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白求恩_沙枣_地利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______,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术的发展。

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集合预报的创新之处是不再使用单一的初值启动计算,而通过一组初值的集合来进行判断。集合中的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从这些相差不大的初值集合成员就可以得到一个预报结果的集合,即“集合预报”。除了对初始场进行集合外,还要对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模式本身进行集合,以降低单一预报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即各成员初始场相差不能过大;其次,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目的是在不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基础上,确保大气的真值大概率被包含在集合成员之中。

展开全文

集合预报产品最初级的应用是通过集合预报结果可以获取集合均值,再由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并对可能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单一结果。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集合预报的最大优势是在服务于决策时,能做到不错漏天气系统变化任何一种可能,力争“万无一失”。目前,集合预报技术在我国台风与海洋预报中有很好的应用。

材料三

近年来,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消化”天气预报的角色。不同的气象指数,目标受众不同。想要指数贴心、好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用心,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采访对象: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报:目前有哪些气象指数?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公众可以在哪里查?

王静: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10余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

中国气象报:这些指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王静: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直观地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以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做到因天制宜,明明白白生活。如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长期合作,在全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等发布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另外,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上海市气象局调查显示,如果用空调指数科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模拟出的结果为1台1.5匹空调全年至少可节约330度电,少排放0.3吨二氧化碳。

中国气象报:气象指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静:气象指数的研发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简化气象指数术语,使其更接地气,真正方便人们生活。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卜辞:“食日,至中,日不雨。”

B .《论衡》记载:“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

C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

D .民间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

2 .根据上下文,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D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

A .同等代表性B .特征一致性C .适度离散性D .结果单一性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

B .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

C .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终将实现绝对精准。

D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气象部门研发“气象预报指数”应该力求因地制宜。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技术发展是如何互促互进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

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

(取材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却六国而有余却:使……退却

②震秦陇,规三辅规:规则

③曾不及培蝼之丘、泛滥之水曾:竟然

④皆可以为敌难难:困难

⑤乌足与言地利哉乌:怎么

⑥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详:详尽,完备

⑦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楫:划船

⑧向导其可恃乎哉其:还是

A .①⑤B .②⑧C .③⑦D .④⑥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B .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

C .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

城邑山河,想千秋万代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

D .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明辨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

B .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

C .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

D .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

10 .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

三、名著阅读

11 .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 根据上面材料,分别概括“忧”与“乐”的内涵。

(2) 结合上面材料,并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

12 .《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联与作品的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有着密切联系,能见出作者匠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下列对书中对联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表达了曹雪芹对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也是本书“将真事隐去”的创作手法的体现。

B .荣国府荣禧堂中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巧妙描绘出往来于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的人们衣饰华贵、身份显赫。

C .大观园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妙在写“水”不着一个“水”字,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诗意画面。

D .林黛玉居所的对联“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与潇湘馆翠竹掩映、一派清幽的环境特点相契合,表达了黛玉对物是人非、功名易逝的感伤。

(2)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暗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瑶台聚八仙·梅影

张炎

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

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倩人醉里,扶过溪沙。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水横斜”句,有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意趣,表现梅树的疏落之姿。

B .“先得月”句,寓“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以梅影烘托出月色的皎洁无瑕。

C .“探寒葩”句,“探”字有“探望”之意,生动写出词人赏梅之切、爱梅之深。

D .“竹篱”三句,“乍”字写出梅影时有时无之态,引发作者人生如寄的感慨。

14 .本词对梅影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追求。请任选画线四句中的两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五、情景默写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李白、李贺和李商隐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诗风有别,异彩纷呈。《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句见豪放雄奇;《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句展瑰丽奇诡;《锦瑟》中“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句显隐晦迷离。

(2 )古代散文中不乏理趣盎然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将郭橐驼介绍的能让树木活得长久且茂盛的方法“_______,_______”,引申至对“官理”的深思;《石钟山记》中,苏轼以“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可乎”句,揭示了事须亲身探访,不可无依据猜测的道理。

(3 )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借助诗文互证的方法。《离骚》中诗人以香草美饰来表现其高洁的情操,如“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句,这正印证了《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风沙行

