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去了又去了两次,他舍不得什么?它的价值是多少?文/可爱书生
托塔天王晁盖、至多星吴用、如云龙公孙胜、三阮等人称霸后,梁山水泊开始兴盛。江湖人向往“大碗饮酒,大口吃肉,天平分金银”的世外桃源。
有的江湖人迫不及待想去,有的江湖人却去了两次。
只是愿意离开的江湖人只有一个,他就是真正的天下之主,公孙胜。
大家都知道,在《水浒传》的大背景下,宋朝皇帝崇尚道教(正史也差不多),像公孙胜这样的道士,在国门面前当道士也不是什么难事。
皇宫,他将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电视剧中,公孙胜被安排成为宫廷道士。
名利双收的公孙胜选择抢夺生辰贺卡。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另有打算。
你在画什么?正义。
公孙胜是唯一不要钱的江湖人,他参与劫持生日节目纯粹是为了正义。
他看不惯村里贪官横行,鱼肉百姓,却又没有办法惩治,便参与了吴用劫寿纲的计划,下山去为天空伸张正义。
展开全文
他虽然没有提出“为天行道”的口号,但真正为天道行道的人只有他一个,不为名不为利,这比宋江虚伪的“为天行道”口号要好得多天道酬勤”换来的高官和丰厚的俸禄太多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批评宋江,不管他投降与否,都是为了国家,已经做到了忠心耿耿。
公孙胜走了两趟,有些不情愿,更多的是心甘情愿。
不情愿:
抢完生辰纲后,公孙胜本可以离开,他却没有,便跟着晁盖来到了梁山泊。
舍不得离开,不是因为贪财,也不是手足之情(有手足之情,但不是舍不得的主要原因)。
他不愿离开的真正原因是,他想继续和晁盖一起做一些劫富济贫的事情,为天下老百姓做一些实事,打击贪官,并去做他心中最想做的事。
后来他走后又回到了梁山泊,这也是他的不舍。
归乡的公孙胜孝顺母亲,一心修行。恩怨国事与他无关,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想下山劫富济贫,为苍天伸张正义。
所以,当代宗、李逵第二次去请他的时候,他就下山去帮助昔日的兄弟。公孙胜第一次没有下山,是因为他看出宋江并不是真的来请他。
第二次下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兄弟们很需要他。面对手足之情,公孙胜必须下山帮助兄弟,以免他们被贪官所杀(梁山好汉被困在高廉的弟弟高廉的魔道中)。
愿意:他第一次离开梁山泊,是在宋江上梁山泊之后。那时,他有些不情愿,但情愿总比不情愿好。
他预言,以后的梁山泊将不再以劫富济贫、惩治贪官为主,而是寻求招和或造反。
梁山伯未来的去向与他的初衷关系不大,选择离开他也无怨无悔。
第二次离开是在辽国灭亡之后,那个时候他已经无怨无悔了。
表面上,他是奉主子之命离开,实际上却是毫不留情地离开了。
当时破辽立下大功,梁山泊诸功臣皆有晋阶资格。
虽有奸臣阻挠,但英雄离升阶仅一步之遥。
接下来就是多做贡献,让奸臣无从阻止。
招安的事情,与他公孙胜关系不大。还帮助宋江灭辽,给了兄弟们面子,实现了自己报国的理想。
他知道自己面对的国家不会长久,所以他无怨无悔。
舍得,这是很多人面临的选择。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可能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公孙胜是个明事理的人,他比其他英雄都明白,所以他来了又走,又走又走。
学者说:很多人因为放弃而痛苦。他们知道“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一些东西”的道理,但他们还是舍不得。
结果呢?因为不舍,我失去了很多,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
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它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门做人做事的艺术。
说“愿意”容易,做“愿意”难。
书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知道其中的缘由,但最终还是因为不舍而损失惨重。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书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难以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