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谢晋张艺谋田壮壮贾樟柯的意大利好友,可能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电影_穆勒_电影_中国电影

在昨天之前,意大利老头马可·穆勒有很多身份。

比如,著名电影制片人、电影史家、影评人,他曾是威尼斯、洛迦诺、鹿特丹、佩萨罗等国际电影节的前任主席;比如,他被誉为“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曾荣获中国国务院授予的“中意友好贡献奖”。

但昨天之后,他又有了两个全新的身份:一个是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另一个是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

明年1月1日,教授马可·穆勒就将正式到岗。

马可·穆勒接过聘书 ▲

“每年我会花超过八个月时间在上海,在上大。”昨天下午,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他接过聘书时这样跟学生许诺。

“我会开设电影节策划、电影翻译、电影建筑设计等课程,我想我还能为中国电影做很多事。”接受新民晚报记者专访时,他诚恳道。

展开全文

马可·穆勒想为中国电影做很多事 ▲

01

跟中国电影,结缘很早

“我这辈子,可能就是这个命运。”

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马可·穆勒,昨天穿了他标志性的中山装,他这样定义自己跟中国电影的缘分。

马可·穆勒接受晚报记者专访 ©孙佳音 ▲

“老马”今年67岁了,回忆起从前,他说:“1975年我决定来中国读研究生。”

1977年1月,马可·穆勒在学校的露天电影场看到了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从此便真正爱上了谢晋导演和中国电影。

《红色娘子军》让马可·穆勒爱上了中国电影 ▲

“谢晋是我的老师,《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和《芙蓉镇》,都是我做的全球首映。”

这些谢晋电影都是由马可·穆勒推向世界 ▲

他说,那一时期他还看了很多老电影,如《神女》《十字街头》《天涯歌女》;也看了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创作的大量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他同样如数家珍。

这些中国电影马可·穆勒也都看过 ▲

他说‍‍这些电影或许算不上“丰富多彩”,但却具有相当独特的审美价值。

马可·穆勒与中国青年导演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

“你知道我第一部带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中国影片是什么吗?”他自问自答,“是凌子执导的《原野》(杨在葆、刘晓庆主演),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影片。”

《原野》意大利版海报

后来凌子给马可推荐了北京电影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开始拍一些小作品了,我记得导演是田壮壮、编剧是陈凯歌、摄影是张艺谋。”

马可笑着说,“那天晚上,我就变成了他们所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外。”

张艺谋为田壮壮的《小院》担任摄影师

该片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的毕业作品

02

为华语影人,受过“委屈”

马可·穆勒在威尼斯电影节 ▲

后来,在他担任威尼斯电影节选片人期间,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秋菊打官司》成功入围并最终获奖;再后来,他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总监,八年中,华人导演的影片《断背山》《三峡好人》《色戒》《桃姐》与《人山人海》先后夺魁。

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高光时刻 ▲

荣誉累累,但马可·穆勒记得的,倒都是“说声”。

第一次被说是1989年,那年侯孝贤获得金狮奖,意大利两张大报纸都质疑说,他获得大奖,是不是因为某个人的关系,“其实那个人不是我,是评委谢晋的力荐,使世界影坛最终‘发现’了一个新的电影大师,但我还是被意大利报纸‘说惨了’。”

侯孝贤(左)和马可·穆勒

第二次被说是因为徐克,“那时候,我把徐克的电影放在每天七点半的黄金时间放映,一般电影节这个时间段都放欧洲电影或者国外片,我就放华语片,就被媒体‘说了’。“

不过,他也有得意之作。

“《三峡好人》获得金狮奖,那届没有一位中国评审,我是故意的。”

《三峡好人》捧得金狮奖

作为那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他看好这部电影,但他没办法决定它是否获得大奖,“但我希望贾樟柯能获得评委会的认可,最起码评委会里得有一个人能看懂这部电影,我选了一个葡萄牙的制片人,他很先锋,我知道他能理解贾樟柯(的好)。”

贾樟柯在威尼斯电影节领奖

03

选择上大,是因为上海

“我40年以来,主要工作就是为很多亚洲导演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帮助他们对接国际电影节,我们希望最起码在上大,可以开设一门叫‘电影(节)策划’的课。”马可·穆勒自豪地告诉记者说,“这是中国这么多电影学院和大学,从来没有过的。”

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揭牌 ▲

其实接下上大特聘教授的聘书,也是没有过的,“也有另外两所中国知名大学邀请我去教电影,但我考虑了一段时间,都没有答应。但昨晚,一顿饭,不到两个小时,我就决定,要来上海大学。”

马可·穆勒讲演时,台下座无虚席 ▲

虽然近些年新娶了上海老婆,也会烧一手地道的本邦菜,但马可·穆勒说,欣喜地应下上大的邀约,是郑重而审慎的。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好朋友贾樟柯、田壮壮、陈凯歌都在这里,“我相信他们,也一直有了解这所大学对电影、对艺术教育的虔诚态度”;

马可·穆勒和好友田壮壮 ▲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片电影的沃土,“上海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发源地,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在这里,可以有不断再攀登和创新的想象空间。”

04

记者手记|老百姓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

马可·穆勒无疑是深爱中国和中国电影的。

马可·穆勒 ▲

他说,有时候看到主旋律大片里的那些老百姓,就会想,“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1975年,就决定要到中国来读研究生。”

但他也说,研究亚洲电影40余年,他最推崇的是国外和国外电影,“因为复杂,尤其是对人性的探索,特别是很多电影看起来是商业片,但他们也没有放弃这种探索。”

因为喜欢中国电影,尊重中国电影人 ▲

马可·穆勒还曾留下和章子怡的经典一幕

他诚恳建议中国导演,要“用老百姓的故事来说服老百姓”。

他甚至非常认真地拿《流浪地球》在网飞的热播举例说,“能说服中国老百姓的电影,也可以说服外国老百姓”。

《流浪地球》也引起了马可·穆勒的注意 ▲

专访时,信息和观点满满,让人觉得老马恨不能明天就已经是2023年,他好赶忙站上讲台,给上大的青年学生们面授机宜。

“我肯定还会开‘电影翻译’的课。“马可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

马可·穆勒和黄渤、管虎 ▲

一方面是要做好“大翻译”,他想要帮助中国电影人更好地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让西方观众能更快也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电影的文化、政治背景;

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小翻译”,”有很多华语片,特别是年轻导演的影片,没有受到国际电影节的认可,是因为他们都是小成本的电影,翻译太差了,根本词不达意。”

马可·穆勒对在上大的教学有很多想法 ▲

老马带着几分狡黠和得意,又问了我一个问题:“贾樟柯、刁亦男的电影比较受西方欢迎,你知道都是谁翻译的吗?送去戛纳的字幕都是杜阿梅做的,你知道她是谁吗?”

我哈哈地笑说,我知道,这个中文名字是谢晋取的。

“对,她是我前妻。”这个爱中国、更爱中国电影的老头抢答说,他哈哈地笑了。

马可·穆勒 ▲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编辑:小开

图片:主办方供图,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