1968年,中央号召青年要到最艰苦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全班十二个党员纷纷带头表态,十二个人就全被分到北部边疆,东起黑龙江,西到新疆,一路撒开了去。我被宣布分往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查了一下地图,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心想,此生要和风沙打交道了。

几经辗转,待安顿好住处,我就与几个先到的待分配同学到街上去转转。我们见惯了大都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忽见到电影里的沙漠,十分新奇。沙丘相拥而去,一个连着一个;连绵的弧线,一环套着一环,如凝固的波涛。我们几个萍水相逢的天涯学子,来做这沙海中的伴侣,一扇新生活的大门即将打开。大家兴奋不已,打滚扬沙,尽兴而归。

谁知还没有两天,沙漠就露出了真容。因为我们还要继续下派到县里去,就借了人力排子车,拉上行李到火车站去办托运。走到半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瞬间黄尘蔽日。前日里美丽温柔的沙海早不知躲到何处。街上的行人,男士一律帽檐朝后,女士以纱巾裹脸,艰难地躬身前行,好像正跟前面的一个人角力较劲。我们几个前拉后推护着车子,不让风吹翻行李,大口地喘气。可一张口,好像旁边正等着一个人,立即就给你嘴里塞进一把沙子。成语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没有行过船,却体验到了逆风拉车,不进则退。这是我到西北后经历的第一场风沙洗礼。

还有一次我搭车出去办事,出发时还天清气朗,车行到北山脚下,山后渐渐升起一片腾腾的烟雾,先是深红暗黄,后渐成灰黑一团,滚滚而来。一会儿就感到了飓风的力量,像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横挡于路的中央,用双手推住我们的车子不准前行。车子大喘着粗气,颤抖着左右摇晃。霎时风助沙威,沙借风力,一团沙、土、风搅成的旋涡将车子团团裹定。只见风挡玻璃上唰唰地卷过流沙的怒涛。车子如掉到了黄河深处,上下左右浊流滚滚,一片昏黄,人如在水下不辨东西。那时的北京吉普还是帆布棚,何谈密封。沙子寻着袖口领口、衣襟裤脚等一切可乘之隙,急急往身子里钻。赶紧停车,静待其变,大家都不敢说话,因为一张口就有一把土直塞咽喉。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风沙与车子的较量。

一年后我先在县委工作,后当省报的驻地方记者,仍少不了经常下乡,吃风浴沙。这里虽风沙肆虐,但人们居于斯,长于斯,也有了对付的办法。最有效的法子就是造林栽树。我们住的房子旁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当地人叫它沙枣树。沙枣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它的根总是扎在白色的碱土上,枝总是那样红,叶总是那样绿。十几年来,当地人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二十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这长长的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那浩浩的沙海波浪翻滚,但到沙枣林带前却停滞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打在树干上,但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气流带回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条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似的,黄沙总是不能越过,并且还逐年树进沙退。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在太荣大队我曾见过一位林业队长,这位近六十岁的老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栽沙枣树。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膛,深而密的皱纹,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想到,他多么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搏斗。他的坚韧与顽强在育苗时通过满是老茧的手注入到沙枣秧里,在护林时通过期盼的眼神注入到古铜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比如红柳,芨芨草,就是沙子本身也有许多特别的用途。老油瓶子是最难清洗的,在没有发明洗涤灵的时代,抓一把沙子,加半瓶水,来回晃荡几次,便洗得光亮剔透。沙性吸水存水,当地就总结出一门植树的特技:拿一空酒瓶装满水,放入扦插树苗,连瓶埋入沙土中,小苗靠这一瓶水就可熬到长出须根,翻出瓶外,接上地气。我们不能不惊叹人们的聪明,也不能不承认沙子的全能。

人久生情,地久生恋。长年生活于沙地,人对这里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明月如霜,沙枣花暗香浮动。想来命运把我们扔到这沙地里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古人不是说要给你一点重任,先得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吗?学生刚出校门正该这样。在大自然所设的各种苦境中,风沙够得上上等之苦了。但它像一杯苦茶,喝过之后又有一点回甜。人生旅途漫长,但只要你曾经穿越过风涛沙浪,就懦者勇、弱者强,男女即可为壮士。一年后,我们挥沙分手,各赴前程。但不管走出多远,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印记:从风沙中走出来的人!

