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满贵:农技路上的追梦人_河曲_农民_脱毒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从刚上班时默默无闻的农事推广员,逐渐成长为老农艺师,每走一步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他用心用情,为产业当好“护航员”;他矢志不渝,为农民当好“研究员”;他诚心帮扶,为种植户当好“指导员”……平凡中磨砺,实干中出彩,留下了农技人最美的身影。他就是山西河曲兴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满贵。

张满贵在田间地头进行调研。

保住农民“钱袋子” 当好产业“护航员”

张满贵今年76岁,是一位从事了57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土专家”,在河曲被誉为“河曲的袁隆平”,当农民15年,怀着对农技推广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张满贵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完成了多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其中的旱地玉米制种开创了当时山西旱地制种的先例。

张满贵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先后承担完成了28项省市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其中谷子高产栽培技术获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他前半生的事迹已被编入《忻州农业科技功臣大典》,后半生的事迹被忻州市委市政府编入《忻州精英》、被全国总工会编入《共和国的脊梁》。2007年张满贵从县科技局退休,退休后的他仍初心不改,牵头创办了兴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还组织53户农民成立了河曲县兴宝薯业专业合作社。他创办的科技公司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一直遵循“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理念,他克服种种困难,亲力亲为,大胆创新,在河曲县委县政府和农民的大力支持下把脱毒马铃薯做成了河曲人公认的富民产业,带动河曲收获了五项历史性突破,创新实现了山西“六个唯一”。

展开全文

张满贵与同事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以“拓荒牛”精神 当好农民“研究员”

“干农业,其实学习创新很重要,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增强农业科技含金量。”张满贵十分注重理论研究,热爱学习,敢于创新。

2011年,我国脱毒薯普及率约20%。而就在这一年,河曲的脱毒一级薯普及率达到了82%。河曲的脱毒薯为什么普及得这么快?这都源于张满贵的一项科技创新成果。2006年,他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力排众议,在山西率先提出并实施以“种薯微型化”为主的农民自繁自用原种和一级薯的繁种推广模式,经过四年试验探索,终于取得成功。这项成果解决了制约我国脱毒薯推广普及的三大关键共性问题,实现了新品种脱毒薯的普及。2013年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原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集体三等奖,忻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何实现真正的成功?那就要有一颗爱国敬业的心和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些张满贵都做到了。

倾情奉献 当好种植户“指导员”

作为一名农技人,张满贵深知推广服务的重要性,为让农民受益,实现农企双赢,他既当产业发展技术员,又当科技扶贫指导员。平常,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真心实意帮扶农民解决困难。他不仅收集编印了《河曲农谚》5000本,还利用农闲季节办培训班,去年共培训了8期,参训农民达650多人;利用农村庙会送技术下乡,解答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还进村下田搞调研,现场传授科学种田知识,他每年组织编印的技术资料就有1.4万份,都是利用种薯出售、培训、下乡宣传、农民来访等机会无偿发放给农民。这些活动看似简单,但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张满贵1985年荣获省政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按照政策规定,全家可以由农户转为城市户,户他是转了,转户以后他完全可以给老伴和儿子找个工作,但他一直没向党组织开口。小儿子张建文没有工作,靠做临工度日。虽然愧对儿子,但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做人的良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满贵心里想的是农民,念的是农业,装的是农村,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时代农技推广事业、推进乡村振兴不懈努力,在这片希望的大地上,留下了出彩农技人最美的身影。

来源: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