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淮畔粮满仓_淮滨_农场_万元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满仓 淮滨 农场 万元

□本报记者 胡巨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创建于1952年的国有淮滨农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实干导向和改革导向,积极在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机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注重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农垦系统先进单位,农场人均纯收入实现10倍以上的增长。

党建引领激活力

2017年,淮滨农场被确定为全国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坚持“先行先试,为国家农垦事业发展蹚出一条新路”,成为淮滨农场党委一班人的共识。

抓党建,强基础;破壁垒,解难题;明职责,强担当;重创新,维权益……一场以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的国有农场改革全面展开。

多年积累的矛盾全部化解,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尽数解决,农场干部职工成为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支持者。

淮滨农场党委成员抓党建“一岗双责”,抓党建与抓生产同谋划、同部署。“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彻常抓常新。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长效发挥,党员干部带头领办生产经营项目,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党建和生产相互促进,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和目标管理任务有效落实,积极推动农场全面发展,农场综合实力逐年增强。

优化结构谋创新

改革的目的是抓好生产,淮滨农场党委一班人深谙此理。

近年来,淮滨农场坚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通过调查研究,淮滨农场党委敏锐地认识到,土地不能集约化使用,就产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在当时土地利用还有诸多束缚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施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建立8个农业精品园,建起3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农场二分场新建1000亩大棚打造花木快繁基地,实现年生产规模3000万株、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淮滨农场探索出一条富民强场之路。

此后,淮滨农场各分场紧抓淮滨着力打造“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的机遇,建起5000多亩的优质弱筋小麦繁育基地,亩产超1200斤,年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淮滨农场新里分场建立蔬果种植基地,投资1200万元建起900余个蔬果大棚。2023年,淮滨农场计划再投资2600万元,扩建蔬果大棚3000余个,种植美都西瓜和长红辣椒等畅销品种,通过线上网络直销和线下大客户订单收购,亩产利润将达6000元左右。

以人为本享美好

一系列改革措施,带来淮滨农场的高质量发展,改革的成果由农场人共享。在淮滨农场实力逐年增强的同时,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近年来,淮滨农场多方筹资建起农场新村小区,所有农场职工全部以成本价格住上精品楼房,小区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到位。淮滨农场二分场还兴建起占地36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小区。

为切实改善农场生产条件,近年来,农场先后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农业科技服务站;筹资83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各分场的水泥路28公里,整修水泥晒场6000平方米,新打机井40眼,新修桥涵58座,挖界沟、排水沟10多公里。

一项项改革措施先后落地,一份份亮丽成绩单鼓舞人心……新时代,新使命,国有淮滨农场正稳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以“只愿淮畔粮满仓”的美好愿景,奋力奔跑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