1983年我到新疆采访中国科学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与他们谈沙说沙,如话乡音,格外亲切。后来去河南,在兰考捧起一把焦裕禄治过的沙子,倍感亲切。到山东看黄河入海口,滚滚而来的沙子竟在海边形成一片新的陆地。我在心中轻轻地喊道,这其中一定有几粒是从我当年的衣缝中抖落或者口鼻中喷出来的啊。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已经调整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七字方针。这个“沙”字已经堂堂正正地升为国策的一部分了。我伴沙而行五十年也倍感光荣。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路撒开了去撒:有散布之义,写出十二个人被分到各地的情形。

B .沙丘相拥而去拥:有推挤之义,写出众多沙丘滚动前行的状态。

C .锁住了咆哮的黄沙锁:有封锁之义,写出沙枣林带显著的治沙效果。

D .可熬到长出须根熬:有忍耐之义,写出小苗备受煎熬的生长过程。

17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后渐渐升起一片腾腾的烟雾,先是深红暗黄,后渐成灰黑一团,滚滚而来。

叠词“腾腾”“滚滚”与描写色彩的词语“深红暗黄”“灰黑”,写出风沙的来势和变化。

B .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

用比拟手法刻画沙枣树巍然屹立、迎风呼叫的英姿,赞颂其战沙斗沙的雄壮气概。

C .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明月如霜,沙枣花暗香浮动。

描绘了多种感受,营造出凉风习习、细沙簌簌、月光皎皎、花香幽幽的优美意境。

D .但它像一杯苦茶,喝过之后又有一点回甜。

把经历风沙洗礼比作饮茶,以苦后回甘的滋味表达经历苦境后人生终获成功的喜悦。

18 .作者在结尾说“我伴沙而行五十年也倍感光荣”。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 )作者在和沙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沙的特点有了哪些认识?请加以概括。

(2 )“伴沙而行”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选择简答

19 .语言基础运用

①语言交际活动总要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交际环境就是通常说的语境。②为了适应特定语境的要求,相同的意思需以不同的词句来表达。③同样是表达请人帮忙的意思,求助陌生人用“劳驾,打听一下”,显得客气谦和;请托朋友用“你帮我打听打听”,随意中透着亲近;而“尚望代为了解”就适用于比较正式典雅的书面表达了。④如果问究竟应选择哪一种为好,要依语境而定。⑤这体现了语境对词句使用的制约,也体现了语言交际中的情境相适原则。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③句中的“劳驾”和“尚望”都是敬辞。

B .③句中加点的“于”字可以删去。

C .④句中画线句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D .⑤句中的“制约”应该替换为“控制”。

(2) 下面这段文字中,为了适应特定语境的要求,作者对“白求恩”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请结合文段,说明使用不同称谓的原因。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取材于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八、微写作

20 .微写作。

农历癸卯年春节就要来啦!高三年级学生会准备推出“跨年专辑”公众号,引领大家回顾过往,开启新篇。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参与专辑活动。不超过150字。

(1)请以“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作为开头,为该公众号写一段开篇语,阐发你对“旧”与“新”的思考。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健康,阐释充分。

(2)“新年送祝福”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随着时代发展,送祝福的形式更加多样。公众号拟征集“创意送祝福”方案,请自选送祝福的对象,设计一个送祝福方案,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富有创意,条理清晰,理由充分。

(3)朝偕暮伴,流年似水,辞旧迎新之际,公众号召集大家以“时光的温度”为题,写一首小诗,赠予同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九、命题作文

21 .作文。

围棋比赛的开始阶段,棋手们总会通盘考虑,布置棋子。善布局者往往能谋全局,析个体,审主次,辨急缓,定次序……以开好局,应变局,育新局。书法绘画、文学创作、人生规划、国家发展等同样少不了布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说布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 字。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很多观众问编剧:这么精彩的作品有续集吗?编剧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精彩续集的创造者。请以“续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 字。

参考答案:

1 .A2.C 3.D 4.D 5.①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天气预测。

②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技术,可以预测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

