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受邀来华,成为北洋政府的地矿顾问,北洋政府风雨飘渺,内外交困,根本没有心思发展矿业。
安特生也就闲了下来,无所事事,于是跨界搞起了考古。
这年深秋,洋人安特生带领的考古挖掘队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挖出了一批7000年前的彩陶,由此揭开了中华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日后也因“仰韶文化”名震中外。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1953年,西北考古队在关中平原浐河东岸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因遗址位于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因而被称为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在一个窝棚边上,考古人员清理出一个陶瓮,上面有一个盖子,打开盖子,里面放置着一具幼儿的尸骨,这是史前文明时期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墓葬形式,瓮棺葬。
这个盖子,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人面鱼纹盆
瓮棺葬是怎么回事,神秘的“人面鱼纹”代表着什么?旭哥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展开全文
人面鱼纹盆
简单说来,瓮棺葬就是“以瓮为棺”,墓主人基本为夭折的少儿,瓮棺和现如今的棺材一脉相承,尸体被放入瓮中,盖上盖子,再埋到土里,这个盖子和棺材盖的作用一模一样,所以才说,
人面鱼纹盆是6000年前夭折少儿的棺材盖。
半坡遗址挖掘出了250座墓葬,76座少儿墓葬,73座采用了瓮棺葬,174座成人墓中,除了几座级别较高的墓葬是瓮棺葬外,其余都是直接埋入黄土中。
瓮棺葬不仅仅流行于关中和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中,考古人员在安徽大汶口文化也挖掘出了瓮棺葬,2016年更是在河北黄骅发现了107座战国时期的瓮棺葬,实际上,在西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瓮棺葬的现象。
无论史前时期还是现代,也不管是仰韶文化还是大汶口文化,或者边疆少数民族,瓮棺葬的墓主人基本都是夭折的少儿。
瓮棺葬
为什么要将夭折的少儿放入瓮棺中埋葬呢?
有一种看法认为,瓮就像母亲的肚子,将夭折的少儿放进瓮中,代表着亲人希望夭折的孩子轮回投胎,转世重回人间。
旭哥不认同这种说法,轮回的观念出自于佛教,也没有任何考古发现,或者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的古人有轮回的观念。
中国古人从原始社会开始,倒是有另外一种观念,灵魂不灭。
做梦梦见已经去世的亲人,认为亲人并没有死,仍然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用“梦”的方式在和自己交流,人死只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生前有房子住,死后当然也需要有容身之所,这就是墓穴。
在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生活的时代,瓮是一种稀缺资源,就像商周的青铜器一样,十分珍贵,用瓮作为早夭孩子的葬具,无疑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思念,今天的父母,都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是一个道理。
这也就可以解释,半坡挖掘出的几座高等级成人墓葬中使用瓮棺葬的原因,他们是族群里地位较高的人,支配财富的能力显然更强,死后也就用得起瓮棺作为葬具,甚至还在瓮棺中放置有陪葬品。
瓮棺葬还有一个特点,在盖子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息息相关
郭沫若在参观半坡遗址瓮棺葬的时候说,“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
意思就是说,这个小孔是灵魂出入的通道,半坡先民将夭折的孩子葬在房子附近或者屋内的地底下,孩子的灵魂通过瓮棺的这个小孔出入,来和亲人相会。
人面鱼纹盆圆形小孔
人面鱼纹
再来说说,神秘的“人面鱼纹”代表着什么呢?
人面鱼纹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无一例外都绘有鱼纹,在远古时期,每一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普遍认为半坡先民生活在浐灞之间,以渔猎为生,便将鱼作为了部族的图腾,半坡先民是一个以鱼为族徽的氏族。
图案中人的造型,装束怪异,打扮奇特,是典型的大师,而且如果仔细看,人面鱼纹是绘制在陶盆内壁的,也就是说在其倒扣在瓮口的时候,人面鱼纹和尸身正好面对面。
因此,人面鱼纹代表的是一场宗教仪式,是一种信仰,象征大师请氏族的图腾神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孩子祈福。
旭哥是考古发现爱好者,您的支持是旭哥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欢迎点赞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