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_河流_河道_流速

四本书 2023新版均已发行 ,点击链接看简介

也可加微信购买: 牛老师 736491854

01

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②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

③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势的起伏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⑥水能:水量大小和地势起伏状况决定水能大小(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量越大,水能越大。)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⑧径流量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变化更大)

⑨流速(受地形地势影响,短促的起伏大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⑩补给类型:主要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类型。

展开全文

02

河流水文特征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河流水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演化关系密切。河流水文特征对地貌的影响主要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有关。而河流的流量大小与河流的补给特征紧密相关,河流的流速除了与流量有关,还与地形有关。解题思路如下:

(1)对于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径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大,流速越缓,越有利于堆积地貌的发育。

(2)对于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径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小,流速越快,越有利于侵蚀地貌的发育。

例如:(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上游段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峡谷地貌,河流溯源侵蚀,加之岩层有软硬差别,常形成陡崖和瀑布景观。在河流中下游地,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面展宽。

在可溶性岩石广泛分布区,受河流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暗河、溶洞等)和地表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等)。

(2)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出山口处河面变宽,流速变缓,其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在河流中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江心洲、地上河,在河流的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3)河流两岸地貌的差异: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两岸存在差别,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故使北半球河流右岸遭侵蚀,南半球河流左岸遭侵蚀,遭侵蚀的河岸河床坡度大;而对岸,即北半球河流的左岸,南半球河流的右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床坡度较缓,易形成浅滩。

在河流的中下游河段,河道多弯曲,在河流拐弯处,凹岸因河水流速快而被侵蚀,坡度较陡;凸岸因河水流速较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浅滩河床。

补充:河流地貌形成原因是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

拓展:海水顶托首先发生在入海口,由于海岸地势低,河流入海水位与海洋水位差距小,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生潮汐海水水位上升从入海口灌入河道内,由于海水密度不同,河水在上。因此,在顶托作用下,水位会上升,易发生洪涝灾害。

海水顶托首先发生在入海口,由于海岸地势低,河流入海水位与海洋水位差距小,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生潮汐海水水位上升从入海口灌入河道内,由于海水密度不同,河水在上。因此,在顶托作用下,水位会上升,易发生洪涝灾害。

顶托是一种地理现象。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在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如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海水涨潮或河、湖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

03

训练题

(2019课标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1.D2 .C 3.C

(2022·合肥月考)决口扇是洪水期河水冲破天然堤后泥沙沉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下图示意某河流发育的决口扇。据此完成4~5题。

4.决口扇从a到b泥沙颗粒粒径及地势变化分别是

A.粒径变小、地势变低  

B.粒径变大、地势变低

C.粒径变小、地势变高

D.粒径变大、地势变高

5.下列对决口扇形成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洪水期河流挟带大量泥沙 ②水流速度减慢

③水流冲破天然堤,地势趋缓 ④泥沙逐渐堆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答案:4.D 5.B

解析:

第4题,天然堤决口后,大量河水流向地形平坦的沼泽,摆脱河堤约束的河水流速逐渐下降,即从b至a流速逐渐降低,河水挟带的泥沙随流速下降由粗到细依次沉积,因此从a至b泥沙颗粒粒径由细到粗;决口附近b地因泥沙沉积区域较小,单位面积泥沙沉积较多,地势较高;离决口较远的a处,因河水分流区域大,泥沙沉积区域广,沉积物堆积厚度较小,地势较低,即从a至b地势由低到高。故选D。

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挟带大量泥沙的河水,冲破天然堤后流向面积广阔的沼泽,河水不再受河堤约束且沼泽地势低平,河水流速逐渐减慢,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决口扇。因而决口扇形成的正确顺序为①③②④。故选B。

6.(2021·福建选择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答案:

(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 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7.(2021·湖南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缓,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或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有需要课件的老师,请打开下面链接,每个都精心设计:

新教材必修一课件:

新教材·湘教版·必修一22个地理课件合集

新教材必修二课件: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三节微专题:服务业和电子商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