③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出行活动。

④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决策。

⑤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食日,至中,日不雨。”是占卜的结果,不是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所得出的结果。

故选A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不符合“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的表述。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不符合“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的表述。

C.“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符合题意。

D.“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不符合“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的表述。

故选C 。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从材料二第三段“集合预报的创新之处……集合中的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和“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可总结出“集合预报”成员特点包括同等代表性、特征一致性、适度离散性。而第四段当中出现的“最终形成单一结果”是说交代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后的一个做法,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故ABC正确,D项不正确。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张冠李戴。“数值天气预报”只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不能“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的是“集合预报”。

B.“ 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第二段“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不能说因为“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就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

C.“ 终将实现绝对精准”无中生有。三则材料中都没有天气预报终将实现绝对精准的表述。

故选D 。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二段“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可知,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天气预测。

从材料一第三段“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可知,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技术,可以预测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

从材料一第四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第一段“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出行活动。

从材料二第三段“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第四段“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可知,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决策。

从材料三第四段“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10余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可知,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

6 .B7.C 8.A 9.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10.作者认为得地利的关键在于将领,向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地利。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②规,规划谋取。句意: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

⑧其,表示反问语气,怎么。句意:这样的向导怎么可以依靠呢!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C. 易,改变。句意:城邑山河,千秋万代不会改变。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 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错误,由“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可知,论证的是适当的人的重要性。

故选A 。

9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因”,根据;“所在”,所字结构,所在的地方;“权衡”,衡量比较。

10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向导其可恃乎哉?……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可知,做着认为向导只是临时急难时应当咨询的,将军才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由“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可知,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地利。

由“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可知,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

参考译文:

孙子说过这样的话:不熟悉山林险关水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打仗;不能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理的优势。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纵然是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及肩的矮墙,有时连百丈高的城墙也不能胜过它。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只知道到崇山深谷、名城大都去寻求地利,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与他谈论什么地利呢?

既然如此,那么变化无穷的就是地利了。地利的精深微妙,地图不能一一记载,典籍不能论述完备,只是在神妙莫测的心中千变万化。所以说,城邑山河,千秋万代不会改变。从西北方兴起的人可以利用它来兼并东南之地,而从东南方兴起的人又未尝不能利用它来兼并西北之域。所以说:不变的本体,却有千变万化的作用;固定的形状,却可作为不同形状的准则。

要向南行车的不可以向北赶车,要向东泛舟的不可以向西划船,这是容易理解的道理。西北山脉众多,但不见得没有低湿之处;东南多水,不见得没有狭窄险要之地。这是简单却往往被一般人所忽视的道理。况且,一根手指挡在眼前,就连泰山也会看不见;没走几步而改变车道,方向也就会分不清,就会觉得对地形没有把握。引兵陷入沼泽之地而毫无觉察,前面误入深谷还迷迷糊糊,这时才想起来随便抓个路上的人来当向导,这样的向导怎么可以依靠呢!这是为什么呢?向导是用在临时急需的情况下的,而地利知识必须在平时就要有所了解。(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人)平时对于九州的地理形势,各地的险要关隘,没有一个总的概念,更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只想依靠于临时找来的向导,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被敌人愚弄呢?

因此,有必定要经过的路,有必定要攻打的城,这是平时就应该知道的。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胜败存亡可在掌上发生变化,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这些本来就是大将的职责,而不是可以从向导那里问来的。凡是我该用大部队或小部队,该分兵或合兵,该实或该虚的地方,都已清清楚楚地了解了,然后才可以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意见,听从他们的可信之言,废弃他们的可疑之词,以便使自己对地利的使用更加完善,怎么可以徒然使自己的视听受到别人的左右呢?

