矿技术员。由于出身问题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位志愿军老兵,入党政审总是过不了关。加上,1957年元旦,焦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姚筱舟受到撤职并下矿采煤的处分。每次政治运动,他都在劫难逃。一个历经政治磨难的人,难免活得胆战心惊,活得小心翼翼。

展开全文

常言道,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姚筱舟政治前途被堵住了,可他文学的才华却得以展现。在煤层深处,他与矿工亲如兄弟,一起干活,一起拉家常,一起回忆旧社会的苦难岁月,一起赞美新社会的美好生活。矿工们绝大多数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由于长期受到地主和煤窑主的剥削和压迫,如今翻身解放了,对于共产党和新社会有着质朴而浓厚的爱,心中惦记着共产党的大恩大德,一心想用劳动创造报答党的恩情。“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救了咱,咱还是会说话的牲口,还要在十八层地狱受罪”,“党是咱妈,矿是咱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这种淳朴的阶级感情,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这位身处逆境的劳动者,激发着他强烈的创作热情,终于,一团烈火从诗人的胸腔喷薄而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是词作者在绝望中的呐喊,是一代中国矿工在经历苦难岁月后的喟叹,也是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心声。这一年是1958年春。

《寻找雷锋的蕉萍》,作者深入浅出,纵横捭阖,真实地反映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挖掘、揭秘发生在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最早刊发在1958年6月26日出版的《陕西文艺·总路线诗传单》上,1959年6月被收入《诗刊》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民歌三百首》一书。后来,这首诗歌被身在沈阳当兵的雷锋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并将原作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们闹革命”。雷锋因公殉职后,1963年,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活动迅疾在全国展开。《雷锋日记》出版后,《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歌被时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音乐家朱践耳谱成曲,交由歌手任桂珍首唱。不久,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深情演唱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从书中扑朔迷离的故事和作者简洁优美的文笔中,我们穿越时空,深刻感悟到这首歌的词作者姚筱舟、阅读者雷锋、作曲者朱践耳、演唱者才旦卓玛——一个矿工,一个战士,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他们虽然远隔千里、素不相识,却有着传奇般的心灵沟通、感情共鸣与精神契合,而这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鸣与精神的契合又何止他们几位呢?整整几代人啊,伴随着这首歌曲流淌的旋律成长。这就是艺术的穿透力,文化的辐射力!

幸运的是,1997年5月9日晚8时,在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64岁的词作者蕉萍,73岁的作曲家朱践耳和60岁的歌唱家才旦卓玛,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三位创作者,穿越34年无数凄风苦雨后,终于在绚丽辉煌的金色舞台上相会了。他们一同唱起这支歌,那几度哽咽、含泪相拥的镜头,至今历历在目,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

这部报告文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透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的前世今生,我们了解到中国诗歌的百年史,了解到新中国陕西文艺的发展史,了解到铜川煤矿的发展史,可以说,和谷老师抢救性地为我们挖掘、梳理、保护了许许多多珍贵的资料。

这部报告文学,为我们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和时代心声。姚筱舟老师扎根煤矿,用生命抒写了一曲热爱党的赞歌,和谷老师呕心沥血完成了自己的一次文化苦旅。老一辈艺术家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情怀,对社会的责任,对艺术的执着,成为我们的榜样。他们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文艺准则。

在时代的浪潮中,一个人充其量是一朵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可以映照出太阳的光辉。如果说,姚筱舟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的话,那么,《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就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升华。

寻找雷锋的蕉萍,寻找的是流逝的岁月,寻找的是历史的印痕,寻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2023.6.24

来源:阳光报

编辑:蒋思卓

审核:范启彬 李小凤

终审:韩文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