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这样值得吗?_父母_村官_大学生

网友一:

我们叫大学生村官,实际上不是官,只是个助理,村主任助理,或者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不管看地位,还是看工作内容,都是个助理,没有一丝一毫的决策权、领导权、话语权。

我的很多同学,都觉得我是当官了。还有人觉得我们来村里就能当书记、主任,这个误会大了!办公室里,除了我和会计,其他人都是主任或者书记,除了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还有治保主任、妇联主任、办公室主任……他们都是“主任”,只有我是“小正!”。而且书记、主任的地位特别稳固,村里人都很难把他们选下来,更别说我们这种“外来人口”。

网友二:

我就是一名村官。我们具体的工作内容其实很简单,简单说就是和电脑相关的一切,只要花时间谁都可以完成。那么,为什么需要我们大学生村官呢?为什么用户口来吸引大学生做村官?主要是因为北京基层,尤其是村委会,老龄化特别严重,但现在国家在推行电子政务,很多数据都要通过电脑录到系统里,这就要求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电脑基础。但很多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年龄大,没有电脑基础,适应也比较慢。所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就是去保证村里的电子政务能正常运行。因此,凡是需要用到电脑的,不管什么方面的工作,计生、妇联、宣传、民政、社保、治保……只要跟电脑有关,我们都得去做。

我们来了之后村里还真的有一些改变。我给村委会办公室里弄了无线网,大家就都换了智能手机。今天我还帮妇联主任下载了一个视频软件,但是他趁着书记不在,看了一天的电视剧!当然村里的工作也分淡季旺季,闲的时候是真的很闲,忙的时候……其实主要也是我们几个大学生村官忙。

网友三:

其实大学生村官只是村书记的助理,不是所有人的助理,其他人的活儿能不能不要都给我们?我跟其他做村官的同学聊过,他们也基本都要处理其他人丢过来的事情。而且我们不仅要给村委会干活儿,有时候还会被镇里借去打酱油。有一次区里有领导来检查,镇里的一个领导就跟组织部长借用我们,我们就得去站一个下午。有时候工商局也把他们的活儿推给我们。

村委会里的大爷大妈,他们是喜欢我们的,因为朝夕相处还是有了感情。但是镇里的人却有点不高兴待见我们,特别是我们占用了镇里资源的时候。他们认为我们不是正式公务员,没有资格占用他们的资源。其实在政府、事业单位内部些小矛盾:公务员看不起事业编,事业编又看不起我们村官。

网友四:

其实这也只是目前就业的一种选择,没有什么值不值得,只要自己喜欢,就坚持去做。

面对大学生毕业争相选择当村官的现象,大学生自己还是表示理解的。他们认为,一方面,当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不错的锻炼自己的机会。要想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必须经过社会的历练与锤炼,才能成功成才,才能对社会有用。而农村给了一个施展自己个性与能力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力和水平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能使自己从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处乱不惊的人才,所以走基层是大学生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巨大的压力,所以,选择当村官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就业压力的选择。

网友五:

展开全文

大学生村官是老百姓的勤务员。农村的老百姓由于文化水平低,信息相对闭塞,大学生村官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群众解决在实际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头脑,引导所有的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出技术、找门路,转变老百姓的陈旧落后观念任重道远。

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学生村官是大有作为的,我觉得很值得去做,而出现有违群众意愿的现象,也是与国家的初衷格格不入的,应引起所有人的高度重视。

网友六:

很多大学生对于村官这样一个岗位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它,认为村官就是到“贫困潦倒”的农村去做苦劳力。而真正的村官是国家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初步筛选,村官就是基层。

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地,大学生是需要深入了解的。只有深度了解人民的群众的基本需求,在未来投入大好祖国的建设中才不会误入歧途。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学生可以获得了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也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服务期满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作出选择。为什么有人工作后反倒想回去读书了?是他们认清了现实吗?

工作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回去读书呢?

