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两个荷包蛋”,唐伯虎略加思索对出下联,在场才子拍案叫绝_对联_下联_上联

中国的对联,最早的时候叫桃符,也称楹联。对联文化历史悠久,相传在三国时代就有对联的记载。对联发展到如今,经历了很多朝代,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创造出很多千古绝对,现在细细品读,的确用意颇深。

想要对好一副对联,有的人说很简单,因为对联是有套路可循的。比如看到天,我们就对地,看到春花,自然联想到秋月。这样对对联,的确有一定的规则,只要遵守就好。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所差距,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对出的对联自然高明不到哪去。

对联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意思是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要相等,而且词性要相当。上联的名词,下联也要对出名词,上联有动词,下联也要以动词相对。而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以仄韵结尾,这样下联才好以平韵收束。

那么说到平仄,又是如何划分的呢?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四种读音,平声韵就是汉字的一声和二声,而仄声韵就是三声和四声。和以前的平仄区分不同,现代的平仄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展开全文

历史上有关对联的趣事也有很多,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苏小妹,明朝的解缙、唐伯虎,还有清朝的郑板桥、纪晓岚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不仅仅在诗词曲艺上堪称一绝,在对联的造诣上那也是炉火纯青,首屈一指。他们的对联或是风趣诙谐,或是正义凛然,或是嘲讽土豪劣绅,或是纯粹为了陶冶情操,展现自己的才华。

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唐伯虎,就曾经对出一副好对联,而且还是临场发挥,被后人传颂。

唐伯虎,是明朝成化、正德年间的大才子,唐伯虎一生清贫,但却过得很潇洒。虽然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但是他经常游山玩水,排解内心的苦闷。唐伯虎善于绘画,他平生也是以卖画为生,曾写下“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千古名句。

这一日唐伯虎来到一座茶馆里,茶馆里坐满了书生,原来今天有一场文人的聚会,唐伯虎此次前来也好结交一些好友,和大家混个脸熟。酒菜上桌,文人墨客就开始了欢歌笑语,他们把酒言欢,推杯换盏,很是热闹。有位书生就提议让大家对对联,以此来调节气氛,众人也是点头应允。

刚好这个时候店小二端上了荷包蛋,那位书生灵机一动,指着盘子中的荷包蛋说出了上联“两个荷包蛋”。众人往那个盘子看去,果然盘子中放着两个荷包蛋,十分的应景。

那个时候写对联需要用一张很长的红色纸张,所有才子闭目沉思,但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手中拿着的毛笔,墨水已经滴落在红纸之上,斑斑点点。这副对联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下联需要应景,而且里面还有数字,这可难倒了众多才子。

唐伯虎在一旁只顾吃吃喝喝,这时候听到书生的对联,又见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情,于是他走上前来,指着前面的红色纸张对大家说道:“下联已经在这里了,为什么大家都看不出来呢?”

众人不知其意,唐伯虎大声地说出了下联:“一张万年红”。下联的万年红指的就是面前的纸张,此下联一出口,众人纷纷鼓掌叫好,有的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唐伯虎对出下联后转身就走,众人急忙追了出来询问他的姓名,唐伯虎却笑而不答,渐去渐远了。

如果你在现场,书生的上联是“两个荷包蛋”,你能对出下联来吗?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