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花70万征集下联,6年间收下联1.6万幅,却无一人能领走赏金_景区_下联_观音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广袤的大地上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痕迹——古老的庙宇,苍劲的古木,肃穆的兵马俑......在这其中,汉字作为我们日常谈话书写的承载体,它有着自己独有的历史魅力。

想必大家都读过唐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让人不禁拍手叫绝。不得不说,王安石的“绿”字用得着实精妙。

相传,王安石在写完该诗后曾反复修改,期间他尝试了用“满”“入”“到”来填补空缺,可是他总觉得这些备选项缺少韵味。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以后,他将“绿”字填入,终得千古名句。

一个“绿”字,用形容词做了动词,为诗词增添了一番韵动感,似乎我们真的随诗人一道来到河畔,感受到了轻柔的春风,见着了在春风吹拂下摆动的杨柳。

一个字尚且需要精雕细琢,若是遇上几个字组成的对联呢?那其中所蕴含的难度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广东观音山上那至今未有人对出的下联,就足以体现我们中国的汉字之美,我们语言的声律之美了。

01 千古绝句无数,观音山上缺下联

展开全文

一谈到春节,大家一定会想到火红的灯笼、丰盛的美食和永远不会迟到的贴春联活动。我们日常张贴的春联大多是追求喜庆和吉利,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没有太多要求,但是仍然讲究平仄音律,对仗工整。

实际上,当你真正着手准备自写一副春联时,你就会发现要写出一副完美的对联是非常困难的。

广东省东莞市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有一上联为“观音山上观山水”,至今这上联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下联。

在2015年,观音山景区举办了首届观音山书画论坛,想要借着书画来以文会友,吸引游客。

在该论坛上,时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以及观音山书画院院长的邹继海先生上台发言。邹会长言观音上的美景实在是让人连流忘返,以至于这位大师当场就吟出了 “观音山上观山水”的绝妙上联。

此联一出,在场的人无不开动脑筋琢磨起下联来。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对上。

观音山景区目睹这一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因为观音山景区主张以文会友,若是他们以寻下联作为宣传手段,既能吸引游客,也能体现景区的文化底蕴。

说干就干,景区立刻将这则上联通过网络在各平台上发布了出去,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下联。

这则寻联启示一出,许多旅游爱好者以及对联爱好者都注意到了。如景区所料,大家在感叹上联精妙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出合适的下联。

在注重网络宣传的同时,景区的工作人员还将对联设置在景区的醒目之处,以便游客们能够一眼看到该上联,参与到对对联的活动中。

这个方法既能够吸引游客上山游览,又不失文雅别致,称得上是一箭双雕。

02 悬赏金额70万,一字值10万

最初,景区给出5000元来悬赏下联,并且还附带免费游玩的福利。他们的本意只是想借此来吸引游客,却没成想,这幅对联难住了神通广大的网友们。

一开始,人们都以为这则上联对仗工整,对起来应该也没有什么难度。可是,当人们真正开始沉下心琢磨的时候,却发现这幅上联别有深意。自己所给出的那些简简单单的下联,似乎怎么样都缺了点韵味。

就这样,景区给出的悬赏金额越来越高。最近的一次,景区甚至将悬赏金额从之前的7万拔高到了70万。

这下子,网络上因为这个消息炸开了锅,大家的积极性再次被点燃了。一个下联总共才7个字,景区却给出了70万,那就意味着每个字都价值10万,每个字都做到了“一字千金”。

因为这个对联的高额悬赏金,观音山景区的游客量再次达到高峰。大家似乎都想来看看这座观音山,来这儿一睹“观山水的观音”的真容。

03 看似简单实属不易,对联背后暗藏玄机

当然,网络上也有人说这是景区的一种宣传手段,是他们的炒作,他们根本就不会拿出钱来。

对此,景区也做出了解释,他们说这些年来的确收到了许多下联,观音山景区甚至还为此聘请了专家组成了评选团队,给出了审阅的标准。

但是,据景区人员的统计,尽管这些年他们收到的下联总计高达1.6万副,却鲜少有让人满意的对联出现。

投稿者也可谓是状况百出,有的人未能掌握对联知识,所给下联不符合联律要求,有的人忘记以景区的景观作为下联,还有的人甚至没有读明白稿件要求就投稿。

所以在这一众投稿的对联中,最高分也只有93分左右,这幅下联就是“感恩湖畔赏湖光”。其中意境倒是有了,可是问题也非常明显。

首先,上联的“观音山上观山水”是典型的对中对,除了“观音山”这个景点名称,“观”字也不容小觑,它取“观音”的首字,既有韵,又有动。相比之下,“赏”字就少了这分味道。

再者,上联的“观山水”一词,带有禅意,意境悠远,让读者的内心仿佛也随着观音山上的山水开阔起来,而“赏湖光”与之相比就少了些韵味。

综上所述,这幅看似简单的上联实则暗藏玄机,一时之间,的确是难得有能与之相匹敌的下联。

从观音山上的对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对联被我们沿用至今,也正是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份文化自信无处不在,它就像是一把门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中华文明的大门,引领我们探索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