11 .(1)“忧”之内涵: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

“乐”之内涵: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2) 忧与乐在情感上是对立的,但其本质统一,即淡泊物欲,追求精神的富足。不论忧乐都不应因外物而起,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根本的是坚守内心的仁道。不因被贬千里之外或身处庙堂之高而忧乐,只为天下苍生、国家前途而忧,为道义追求而乐。孔子亦然,不因贫富,只为仁道的求得而忧乐。因此忧乐虽心情不同,但其本质相同。

【详解】(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句强调,君子不忧贫而忧道,不因物质条不好而忧虑,而为德行不能得到修行、不能改过而忧。

②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则把追求精神文化与追求物质文明彻底对立起来,说君子只追求道,不为追求生活衣食,甚至认为忙于劳动(追求衣食利益)反而导致人饥饿(贫困),学习道理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好处,过度轻视物质基础,片面追求精神文化。

③句,孔子提到,即使是处在贫困之中,只要心中有道,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于通过不义之举取得的富贵,他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财富对自己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毫无价值。

综合以上可知,“忧”的内涵是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乐”的内涵是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结合第一题对“忧”和“乐”的内涵理解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无忧”是一种坦荡情怀,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这就是孔子的忧乐观。在此基础上,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述而》)

②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卫灵公》)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述而》)

12 .(1)D

(2) 答案示例:《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林黛玉有“罥烟眉”“含情目”之容貌,她魁夺菊花诗,有咏絮之才华;她心思机敏,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智慧,可谓灵秀之人。但她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父母双亡,寄身贾府,与宝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最后焚稿泪尽而逝,命运悲惨。其人越灵秀,则越能凸显命运不能主宰之无奈与可悲,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增添了全书的悲剧意味。

【详解】(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 .“功名易逝的感伤”错误。窗外新绿,明月依旧在天,但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人却变得有些空虚幻了。用以感慨物是人非或抒发怀旧思古之情。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需要明确选择的人物,然后结合原著内容分析。

可以选择的人物有很多,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如晴雯的才能和身体都很好,看贾宝玉的孔雀裘破了一个洞,别人都补不了,只有晴雯能补。但是性格有比较明显缺陷,不懂得跟人相处,会得罪人。王熙凤,她能说会道,威风八面,但是她作风粗暴,不得人心,留下隐患。如探春心高志大、才华横溢,堪称贾府的女中豪杰。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严于律己;她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杀伐决断的魄力;她有敏锐的洞察力等,然而无法主宰自己的不幸命运,落得了一个远嫁异乡的结局,体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

13 .B14.“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句,写月色之下,青苔满布,如茵席一样,梅影散落在上面,宛若墨痕。诗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落在青苔上的梅影如墨笔在纸上晕染,形象生动写出梅影素雅淡洁、不事雕琢的特点,蕴含着作者以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句,写梅影映在溪边沙地上,摇曳多姿。诗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梅影如醉酒后被人搀扶走过溪沙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影娇柔、婀娜的姿态,蕴含着作者对灵动柔美的赞许。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句,写一枝梅花,在月光下投影在白墙之上,一派空灵。诗人使用烘托的手法,用素淡的墙壁衬托梅影,突出梅影疏淡素雅的特点,表达作者以清雅空灵为美的审美追求。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诗人化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把梅影比作西家子,将江头千树比作东家女,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无论东家女如何粉饰,也比不过西子自然美的观点,表达作者以自然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解析】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以梅影烘托出月色的皎洁无瑕”错,“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应当是用月色的皎洁无瑕烘托出梅影的朦胧美好。

故选B 。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分析作者审美态度的能力。

要抓住“审美追求”,分析句子含义、写法,体现的审美特点。

“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苔”指青苔,“烟”指月色下苔色朦胧;“苔烟”写月色之下,青苔满布,如茵席一样;“散迹”是说梅花的影子落在暗色的青苔上面,只看得到深色的梅痕,像墨色在纸上晕染一样,运用了比喻手法。此句“净洗铅华”最能体现梅影的特点和词人的审美追求。“净洗铅华”是说月色下的梅花不再像白天一样有鲜艳的颜色,而是素雅淡洁,不事雕琢。蕴含着作者以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梅花的影子当做一个醉酒的美人,让人搀扶着走过,婀娜多姿的身影投映在溪沙上,更加风流婉转,摇曳多姿,让人浮想联翩。“醉里”“扶”,可以想见梅影的娇柔、婀娜,蕴含着作者对灵动柔美的赞许。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是说有一枝梅花投影到了“素壁檐牙”,“素壁”指洁白的墙壁,梅花的影子投映其上,素淡的墙壁做背景,更衬托得梅影淡雅空灵;而“更好”一词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清雅空灵为美的审美追求。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东家”“西家”,让人联想到东施效颦的典故。此句将梅花比作像西施一样美丽的西家女,而江头千树就是那效颦的东家女,“淡妆颠倒”写东家女想尽办法装扮,但“难胜”二字写出她无论如何也比不过西家女的“淡妆”,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作者以自然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15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老鱼跳波瘦蛟舞沧海月明珠有泪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臆断其有无纫秋兰以为佩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蛟、沧、致、臆、纫、佩。

