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也有“中秋节”,他们是怎样过节的?中韩中秋节有何异同?_中秋节_赏月_秋夕

中国古代祭月

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农耕文化圈,又采用同一个历法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千年的演变下,两国都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产生了中秋节。在韩国又称“秋夕”、“嘉俳”,作为中韩两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深刻地反映出中韩两国在文化方面所特有同源异质的深层关系。但是,虽为中韩两国共有的中秋节,其历史演化是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

“中秋节”与“秋夕”的发展演变

史海拾珠,历史的经纬总是相似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演化逻辑,时空的流转变化,也为中秋节赋予不同的内涵与形式。

1、中国“中秋节”的起源及发展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根据史料,中秋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月亮崇拜,《礼记·月令》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由此可知,上古君王有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传统。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容易对未知的事物产生神化崇拜心理,以祈求保佑自身及部落的平安。日升月落、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远古人们并不能解释其原因,便将其神化,赋予它们神性,通过祭祀月亮与它们沟通,保障日月的正常运行和风调雨顺。这种上古祭月的礼仪也成为了后来中秋节的起源,但这种祭祀活动只能由天子举行,在统治阶层中进行,并不涉及民间。

展开全文

拜月

到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有中秋夜赏月之举。在唐代,逐渐形成赏月风尚,并有望月思乡、思亲家人团圆之意。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的时尚,屡见于诗文。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冶的《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据刘德增先生考证,在《全唐诗》中,写中秋节的诗,达111首,分别出自65位诗人之手,这些中秋诗大都以赏月为主题。但在唐代,中秋并未成为节日,唐代类书等文献所载史料,均未提及中秋节。如在白居易的《白氏六帖》、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皆无关于中秋节的记载。由此可推断,唐代中秋时的活动只是限于上层社会的赏月时尚,并未成为波及整个社会且各阶层都参与的世俗欢愉的节日。

至宋代,中秋开始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扩大,人们的民俗娱乐活动逐渐丰富,中秋节渐渐普及到下层的市民阶级,郑望之《膳夫录·说郛》“汴中节食”条云:“中秋,玩月羹。”可推断在此时中秋节的节日食品是玩月羹。且在南宋时,官方规定中秋放假一日,这说明宋代已有中秋节。

中秋赏月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萌芽,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虽依然存在,但中秋节日中所蕴含的世俗内涵变得愈加浓厚。

《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明清时期的祭月活动,男子通过祭月,祈求蟾宫折桂,走入仕途,官运亨通,女子则祈求花好月圆,拥有好容貌,嫁个好郎君。这些世俗意味上的愿望构成了人们祭月的主要内容。

2、韩国“秋夕”的起源及发展

新罗时代:秋夕的源起

秋夕,又称作嘉俳、嘉俳日、仲秋、仲秋节等。有学者认为“嘉俳”为感恩之意,主要是表达对丰收的感激。追溯韩国史料,我们发现秋夕来源于约两千年前的新罗儒理王时期,主要目的是通过秋夕时的农业集体劳作来提高生产能力。

关于韩国中秋由来的最早记录,是《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一》:王既定六部,各率部内女子,分朋造党,自秋七月既望,每日早集大部之庭绩麻,乙夜而罢。

祭月

对此史料分析,我们可看出韩国秋夕活动主要是围绕农事活动进行,通过集体协作劳动提高生产力,加强团体凝聚力。鉴于中国古代月崇拜思想的盛行,中秋节在起源之初可以总结为祭月、赏月与玩月,总之是月亮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月崇拜思想为中秋节的出现提供了宗教信仰基础。相比较之下,韩国秋夕的起源则更多地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在一起,秋夕的精神则更多是对丰收的祈求和对收获的感激。

高丽时代:秋夕的确立

公元918年,高丽政权建立。27年后,灭亡新罗,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与此同时,佛教、道教相继传入,极大的影响了高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秋夕的节俗内容和历史文化内涵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高丽时期的农历八月十五已经确立了“秋夕”之名,并且得到了官方认可,据郑麟趾在《高丽史》“禁刑条”记载,“禁刑:国忌、十直、俗节(元正、上元、寒食、上已、端午、重九、冬至、八关、秋夕)、慎日(岁首、子午日、二月初一)。”

对此分析可知,在高丽时期,官方将秋夕收录进国家的法定节日。在秋夕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国家禁止进行刑罚。秋夕已经被列为九大俗节之一。据《高丽史.睿宗世家》记载高丽王中秋率领文武百官在重光便殿赏月,并作咏月诗,其末联云:他日吾民富寿,好酬佳节。”

中秋祭祖

可知此时赏月、作诗已经在文人阶层成为风尚,高丽时期的秋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节日习俗。在高丽王朝后期,在秋夕节时,为了祭拜祖先,开始出现了扫墓和归乡的风俗。为了迎接秋夕,国王会亲自前往景灵殿进行敬香,并且会聚集臣下,举办较大的宴会。

朝鲜时期:秋夕走向成熟

朝鲜王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强化,进一步推动了秋夕祭祀礼仪的系统和完善,秋夕的内涵也日益丰富起来。至公元1475年(成宗六年),朝鲜王朝完成了《国朝五礼仪》的编撰,将家礼进行了国仪化。