网友一:吗

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对于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并没有自己明确的想法,为完成课业而学习的态度也导致了对未来的迷茫,当真正毕业走进社会的时候,才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哪一种。 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加靠拢想要争取的人生,更加清晰的规划自己的道路,他们决定重回校园读书,给自己重新选择一次的机会,不过这次相较于大学的“为完成规定课业而读书”,变成了“为完成人生目标而读书”。

很多人在工作中认识到自身不足,想要系统提升自己。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从事着还算满意的工作,但是却在工作中渐渐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离开了那个小小的校园,来到了竞争更加激烈的职场,和身边或是同行业的人对比之下,更加凸显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

或者,在自己本身的工作中,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挑战,而很多任务,又因为自身的明显短板而无法完成。在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开始考虑为了增加自己本身的竞争力,打破阻碍自己发展的壁垒,争取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决定重回校园读书。

网友二:

有些人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不尽人意,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

有一部分人,因为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意,几经挣扎试图跳脱出目前的困境,但是多次尝试后都发现,以自己目前的状况,似乎根本无法马上找寻到一个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

随着年纪的增长,选择成本变高,相较于直接转换行业或城市所需的勇气和机遇,读书似乎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选择,无论你做出怎样大胆的尝试,至少到最后都可以收获一张文凭和对这种尝试的确定答案,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找到人生的一丝转机。如果你也同样拥有想重回校园读书的意愿,在真正下定决心之前相信你还需要考虑自己需要舍弃什么才能继续去读书,毕竟你要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

网友三:

作为一个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甚至很多年的人,如果选择重回学校读书,你将面临的是,放弃读书这段时间工作经验的累积和一笔也许很可观的薪水。在周围人不停继续工作积累经验人脉,2、3年之后或许已经升任主管或者经理,薪水可以随便购买奢侈品或者出国旅游。而若选择了读书,你可能消耗自己的积蓄甚至还需要父母补贴。

当你完成深造后,已经在知识技能上有所提高的你,将会重新投身职场中。而相对于其他那些积累了更多工作经验的同龄人来说,也许你要面临的最大窘境,就是一切似乎都要重头再来了。你会经历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你要考虑清楚自己适合选择这条路吗?

网友四:

很多人要回去读书无非就这几个原因:

1.第一次自己直面社会。工作后,就不会像在学校里那么简单,你再也没有父母老师庇佑了,遇事就得靠自己。

2.成绩不再是一切。在学习上,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而在家长老师的眼中,成绩就是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程度,当一个学霸去工作,他原本引以为傲的成绩不在管用时,他就会怀念曾经的学校。

3.人际交往变得没有那么简单。在学校里的时候,正是我们最无忧无虑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心思都是最直白的,没有在社会时那么拐弯抹角,可是到了职场上,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在职场上不比在学校那么单纯。

4.开始节俭用钱。在学校里,没有生存压力,我们要用钱时,只管向父母要,所以大多数孩子花钱都比较大手大脚(并不是说所有孩子)对于同学朋友比较阔绰大气,可是当你开始自己挣钱时,对于消费你就会开始心疼了,因为那是你辛辛苦苦努力挣的钱。

网友五:

我相信很多都会想回去深造,继续读书,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回学校继续读书的。

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别扭的认知,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总是会懊恼那些自己已经失去的。工作以后,学习便成了一种奢侈,自然决觉得宝贵。

二.学校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对单纯简单的,同时令人快乐,在人的心理渐渐成熟后便明白学生时代才是最令人愉快的。

三.大概是思想成熟后,很多人精神境界和以往不同,爱上了学习,怀念以前学习里吃过的苦,然后能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网友六:

读书时感觉读书累,工作后感到还是读书开心,在学校时,我们都是无忧无虑的。很多人在职场中发现自身能力不够想要回到学校努力增加知识,工作是实践,知识是理论。想回学校学习,可行性不大。理论学得再好,没有和实践融合就会很单薄。到社会上以后,你会发现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很不成熟,想得太简单。

到社会上后确实也有想多看书、学习的想法。知识、信息更新换代太快了。当然,也有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关系。有的大学生,到了社会上才后悔,大学就玩了,什么也不会。该到社会上历练,就不要逃避。知识、理论永远学不完的。总不能一辈子呆在学校吧?边工作,边学习,实践结合理论。除非你决心做研究。大学期间怎么巧妙地问父母要钱?最后一个方法最好

我从小到大从没向父母要过任何零花钱,不知道该如何索要生活费,我觉得到了大学我问家里要生活费爸妈应该能够理解我的。

网友一:

大学生还没有经济收入,对于这些开销都是由父母来支付,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这些费用,理所应当由父母支出。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有攀比心里,自己也没有经济来源,所有大开销小开销都是跟父母要的,很多大学生都觉得父母有这义务,都是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现在很多大学生买手机、买电脑,各种奢侈品开销都要问家里拿,毫无考虑的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自己以”学习“为由,毫无顾虑地跟父母要钱。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觉得不应该发生,大学生生活有很多闲暇时间,学习任务也已不再繁重,很多时间大学生都会三五成群地出去玩,很多大学你看我,我看你都一样,出去游玩也就没负担,对于出去玩的开销费用,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宠爱,也会无条件的给子女。父母不能太宠自己的孩子,任由他乱花钱。

大学生跟父母要钱,好像都是理所应当的,而父母也是毫无考虑地给子女,看似不存在丢不丢脸。但是,当你从成年人跟父母要钱角度看,你还会这样认为吗?

网友二: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地支出自己的钱财,学会理财。我个人觉得,还是定额向父母要生活费好一点,不定额的要钱都不知道一个月下来自己花了多少钱。 同时自己可以好好地学学理财,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不大手大脚的花钱。因为父母挣钱挺不容易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我也是一名大学生,从上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我父母都是给我定额的生活费。父母每月给合理地生活费,每月自己合理地开支,合理地安排,当然学习费用会向父母要啦,毕竟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嘛,嘻嘻!

向父母要钱时,要好好地沟通,向父母说明情况。比如哪个月会超出部分开支,用到哪个地方去了,我相信父母会相信你的。

网友三:

我觉得最主要的好好跟父母沟通,让父母理解你,这样得到的钱才会心安理得。

尽管说父母把孩子养到18岁就尽到了义务,但是我们是在中国,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没踏进社会之前对孩子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所以,父母供孩子读大学这也是应该的。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自己来说,也要体谅父母,在保障自己的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的开支以外,尽量少向父母开口要钱,不要盲目的攀比,那种可笑的虚荣心要不得!大学生谈恋爱已是常事,很多父母也支持,对于谈恋爱的经济支出,很多父母也拿出钱来支持,子女也没有考虑太多地接受。但是谈恋爱也不能过分地乱花钱,多替父母想想,挣钱不容易,不要为了谈个恋爱,花钱大手大脚的。

网友四:

我个人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会花钱不花多余的钱,我也不乱花钱,我父母都知道,所以每次我要钱他都给我,我平常也很省钱,知道挣钱难,有时候父母主动给我钱,我还不要。具体来说就是,啥时候没钱,啥时候要。你需要取得的是你父母的信任,信任你不会乱花钱,不会去网吧,不会吸烟喝酒。把钱用到正地方,反正我是这么干的。

网友五:

我个人认为,自己问父母要钱,如果是花钱花在正经地方,用不着编什么理由,向父母直接说花钱的去向就可以了,不妨也可以跟父母谈一谈,生活的窘迫,急需办点事,只要理由正当!不过,一定要体谅父母的艰辛,父母永远是爱你们的,孝顺父母是传统美德!还希望能够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世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如果家里不是特别有钱,请你在问家里要钱之前你好好想清楚自己,这个钱要得理所当然吗?你花钱合理吗?你真的知道挣钱有多难吗?

网友六:

大学生还要问父母要钱?还要巧妙地问?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是怎么想的。我来说下我个人的经历吧,我在大学期间除了大一第一个月家里给了2000块钱生活费,之后一分钱没有问家里要,学费都是自己挣来的。

大一,我跟着学校的学长去外面兼职,做过发传单,做过家教......到了期末考试前夕我选择不去了,专心学习准备考试,而且成绩也不错,考了班上第二。

大二,意味着要交学费了,首先我办理了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的一大部分,其次我兼职挣的钱还存了很多钱,刚好够了剩下的部分学费。然后我的生活费怎么解决呢?我去了食堂勤工俭学,不仅可以免费吃饭,还能拿点勤工俭学津贴,足够了我的生活费。到了下半年,学习的奖学金发下来了,正好也是需要用电脑的时候,我果断买了一个。

大三,我平时还在食堂工作,周末出去兼职,做餐厅的助理,不算很累,帮忙打理打理就可以,偶然帮忙收拾一下,一天150左右,经理人很好,后来由于学习紧张,就辞职不干了。在那边做两天足够一个礼拜的生活费,由于我又在食堂做事,所以钱也很少花。

大四,除了拿到一等奖学金,还评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然后兼职基本不去了,专心准备考研。

我觉得,在大学之一自己努力,合理安排时间,肯定能做到兼职和学习两不耽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