16 .D17.D 18.(1)①沙海连绵壮阔,美丽温柔;②风沙威力巨大,平歇时温柔可人;③沙子用途广泛。

(2 )①五十年来,作者不断和风沙打交道,生活和工作与沙关联紧密:年轻时被分配到北部边疆,饱受风沙洗礼;后来采访中国科学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与研究人员谈论沙,在河南兰考捧起焦裕禄治过的沙;在山东黄河入海口看沙子形成新的陆地。②作者在与沙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了解到沙是可治理的,沙地中人们为治沙付出了许多努力,认识到治沙的人们坚韧,顽强,聪明;也认识到风沙中许多生命的可咏可叹。③沙象征着人生中的苦境与挑战,与沙同行即勇于面对苦境、挑战,可以让人变得勇敢、强大。

【解析】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 写出小苗备受煎熬的生长过程”错,“熬”在这里指小苗忍受过最初的困难,终于扎根成活,写出小苗的坚强。

故选D 。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分析手法的能力。

D.“ 人生终获成功”错,结合“但只要你曾经穿越过风涛沙浪,就懦者勇、弱者强,男女即可为壮士”可知,应当是比喻经历苦境后人变得坚强勇敢。

故选D 。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信息及分析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第一问:

结合“沙丘相拥而去,一个连着一个;连绵的弧线,一环套着一环,如凝固的波涛”“前日里美丽温柔的沙海早不知躲到何处”,可概括出:沙海连绵壮阔,美丽温柔;

结合“街上的行人,男士一律帽檐朝后,女士以纱巾裹脸,艰难地躬身前行,好像正跟前面的一个人角力较劲。我们几个前拉后推护着车子,不让风吹翻行李,大口地喘气。可一张口,好像旁边正等着一个人,立即就给你嘴里塞进一把沙子。成语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没有行过船,却体验到了逆风拉车,不进则退”“一会儿就感到了飓风的力量,像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横挡于路的中央,用双手推住我们的车子不准前行。车子大喘着粗气,颤抖着左右摇晃。霎时风助沙威,沙借风力,一团沙、土、风搅成的旋涡将车子团团裹定。只见风挡玻璃上唰唰地卷过流沙的怒涛。车子如掉到了黄河深处,上下左右浊流滚滚,一片昏黄,人如在水下不辨东西”“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可概括出:风沙威力巨大,平歇时温柔可人;

结合“沙子本身也有许多特别的用途。老油瓶子是最难清洗的,在没有发明洗涤灵的时代,抓一把沙子,加半瓶水,来回晃荡几次,便洗得光亮剔透。沙性吸水存水,当地就总结出一门植树的特技”,可概括出:沙子用途广泛。

第二问:

分析“伴沙而行”的含义,可由浅入深。

五十年来,作者不断和风沙打交道,生活和工作与沙关联紧密:“1968年,中央号召青年要到最艰苦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被宣布分往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查了一下地图,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心想,此生要和风沙打交道了”“走到半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瞬间黄尘蔽日……我们几个前拉后推护着车子,不让风吹翻行李,大口地喘气。可一张口,好像旁边正等着一个人,立即就给你嘴里塞进一把沙子”“一会儿就感到了飓风的力量,像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横挡于路的中央,用双手推住我们的车子不准前行。车子大喘着粗气,颤抖着左右摇晃……”,作者年轻时被分配到北部边疆,饱受风沙洗礼;“1983年我到新疆采访中国科学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与他们谈沙说沙,如话乡音,格外亲切。后来去河南,在兰考捧起一把焦裕禄治过的沙子,倍感亲切。到山东看黄河入海口,滚滚而来的沙子竟在海边形成一片新的陆地”,后来采访中国科学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与研究人员谈论沙,在河南兰考捧起焦裕禄治过的沙;在山东黄河入海口看沙子形成新的陆地。