《东国岁时记》“八月秋夕条”记载:“十五日,东俗称秋夕,又曰嘉俳。肇自新罗俗,乡里田家为一年最重之名节...四邻醉抱,以乐之。”

由此推测可知,在朝鲜时期的,秋夕已经在村镇得到普及,人们在这一天欢聚庆祝今年的丰收。可以看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秋节与秋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繁荣,在保留着节日主题的基础之上,注入了新的节日风俗内容和文化内涵,呈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圆月

古代“中秋节”与“秋夕”的文化比较及节庆方式的异同

1、主题差异—团圆or庆丰收

中国中秋节的主题有二:一是祭月,二是团圆。中国中秋节由初时的国家祭祀到发展演变为民俗节日,自古以来都是离不开“月”的,虽现今的中秋节以娱乐为主,世俗化倾向明显,但祭月作为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之一,也影响着社会习俗,如河北《宛平县志》记录了八月十五举行祭月活动,摆果饼,拜月,而后焚纸,撤供。

但是随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世俗生活继续影响中秋节,文人传统渐渐淡化,团圆成为了中秋节的另一主题。人情温暖、共享天伦、合家团圆等主题愈发受到民众的重视,节日里的人际交往与大众娱乐也越来越流行。合家团圆是中秋节的常设内容。如《梦粱录》卷四也记载:“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月饼

韩国中秋节的主题亦有二:一是祭祖省墓,二是庆祝丰收。《冽阳岁时记》“八月中秋”条载:“士大夫家,以正朝寒食中秋冬至四名日行墓祭,而正至或有不行者,唯寒食中秋为盛 ,而寒食又不如中秋之盛。”可见 ,在士人阶层,中秋会祭祖省墓,这已成为中秋最重要的节日内容。

《东国岁时记》有载:“肇自罗俗,乡里田家为一年最重之名节,以其新谷已登,西成不远,黄鸡白酒,四邻醉饱以乐之。”

由此可知庆祝丰收是韩国中秋节的另一大主题,整个节日庆典是以庆祝丰收作为中心来开展的,而中国的中秋节只是把庆丰收当作节日里的一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节日主题不尽相同,在中国有祭月、赏月,韩国却没有;在中国重视团圆,韩国却不然。

2、节食差异—月饼or松饼

节食是指节日时吃的食品。中国中秋的节食主要是月饼,其形如满月,象征着团圆。正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所言:“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由此看来 ,月饼在此时已经成为中秋节的节日食物。

韩国最具代表性的节食就是松饼。一般用该年新出的稻谷制作,再辅之以黑豆、黄豆、芝麻作馅。《东国岁时记》记载,“(秋夕)卖酒家造新稻酒,卖饼家造早稻松饼。”

松饼

3、节日活动差异—赏月or祭祖省墓

祭月和赏月是中国中秋节的两大主要节日活动。《礼记》里记录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即“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以印证祭月在中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但遗憾的是,祭月仪式已经慢慢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中,与之不同的是,赏月这一活动却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唐代时中秋赏月活动兴起,很多唐诗佳作的主题就是咏月。现今,中秋赏月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团圆,共享天伦,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举行祭祀活动是韩国中秋节的主要节日活动。“追远报本”、祭祀祖先”,是韩国人心中重要的信念,所以中秋当天的必要活动就是祭祀,同时,中秋节这一天还会有荡秋千和跳板、拔河游戏、龟戏和牛戏等诸多游戏活动。

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虽同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赏月,玩月的传统,但在节日文化上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国中秋节的节俗较少,侧重于节日里“团圆”的文化内涵与“家”为主的民族个性。韩国中秋节,活动偏多,体现了韩国重视“孝”、“礼”的文化内涵和侧重农耕的民族个性。

赏月

中秋节与“秋夕”的现代处境

“中秋节”作为两国历史坐标中璀璨明珠,也是传统节日的典型代表,历经时间洗礼,然而在现代社会,其光芒不复往昔,青年人往往更喜欢过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则较为漠视。

剖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人们慢慢脱离农耕文明,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节日也与工业文明存在一定差距。农耕文明,人们重视血缘、亲情、宗族,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工业化大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人们逐渐走入原子化的大众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产工具的简捷化,便捷化,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依赖宗族成员。

二是中韩两国一百多年的屈辱落后近代史,使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受到暴击。在另一个层面,近代史也是学习西方的历史,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人们更青睐带有西方的价值观的节日。

三是消费主义文化的炽盛,市场对中秋节的肤浅消费,多聚焦在促销月饼,对节日内涵则选择漠视。仅仅是对物质的消费,难以承载中秋节背后的文化意义,也难怪人们说传统节日越过越没味,中秋节更适合叫月饼节。

月饼与圆月

传统节日的反思

1、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创新体验节日内涵的新形式

文化的传承是一体两面,文化在一定环境与氛围中滋养润泽我们的心灵,我们于是又创造特定的场景来特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这种场景的一次次制造中,意义被共享与传播,文化由此得以传承。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需要不断创新体验节目的形式,与时俱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中秋节,不能仅仅是吃月饼。

2、加强文化交流,理解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文化争端

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申遗之争,主要在于不了解两国节日文化内涵的差异。实际上,我国与韩国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不是一回事。解决这种不必要的文化争端,关键在于加强文化交流,尊重和理解民族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礼记·月令》

2.《高丽史》

3.《东国岁时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