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写《卖米》的那个北大才女吗?24岁病逝,撒贝宁为其致悼词_是一个_父母_北京大学

“有的人,仅仅是活着,就花光了全部的力气……”

这是一句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的话,当人们遇到难处,需要抒发感情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感慨这么一句,而张培祥的人生,却是无缝对接到了这句话的每一个字。

三个月前,这个叫张培祥的女孩儿被检查出来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那之前,她曾是一个开朗向上、多才多艺的姑娘。

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她,在才子如林的校园内,依旧光鲜闪耀,曾经写出过长篇作品《大话红楼》,译著作品有《所向披靡》、《你像狗一样快乐吗》等等,网名“flyingflower”被网友们翻译为“飞花”,是一个超级“红迷”,飞花这个笔名,在当年的各高校论坛都相当知名,她写的作品,荣登那些年各高校的bbs红版,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才女。

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围绕着张培祥的遗体,她的老师、同窗好友,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与她中学时期的班主任,齐聚一堂,众人一起沉痛哀悼,一起送别这个曾经温暖过他们人生,惊艳过他们时光的女孩……

张培祥出生于1979年,是湖南省醴陵市人,家住转步乡筱溪村老屋组。她有一双爱她的父母,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与天底下大多数幸福而清贫的家庭一样,除了相处和谐的亲人,从幼时开始,生活的艰难就时刻与之相伴。

父亲常年患病,卧病在床的他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家中大部分的力气活,自然就落到了母亲身上,可母亲自幼便患有小儿麻痹症,因此,从张培祥和弟弟年纪尚小时,就懂得了为父母分担劳务。

张培祥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名叫《卖米》,讲述了自己与母亲担着自家种出的米,去十几里外的集市卖。

事情陈述来十分简单,但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辛苦与心酸滋味儿,只有各种人才能够体会。

而这样的事情,却是张培祥从小到大都在经历的日常。

在张培祥的家里,大到厨房墙上的瓷砖、地下铺的水泥,小到家用电器诸如洗衣机、彩电,这一件件东西,都是张培祥勤工俭学为家里添置的。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的辛勤与不容易,一点一滴都被张培祥看在眼里,母亲担着米去卖的时候,张培祥背着母亲心疼地偷偷抹泪,会在母亲出口阻拦之前,挑起最重的米担。打从高中开始,张培祥就开始打零工赚钱,为了贴补家里,帮助父母给弟弟赚取学费,她直到上了大学,依旧保持着打工赚钱的习惯。

张培祥的少女时代,尝到了很多童年幸福的人没有尝过的艰辛,但生活的苦头,并没有榨干这个女孩儿感悟生活的灵气,相反,早慧的她由于生活特殊的给予,比普通的孩子更能够敏感地感知生活,平凡甚至充满心酸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平实质朴,又充满了温情,她的文字驾驭能力远超普通的学生,笔法老道,颇为传神。

“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这是张培祥在病中写下的一封告慰信中的小诗,文采飞扬,才华横溢,化用典故信手拈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这样的文笔,没有点悟性与天赋,是无法写来的。

展开全文

而张培祥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这样的才华。

有才的人,一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爱看书。《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话,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张培祥也是这样,高中时期,酷爱读书的她,因为家境问题,买不起那么多书,于是张培祥就跑到新华书店,一待就是一整天,如饥似渴地看书。

不知道内情的姑父气得大骂:“你借了又不看,借什么书!”

张培祥的小学老师,在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满怀深情的回忆道:“琼宝(张培祥)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而且过目不忘,在双塘小学读书时每逢发出新课本,几天全背熟了。”

就是这样成绩优异,有着过人天赋的孩子,在自己初中毕业后,曾经遭遇过几次短暂的辍学。

第一次,是在张培祥10岁的时候,那时候她刚刚接受教育没几年,成绩优异,但家庭的贫困也是无法忽略的客观存在,那一年,张培祥险些就要辍学了,但善良的姑姑和姑父,看到这么聪明乖巧的侄女,不忍心让她就此不读书,将她接到了身边,在泗汾双塘小学上高小。

1991年,12岁的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醴陵一中,这是市里的名牌中学,但随之而来的,是父母有喜有忧的情绪,喜的是女儿学习上进,能考上最好的名牌中学,忧的是家庭实在难以负担。

于是,接下来的那一年,张培祥全家开始了节衣缩食的日子,勉强供了她一年,到了初二时候,实在负担不了市里的生活开销与学费,只好让张培祥转回乡下的中学读书。

张培祥初中生涯的最后一年,是在堂叔的帮助下完成的,他听说侄女转回了乡下的中学,害怕她耽误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于是托人想办法,在张培祥初三那一年,将她转到了市里的四中。

张培祥待过的每一个学校,在学校里都会给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们普遍反映,很少见到这么优秀的学生。

第二次,是在张培祥高二的时候,家里再一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对于家里的境况,张培祥再也做不到坐视不理,她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给自己提供的条件,主动提出了想要休学,一个人跑去了南边打工,先后在广州、株洲等地做家教或帮餐馆洗碗干杂活。

张培祥最后回到学校,是被学校的老师与校长集体动员,想办法“请”回来的,学校还免除了她一年的学杂费。时任校长的罗定中先生说,自己教了十几年书,从来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学生,自己绝对不能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

其实回头看看,张培祥的一生虽然短暂,虽然有过很多的艰苦,但一路走来,确实不断有好心人在帮助她,鼓励她。

北京大学,最高学府,消息传来,父母喜极而泣,一路看着她走来的老师与同学也着实为其感到开心。

在北大这块自由博学的土壤上,张培祥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里,博雅塔下,未名湖旁,各个教室中,都曾留下张培祥勤奋学习的影子,这里有读不完的书,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有包容并济的氛围,张培祥度过了快乐且充实的四年,并在毕业后,顺利留在了北大继续完成研究生学业。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甚至嘱咐舅舅不要告诉自己的父母,对家人,她只说患上了贫血。

白天,张培祥对着同学们轻松笑谈,但终归是血肉之躯,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阴影,哪里有人是不害怕的,何况张培祥到底只是一个24岁的花季女孩儿,于是,到了夜里,张培祥总会忍不住偷偷哭泣。

病情的发展太快,快到令人觉得措手不及,饶是北京大学动员社会各界,去尽力帮助这个天赋俱佳的女孩儿,但三个月后,张培祥还是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她曾经无比热烈去爱过并为之奋斗过的世界。

作为大张培祥三届的师兄,撒贝宁在追悼会上,为张培祥念诵生平。

如果张培祥没有去世,她如今会做什么呢?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律师,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也可能会是文学界的新锐,不管她会做什么,我们相信,张培祥一定会做到最好。

生如夏花般绚烂,生如夏花般短暂,张培祥的一生何其潇洒,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路走来,她什么都是最好的,得到过爱,付出过爱,最终转身挥手离开。

她也许是令人惋惜的,天妒英才,红颜早逝,但她也是幸运的,一生成长于爱里,见识过大千世界的美好,于最绚烂处结束,结束她轰轰烈烈又颇具传奇的生命,一朵花于盛放时骤然消失,避过了凋谢,也就永远灿烂地开在所有人的心间。

如果有天堂,那么祝愿张培祥,一定继续做最优秀的存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