作者在与沙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这里虽风沙肆虐,但人们居于斯,长于斯,也有了对付的办法。最有效的法子就是造林栽树”“沙枣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它的根总是扎在白色的碱土上,枝总是那样红,叶总是那样绿”“那浩浩的沙海波浪翻滚,但到沙枣林带前却停滞不前了”“在太荣大队我曾见过一位林业队长,这位近六十岁的老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栽沙枣树。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膛,深而密的皱纹,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想到,他多么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搏斗。他的坚韧与顽强在育苗时通过满是老茧的手注入到沙枣秧里,在护林时通过期盼的眼神注入到古铜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当地就总结出一门植树的特技:拿一空酒瓶装满水,放入扦插树苗,连瓶埋入沙土中,小苗靠这一瓶水就可熬到长出须根,翻出瓶外,接上地气。我们不能不惊叹人们的聪明”,了解到沙是可治理的,沙地中人们为治沙付出了许多努力,认识到治沙的人们坚韧,顽强,聪明;“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比如红柳,芨芨草,就是沙子本身也有许多特别的用途”,也认识到风沙中许多生命的可咏可叹。

沙象征着人生中的苦境与挑战,与沙同行即勇于面对苦境、挑战,可以让人变得勇敢、强大;“在大自然所设的各种苦境中,风沙够得上上等之苦了。但它像一杯苦茶,喝过之后又有一点回甜。人生旅途漫长,但只要你曾经穿越过风涛沙浪,就懦者勇、弱者强,男女即可为壮士”。

19 .(1)A

(2) 第一处语境: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的话,直呼“白求恩”,既显得亲切熟悉,也指代其具有的崇高精神。

第二处语境:评价白求恩从事的医疗工作,连用两个“白求恩医生”,强调其作为医生所具有的精湛医术、敬业精神,表达对其身份的尊敬和对工作精神的赞扬。

第三处语境:向广大共产党员发出号召,使用“白求恩同志”,既是毛泽东主席对其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为了勉励共产党员学习其共产主义者精神。

【详解】(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B .“可以删去”错误,此处不能删去,“于”是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不能删去。

C .“应改为问号”错误,“如果问究竟应选择哪一种为好”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不能改为问号。

D .“应该替换为‘控制’”错误。制约:意思是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控制:为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讲“语境”对“词句使用”的影响,不涉及人为控制,用“制约”正确。

故选A 。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是从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这是转述的语句,说“白求恩”,表意明确且显得亲切熟悉,后面说“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此处的“白求恩”具有崇高的精神。

第二处,此处讲“白求恩医生”,描述白求恩医生的治疗,语境是评价白求恩的医疗救治工作的。抓住“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为之感动”分析,强调白求恩医生医术的精湛,由伟大的敬业精神,是一位有医德的好医生。主要是对其医生身份和职业操守的肯定和赞扬等。

第三处,称“白求恩同志”,是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呼吁号召,用“白求恩同志”,这是号召大家学习的内容,称其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表明毛泽东同志对白求恩同志的肯定,肯定他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勉励所有共产党员学习。

20 .(1)示例:“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恍恍惚惚中,一年时间又到了。岁月催人老,时光催人老。经历寒冬,跟随时光的步伐,褪去了萧瑟。冬是“旧”,而我们的“新”也终将到来。我想“春”便是“新”,当你经历了苦难,承受了煎熬,苦尽甘来,那便是春。那是岁月绽放的嫣红,那是生命蝴蝶的蜕变,那是成长成熟的精彩。

(2)示例:

对象:不常联系但心怀牵挂的网友;

方案:拟写对联或藏头诗,投入漂流瓶,递送给对方,邀请对方回执;

理由:为朋友圈社交提供一种不显难为情的春节祝福渠道,增添网络交际的情味,表达网友间彼此关注。

(3)示例:

时光的温度

斟一壶清茶,

让阳光照进小屋。

微风吹开了青春的画图,

把过往变成美好的回望。

翻一页相册,

让回忆充满感悟。

友谊孕育了平凡的满足,

把未来变成无忧的风景。

时光的温度,

温暖如初。

告别旧岁,

欣慰有你同行。

时光的温度,

真情如故。

迎接来年,

期待与你重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主题与春节相关,注意任务三选一,且有字数限制。其中任务(1)(3)是抒情类微写作,任务(2)是说明类微写作,考试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任务(2):材料要求设计活动方案,主题是“创意送祝福”。关键词一是“创意”,强调突破传统文化习俗,设想新颖的新年祝福方式。可以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特点,结合朋友圈的网络社交属性,并参照当前流行的电子祝福方式,如微信发红包、集“五福”、投票抽奖等,创新活动形式。关键词二是“祝福”,活动中传播分享的内容必与新年祝福相关,祝福话语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具体要求包含三项:对象,即参与主体;方案,即实施过程;理由,即目的和意义。

任务(3):材料要求写一首小诗。诗歌属于抒情体裁,抒情对象是“同窗”,即写给自己的同学。题目是“时光的温度”,“时光”指过去一年同学间朝夕相伴的岁月,“温度”是形象的说法,指同学情带来的温暖感受,因此诗歌的基调应该怀旧温情、积极明朗。现代诗歌形式要求分段分行,句与句、段与段有对仗,适当使用表现手法,遣词造句追求文采。

21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说布局”是动宾结构的短语。“说”,是一个中性词,就是让你来谈一谈;“说布局”的意思,就是来谈一谈布局,谈一谈你对布局的看法。首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布局就是整体规划,那么你对这种整体规划怎么看呢?我们做某件事之前,如果善于布局,往往容易成功;如果草率上马,显得凌乱,可能就失败。所以说,善于布局,正确布局,才可能成功。不善于布局,或者说乱布局,布错局,可能失败。然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既然说善于布局可以成功,为什么布局显得这么重要呢?因为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会让你在之后的行动中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所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就是“布局”,考生既可以谈个人成长发展中的规划,也可以谈国家发展进步中的规划。

再看材料。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谈围棋比赛中的布局,开始阶段要通盘考虑布置棋子,擅长布局着能统观全局,知道主次急缓,能够定下行动的次序;第二部分由围棋延伸到书法绘画、文学创作、人生规划、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明确布局的重要性。材料是对命题的阐释,考生可以借助材料打开思路。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围棋的布局引出话题,并由“围棋如此,人生亦然”进行过渡;接着阐释“布局”的概念,明确你心中对“布局”的认知;然后由个人到国家阐述“布局”的意义价值,此处可以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联系自身,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该如何布局。

立意:

1. 学会布局,善于布局方能取胜。

2. 心有巧布局,方能立天地。

3. 布局决定结局。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本次作文以《觉醒年代》的续集为导引,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继承并发扬革命前辈的爱国与奋斗精神,续写精彩续集。材料关键句是编剧的话——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正如陈独秀在剧中所说:“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为了中华国富民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的确,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从百年前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今天的朝气蓬勃、繁荣发展,今天的中国正是革命前辈们心中的理想中国。

《觉醒年代》的续集远远没有结束,当今的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应当成为精彩续集的创造者。我们要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合格的续集续写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奋斗让续集更加精彩,这是作文当中我们应当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身边的人,他(她)是精彩续集的续写者,文中应写好他(她)的故事,展示他(她)的奋斗风采、奉献精神。如他(她)是一名快递员,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她)总是能够及时将东西送到顾客手中。可写“我”与他(她)的几次接触的片段,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塑造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然后重点写一件事,写疫情封闭期间他(她)主动承担起我们小区买菜送菜等任务,按照客户要求买好日常用品,挨家挨户给大家分发,他(她)总是那么热情、热心,通过交谈,展现他(她)想要为国家分忧、为大家做点什么的美好品质。最后可以通过议论抒情升华情感,无数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就是精彩续集的创造者。号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青年,都应当努力拼搏,续写《觉醒年代》精彩续集。

立意:

1. 继承革命先辈精神,写好《觉醒年代》续集。

2. 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再谱中华盛世华章。

3. 勇担使命责任,创造精彩续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